高力士
高力士 | |||||||||||||||||
---|---|---|---|---|---|---|---|---|---|---|---|---|---|---|---|---|---|
太監 | |||||||||||||||||
驃騎大將軍 | |||||||||||||||||
時代 | 唐 | ||||||||||||||||
主君 | 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 | ||||||||||||||||
姓名 | 高力士 | ||||||||||||||||
封爵 | 齊國公 | ||||||||||||||||
祖籍 | 高州良德霞洞堡 (今廣東茂名市電白區霞洞鎮) | ||||||||||||||||
初名 | 馮元一 | ||||||||||||||||
出生 | 689年 潘州 | ||||||||||||||||
逝世 | 762年 朗州龍興寺(今湖南常德) | ||||||||||||||||
墓葬 | 唐泰陵側 | ||||||||||||||||
| |||||||||||||||||
高力士(690年—762年8月31日),本名馮元一,是唐朝的著名宦官。其先祖自言源於北燕皇族的長樂馮氏,[來源請求]曾祖馮盎流落嶺南,因緣際會之下成為高州獠人的酋長。其父馮君衡因罪而被抄家。年未滿十歲的馮元一也被閹入宮,由宮中女官撫養。他從文林郎、宣教博士做起,升內府丞。武則天讓內侍省宦官高延福收他為養子,賜姓高氏[1][2],是為「高力士」。後追隨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殺死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復辟。李隆基獲禪位而稱帝,是為玄宗。高力士又參與封禪泰山,平定王鉷之亂,安史之亂隨玄宗入蜀,平定南營叛亂,官至內侍監,封齊國公,是唐玄宗心腹太監之首。高力士一生對玄宗忠心耿耿,敢於直言勸諫,有「事君之美」的讚譽,憑藉自己的不斷努力,得勢後為其家族平反。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即位,在上元初年(760年)將他貶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寶應元年(762年)被赦免回京,半路至朗州龍興寺時,得到玄宗駕崩的消息,哀痛而亡,年73歲。16年後(大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有功,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陪葬玄宗泰陵(今陝西蒲城境)。
生平
生於武則天載初元年(690年),籍貫高州良德霞洞堡(今廣東茂名市電白區霞洞鎮)人,遠祖為馮業、高祖父馮寶、高祖母冼夫人、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母為隋朝名將麥鐵杖曾孫女,嶺南名相張九齡是其遠房親戚(麥鐵杖外玄孫譚誨是張九齡岳父)。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
高力士自青年時開始追隨李隆基,曾多次平息皇室糾紛。天寶年間曾多次提醒唐玄宗避免怠政,反對唐玄宗假朝政予李林甫、楊國忠,亦曾清楚地預見安祿山將要造反的隱患,可惜玄宗並未從善如流。同時,高力士擁有優秀的行政能力。開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審閱奏章,小事由其處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決,玄宗甚謂「力士當上,我寢則穩」。當時朝上,連李林甫和楊國忠都爭相巴結高力士,而諸王公主更稱高力士為阿翁,甚至連太子都喊他一聲二兄,駙馬們都稱他阿爺。其資產富過王侯,雖國庫亦不能及,民間流傳他在長安修建修佛寺鑄鐘,大宴百官貴人、豪商富賈,規定擊鐘一次須納禮錢十萬,王公貴族極力諂媚,「有佞悅者至二十扣,其少亦不減十」。[3]此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並不如後期宦官專權,僅及擅權。[4]
據《酉陽雜俎》記載,初入翰林的李白因讓高力士為其脫靴而遭其嫉恨,因而向楊貴妃進讒言使得李白被賜金放還,「力士脫靴」亦成為典故。但後世學者多有考證,論證其經不起推敲。例如唐史研究者裴斐認為高力士在玄宗朝,「就連李林甫當宰相都得走他後門,肅宗在東宮時呼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為阿翁,附馬輩則呼之為爺,到天寶初已進封為渤海郡公;李白即使乘醉,命其脫靴也是不可思議的事!……無論奉詔作詞、侍從游宴或是書懷酬贈,都顯得異常拘謹,說明他對自己當時的身份和處境十分清醒,實無可能做出那種荒唐事」。李濬在《松窗雜錄》的小序中說:「憶童兒時即歷聞公卿間敘國朝故事,次兼多語遺事特異者……」可見《松窗雜錄》主要取自公卿的遞相傳述,而非宮廷正史。對力士諂僭李白一事的真偽,王琦在《李太白全集》中辨析說:「巫山雲雨、漢宮飛燕,唐人用之已為數見不鮮之典實。……巫山一事只可以喻聚淫之艷冶,飛燕一事只可以喻微賤之宮娃,外此皆非所宜言,何三唐諸子初不以此為忌耶?」
安史之亂爆發,高力士隨玄宗幸蜀,在馬嵬驛時,六軍不發,士兵在格殺楊國忠後,又將矛頭指向楊貴妃,陳玄禮等請求賜死楊貴妃。玄宗最初不肯,高力士說服玄宗,將楊貴妃領至佛堂自縊。
唐玄宗退為太上皇後,繼位的唐肅宗與玄宗不睦,而當權的宦官李輔國開始弄權,對玄宗多有不敬。高力士護主心切,為救玄宗竟挺身當眾呵斥李輔國,為李輔國所惡,因此被彈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按律高力士本該斬首,但顧及高力士對玄宗的忠心,於是將他流放。高力士行至巫州,見其地薺菜多而人不食,感傷不已而歌詠道:「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寶應元年(762年)玄宗在鬱悶中駕崩,始終渴望回京侍奉太上皇的高力士雖被赦還朗州(今湖南常德),在途中遇到流放之人談及京城之事,才聞知先帝已駕崩後,於是北望號啕痛哭,絕食7日,吐血而死,年73歲(虛歲),繼唐肅宗位的唐代宗贈高力士揚州大都督的官位,遵先皇遺詔陪葬唐玄宗之泰陵(今陝西蒲城境)。
高力士有夫人呂氏,以侄子馮承悅繼後,宮中還有養子高承信等。嗣孫高閎,曾孫高秀琪,玄孫高忠政,來孫義昌軍監軍使、正議大夫行內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國、賜緋魚袋高克從。高克從生右羽林軍長上高可方。
墓葬
目前高力士墓位於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但由於1999年出土後保存簡陋,大風等自然因素將對墓內的文物造成嚴重傷害,蒲城省文物局、渭南市計劃部門已於2004年審批通過並立項,將成立高力士墓博物館,初步資金預算有710萬元。如今高力士墓佔地2畝,建成後的高力士墓博物館將佔地18畝。
高力士神道碑
高力士神道碑立於唐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清乾隆年間著名學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中曾提及「右內侍監高力士碑石已中斷,失其下截,每行只存二十餘字」。說明此碑至少在二百多年前已殘缺,只存上半部分。1971年在蒲城縣金粟山泰陵附近,文化館幹部陶仲雲找到殘碑的下半部分,並保存下來,現碑身已接對完好,存於蒲城縣文廟。碑身為純色大青石,高四米,寬一點五米。碑文共三十行,每行五十五字,共1650字。碑額題「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督都高公神道碑。」京兆府戶曹參軍李陽冰篆額。書碑者為唐代書法家、翰林待詔張少悌,寫過《李光弼碑》和《長安崇聖寺尊聖陀羅尼經幢》,書法遒勁流暢,氣勢不凡。
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並序
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臣潘炎奉敕撰
初有適越者,請觀南方之樂,主人為之歌,馮賓曰:「遠矣,□□□□之人乎」。式是炎州,代為諸侯,衣冠甚偉,並業濟美,有甲三屬,有田千里,數代之後,衰而復起,一飛沖天,伯服有子不在外,其為中貴乎?不在□□於他族乎?
公本姓馮,諱元一。則天聖后賜姓高,改名力士,廣管潘州人也。馮之先有自北而南者,自宋懷化□業以至於盎,五嶺之表,推□名族。皇唐初,盎使持節高州,督都廣、韶等十八州總管,封耿國公。耿公有三子,智戣為高州刺史,智戴為恩州刺史,智玳為潘州刺史,咸有德義,實為人豪,家雄萬石之榮,橐有千金之直。潘州府君生君衡,潘州薨而君衡襲位。象賢之禮,主祀守封。且有舊章,斯為代祿,使有輈軒□察者,不知承式,高下在心。因以矯誣罪成,於乎裂冠毀冕,藉沒其家。開元中,天子廣錫類之恩,賢先賢之狀,初贈潘州刺史,又贈廣州大都督,公即廣州之少子也。南溟地遠,北極天高,超然而來,飛不待翼。年在童齡,入侍玉階。則天矜其覆巢,知必成器,選內官而母之,命近侍以□之。錫之以嘉名,教之以美藝,業且將就,及遷厥官。及孝和棄群臣,韋氏窺大寶,不利王室,已成禍梯。玄宗赫然提劍而起,公實勇進,□龍上天。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自是之後,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王言而有度,持國柄而無權,近無閒言,遠無橫議。君子曰「此所謂事君之美也」。公弱冠之日,太夫人□滯於南,荒服遐陬,晨昏問絕。折菱之教,□而無及,齧指之感,遠而遂通,自神而發於人,欲養而得其親。承初升輿,萬里而至,稱觴拜慶,兄弟雁行。自閩儌而就養王城,當表罕有。終堂之□,恩制贈越國夫人,哀且榮矣,孝之終矣。便繁左右,拜將進階。又以慈父官卑,乞回所授,上允其請,時議稱多,君子曰:「此所謂事親之孝也」。君親之道備,臣子之行高。其餘則素業之丹青,立身之枝榮矣,曾扈從車駕幸三山宮,天子講藝呈材,威戎夸狄,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射聲之徒,相顧不進,公以一箭受命,雙禽已飛,控弦而滿月忽開,飲羽而片雲徐下,壯六軍而增氣,呼萬歲以動天,英主愜心,□其中鐫,其絕倫之技,又如此者。京有王鉷之亂,蜀有南營之叛,倉卒起變,削而平之。臨大事而有功,皆此類也。歷宣教博士、內府令、朝散大夫、內給事、內常侍、內侍,再授雲麾將軍、右監門衛將軍及大將軍,內侍置監,公首為監,遷冠軍、鎮軍、輔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食邑三千戶,又加實封三百戶。累充內屬箭及三宮內飛龍廄大使,又充開漕使,歷官授任五十餘年,從蒙塵幸□梁□□法駕歸長安,一心貫□神明,萬乘同其休戚。於戲!公之德形於外,可得而言也;公之美暢於中,不可得而聞也。上□初避□請出□□臣□□□之心,常在魏闕。□□制命,追赴上都。聞二聖升遐,絕漿七日,毀不能哭,銜哀而絕,終於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有三。□□□之喪,至於滅性,斬剡之痛,何□□焉?上士聞之,皆為流涕。主上恩深錄舊,澤及漏泉,贈揚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以寶應二年四月十二日安厝,成其志也。夫人呂氏,封國夫人,天寶中,不幸先逝,窀兆於白鹿原。行秋已深,合葬非古,封樹既久,因而不遷。嗣子正議大夫、前將作少監、勃海郡開國公承悅,禮謂猶子,□而繼之,襲以芝蘭之芳,增其蓼莪之痛。養子內給事泰陵使承信等,周旋有加,奉孝謹□。□□刊貞石之文,用紀黃陵之側。大君有命,俾□徽猷。臣炎不才,朱□當御。沒而不朽,其在茲乎?銘曰:
惟公之本,南海□□,得藏□□,家傳擁旄,有馮之後,遂育於高。
惟公之束,一命而俯,武后初眷,開元得主,萬乘腹心,三天門戶。
惟公之貴,出入□宸,宮闈父事,階陛日親,歷載王紀,奉茲□□。
惟公之忠,心與上合,朱丹可為,純粹不雜,有言必從,有可必納。
惟公之孝,達於神明,反輿萬里,自越阻京,爰及風樹,備其哀榮。
惟公之藝,弦不再控,雙鵰入雲,一發而中,三軍心伏,天子目送。
惟公之勛,會合風雲,竊盜□命,戈矛紛紛,一麾而□,克定妖氛。
惟公之節,凌□霜雪,負鞠劍門,清官魏闕,歲聿雲眷,淼彰行潔。
惟公之歿,路正荊巫,二聖宴駕,長號鼎嗣,哀而遂絕,痛入黃壚。
惟公之葬,泰陵之下,存歿義同,忠貞無舍,書詞刊石,永示來者。
大曆十二年,歲次丁巳,五月辛亥朔,十一日辛酉奉敕立石。
太中大夫、守將作少監、翰林待詔臣張少悌奉敕書
京兆府參軍李陽冰篆額。□□徐霽刻字。
高力士墓志銘
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墓志銘並序
尚書駕部員外郎、知制誥潘炎奉敕撰
事君之難,請言其狀。盡禮者或以為諂,納忠者時有不容。直必見非,謂之劘上,嚴又被憚,不得居中。古所謂為臣不易者,以此。至有排金門,上玉堂,出入五紀,近天子之光;周旋無違,獻納必可,言大小而皆入,事曲折而合符;恭而不勞,親而不黷,諫而不忤,久而不厭,美暢於中,聲聞於外,開元之後,見之於高公矣。
公本姓馮,初諱元一。則天聖后賜高,改名力士。馮之先北燕人也。衣冠屢遷不常,厥所章甫適越,遂為強家。曾祖盎,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贈荊州大都督,干旟特建,嶺嶠為雄。頤指萬家,手據千里。有三子,曰智戣、智戴、智玳。耿公知而內舉,請以分憂。朝廷許之。戣為高州刺史,戴為恩州刺史,玳為潘州刺史。聖歷中,潘州府君捐館舍,子君衡襲其位焉。父沒子繼。南州故事,且持棨戟,方俟絲綸。按察使摧折高摽,擿抉瑕舋,禍心潛構。飛語上聞,帝閽難叫。家遂籍沒。及公之鼎貴,恩贈廣州大都督。公即廣州之少子也,年未十歲入於宮闈。武后期壯而將之,別令女徒鞠育,將復公侯之慶,俾加擴羽之深,令受教於內翰林。學業日就,文武不墜,必也射乎。五善既閒,百發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稱。自文林郎宣教博士,轉內府丞。至尊以公夙遭閔凶,弱喪何怙,倍年存父事之禮,三州有天屬之恩。帝曰:俞,以汝為內侍高延福男。由是遂為高氏。君命,天也,天所授焉。子楚大不韋之門,齊姜育有媯之後。兆自真宰,成於主恩。孝和忽其升遐,韋氏紛以干命。玄宗至道大聖皇帝中夜提劍,遲明登天。升杓未移,沵氣如掃。攀龍附鳳,公實親焉。錄其翼戴之勛,遂有驟遷之命,特加朝散大夫、內給事,充內弓箭庫使,尋遷內常侍,兼三宮使,又加雲麾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恭以橋梓之心,懼過車馬之賜,乞回所授,進父之班。聖心嘉之,用獎名教,父子並授內侍,公仍加銀青光祿大夫,又屬萬乘東巡,柴於岱嶽,更授雲麾大將軍,左監門衛大將軍,申前命也。兼充內飛龍廄大使。公艱疚之歲,太夫人在堂。夫人麥氏,宿國猛公之曾孫也,覆巢之下,陟屺無從。寒泉切莫慰之心,永初無隨子之賦。德均聖善,孝感神明,瘴海炎山,不為疵厲,板輿萬里,來就高堂。歡甚如初,和樂且孺。兄元璡、元珪等雁行而至,當代榮之。慶弔相隨,風樹增嘆。無何,丁太夫人憂,絕漿之日,恩制起奪,先夫人有越國之贈,崇錫類也。累遷冠軍、鎮軍、輔國、驃騎等大將軍,特拜內侍監。內侍有監,自公始也。王鉷之亂,輦轂震驚,禁軍一舉,玉石同碎。公親執桴鼓,令於顏行曰:「斬級者無戰功,擒生者受上賞。」俶擾之際,人無橫酷者,由公一言也。
屬胡羯僭逆,天王居於成都,跋涉艱難,扶護警蹕。蜀有南營之叛,公討而平之,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食邑三千戶。文明武德皇帝再造區夏,奉迎皇輿,太上高居,復歸於鎬。賞從行者,加食實封三百戶。公左右明主,垂五十年,布四海之宏綱,承九重之密旨。造膝之議,削稿之書,不可得而知也。其寬厚之量,藝業之尤,宣撫之才,施捨之跡,存於長者之論,良有古人之風。
上元初,遭謗遷讁,安置巫州,知與不知,皆為嘆息。寶應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聞天崩地圻,二聖下席,長號泣血,勺飲不入口。惜攀髯而無及,俄易簀而長辭。其八月八日終於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三。輿櫬至京,恩制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書王命,褒之也。公以寶應二年四月十二日安厝。夫人呂氏,道備公宮,天寶中封齊國夫人,方貴而逝,封樹已久,安而不遷。嗣子正議大夫、前將作少監、上柱國、渤海郡開國公承悅,猶子為繼,克家有光,時稱雅才,喪善執禮。以先父出遠,表請黜官。皇鑒至明,俾復舊職,封章屢上,改恆王府長史,時議多之。養子內給事承信等,永言孝思,敬奉先訓,炎今之述者,天所命焉。用刊青壟之銘,長紀黃陵之側。詞曰:
五嶺之南歌大馮。桂林湘水神降公。君門九重閶闔通。開元神武英復雄。雲天雨露恩渥崇。帷扆籌謀心膂同。五十年間佐聖躬。無瑕遇讁遷巴東。來歸未達鼎湖空。撫膺一絕如有窮。魂隨仙駕游蒼穹。托塋山足茂陵中。君臣義重天地終。
懋官事有嫌累,微瑕有玷。
太中大夫、將作少監、翰林待詔張少悌奉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