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近郊
馬克斯近郊 州府 慕尼黑
| |
---|---|
經緯度: | 48°09′00″N 11°34′10″E / 48.15000°N 11.56944°E |
面積: | 4.2979km² |
人口: | 54077人 (2016年2月29日)[1] |
人口密度: | 12,582人/km² |
郵政編碼: | 80333, 80335, 80539, 80636, 80797, 80798, 80799, 80801, 80802 |
電話區號: | 089 |
馬克斯近郊 於慕尼黑的位置 |
馬克斯近郊(德語:Maxvorstadt)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的市轄第3區。自1992年的城市區劃調整實施起,馬克斯近郊是通過將原第5、第6和第7市轄區(馬克斯近郊-大學、馬克斯近郊-國王廣場-練兵場以及馬克斯近郊-若瑟廣場)匯集在一起所組成。
方位
該市轄區所包含的音樂廳廣場至斯塔修斯間地段與老城的西北板塊相鄰,並在東部以英國花園為界;在北部接壤的是施瓦賓-弗萊曼和施瓦賓-西,西北部為諾伊豪森-寧芬堡,西南部為施萬塔勒高地以及南部為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馬克斯近郊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常被錯誤的歸入施瓦賓,然而馬克思近郊與施瓦賓的實際分界是在格奧爾根大街(Georgenstraße)。
交通
呈方形柵格狀新市鎮設計的馬克思近郊有兩條南北走向的代表性街道:施萊斯海姆大街和路德維希大街,在它們之間相平行的道路分別為阿瑪利大街(Amalienstraße)、土耳其大街、巴雷爾大街(Barer Straße)、施勞多爾夫大街(Schraudolph)、阿爾西大街(Arcisstraße)、路易森大街(Luisenstraße)和奧古斯滕大街(Augustenstraße)。兩條主軸道路在東西走向則依次與加貝爾斯貝格大街(Gabelsbergerstraße)、特蕾西婭大街(Theresienstraße)、赫斯大街(Heßstraße)、謝林大街(Schelling)、齊布蘭大街( Zieblandstraße)、戈雷斯大街(Görresstraße)和格奧爾根大街相交,其中加貝爾斯貝格大街和特蕾西婭大街各設為單行道,其行車方向是彼此相反的。
在公共短途客運方面,慕尼黑地鐵2號線在馬克思近郊設有國王廣場站、特蕾西婭大街站和約瑟夫廣場站,3號線和6號線設有大學站,以及1號線設有斯蒂格邁爾廣場站。此外,16、17、20、21、27和28路有軌電車以及多條慕尼黑交通公司開行的巴士線路均行經該區。
歷史及簡介
馬克斯近郊是首位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1805年至1810年間,根據其名字命名(馬克斯即馬克西米利安的簡寫)並作為城市首次擴張計劃的一部分而興建,但其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很大程度上直到1825年路德維希一世上任後才完成。這類建築如今仍有大部分保留在理查德·瓦格納大街和州立工藝美術學校(即今巴伐利亞州立古生物及地質博物館)之中。作為區內首條道路的路德維希大街是從統帥堂一直延伸至凱旋門。其與老城的邊界大致是通過布林納街進行標記。路德維希大街以西則形成了矩形的街道網絡。在這一社區涵蓋有維特爾斯巴赫廣場、卡洛琳廣場和國王廣場。
馬克斯近郊設有眾多高於平均水準以上的文化及藝術領域設施,以及市內最為重要的許多博物館和藏館,例如老/新繪畫陳列館、倫巴赫之家市立美術館、州立版畫陳列館、古代雕塑展覽館和古典珍品陳列館、教堂藝術博物館、慕尼黑美術學會以及慕尼黑音樂戲劇學院都坐落於此。隨着現代藝術陳列館在2002年和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在2009年開幕,有更多文化及市政規劃的高光部分加入該市轄區。
同樣有眾多的教育機構,諸如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政治和哲學的高等院校、應用科技大學、歷史學院、奧爾夫中心、州立和大學圖書館以及州立和市立檔案館均位於馬克斯近郊,這也使它常常會被稱為「慕尼黑的大腦(Gehirn Münchens)」。此外還有多家銀行、保險公司、集團和公用事業公司在這裏設立重要的總部,而巴伐利亞廣播公司、州立刑偵局、慕尼黑大部分的稅務機關和法院,以及鐵鍬-獅牌釀酒集團亦是如此。
由於密集的就業職位和大量的學生(逾10萬)之故,日間停留在該市轄區的人數幾乎是實際生活在那裏的人數的四倍之多。馬克斯近郊主要是圍繞大學和藝術院校所組成的典型學術社區和大學生社區,它們當中大多表現出傳統的「施瓦賓形象」,但實際上卻屬馬克斯近郊所管轄。當地居民中佔主導地位的是20至30歲間的年齡層,而15歲以下兒童和老人的數量則呈負增長趨勢。這裏單身家庭的比例高於市內平均水平,同時人員流動性亦較高。由於社區內的住房結構原因,這裏的小單間和兩房公寓佔有較高的比例,其中三分之二的住房存量是來自於1948年以後的時期。許多名人都曾在馬克斯近郊居住,例如喬治·艾爾塞、托馬斯·曼、弗朗茨·馮·施圖克、沃爾夫岡·泡利、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阿道夫·希特拉和本篤十六世。
馬克斯近郊有許多地方均與納粹主義時期發生聯繫。
- 在1913年5月至1914年8月期間,阿道夫·希特拉的住所/房間位於施萊斯海姆大街34號。
- 位於布林納街45號的「褐宮」曾是納粹黨(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黨總部,它在戰爭中被摧毀。其廢墟也被美國人炸得粉碎。
- 納粹分子在國王廣場附近建有兩座大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其中一座「元首行館」曾是《慕尼黑協定》的簽署地。如今這裏已成為慕尼黑音樂戲劇學院的校舍並內置慕尼黑文化研究所的設施。
- 緊鄰元首行館、在1923年希特拉政變後用於埋葬「隕落的」納粹分子的「光榮廟(Ehrentempel)」。它在戰後由美軍下令摧毀。
- 國王廣場曾是1933年德國焚書的場所之一,並在1923年11月9日希特冷政變後用作紀念「老衛兵」的閱兵場。
- 在維特斯巴赫宮曾用作蓋世太保總部,除了許多其它政治受害者外,蘇菲·蕭爾亦在此受審。它在戰爭中被摧毀,現建有巴伐利亞銀行大樓。在布林納街和土耳其大街交界的街角設有一塊紀念牌匾。
更多的建築也在慕尼黑作為「運動首都」的轉型過程中進行規劃,但都因為戰爭的爆發而未能實施。經過多次討論,慕尼黑市議會最終於2005年11月決定,在「褐宮」的原址上成立國家社會主義歷史檔案館。
1975年,德國第一家女子書店——利勒莫斯女子書店在阿爾西大街開業。它自2000年起遷至巴雷爾大街。
自20世紀末以來,馬克斯近郊也在形式上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這使得一些原本的工業及商業用地轉變為住宅及工作社區。受此影響的包括有位於獅牌啤酒窖後方、地處沙街(Sandstraße)、寧芬堡大街(Nymphenburgerstraße)和達豪大街之間三角地帶的前釀酒廠用地,那裏至2011年提供的可遷入樓層總面積已達70000平方米。此外,慕尼黑最大的兩所大學也將其一些原本設於馬克斯近郊的教學及研究設施,搬遷至市郊的大哈德恩或馬丁沼地及加興等地。而搬遷後的原址則主要形成了住宅及寫字樓,例如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大型的生物系講堂原址現已建成查爾斯酒店。
代表性建築及地點
除了眾多的文化及教育機構,位於聖若瑟廣場的聖若瑟教堂、位於路德維希大街的聖路易教堂、位於加貝爾斯貝格大街的聖馬爾谷教堂(新教大學堂)都是極具特色的建築,此外還有位於國王廣場附近的聖玻尼法修道院。該市轄區內還有一座舊北部公墓(並非北部公墓)。那裏自1939年以來已不再提供安葬,如今已成為一個公園場所。
在北部的的寧芬堡大街和南部的戰神大街之間設有彼此相鄰的兩家慕尼黑著名啤酒廠——獅牌啤酒和鐵鍬啤酒。
藝術區亦設於馬克斯近郊境內。
人口統計
(截至每年12月31日)
年份 | 人口 | 外國人(比例) | 面積 (km²) |
人口密度 (每km²) |
來源及其它數據[2] |
---|---|---|---|---|---|
2000 | 41,725 | 10,391 (24.9 %) | 4.2904 | 9,725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1 (PDF) |
2001 | 42,159 | 10,533 (25.0 %) | 4.2904 | 9,826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2 (PDF) |
2002 | 41,606 | 10,277 (24.7 %) | 4.2904 | 9,697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3 (PDF) |
2003 | 41,502 | 10,309 (24.8 %) | 4.2900 | 9,674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4 | 41,581 | 10,285 (24.7 %) | 4.2917 | 9,689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5 | 42,201 | 10,442 (24.7 %) | 4.2939 | 9,828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6 | 46,058 | 10,838 (23.5 %) | 4.2934 | 10,728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7 | 47,711 | 11,111 (23.3 %) | 4.2933 | 11,113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8 | 48,884 | 11,304 (23.1 %) | 4.2964 | 11,378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9 (PDF) |
2009 | 48,619 | 10,888 (22.4 %) | 4.2979 | 11,312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0 | 48,875 | 10,865 (22.2 %) | 4.2979 | 11,372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1 | 49,498 | 11,356 (22.9 %) | 4.2979 | 11,517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2 | 50,877 | 12,225 (24.0 %) | 4.2979 | 11,838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3 | 51,642 | 12,878 (24.9 %) | 4.2979 | 12,016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4 | 52.575 | 13,671 (26.0 %) | 4.2979 | 12,233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政治
馬克斯近郊上一次的區議會選舉是在2014年3月16日。其議席分配如下:綠黨8席,社民黨8席,基社盟7席以及自民黨2席[3]。在馬克斯近郊共41488名符合投票資格的居民中,有16665人行使了自己的表決權,選民投票率約為40.2%。
參考文獻
- Martin Arz, Maxvorstadt: Reiseführer für Münchner. Hirschkäfer Verlag, München 2012, ISBN 978-3-940839-27-5.
- Martin Arz, Ulrich Schall: Die Maxvorstadt – Die unbekannte Schöne. Hirschkäfer Verlag, München 2008, ISBN 978-3-940839-01-5.
- Reinhard Bauer: Maxvorstadt. Das Stadtteilbuch. Unverhau, München 1995, ISBN 3-920530-85-3.
- Klaus Bäumler, Waldemar Fromm, Harry Oelke und Hubert Schuler (Hg.): Die Maxvorstadt. Historische Betrachtungen zu einem KulturViertel. Allitera Verlag, München 2015, ISBN 978-3-86906-718-6.
註釋
- ^ Die Bevölkerung in den Stadtbezirken nach der Einwohnerdichte am 29.02.20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47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2. April 2016.
- ^ Archiv Stadtteilinformationen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2-11.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9. Juni 2014.
- ^ Wahl des Bezirksausschusses – Stadtbezirk 3 – Maxvorstad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6. Juni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