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鱷屬
韓愈鱷屬 化石時期:
| |
---|---|
韓愈鱷的頭骨(正模標本,背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鱷目 Crocodilia |
科: | 長吻鱷科 Gavialidae |
亞科: | 長吻鱷亞科 Gavialinae |
屬: | †韓愈鱷屬 Hanyusuchus Iijima et al., 2022 |
模式種 | |
中華韓愈鱷 Hanyusuchus sinensis Iijima et al., 2022
|
韓愈鱷屬(屬名:Hanyusuchus)是已滅絕的長吻鱷類,形態上兼具較早出現的切喙鱷亞科,以及較晚出現的長吻鱷亞科特徵,唯一物種為模式種中華韓愈鱷(H. sinensis)。其全長可達6米[1],已知於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0世紀的青銅時代,棲息於現今中國嶺南一帶的河湖與沼澤地[2]。此地在後來的東漢末年至明清之間有多筆鱷魚出沒紀錄,當中不乏有關人鱷衝突的敘述,其所記載的鱷類是否為韓愈鱷已不可考,但部分韓愈鱷化石上的人為砍斫痕跡顯示人類確實會攻擊這種鱷。目前尚不能確定韓愈鱷滅絕的確切時間與原因,但很可能與農業活動帶來的棲地破壞有關[3]。
研究歷史
首件韓愈鱷的化石於1963年2月出土自中國廣東省桂洲人民公社四基大隊(今屬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一處魚塘挖掘現場深約3米的細砂地層,為一具長約90厘米的成鱷頭骨。其後的17年間,整個珠江三角洲陸續又有五批化石被發現,皆為同一物種,包含全身逾半數的骨骼、皮內成骨,以及最長可達94.5厘米的頭骨,此外亦有未成年的個體。當時鱷類在嶺南絕跡已久,因此這些化石引起不少的注意,但一直被視作現生灣鱷或較大型馬來鱷的遺骸。這兩種鱷在當今的中國境內皆未有分佈[2][3][4]。
六件鱷類化石被分別收藏於廣東四座不同的博物館。爬行動物學家飯島正也等人後來重新檢視了這些化石,發現其雖與馬來鱷所屬的切喙鱷亞科相像,但亦具有長吻鱷亞科的鑑定特徵,又有別於已知的其他屬,故在2022年,他們將這些化石共同發表為新的屬,即韓愈鱷屬,模式種為中華韓愈鱷(Hanyusuchus sinensis)。屬名得名自唐代文學家與政治家韓愈,他在潮州任刺史期間治理當地鱷患,並以《祭鱷魚文》傳世;屬名後綴「suchus」轉寫自古希臘文的「σοῦχος」,意為「鱷魚」。種小名「sinensis」在拉丁文中意指「來自中國的」[3]。
形態描述
韓愈鱷屬於大型長吻鱷,外觀類似現代的馬來鱷。成鱷頭骨長84至94.5厘米,寬37至42厘米。每塊前上頜骨有五顆牙齒,每塊上頜骨有16顆牙齒(其中第7顆牙齒最大),每塊齒骨則有18顆牙齒,與馬來鱷的齒列相同,這是韓愈鱷的頭骨過去常被視作馬來鱷頭骨的原因之一[2]。
韓愈鱷的兩塊翼骨各有一個卵圓形的凹陷,以容納翼骨鼓泡的後室部分(posterior chamber of the pterygoid bulla),並與三角形的內鼻孔之間隔着兩道相連的脊。鼓泡分裂成一系列的竇,與現生恆河鱷膨大的鼓泡後室系出同源,但恆河鱷的鼓泡大致位於翼骨前部,而韓愈鱷鼓泡的位置則相對較後方,且向後延展至翼骨末端。現生恆河鱷的鼓泡與個體的發育及性成熟息息相關[註 1],在其鼓泡後室前方還有一對前室(anterior chamber),前室和後室均為封閉空腔,並與鼻咽管相連,發聲時可作為共振腔體,改變腔室的長度即可調整發聲的諧波,同時配合軟組織構成鼻頭的瘤狀突起,便能控制音量[5][6]。而韓愈鱷由於化石保存不全,無從確認其是否同樣具有前室,但膨大的鼻竇表明其發聲構造已有一定程度的特化。元代文人陳孚曾言邕州右江的鱷魚「夜吼聲如雷」[8],很可能支持了這一推測[3]。
1981年,古生物學家王將克、宋方義將六件韓愈鱷化石的其中四件鑑定為成年個體。根據飯島等人於2022年的分析,正模標本(編號XM 12-1558)和其中一具副模標本(編號SM E1623)的尾椎髓椎線(neurocentral suture)已經閉合,顯示此二個體確實已臻性成熟,但性別不明,其重建全長分別為5.43米(吻肛長2.83米)與5.57米(吻肛長2.88米)。王將克與宋方義指認為成年個體的另一件副模標本(編號XM 12-1557),估計全長則達到6.19米(吻肛長3.23米)[2],歷史文獻也指出中國南方曾有長逾二丈(約6.6至7.2米[註 2])的鱷魚[3][9][10]。
據唐代的《嶺表錄異》與宋代的《夢溪筆談》、《爾雅翼》記載,華南的鱷魚通常呈土黃色或深綠色,亦偶有白色者[11][12],乃至有如北宋《青瑣高議》所記載的「蒼黃玄紫,其色不一」[13]。但這些記錄可能不完全可靠[3]。
譜系關係
韓愈鱷的外觀類似於傳統分類上的切喙鱷亞科,但其保存完好的骨骼具有一系列長吻鱷亞科專屬的鑑定特徵,包含:外枕骨後側延伸出一個粗壯且前後等寬的突起,並與其內側基枕骨的結節(basioccipital tubera)相連;兩塊夾骨的聯合縫在背視角度下呈V字形;樞椎具有分岔的椎下突(axial hypapophysis);第三頸椎腹面中央缺少龍骨狀的椎下突;背椎關節突之間的寬度變窄;背中線或骨盆中線處的皮內成骨具有前突。此外在韓愈鱷上頜骨前半部的牙齒中,以第7顆最大,這點在其他鱷類僅見於日本與臺灣的豐玉姬鱷,以及澎湖的澎湖鱷。種系發生學分析顯示這三種鱷之間的親緣關係最為接近,三者皆具有「切喙鱷亞科」基群,以及更晚近之長吻鱷亞科間的過渡形態[3]。
| |||||||||||||||||||||||||||||||||||||||||||||||||||||||||||||||||||||||||||||||||||||||||||||||||||||||||||||||||||||||||||||||||||||||||||||||||||||||||||||||||||||||||||||||||||||||||||||||||||||||||||||||||||||||||||||||
分佈時空
韓愈鱷的化石都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全新世地層。已知的六件化石發現於廣東省的江門市和佛山市,早期的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估計化石年代約在距今3020至2540年前(公元前1070至公元前590年),對一批皮內成骨的定年則約在距今5000至4900年前(公元前3050至公元前2950年)[2];飯島等人以加速器質譜儀進行放射性碳定年的結果則約在距今3300至2900年前,相當於公元前1350至公元前950年(但他們未對前述的皮內成骨進行定年)[3],當時人類已進入青銅時代。
嶺南淡水鱷類的歷史紀錄可追溯至東漢末年的交州[14],迄明清兩代尚有記載[15][16]。這些紀錄的分佈西起南寧,經雷州半島與珠江下游,東抵韓江流域。若其皆與韓愈鱷有關,則此物種的分佈範圍可能一度遍及今日的閩南與兩廣[3]。明代以降在海南島海岸與香港亦有零星鱷魚出沒紀錄,但因無實物可供研究,無從考證是否為鹹水性的灣鱷[2]。
古生態學
最古老的韓愈鱷化石發現於佛山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河宕貝丘遺址,即前述的皮內成骨。與其一同出土的還有象屬、水牛屬、豬屬、水鹿屬、獼猴屬等哺乳動物,以及軟鱉屬和青魚屬等水生動物的化石[2][3]。當時珠江三角洲一帶正逐漸演變為整體與現今相似的熱帶或副熱帶季風氣候[17][18],岩芯樣本分析則顯示當地的海平面開始下降[19][20]。
至其他化石出土的青銅時代,珠江三角洲與韓江三角洲主要在河流、湖泊、河口灣,以及三角洲前緣淺灘等環境之間變換[19][20]。化石紀錄顯示此時韓愈鱷與牛、象,以及田螺、河蜆、麗蚌屬、蚌屬等水生軟體動物共存。部分遺址也留有水松等植物的碎片,這種喜好潮濕環境的喬木一度廣佈於珠江三角洲[2][19]。
自百越時期開始,人類興起以火耕獲取耕地的方式,導致華南原有的熱帶常綠闊葉林與紅樹林大幅萎縮,轉為次生林或稀樹草原,當地自然植被在唐宋以後已所剩無幾。同時,氣候振盪[18]與人類稻作農業的發展造成河川挾沙量增加,加速河口淤積,使原先的河海交界環境於中古時期轉為三角洲平原[19][20][21][22]。
人鱷關係
韓愈鱷的其中一件副模標本(編號XM 12-1557)留有17處砍痕,這些痕跡最長不到2厘米,最深約0.3厘米,邊緣相當筆直,但方向不盡相同,可能為多人由不同方向劈砍所致。多數砍痕位於顱頂,應與造成該個體死亡的傷害有關;另有一處位於枕髁,被認為是死後遭人斬首所致。此外,另一件副模標本(編號SM E1623)的第四頸椎也被斜切成兩半,切面平整,方向頗為精準,椎體右側有輕微破裂,表明是被人以金屬利器自左側一次性地砍斷。這兩件標本的年代約在公元前14至公元前10世紀,相當於黃河流域的商和西周。當時嶺南一帶已盛行使用青銅器,當地人很可能利用青銅武器殺死鱷魚[3]。
歷史記載中的嶺南鱷類
漢代至明末年間,均有文獻提及嶺南有鱷魚出沒,飯島等人認為這些紀錄均與韓愈鱷有關。最早者可追溯至東漢建安年間,是時步騭被派任為交州刺史,他注意到南海(今廣州)一帶的水域擁有豐富的生態,「千種萬類,不可勝記」,其中即包含一種有別於「鼉」[註 3]的鱷[14]。三國孫吳時,蒼梧存在貌似鼉[註 3],但體型更大,長二丈有餘的鱷類,而同時期坐落於中南半島的扶南國,在護城河中也有人稱「忽雷」或「骨雷」的鱷魚棲息,「喙長六、七尺」,齒利如劍,以魚、麞鹿乃至人類為食,傳說於秋季會化為虎形,據稱與蒼梧的鱷為同一種[9][23]。記載唐代粵地風土的《嶺表錄異》更詳細的描述了鱷魚的外觀,以及鱷魚迫使獵物跌落河崖,再趁機捕食的行為[11]。
自晉代起,嶺南鱷魚襲擊人類、家畜或船隻的事件時有所聞,許多史籍都強調當地的鱷魚比鼉[註 3]還要碩大,一些水域更因鱷魚頻繁出沒,而被冠上「惡溪」(今汀江下游與韓江)[24][25]、「惡水」(今梅江)[26]、「鱷魚池」(今惠陽境內)[27]等名號。諸多事件中又以唐憲宗年間,韓愈「祭鱷魚」最為人熟知。819年(唐元和十四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初抵潮州不久便發現此地住有大至數丈的鱷魚,「早暮城下[註 4],以人為食。雖牛馬羊豕,見必尾之。居民怖焉,甚於虎兕。」[28]韓愈便遣部下將一隻羊與一頭豬投入江中,作為獻給鱷魚的祭品,並警告鱷魚於限期之內南遷至大海,否則將率眾以毒箭將之殺盡[24]。相傳「信宿鱷魚遁去」[28],「自是潮人無鱷患」[29]。然約30年後,同是遭貶官的李德裕渡船經潮州鱷魚灘(今韓江河口)時也被鱷魚襲擊,船隻破損,收藏的寶玩與文物亦均落入江中,而船員見鱷魚極多,都不敢貿然下水撈取[11]。
除了上述的記載,歷史上也不乏人類反過來攻擊,乃至捕殺鱷魚的紀錄,可能是為了自保、報復,或是純粹捉來吃。早在西漢的《別錄》就已提及南海的河湖四季皆產「鮀魚甲」[30],西晉文人張華也曾描述南海的鱷魚被殺,頭部被斬下製成肉乾的情況[31]。《太平寰宇記》記載梧州人將鱷魚肉醃製食用[32]。明代成書的《本草綱目》還指出華南人會以上了餌的鈎子捕捉鱷魚,又言「南人珍其肉,以為嫁娶之敬」[33]。東晉學者虞喜則提及華南的鱷魚會襲擊船邊的人,因此當地人都會帶上戈,以備不時之需[34]。1000年(宋咸平三年),萬江硫黃村(今豐順境內)一名16歲的少年在江邊遭鱷魚所害,當時被貶任為潮州通判的陳堯佐遂命士兵「拏小舟,操巨網,馳往捕之」,並將捕獲的鱷魚示眾,「告之以罪,誅其首而烹之」[35]。1040年(宋康定元年),王舉直任潮州知州期間,當地人會將插著鈎子的大豬安置在筏上,讓筏隨江水漂流,待鱷魚尾隨並吞下大豬,便會被刺殺[12],顯示嶺南居民已摸索出一套捕鱷的方法[36]。據傳明永樂初年,戶部尚書夏原吉更領數百艘船,將滿載的大批礦灰倒進韓江,屠殺大量鱷魚[37]。此事與同一時期,夏原吉為疏濬江南吳淞江而投焚石殺鱷魚的事蹟過於契合[38],故真實性存疑。但此後鱷魚確實未再出現於潮州[4],清康熙年間浙江人吳震方遊歷潮州時,韓江已無鱷魚蹤跡[39]。
1461年(明天順五年)付梓的《大明一統志》記載,距離橫州東方八十里處有一座鱷魚穴[15][16],這是現今兩廣內陸地區最後一筆有關鱷魚的紀錄[註 5]。明清年間,閩粵港灣及離島仍有鱷魚活動[4];1630年(明崇禎三年),海南島北部的文昌縣沿海也有鱷魚出沒,時人以酒和牲畜作為獻給鱷魚的祭品[41];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於海南島南端巡海的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在榆林港有目擊和與鱷魚衝突的紀錄[42];1922年,德國動物學家魯道夫·梅爾提及他在此前的18年間,於香港兩度見過鱷魚遺骸[43][註 6];但以上這些紀錄都位於海岸環境,屬於韓愈鱷的可能性較低[2]。
滅絕
作為晚全新世滅絕的生物之一,韓愈鱷的滅絕主因很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棲地破壞。雖然亞洲巨型動物群的滅絕常常與自然性的氣候變遷有關,但飯島等人主張韓愈鱷直至宋代都可能還有一定的數量,故氣候並非造成其滅絕的主要推手。地質分析顯示,自嶺南發展農業以來,當地固有的森林便不斷退化,連帶改變韓愈鱷的原生棲地[19]。人類開闢荒地、建造房舍,也增加韓愈鱷轉而捕食家畜甚至襲擊人類的可能。建炎南渡以後,華南人口遽增,在地狹人稠的背景下,人鱷間的衝突愈趨頻繁,而政府支持的針對性獵殺則使此一窘境更加惡化[1],最終導致鱷魚[註 7]的種群規模銳減,乃至絕滅,這可由明代後嶺南已罕有鱷魚紀錄見得[2][3]。
註釋
- ^ 恆河鱷的翼骨鼓泡僅見於成年個體,特別是成年的雄鱷,因此長期被視做雄鱷獨有的第二性徵[5][6]。但古脊椎動物物學家傑森·伯克(Jason Bourke)等人於2021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成年雌鱷頭上也具有翼骨鼓泡,惟與雄鱷有形態上的差異[7]。
- ^ 見中國度量衡。
- ^ 3.0 3.1 3.2 一說為揚子鱷,但有爭議[4]。
- ^ 指潮州城。
- ^ 清康熙年間成書的《古今圖書集成》指樂昌有鱷魚出沒[40],但這筆紀錄過於簡略,且為個案,真實性待考[4]。
- ^ 其中一具殘骸發現於大嶼山,被梅爾鑑定為灣鱷。至梅爾撰文時,這隻鱷魚的頭骨已送抵柏林自然博物館保存[43],惟館藏的鱷類標本標籤(連同一批龜類標本的標籤)後來在二戰中佚失,現已無法在館藏中辨別出這具頭骨。
- ^ 即飯島等人所主張的韓愈鱷。
參考資料
- ^ 1.0 1.1 Marshall, Michael. A 6-metre-long crocodile relative lived in China during the Bronze Age. New Scientist. 2022-03-09 [2022-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王將克、宋方義. 关于珠江三角洲出土的鳄鱼及其有关问题. 熱帶地理. 1981, 1 (4): 20, 36–40. ISSN 1001-5221 (中文(中國大陸)).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Iijima, M.; Qiao, Y.; Lin, W.; Peng, Y.; Yoneda, M.; Liu, J. An intermediate crocodylian linking two extant gharials from the Bronze Age of China and its human-induced exti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2, 289 (1970): 20220085. ISSN 1471-2954. doi:10.1098/rspb.2022.0085 .
- ^ 4.0 4.1 4.2 4.3 4.4 文煥然、何業恆、黃祝堅、徐俊傳. 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0, 3: 109–121. ISSN 1000-5137 (中文(中國大陸)).
- ^ 5.0 5.1 Martin, B. G. H.; Bellairs, A. D' A. The narial excrescence and pterygoid bulla of the gharial, Gavialis gangeticus (Crocodilia). Journal of Zoology. 1977, 182 (4): 541–558. ISSN 0952-8369. doi:10.1111/j.1469-7998.1977.tb04169.x.
- ^ 6.0 6.1 Hone, D.; Mallon, J. C.; Hennessey, P.; Witmer, L. M. Ontogeny of a sexually selected structure in an extant archosaur Gavialis gangeticus (Pseudosuchia: Crocodylia) with implications for sexual dimorphism in dinosaurs. PeerJ. 2020, 8: e9134. ISSN 2167-8359. PMC 7227661 . PMID 32435543. doi:10.7717/peerj.9134 .
- ^ Bourke, J. M.; Fontenot, N.; Holliday, C. Septal deviation in the nose of the longest faced crocodylian: A description of nasal anatomy and airflow in the Indian gharial (Gavialis gangeticus) with comments on acoustics. The Anatomical Record. 2021, 305 (10): 2883–2903. ISSN 1932-8494. PMID 34813139. doi:10.1002/ar.24831 .
- ^ 陳孚. 《陳剛中詩集 卷二 邕州》. 維基文庫.
左江南下一千里,中有交州墮鳶水。右江西繞特磨來,鱷魚夜吼聲如雷。兩江合流抱邕管,暮冬氣候三春暖。家家榕樹青不凋,桃李亂開野花滿。蝮蛇掛屋晚風急,熱霧如湯濺衣濕。萬人塚上蛋子眠,三公亭下鮫人泣。驛吏煎茶茱萸濃,檳榔口吐猩血紅。颯然毛竅汗為雨,病骨似覺收奇功。平生所持一忠壯,荒嶠何殊玉階上。明年歸泛兩江船,會酌清波洗炎瘴。
- ^ 9.0 9.1 姚思廉. 《梁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八 諸夷 海南諸國 扶南國》. 維基文庫.
又於城溝中養鰐魚,門外圈猛獸,有罪者,輒以餵猛獸及鰐魚,魚獸不食爲無罪,三日乃放之。鰐大者長二丈餘,狀如鼉,有四足,喙長六、七尺,兩邊有齒,利如刀劍,常食魚,遇得麞鹿及人亦噉之,蒼梧以南及外國皆有之。
- ^ 羅願. 《爾雅翼 卷三十》. 維基文庫.
鱷魚,南海有之,四足似鼉,長二丈餘,喙三尺,長尾而利齒。(中略)其生子則出沙上乳之,卵如鶩卵,亦有黃白可食。
- ^ 11.0 11.1 11.2 劉恂. 《嶺表錄異 卷下》. 維基文庫.
鱷魚,其身土黃色,有四足,修尾形狀如鼉,而舉止趫疾,口森鋸齒,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懼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鱷嗥叫其下,鹿怖懼落崖,多為鱷魚所得,亦物之相攝伏也。故李太尉德裕貶官潮州,經鱷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沉失,遂召舶上昆侖取之,但見鱷魚極多,不敢輒近,乃是鱷魚窟宅也。
- ^ 12.0 12.1 沈括. 《夢溪筆談 卷二十一》. 維基文庫.
《嶺表異物志》記鱷魚甚詳。予少時到閩中,時王舉直知潮州,釣得一鱷,其大如船,畫以為圖,而自序其下。大抵其形如鼉,但喙長等,其身牙如鋸齒,有黃蒼二色。或時有白者,尾有三鈎,極銛利。遇鹿豕即以尾㦸之以食,生卵甚多,或為魚,或為鼉黿。其為鱷者,不過一二。土人設鈎於大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鱷尾而食之,則為所斃。
- ^ 劉斧, 《青瑣高議 後集 卷之九 鱷魚新說 韓公為文祭鱷魚》,
熙寧二年,余有故至海上,首詢其事,又欲識鱷之狀。會有老漁詳言其實,雲:「鱷大者數千斤,小者亦不下數百斤。水而伏,山而孕,卵而化。其形蟹目犀角,龍身鼈足,用尾取物,如象之用鼻焉。蒼黃玄紫,其色不一。方其幼者,居山腰巖腹之下。其卵百餘,大小不一,能為鱷者率二三,他皆或黿或鼈。鱷之遊於水,他魚不可及,泝流順水俱無其魚,羊豕鹿豬之遊於岸者,鱷潛水下,引尾取而食之,民亦被其害。」
- ^ 14.0 14.1 酈道元. 《水經注 卷三十七 泿水》. 維基文庫.
建安中,吳遣步騭爲交州。騭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於何不有。海怪魚鼈,黿鼉鮮鰐,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
- ^ 15.0 15.1 李賢 等. 《明一統志 卷八十五》. 維基文庫.
鰐江在橫州東八十里,旁有鰐魚穴,俗因立鰐水廟。
- ^ 16.0 16.1 陳夢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四十二卷 南寧府部彙考二 橫州》. 維基文庫.
鱷江去州八十里,旁有鱷魚穴,俗因立鱷水廟。今考州境無此江。嘗聞鄉老謂「綠藍山有鱷水大王神。」今綠藍村江邊有小廟,江水雖泛不淹,疑即是綠藍水之異名。流至烏巖而為古江也。
- ^ 黃光慶.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考古文化与古地理环境. 地理學報. 1996, 51 (6): 508–517 [2022-04-03]. ISSN 0375-54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中文(中國大陸)).
- ^ 18.0 18.1 Zhong, W.; Cao, J.; Xue, J.; Ouyang, J.; Tang, X.; Yin, H.; Liao, C.; Long, K. Late Holocene monsoon climate as evidenced by proxy records from a lacustrine sediment sequence in western Guangdong, South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4, 80: 56–62. ISSN 2590-0560. doi:10.1016/j.jseaes.2013.10.030.
- ^ 19.0 19.1 19.2 19.3 19.4 鄭卓、鄧韞、張華、余榮春、陳熾新. 华南沿海热带—亚热带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四紀研究. 2004, 24 (4): 387–393. ISSN 1001-7410 (中文(中國大陸)).
- ^ 20.0 20.1 20.2 王建華、曹玲瓏、王曉靜、楊小強、陽傑、蘇志華. 珠江三角洲万顷沙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变.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9, 29 (6): 35–41. ISSN 0256-1492. doi:10.3724/SP.J.1140.2009.06035 (中文(中國大陸)).
- ^ 黃康有、何嘉卉、宗永強、鄭卓、章桂芳、曹玲瓏. 珠江三角洲三水盆地早全新世以来孢粉分析与古环境重建. 熱帶地理. 2016, 36 (3): 364–373. ISSN 1001-5221. doi:10.13284/j.cnki.rddl.002849 (中文(中國大陸)).
- ^ 張紹軒、湯永傑、鄭翠美、陳震、鄭卓.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陆沉积模式转换及其年代 (PDF).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20, 40 (5): 107–117 [2022-04-04]. ISSN 0256-1492. doi:10.16562/j.cnki.0256-1492.20200307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4-05) (中文(中國大陸)).
- ^ 李昉. 《太平廣記 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 骨雷》. 維基文庫.
扶南國出鱷魚,大者二三丈,四足,似守宮狀。常生吞人,扶南王令人捕此魚,置於塹中,以罪人投之。若合死,鱷魚乃食之;無罪者,嗅而不食。鱷魚別號忽雷,熊能制之。握其嘴至岸,裂擘食之。一名骨雷,秋化為虎,三爪,出南海思雷二州,臨海英潘村多有之。(出《洽聞記》)
- ^ 24.0 24.1 韓愈. 《鱷魚文》. 維基文庫.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
- ^ 柳宗元. 《愚溪對》. 維基文庫.
予聞閩有水,生毒霧厲氣,中之者溫屯嘔泄;藏石走瀨,連艫糜解;有魚焉,鋸齒鋒尾而獸蹄,是食人,必斷而躍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惡溪。
- ^ 樂史.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六十四 梅州 程鄉縣》. 維基文庫.
惡水,即州前大江,東流至潮州出海。其水險惡,多損舟船。水中鱷魚遇江水泛漲之時,隨水至舟前。《嶺表異録》雲能食鹿者即此也。
- ^ 樂史.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六十 嶺南道四 歸善縣》. 維基文庫.
歸善縣,依舊二鄉。秦、漢龍川縣地,屬南海郡。昔趙佗為龍川尉,所涖於此。宋置歸善縣……鱷魚池,池中多鱷魚,因以為名。
- ^ 28.0 28.1 解縉 等. 《永樂大典 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 維基文庫.
郡之下即惡溪焉。有魚曰鱷,陸生卵化,蛟之流也。大者僅百尺,小者即其子孫耳。早暮城下,以人為食。雖牛馬羊豕,見必尾之。居民怖焉,甚於虎兕。公憤其酷,乃投之牢食,諭以禍福,使其引去。魚德公之言,信宿大風雨,率其種類而遁,郡之上下才一舍不居焉。民到於今頼之。(中略)鱷魚喜食人,狎於水者每罹害,民居畜産亦輙尾去。潮州舊苦此患,俗不能禁。元和中,公出刺下車,文而逐之,信宿鱷魚遁去。郡之上下有三十里不居焉,自是州郭無之,殆今猶然。
- ^ 劉昫. 《舊唐書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 韓愈》. 維基文庫.
初,愈至潮陽,既視事,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鱷魚,卵而化,長數丈,食民畜產將盡,以是民貧。」居數日,愈往視之,令判官秦濟砲一豚一羊,投之湫水祝之…今與鱷魚約,三日乃至七日,如頑而不徙,須為物害,則刺史選材伎壯夫,操勁弓毒矢,與鱷魚從事矣!祝之夕,有暴風雷起於湫中。數日,湫水盡涸,徙於舊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無鱷患。
- ^ 李時珍. 《本草綱目 鱗之一 鼉龍》. 維基文庫.
《別錄》曰︰鮀魚甲生南海池澤,取無時。
- ^ 張華. 《博物志 卷之三 異魚》. 維基文庫.
南海有鰐魚,狀似鼉,斬其頭而乾之,去齒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
- ^ 樂史.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六十四 梧州》. 維基文庫.
思良江,在州北二十里,一名多賢水。其中鱷魚狀如鼉,有四足,長者二丈,皮如鮧魚鱗。南方謂之鱷魚,亦以爲鮓。
- ^ 李時珍. 《本草綱目 鱗之一 鼉龍》. 維基文庫.
時珍曰︰鼉穴極深,漁人以篾纜系餌探之,候其吞鈎,徐徐引出。性能橫飛,不能上騰。其聲如鼓,夜鳴應更。謂之鼉鼓,亦曰鼉更,俚人聽之以占雨。其枕瑩淨,勝於魚枕。生卵甚多至百,亦自食之。南人珍其肉,以為嫁娶之敬。陸佃云︰鼉身具十二生肖肉,惟蛇肉在尾最毒也。
- ^ 李昉 等. 《太平御覽 卷九百三十八.鱗介部十》. 維基文庫.
虞喜《志林》曰:方有鱷魚,喙長八尺,秋時諸甚。人在舟邊者,魚或出頭食人。故人持戈於舡側而御之。
- ^ 陳堯佐. 《戮鱷魚文》. 維基文庫.
- ^ 魏華仙. 试论宋代对野生动物的捕杀.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7, 22 (2): 53–62. ISSN 1001-5205 (中文(中國大陸)).
- ^ 饒宗頤 (編). 潮州志匯編. 龍門書店. 1965.
明初鱷魚復來潮州,夏侍郎元吉令漁舟五百隻,各載礦灰,擊鼓為令,聞鼓聲漁人齊復其舟,奔竄遠避,少頃如山崩,龍戰至暮,寂然無聲,鱷魚種類皆死於海濱,其類盡殲,自是潮無鱷魚。
- ^ 屈大均. 《廣東新語 卷二十三 介語 殺鱷魚》. 維基文庫.
永樂中,吳淞陂塘壞,壅水橫流,漂沒廬舍,田屢不登,官賦匱缺。朝遣使者治之,治輒壞。居民告曰:「水有怪焉,穴於塘澳,塞土填石,不勝其一奮,必殺怪而後塘可成也。」於是使者相繼謀殺怪,卒無計策。朝廷憂之,遣夏原吉往。原吉至,命具舟數百,載以焚石,布塘之上。下令曰:「聞鼓聲,齊下焚石。」 於是兩岸擊鼓,竟投焚石,急散舟以避之。須臾波濤狂沸,水石搏擊,震撼天地,輾轉馳驟,赤水泉湧,有物仰浮水麵,焦灼腐爛,縱橫數十丈,若黿若鼉,莫可名狀。怪絕而塘成。
- ^ 吳震方, 《嶺南雜記 卷中 雜記五種 卷四》,
鱷溪,一名惡溪,又名澺溪。唐宋時有鱷魚為患。其物似龍,無角而黃色,口森鋸齒,四足,脩尾。尾有三鈎,極利,遇人畜以尾擊而食之,鱷之運尾,猶象之運鼻也。生卵甚眾,或雲鼉龍之屬。今溪中絕無此,潮人亦無有見之者。人但知文公為文驅鱷魚,盡徙其族,不知宋時其害未息。咸平間,通判陳堯佐捕而烹之,有《戮鱷魚文》。
- ^ 陳夢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十九卷 韶州府物產考》. 維基文庫.
䱚魚、鱷魚、𩹄魚,俱出樂昌。
- ^ 馬日炳, 《康熙文昌縣志 卷九 雜誌 紀異》,
崇禎庚午年,瀕海有巨魚,虎頭,兩翅,噬人及牛。人無識者。浙人劉肖涵云:昔在外番見之,番人呼爲「韓逐魚」,即鱷魚也。知縣餘震龍具牲醴祭之而去。
- ^ 李準. 李準巡海記. 大公報. 1933-08-10.
一日雨後,余正在船面高處坐而納涼,忽見一黑色之物自海面向余船而來,昂首水面,嘴銳而長。余問曰:此何物也?國祥曰:此鱷魚也,韓文公在潮作文驅之者,即此是也,語時鱷魚已及船邊,攀梯而上,餘命梯口衛兵擊之以槍,而衛兵反退後數武,不敢擊。余速下奪槍擊之,鱷血下墜,白腹朝天,距船已四五丈矣。即令水手放舢板往撈,水手以撓挑之,長約丈餘,重不可起,恐其未死,不敢下手。再擊二槍,反瀋水底而不見蹤跡矣。
- ^ 43.0 43.1 Mell, R. Beiträge zur Fauna Sinica. i. Die Vertebraten Südchinas; Feldlisten und Feldnoten der Säuger, Vögel, Reptilien, Batrachier. Archiv für Naturgeschichte. 1922, 88 (10): 1–146 [2022-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1)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