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青即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即戰役
日期1949年4月28日-6月2日
地點
結果 解放軍勝利、佔領青島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民國陸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 許世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譚希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 彭林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涌
中華民國 秦德純
中華民國 劉安祺
中華民國 施忠誠
中華民國 胡家驥
傷亡與損失
3,500餘人 5,700多人

青即戰役,或稱「即青戰役」,是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第32軍為主,在青島即墨發起的打擊青島地區國軍第十一綏靖區的戰役。[1]

戰前背景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青島的特殊之處在於設有美軍大型海軍基地,有大量美軍駐紮。因此,至1949年5月初即便東北、華北全境,華東絕大部分已經被解放軍攻佔,青島地區仍完整地被國軍第十一綏靖區控制。

1949年2月初,剛上任十天的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在與美國國會議員的談話中指出:「在災難的塵埃落盡以前,美國不能決定下一步怎麼辦。」艾奇遜的談話被報刊登載,此時美國對華政策被命名為「等待塵埃落定」[2]:面對1949年國共內戰最終戰局,美國急於從國軍潰敗撤出大陸的態勢上脫身,避免被國府拖下水直接捲入中國內戰,採取靜待形勢發展而後確定對策,美國對華政策處於搖擺、矛盾之中。

1949年4月20日,第二第三野戰軍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席捲江南。至1949年5月初,第三野戰軍主力從蘇南、浙北兩個方向逼近上海市郊,打響上海戰役。在此背景下,1949年4月25日山東軍區致電中央軍委及華東軍區,分析了情況後建議趁青島國民黨軍隊動搖恐慌之際,以迫使國軍盡快撤離青島為目的,組織三十二軍和膠東軍區部隊發動青即戰役,以便在國軍全部撤退時迅速進入青島,防止國軍撤退時破壞青島市設施。由於事關駐青島美軍的中美關係、國際關係大局,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事先謀劃,毛澤東親筆起草,於1949年4月28日發出《同意對青島舉行威脅性攻擊》命令:

山東軍區並告華東局

卯有(4月25日)電悉。同意對青島舉行威脅性攻擊,第一步集十二個團,對若干據點試行攻擊。得手後看情形再決第二步行動。其目的,是迫使敵人早日撤退,我們早日佔領青島,但又避免與美軍作戰(此點應與部隊幹部講明白)。

軍委,卯儉(4月28日)

國軍駐青島部隊:

  • 第十一綏靖區:1948年1月,青島警備司令部擴編為第十一綏靖區,駐館陶路22號。設參謀、督察、秘書、副官、軍需、軍法、外事、軍醫、總務等處
    • 綏靖區主任:劉安祺(1948年7月7日接任丁治磐
    • 第三十二軍:軍長施忠誠/康樂三第252師、柴正源第255師、馮陳豪第266師
    • 第五十軍:軍長胡家驥葉佩高,轄第三十六、第一〇七、第二七〇師
    • 第二〇四師
    • 第二〇八師第九團
    • 工兵第十七團
    • 憲兵第十一團
    • 輜重汽車第二十一團
    • 通信兵獨立第十營
    • 鐵甲兵第五大隊。
  • 聯勤第九分監部
  • 海軍第二軍區
    • 第一艦隊
    • 第二巡防隊
  • 空軍第五大隊(第二十五、第二十七中隊)、一個供應中隊、一個警衛營
  • 國防部次長兼山東省主席青島市長秦德純
    • 青島警備旅
    • 獨立旅
    • 山東保安第一旅
    • 山東保安第二旅

解放軍參戰部隊12個團,兵力3萬人:

  • 山東軍區第32軍:1949年2月膠東前方指揮部所轄的膠東軍區新五師、新六師和炮兵團組建第32軍,轄6個團。軍長譚希林、政治委員彭林,副軍長劉涌,參謀長趙一萍。
  • 膠東軍區警備第四旅(3個團)
  • 膠東軍區警備第五旅第十五團。1949年4月15日以煙臺警備司令部為基礎,由東海軍分區二團、煙臺警備部隊(北海獨三團)、膠東軍區獨立團組建該旅,依次編為第13、第14、第15團,組建炮兵團,全旅6,000人。旅部駐煙臺市毓璜頂。擔負煙臺、威海、蓬萊的海防及城市警備。旅長劉林,政委劉乃殿(煙臺市委書記兼),副政委張偉烈,參謀長張漢汝,政治部主任張少華。第15團是1949年2月膠東警衛團二營與1949年1月26日駐防嶗山縣惜福鎮的國軍第32軍754團團長方本壯率部起義於27日開抵解放區店集鎮,合編為膠東軍區獨立團,兵力1,771人。
  • 膠東軍區兩個基幹團
  • 第32軍炮兵團
  • 1個榴彈炮營
  • 魯中南軍區濱北軍分區部分縣區武裝

美國在青島駐軍:

  • 第七艦隊10-15艘巡洋艦和驅逐艦。司令官白吉爾
  • 海軍航空兵3個飛行中隊,1,000餘人;
  • 旅級海軍陸戰隊:4個營2,000餘人

作戰過程

劉安祺第十一綏靖區部署了三條防線:

  • 第一道防線以即墨城為中心,沿馬山(即墨城西,海拔211米)、盟旺山(即墨城東,海拔119米)、蓮花山(海拔119m)、四舍山(海拔326m)、鐵騎山(即墨城東南,海拔328.8m)等制高點組成以支撐點相連接的防線,以地方保安團隊拒守。
  • 第二道防線西起女姑口城陽流亭沿白沙河東至黃海邊
  • 第三道防線西起滄口李村沙子口

解放軍青即戰役指揮部(司令員許世友,副司令員譚希林)作戰部署:

  • 西路:三十二軍第九十五師圍擊膠濟鐵路兩側的國隊
  • 中路:三十二軍第九十四師進攻即墨城北煙青公路以西的國軍
  • 東路:華東警備四旅和警備五旅一個團,進攻即墨城以東沿海一線孤立國軍,逐步向南拔點,掃清嶗山國軍。1949年5月3日,警備四旅進攻即墨城北15km的由32軍764團1營拒守的靈山

戰後結果與影響

青即戰役,解放軍殲國軍5,700多人,解放軍傷亡3,500餘人,陣亡789人,其中解放軍第32軍有600多人陣亡。

華東軍區5月28日致電山東軍區,擬調24軍配屬野榴、機械化團加強進攻青島力量。青島於6月2日被解放軍接管。

參考文獻

  1. ^ 王清魁.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集成》. 北京平安里3號: 解放軍出版社. 1987.統一書號:5158·124
  2. ^ 张伟:“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一度想放弃支持台湾”,《环球时报》2006年05月21日. [2020-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