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霍爾邏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霍爾邏輯(英語:Hoare Logic),又稱弗洛伊德-霍爾邏輯Floyd–Hoare logic),是英國計算機科學家東尼·霍爾開發的形式系統,這個系統的用途是為了使用嚴格的數理邏輯推理來替電腦程式正確性提供一組邏輯規則。

這個想法起源於羅伯特·弗洛伊德於較早的研究,他為流程圖提供了類似的系統。東尼·霍爾於1969年首次發表[1],隨後為其他研究者所精製。

霍爾三元組

霍爾邏輯的中心特徵是霍爾三元組(Hoare triple)。這種三元組描述一段代碼的執行如何改變計算的狀態。Hoare三元組有如下形式

這裏的 PQ斷言C命令P 叫做 前條件Q 叫做 後條件 。斷言是謂詞邏輯的公式。這個三元組在直覺上讀做:只要 PC 執行前的狀態下成立,則在執行之後 Q 也成立。注意如果 C 不終止,也就沒有"之後"了,所以 Q 在根本上可以是任何語句。實際上,你可以選擇 Q 為假來表達 C 不終止。事實上,這種情形叫做 "部分正確(partial correctness)"。如果 C 終止並且在終止時 Q 是真,則表達式被稱作 "全部正確性(total correctness)"。終止必須被單獨證明。

霍爾邏輯為簡單的指令式程式語言的所有構造提供了公理推理規則。除了給Hoare論文中的簡單語言的規則,其他語言構造的規則也已經被Hoare和很多其他研究者開發完成。包括並發過程分支語句,和指針

部分正確性

空語句公理

如果P在一個空語句之前成立,那麼在執行這個空語句之後也是成立的。 "skip"在這裏表示空語句(Empty statement)。

賦值公理模式

賦值公理聲稱,關於對賦值右手端的變量的以前為真的任何命題在賦值之後仍然成立:

這裏的指示表達式P中所有的自由變量x都被替代為表達式E

有效的三元組的兩個例子:

順序規則

例如,考慮賦值公理的下列兩個實例:

通過順序規則,將得到:

條件規則

While規則

這裏的P循環不變條件

推論規則

全部正確性

上述規則只證明部分正確性。可以通過擴展版本的While規則證明全部正確性。

  • 全部正確性的While規則:

在本文中,除了維持循環不變條件,還能通過其值在每次重複期間遞減的項就是這裏的t的方式來證明終止。注意t必須從良定集合中取值,所以循環的每一步都通過遞減有限的成員來計數。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1. ^ Hoare, C.A.R. An axiomatic basis for computer programming (PDF).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October 1969, 12 (10): 576–585. doi:10.1145/363235.36325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來源

刊物文章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