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隨機對照試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隨機對照試驗(英語: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一種對醫療衛生服務中的某種療法藥物的效果進行檢測的手段,特別常用於醫學藥學護理學研究中,在司法教育社會科學等其他領域也有所應用。

隨機對照試驗的基本方法是,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對不同組實施不同的干預,在這種嚴格的條件下對照效果的不同。在研究對象數量足夠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可以抵消已知和未知的混雜因素對各組的影響。

隨機設計方法

完全隨機設計

完全隨機設計(Complete randomization)又稱成組設計,是用隨機化的方式來控制誤差變異,認為經過隨機化處理後,樣本間的變異在各個處理水平上隨機分佈,這樣就可將實驗結果的差異歸於不同處理的影響。這種設計假設通過隨機化能平衡被試間的差異,但實際上在實驗結果當中常常會包括個體差異。如果我們可以將這些個體差異排除,實驗結果才會更加精確。

隨機區組設計

隨機區組設計(Block randomization)又稱配伍設計配伍組設計,通常是將受試對象(樣本)按性質(如病人的年齡、性別、血壓、體重等非實驗因素)相同或相近者分成若干組(配伍組),每個組中的受試對象(樣本)分別隨機分配到不同的處理組中去[1]

隨機區組設計這種設計方法利用區組方法分離出由無關變量引起的變異,在同一組中均衡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方法實際是配對設計的擴展形式。其要點是要做到區組內儘量同質,使得實驗結果的差異更好地歸於不同處理的影響[2]。隨機區組設計缺點是要求區組內受試對象數與處理數相等,實驗結果中若有數據缺失,統計分析較麻煩[3]

分層隨機法

分層隨機法(Stratified Randomisation), 相較於簡易的區組隨機法而言。簡易的區組隨機法是面向所有受試對象進行分組,只能保證將受試對象按照總體樣本大小分成兩組,不能保證每組對象有相近的 生理因素(Prognostic Factors) 如性別,年齡等(一般不多於三個)。分組隨機法可以實現平衡兩組受試對象的生理特徵。具體操作即先將全體受試者按照指定因素分組或'分層',而後針對每組進行區組隨機法操作。分組隨機法相較於一般的區組隨機法會比較麻煩,但是平衡了兩組的生理特徵,避免因為非試驗因素而產生誤差。

Urn隨機設計

協變量自適應隨機設計

結果自適應隨機設計

參考文獻

引用

  1. ^ Beller, Elaine M.; Gebski, Val; Keech, Anthony C. Randomisation in clinical trial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002-11-18, 177 (10): 565–567 [2020-01-05]. doi:10.5694/j.1326-5377.2002.tb0495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透過www.mja.com.au. 
  2. ^ 存档副本. [200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6). 
  3. ^ 存档副本. [201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9). 

來源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