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
《隆中對》,是指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又稱為《隆中三策》、《草廬對》[1],是劉備集團日後行動的戰略方針,為劉備集團三分天下指明了方向。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國家分裂。劉備勢單力薄,力圖復興漢室,無力與曹操、孫權抗衡。根據《三國志》,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徐庶受駐軍於新野的劉備器重,推薦劉備尋訪「臥龍」諸葛孔明,劉備「凡三往,乃見」,前兩次到隆中(今襄陽市古隆中或南陽市臥龍崗)拜訪諸葛亮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因荊、益二主皆弱,構想戰略計策,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結好孫權以為援,繼而待天下有變圖取中原,成霸業,興漢室。劉備聽完表示「善」。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與蜀漢建國之後種種戰略皆基於此。
發生時間
《三國志》記載《前出師表》有言「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裴松之據此認為:「劉備以建安十三年敗,遣亮使吳,亮以建興五年抗表北伐,自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則備始與亮相遇,在敗軍之前一年時也。」《後漢紀》及《資治通鑒》亦記三顧茅廬在建安十二年冬,即西元207年末。
後世評論
田余慶在《<隆中對>再認識》指出:「後人評論諸葛亮及其《隆中對》,由於種種原因,往往出現溢美和回護之詞。《隆中對》中睿智的判斷,有時被賦予先驗的色彩;瑜中之瑕,甚至也被認為是美玉的本色。」[4]
朱大渭認為《隆中對》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5],認為「《隆中對》所言的自秦川、宛、洛北伐,若不是書生議政,紙上談兵,就只能是以退為進,虛張聲勢」[6]。
毛澤東評論說「其誤始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地點爭議
《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隆中對》的發生地自清代開始存在爭議,河南省南陽市的臥龍崗和湖北省襄樊市(已改名為襄陽市)的古隆中都聲稱是諸葛亮躬耕之地。《隆中對》在2003年被重新選入中國大陸中學課本,文章中有「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的註釋,這引起南陽方面的不滿。有人認為《隆中對》能再次進入歷史課本,襄樊市政府私下做了很多秘密工作,河南省南陽市教育界認為,教科書的編寫應該以歷史為根據,不能受到地方勢力的影響,他們對襄樊市的小動作表示遺憾。[7]
相似的國策
孫吳初平三年(192年)張紘對孫策提出的江都對;以及建安五年(200年),魯肅對孫權提出的榻上策較為相似。
參考資料
- ^ s:諸葛亮集 (張澍)/進諸葛亮集表
- ^ s:魏書/卷43#毛脩之。《世說新語》
- ^ 蘇洵《s:權書/10#項籍》
- ^ 田餘慶. 《隆中对》再认识. 歷史研究. 1989, (5): 45–60. ISSN 0459-1909. CNKI LSYJ198905003. NSSD 1002096999.
- ^ 朱大渭. 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 盧曉衡 (編). 關羽、關公和關聖———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關羽、關公和關聖———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7–47. 2002. ISBN 7-80149-630-2.
- ^ 黎冷:〈《三國志》研究新論〉
- ^ 教科书能否并且应该承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隆中对》复现教科书的背后. [201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