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勤
陳以勤 | |
---|---|
大明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贈太保 | |
籍貫 | 四川順慶府南充縣 |
字號 | 字逸父,號松谷,別號青居山人 |
諡號 | 文端 |
出生 | 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二十日[1] |
逝世 | 萬曆十四年(1586年) |
配偶 | 娶王氏 |
親屬 | 曾祖陳衡,祖陳信 父陳大策,母王氏 子陳于陛 |
出身 | |
| |
著作 | |
|
陳以勤(1511年—1586年),字逸父,號松谷,別號青居山人,四川順慶府南充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辛丑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生平
陳堯佐之後,高祖陳紀為博士弟子。老祖陳彥良初遷至南充,數傳至陳興。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三甲108名進士,選庶吉士,授官檢討[2]。後任裕王府侍講,與抗衡嚴嵩,《明史》說他「焦心瘁志,髮為驟白。」明穆宗時以禮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3],入閣參理機務,敢於直言,上《勵精修政》四事疏[4]。陸光祖評他是「披肝膽,觸忌諱,他人所斷舌不敢道者。」與首輔張居正意見不合,辭官退歸南充,捐銀倡修廣恩橋(今西橋)。
著作
有《青居山房稿》。
家族
曾祖陳衡,訓導;祖陳信,監生;父陳大策;母王氏。具慶下。兄弘德;宗德;以中,弟以廉[5]。
有子陳于陛。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七》,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 ^ 殷士儋《壽師相陳松翁六十序》
-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嘉靖二十二年十月丁酉 授庶吉士董份、潘仲驂、高拱、陳陞、嚴訥、高儀,俱翰林院編修,王材、熊彥臣、裴宇、陳以勤、梁紹儒、晁瑮,俱檢討。
-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3):為講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嘗書「忠貞」二字賜之。父喪除,還為侍讀學 士,掌翰林院。進太常卿,領國子監。擢禮部右侍郎,尋轉左,改吏部,掌詹事府。
-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3):陳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久之,充裕王講官, 遷修撰,進洗馬。時東宮位號未定,羣小多搆釁。世宗於父子素薄,王歲時不得燕見。常 祿外,例有給賜,王亦不敢請。積三歲,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賄嚴世蕃,世蕃喜,以屬 戶部,得幷給三歲資。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語以勤及高拱曰:「聞殿下近有惑志,謂家 大人何?」拱故為謔語,以勤正色曰:「國本默定久矣。生而命名,從後從土,首出九域,此君 意也。故事,諸王講官止用檢討,今兼用編修,獨異他邸,此相意也。殿下每謂首輔社稷臣,君安從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 ^ 《嘉靖二十年辛丑科進士登科錄》:民籍,治《禮記》,年三十一歲中式嘉靖二十年辛丑科第三甲第一百零四名進士。九月二十日生,行一,曾祖陳衡,訓導;祖陳信,監生;父陳大策;母王氏。具慶下,妻王氏,兄弘德;宗德;以中,弟以廉。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十五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十七名。
- 《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贈太保謚文端松谷陳公以勤墓誌銘》,許國,《國朝獻徵錄》1冊17卷,635-638
- 《南充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