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瑟·貝爾福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he Rt Hon The Earl of Balfour
貝爾福伯爵閣下
聯合王國首相
任期
1902年7月11日—1905年12月5日
君主愛德華七世
前任第三代梳士巴利侯爵
繼任亨利·甘寶-班納曼爵士
反對黨領袖
任期
1906年2月27日—1911年11月13日
君主愛德華七世
佐治五世
首相亨利·甘寶-班納曼爵士
H·H·阿斯奎斯
前任約瑟夫·張伯倫
繼任安德魯·博納·勞
任期
1905年12月5日—1906年2月
君主愛德華七世
首相亨利·甘寶-班納曼爵士
前任亨利·甘寶-班納曼爵士
繼任約瑟夫·張伯倫
外交大臣
任期
1916年12月10日—1919年10月23日
總理大衛·勞萊·佐治
前任愛德華·格雷爵士,Bt
繼任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伯爵
第一海軍大臣
任期
1915年5月25日—1916年12月10日
總理H·H·阿斯奎斯
大衛·勞萊·佐治
前任溫斯頓·邱吉爾
繼任愛德華·卡森爵士
樞密院議長
任期
1919年10月23日—1922年10月19日
總理大衛·勞萊·佐治
前任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伯爵
繼任第四代梳士巴利侯爵
任期
1925年4月27日—1929年6月4日
總理士丹利·寶雲
前任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侯爵
繼任帕穆爾勳爵
掌璽大臣
任期
1902年7月11日—1903年9月
總理阿瑟·貝爾福
前任第三代梳士巴利侯爵
繼任第四代梳士巴利侯爵
個人資料
出生(1848-07-25)1848年7月25日
 英國東洛錫安韋定咸
逝世1930年3月19日(1930歲—03—19)(81歲)
 英國舒梨郡禾京
墓地Whittingehame Church, Whittingehame
政黨保守黨
配偶終身未婚
母校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專業國會議員
宗教信仰英國國教會蘇格蘭國教會
簽名墨水草書籤名

阿瑟·占士·貝爾福,第一代貝爾福伯爵KGOMPCDL(英語:Arthur James Balfour, 1st Earl of Balfour,1848年7月25日—1930年3月19日),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任首相,任期自1902年7月開始,1905年12月結束。後任外交大臣,任期自1916年開始,1919年結束。

貝爾福生於蘇格蘭,曾經接受哲學教育。1874年大選後,他首次進入國會。貝爾福初入政壇時,被人視為一個門外漢,直至1887年,他獲任為愛爾蘭布政司英語Chief Secretary for Ireland,表現出色,在1887年引入強制法英語Coercion Act,以針對愛爾蘭土地戰爭英語Irish Land War期間出現的杯葛恐嚇非法集會

1902年7月,貝爾福接過叔父第三代梳士巴利侯爵的兩個職位(英國首相和保守黨下議院領袖)。貝爾福擔任首相期間,英國成功與法國簽訂摯誠協定,但保守黨卻因關稅改革的問題而分裂。1905年12月,他向自由黨讓出權力。在次年1月的大選中,保守黨及其盟友自由統一黨大敗,在國會中只剩下157個議席。貝爾福本人亦失去了東曼徹斯特選區議席,但他在一次補選中取得了倫敦市選區議席,重入國會。在大衛·勞萊·佐治國會審議1911年國會法令期間,他一直擔任反對黨領袖。1911年11月,因未能領導保守黨贏得1910年兩個大選,貝爾福辭去保守黨下議院領袖一職。

貝爾福在1915年5月組成的聯合政府中出任第一海軍大臣,後於大衛·勞萊·佐治所領導的聯合政府中擔任外交大臣(任期由1916年開始,1919年結束)。擔任外相期間,他發佈了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家園,他亦因此廣為人知。在1922年大選中,貝爾福退休,獲封伯爵。在20世紀20年代晚期,他再度出山,在士丹利·寶雲第二次政府中任職。

早年生涯

早年貝爾福

阿瑟·貝爾福生於蘇格蘭東洛錫安韋定咸,父親是占士·梅特蘭·貝爾福(James Maitland Balfour,1820年-1856年),母親是布蘭奇·加斯科因-薛韶女爵(Lady Blanche Gascoyne-Cecil,1825年-1872年)。貝爾福生於一個政治世家,他的父親曾是議員,而他的母親則是政治家第三代梳士巴利侯爵(後為首相)的姊妹。他的教父是威靈頓公爵[1]貝爾福是家中長子,在八個孩子中排行第三,有四個兄弟,三個姊妹。他起初受教於赫福郡霍茲登一間預備學校(1859年-1861年),後入伊頓公學(1861年-1866年),師從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威廉·約翰遜·科里(William Johnson Cory)。自伊頓公學畢業後,貝爾福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修讀人類科學(Human science),最終以二級榮譽畢業。他的兄弟,法蘭西斯·梅特蘭·貝爾福(Francis Maitland Balfour,1851年-1882年)是劍橋大學一位知名的胚胎學家。

1875年,貝爾福的意中人,表親梅·利特爾頓(May Lyttelton)因斑疹傷寒而病逝。儘管他後來說,「大體上沒有影響」,但實際他上顯得心煩意亂。後來貝爾福從靈媒處收到一系列訊息,稱是利特爾頓給他的。這個事件被稱為「聖枝主日案件」(Palm Sunday Case)。[2][3]貝爾福大概因此而終身未婚。後來,馬戈特·坦南特(Margot Tennant)有意嫁給他,卻遭到他如此回覆:「不,我還是喜歡獨自繼續我的人生。」[1]他的家居由他同樣終身未婚的姊妹愛麗絲打點。中年時,貝爾福和瑪麗·查德仕,埃爾科女爵開展一段長達四十年的友誼。[4]

1874年,他獲選為赫福選區國會議員,從此,他多次連任該區議員,至1885年結束。1878年春,貝爾福受叔父梳士巴利勳爵任用為私人秘書。他亦因此隨叔父往德國,參加柏林會議。會議重建了俄土戰爭後的國際秩序,貝爾福獲益良多(在國際政治方面)。這段時期里,他在學術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在1879年出版的著作「Defence of Philosophic Doubt」,使貝爾福這個名字在哲學界有一定聲望。

貝爾福公私分明。1880年大選後(因他是私人秘書,大選期間公務繁忙),他在國會中更加活躍。在一段時間裏,貝爾福和倫道夫·邱吉爾勳爵亨利·德拉蒙德·沃爾夫爵士約翰·埃爾登·戈斯特是盟友。他們之間的聯盟被稱為四人派(Fourth Party)。四人派因其首領邱吉爾大肆批評「老人幫」(Old Gang)重要成員,如施他佛·諾思科特爵士克羅斯勳爵等人,而臭名昭著。

於梳士巴利勳爵政府中任職

貝爾福,佐治·格蘭瑟姆·貝恩所攝

1885年,梳士巴利勳爵任命貝爾福為地方政府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Board),次年他又獲任為蘇格蘭大臣,更獲得一個內閣級職位。這幾個職位,鍛煉了他多方面的能力。1887年初,愛爾蘭布政司米高·希克斯·比奇爵士(Sir Michael Hicks Beach)病重辭職,梳士巴利勳爵讓他的侄子,貝爾福接過比奇的職務。此舉在政治界引起不少爭議,甚至可能是英國短語「Bob's your uncle!」的出處。貝爾福擔任愛爾蘭布政司期間,引入強制法,執法冷酷無情,震驚輿論界,並因此得到一個外號「血腥的貝爾福」。他因此而贏得一定政治聲望,不再被視為新手。 貝爾福反對要求愛爾蘭自治(Home Rule)的愛爾蘭國會黨(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和約瑟夫·張伯倫所領導的自由統一黨(Liberal Unionist Party)結盟,並大力支持愛爾蘭的統一主義活動。1890年,為改善民生,貝爾福創立了愛爾蘭高密度區域委員會(Congested Districts Board for Ireland)。這段時期(1886年-1892年)內,他鍛煉了自己的演講能力,成為了一個知名的演講家。貝爾福的演講,合乎邏輯,充滿說服力,深受大眾歡迎。

1891年,首席財政大臣下議院領袖W·H·史密夫逝世,貝爾福接替他兩個職位(這是這個職位最後一次不是由首相兼任)。1892年,政府倒台,接下來的三年裏,他都是反對黨的一員。1895年,保守黨再度上台,貝爾福再次擔任首席財政大臣和下議院領袖。1896年,他改革教育的提案因國會審議緩慢而流產,不過國會仍然通過了改善愛爾蘭政府系統的草案,他為此感到高興。在1895年-1900年間,貝爾福積極參與了國會內多個關於外國和國內問題的辯論。

1898年,梳士巴利勳爵病重,貝爾福接管了外交部,負責在華北鐵路的問題上和俄國協商。1899年,英國和德蘭士瓦、奧蘭治爆發戰爭,作為內閣成員的他有一定責任。戰爭初期,英軍受挫,張伯倫第一個意識到要全力進行這場戰爭。他在下議院中的領導地位基本上無人質疑。

首相生涯

貝爾福肖像(1892年)

1902年7月11日,梳士巴利勳爵辭職,貝爾福在盟友自由統一黨的支持下繼任為首相。他上任之時,正直愛德華七世登基、第二次布爾戰爭結束。在一段時間內,貝爾福都沒有多大的反對力量。自由黨成員對布爾戰爭意見不一,一片混亂。內閣的首要任務有兩個,第一個是延伸教育法令,第二個是購買愛爾蘭土地。貝爾福政府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舉動是建立了帝國國防委員會(Committee on Imperial Defence)。

在外交方面,貝爾福與其外交大臣蘭斯多恩勳爵(Lord Lansdowne)戲劇性地決定要與法國修好,最後在1904年和法國簽署了摯誠協定。在這個時期內,日本和俄國之間爆發了戰爭,而英國作為日本的盟友,在戰爭的尾聲和俄國之間發生了多格灘事件。但貝爾福卻忙於國內政務,將外交問題交給了蘭斯多恩勳爵。

貝爾福並不相信美國關於平等的觀念。在協商建立國際聯盟期間,美國獨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成為話題。韋爾遜總統的隨從豪斯上校稱貝爾福「不相信那個19世紀的命題。他相信在某個特定的國家內,人人生而平等,但生於中非的人和歐洲人相比,並不平等。」[5]

預算顯然有不少盈餘,可以不徵收稅款。預算引起了激烈討論,其他問題都被暫時擱置,引起了一個新的政治運動。財政大臣查理斯·湯遜·里奇(Charles Thomson Ritchie)減免穀物入口稅,引起約瑟夫·張伯倫發起關稅改革運動,旨在免本國工業於外國競爭、提高政府收入,無須提高稅率、進行更多社會福利計劃。會議進行期間,自由統一黨成員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關稅改革大受自由統一黨支持者歡迎,但該政策提高進口食品價格,不能實現。貝爾福希望內閣、政黨內的自由貿易者和關稅改革者產生分歧,而他本人則主張徵收報復性關稅,更能促進全球自由貿易。

然而,政府中的自由貿易支持者和關稅改革支持者不夠多。1903年末,在貝爾福的同意下,張伯倫辭職,退出內閣,在全國各地進行關稅改革運動。同時,貝爾福試圖通過接受支持自由貿易的大臣辭職,平衡兩派力量。首先申請辭職的是財政大臣里奇,緊接着的是德雲郡公爵(Duke of Devonshire,前為哈丁頓勳爵)。重臣先後離開政府,令政府變得脆弱。到了1905年,自由統一黨已經沒有多少個自由貿易者(1904年,溫斯頓·邱吉爾在奧咸落選,轉到了自由黨),但貝爾福的舉動使得政府倒台。

1905年12月,貝爾福辭去首相職務,希望自由黨黨魁坎貝爾-班納曼無法組成一個強勢政府。班納曼當上首相後不久,自由黨幾個重要成員企圖迫使他升入上議院,削弱他對下議院的影響力,是為維呂加合謀(The Relugas Compact)。班納曼得悉這個企圖後,馬上解散國會,大選隨之展開。大選中,保守黨大敗,在下議院中只剩下157個議席,甚至貝爾福自己也失去了下議院議席。後來,他在倫敦市選區補選中勝出,重返國會。在他重返國會前,下議院保守黨議員暫時由張伯倫領導。

晚年生涯

老年貝爾福

1906年大選中,保守黨再度大敗,但貝爾福仍是黨內領袖,他的力量更因張伯倫在同年7月中風,無法參政而增強。雖然如此,他仍然無法和下議院內佔多數的自由黨對抗。貝爾福和執政黨辯論,希望能鼓舞他的支持者。他採用他以往的方式發言,被班納曼稱是「愚蠢的」。後來,為阻礙自由黨政府管治,貝爾福和上議院議員蘭斯多恩勳爵聯手,在上議院(自由統一黨在上議院佔多數)否決自由黨的法令。1906年-1909年間,自由黨的多個法令被上議院否決,大衛·勞萊·佐治為此評論,上議院已不再是「憲法的看門狗,而是成為貝爾福先生的獅子狗。」勞合·佐治最後提出人民預算(People's Budget),挑起憲政危機。自由黨又提出1911年國會法令(Parliament Act 1911),如果法令通過,上議院的否決權將會被大幅削減,拖延通過法令的時間,最長只能兩年。1910年,自由統一黨在兩場大選中落敗(貝爾福為此軟化了對關稅改革的態度,保證為食品稅問題發起公投),上議院的自由統一黨分裂,投票贊成法令,以免初登皇位的佐治五世冊封大量自由黨人為貴族。法令通過後,貝爾福辭去其黨魁職務,由安德魯·博納·勞接替他。

貝爾福自此仍是黨內重要人物。1915年5月,自由統一黨人獲邀加入H·H·阿斯奎斯。貝爾福接替第一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的職務。1916年12月,阿斯奎斯政府倒台,接替他的是大衛·勞萊·佐治。但貝爾福卻未因此而退出政府。他留任第一海軍大臣幾日後,調職外交大臣,但正值一戰,戰時內閣實際上沒有外交大臣的位置。貝爾福經常不能參與政府內部運作。外交大臣任內,貝爾福發表著名的1917年貝爾福宣言。這是一封寫給羅斯柴爾德勳爵(Lord Rothschild),他在信中表示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

1919年,凡爾賽和會結束後,貝爾福辭去外交大臣一職,但並未退出政府,改任樞密院議長。1921年,他代表英國參加華盛頓海軍會議

1922年,保守黨後座議員叛亂,反對聯合政府。貝爾福因此辭去樞密院議長職務,退出政府。博納·勞隨即接替勞合·佐治。同年,貝爾福獲冊封為貝爾福伯爵。和上屆政府的不少大臣一樣,他沒有在博納·勞政府中任職。雖然如此,在1923年5月,貝爾福仍然獲得佐治五世的邀請,讓他接替博納·勞,成為保守黨黨魁。當一位女士(寇松勳爵的妻子,格萊斯·寇松,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侯爵夫人)問他「親愛的佐治」(寇松勳爵)會不會被選為黨魁時,他回答到:「不,親愛的佐治不會被選為黨魁,但他還有格萊斯的愛。」

1924年,士丹利·寶雲第二次擔任首相。和前幾次一樣,貝爾福一開始沒有加入政府,但是,在1925年,他又一次加入內閣,接替樞密院議長寇松勳爵,他的任期在1929年結束。1925年,貝爾福到訪聖地[6]

1928年之前,貝爾福只發過幾次燒,患過幾次流感,身體大體上還算健康,還不時打網球,他一度擔任英國國際草地網球俱樂部(International Lawn Tennis Club of Great Britain)主席。到1928年末,他大部分的牙齒已被拔去,循環系統也出現問題,一直無法恢復。1929年1月,貝爾福離開在惠廷茲漢姆(Whittingehame)的家,到兄弟傑拉爾德·貝爾福(Gerald)在舒梨郡禾京(Working)費謝山(Fisher's Hill)的家居住。他一直患有靜脈炎(Phlebitis),到1929年末,這個病已經固化。1930年3月19日,在朋友探訪貝爾福後,他終於病逝。同年3月22日,他被安葬在惠廷茲漢姆,家人的墳墓旁邊,葬禮按蘇格蘭國教會的儀式進行。不少人冒着大雪遠道而來參與葬禮。貝爾福逝世後,他的爵位由兄弟傑拉爾德繼承。

貝爾福在泰晤士報衛報先驅報的訃聞都沒有提到他發表的貝爾福宣言。[7]

阿瑟·貝爾福內閣,1902年7月-1905年12月

阿瑟·貝爾福,羅倫士·阿爾瑪-塔德瑪

變動

  • 1903年5月,昂斯洛勳爵接替R·W·哈瑙馬為農業委員會主席。
  • 1903年9月-10月,倫敦德里勳爵接替德雲郡公爵為樞密院議長,同時兼任教育委員會主席。蘭斯多恩勳爵接替德雲郡公爵上議院領袖的職務,同時兼任外交大臣。梳士巴利勳爵接替貝爾福掌璽大臣的職務。柯士甸·張伯倫接替里奇為財政大臣。接替柯士甸·張伯倫郵政總長職務者,並非內閣成員。阿佛烈·利特爾頓接替約瑟夫·張伯倫為殖民地大臣。布羅德里克接替佐治·咸美頓勳爵為印度事務大臣。休·阿諾德-福斯特接替布羅德里克為陸軍大臣。
  • 1905年3月,安德魯·格拉漢姆-默雷接替溫德姆為愛爾蘭布政司。梳士巴利勳爵接替傑拉爾德·貝爾福為貿易局主席,同時兼任掌璽大臣。考德勳爵接替塞爾伯恩勳爵為第一海軍大臣。艾爾文·費羅斯接替昂斯洛勳爵為農業委員會主席。

作品及學術成就

貝爾福的作品包括:

  • Defence of Philosophic Doubt(1879年)
  • The Humours of Golf,白明頓圖書館藏書中關於高爾夫的一卷的一章。(1890年)
  • Essays and Addresses(1893年)
  • The Foundations of Belief, being Notes introductory to the Study of Theology(1895年)
  • Questionings on Criticism and Beauty,基於他的羅曼納講座編寫。(1909年)
  • Theism and Humanism,基於他1914年的吉福德講座編寫,至今仍有印刷。(1915年)
  • Theism and Thought,基於他1922年的吉福德講座編寫。(1923年)

愛丁堡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劍橋大學、都柏林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分別在1881年、1885年、1888年、1891年給予貝爾福榮譽法律博士學銜,1891年又獲牛津大學給予民法博士。1886年,擔任聖安德魯斯大學的校長,1890年,擔任格拉斯哥大學的校長,1891年,擔任愛丁堡大學的校監,1888年,他是倫敦大學校董會的一員。1888年,他加入皇家學會,1902年,以外籍榮譽會員身份,入選美國藝術及科學學院,[8]1904年,擔任英國科學協會主席,1914年-1915年間,擔任亞里士多德學會主席。他早年是個音樂家,後來成為了高爾夫玩家,在1894年-1895年間擔任皇家聖安德魯斯高爾夫球會隊長。

他也是物理研究學會的成員,在1892年-1894年間擔任其主席。

流行文化

  • 貝爾福是兩本基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諷刺小說Clara in BlunderlandLost in Blunderland的主角,在小說中名卡羅林·路易斯。兩本書的其中一個作者是哈羅德·貝格比。[9][10]
  • 在佐治·格里菲斯的科幻愛情小說The Angles of the Revolution中,當時仍是反對黨領袖的貝爾福當上了首相。

註腳

  1. ^ 1.0 1.1 Tuchman, The Proud Tower, p. 46.
  2. ^ Oppenheim, Janet. The Other World: Spiritualism and Psychical Research in England, 1850-19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32–133. ISBN 0-521-34767-X. 
  3. ^ Wilson, A.N. The Victorians. Random House. 2011: 530. ISBN 1-4464-9320-2. 
  4. ^ Sargent, John Singer. The Wyndham Sisters: Lady Elcho, Mrs. Adeane, and Mrs. Tennan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899, published February 2010 [2012-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5. ^ "Notes of David Hunter Miller", p. 183, Vol. I, The Drafting of the Convenant, 1928, Putnam.
  6. ^ In the Promised Land. Time Magazine. 1925-04-13 [201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7. ^ Teveth, Shabtai (1985) Ben-Gurion and the Palestinian Arabs. From Peace to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03562-3. Page 106.
  8.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B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1-05-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2-18). 
  9. ^ Sigler, Carolyn, ed. 1997. Alternative Alices: Visions and Revisions of Lewis Carroll's "Alice" Books.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Pp. 340–347
  10. ^ Dickinson, Evelyn. 1902. "Literary Note and Books of the Month", in United Australia, Vol. II, No. 12, 20 June 1902

進階閱讀

  • Harcourt Williams, Robin (Editor): The Salisbury- Balfour Correspondence: 1869–1892, Hertfordshire Record Society (1998)
  • Adams, R.J.Q.: Balfour: The Last Grandee, John Murray, 2007
  • Anderson, Bernard: Arthur James Balfour", Grant Richards, 1903
  • Dugdale, Blanche: Arthur James Balfour, First Earl of Balfour KG, OM, FRS- Volume 1, Hutchinson and Co, 1936
  • Dugdale, Blanche: Arthur James Balfour, First Earl of Balfour KG, OM, FRS- Volume 2- 1906–1930, Hutchinson and Co, 1936
  • Egremont, Max: A life of Arthur James Balfour, William Collins and Company Ltd, 1980
  • Green, E. H. H. Balfour (20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Haus, 2006. ISBN 1-904950-55-8
  • Mackay, Ruddock F.: "Balfour, Intellectual Statesman", Oxford 1985 ISBN 0-19-212245-2
  • Raymond, E.T: A life of Arthur James Balfour, Little, Brown, 1920
  • Young, Kenneth: Arthur James Balfour: The happy life of the Politician, Prime Minister, Statesman and Philosopher- 1848–1930, G. Bell and Sons, 1963
  • Brendon, Piers: Eminent Edwardian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ISBN 0-395-29195-X
  • Begbie, Harold: Mirrors of Downing Street- some political reflections, Mills and Boon (1920)
  • Tuchman, Barbara W: The Proud Tower – A Portrait of the World Before the War (Macmillan, 1966)

外部連結

官銜
前任者:
查理斯·迪克爵士
地方政府委員會主席
1885–1886
繼任者:
約瑟夫·張伯倫
前任者:
達爾胡西伯爵
蘇格蘭大臣
1886–1887
繼任者:
洛錫安侯爵
前任者:
米高·希克斯-比奇爵士
愛爾蘭布政司
1887–1891
繼任者:
威廉·羅伊斯·積遜
前任者:
W·H·史密夫
首席財政大臣
1891–1892
繼任者:
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下議院領袖
1891–1892
前任者:
羅斯貝爾伯爵
首席財政大臣
1895–1905
繼任者:
亨利·甘寶-班納曼爵士
前任者:
威廉·弗農·哈考特爵士
下議院領袖
1895–1905
前任者:
第三代梳士巴利侯爵
掌璽大臣
1902–1903
繼任者:
第四代梳士巴利侯爵
聯合王國首相
1902年7月11日-1905年12月5日
繼任者:
亨利·甘寶-班納曼爵士
前任者:
亨利·甘寶-班納曼爵士
反對黨領袖
1905–1911
繼任者:
安德魯·博納·勞
前任者:
溫斯頓·邱吉爾
第一海軍大臣
1915–1916
繼任者:
愛德華·卡森爵士
前任者:
富爾頓的格雷子爵
外交大臣
1916年12月10日-1919年10月23日
繼任者:
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伯爵
前任者:
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伯爵
樞密院議長
1919–1922
繼任者:
第四代梳士巴利侯爵
前任者:
凱德爾斯頓的寇松伯爵
樞密院議長
1925–1929
繼任者:
帕穆爾勳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