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帕拉契龍屬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帕拉契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77 Ma
特魯斯科學博物館英語Tellus Science Museum的骨骼重建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泛暴龍類 Pantyrannosauria
演化支 真暴龍類 Eutyrannosauria
屬: 阿帕拉契龍屬 Appalachiosaurus
Carr英語Thomas Carr (paleontologist) et al., 2005
模式種
蒙哥馬利阿帕拉契龍
Appalachiosaurus montgomeriensis

Carr et al., 2005

阿帕拉契龍屬名名:Appalachiosaurus,發音:/ˌæpəˌliˈsɔːrəs/ AP-ə-LAY-chee-oh-SOR-əs,意為「阿帕拉契的蜥蜴」)是暴龍超科獸腳類恐龍的一個,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東部,與幾乎所有獸腳類一樣是種兩足食肉動物。目前僅發現一具幼龍骨骼,代表一隻7米(23英尺)長、600公斤(1300磅)重的個體,表明成年恐龍可能長到更大。阿帕拉契龍是北美東部化石最完整的獸腳類。

阿帕拉契龍化石發現於阿拉巴馬中部的迪莫波利斯白堊岩組英語Demopolis Chalk Formation,地質年齡為大約77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坎帕階中期。[1]南卡羅萊納州多諾霍溪組英語Donoho Creek Formation塔希爾英語Tar Heel Formation-科奇曼組亦發現其它歸入該屬的材料。[2]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由奧本大學地質學家大衛·金(David King)於1982年7月在北美東部發現,[3]模式種兼唯一種蒙哥馬利阿帕拉契龍A. montgomeriensis)由古生物學家托馬斯·卡爾英語Thomas Carr (paleontologist)(Thomas Carr)、托馬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和大衛·施威默(David Schwimmer)於2005年正式命名。屬名取自美國東部地名阿帕拉契,亦指代該恐龍所生存的阿帕拉契古陸英語Appalachia (landmass),兩者皆得名自阿帕拉契山脈;而希臘語sauros意為「蜥蜴」,是恐龍屬名中最常用的後綴。種名取自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縣[1]

描述

復原圖

截至目前,阿帕拉契龍僅所知於部分遺骸,包括部分顱骨下頜骨、幾節椎骨、部分骨盆和大部分後肢。這些遺骸存放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麥克萬科學中心英語McWane Science Center。顱骨間有幾條未閉合的骨縫英語Cranial sutures,表明該動物尚未成年。儘管一些材料被壓碎,但標本仍提供信息並顯示出許多獨特特徵或自衍征。已在顱骨上發現了其中幾個自衍征,而腳爪在離身體最近的一端有一個不尋常的突出物。六個低嵴排列在鼻子頂部,類似亞洲分支龍,儘管多數暴龍類的鼻子頂部皆有不同程度的裝飾。唯一已知遺骸來自一隻幼龍,因此成年恐龍的大小和體重尚不清楚。阿帕拉契龍與北美東部的另一種早期暴龍類傷龍差異明顯且更衍生。[1]

阿帕拉契龍的前肢所知甚少。大型暴龍科的特點是前肢和手比例較小,每隻手有兩個功能性手指;除一些有關阿帕拉契龍肱骨的報道外,目前尚未發現前肢材料。[4]早期復原將其畫成擁有長臂和三根手指,但目前認為前肢更短且只有兩根手指。博物館的骨架也得到相應修正,儘管其它部位可能符合前種理論。[5]阿帕拉契龍的咬合力約為32500N,即每平方英寸7193磅。[6]

分類

過時的骨骼重建,具有大型三指前肢

唯一已知標本足夠完整,可以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第一次是在該命名之前進行,並發現阿帕拉契龍是暴龍科亞伯達龍亞科成員,該亞科還包括亞伯達龍魔龍[7]最初描述中的分析發現該屬是暴龍科以外的一種基幹暴龍超科[1]然而亞洲暴龍類如分支龍獨龍英國始暴龍皆被排除在外。進行該分析時,早期的暴龍類如帝龍冠龍尚未描述。這些排除可能對分析影響巨大。

洛文等人2013年發表的分支圖如下:[8]

奇異帝龍 Dilong paradoxus

朗氏始暴龍 Eotyrannus lengi

奧氏小掠龍 Bagaraatan ostromi

克氏盜王龍 Raptorex kriegsteini

鷹爪傷龍 Dryptosaurus aquilunguis

奧氏獨龍 Alectrosaurus olseni

白魔雄關龍 Xiongguanlong baimoensis

蒙哥馬利阿帕拉契龍 Appalachiosaurus montgomeriensis

阿爾泰分支龍 Alioramus altai

遙遠分支龍 Alioramus remotus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

古病理學

兩節尾椎被發現融合在一起,可能是創傷引起骨質增生的結果。[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Carr, T.D.; Williamson, T.E.; Schwimmer, D.R.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yrannosauroid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middle Campanian) Demopolis Formation of Alabam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1): 119–143. doi:10.1671/0272-4634(2005)025[0119:ANGASO]2.0.CO;2. 
  2. ^ Brownstein, Chase D. The biogeography and ecology of the Cretaceous non-avian dinosaurs of Appalachia.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2018-02-08, 21 (1): 1–56. ISSN 1094-8074. doi:10.26879/801可免費查閱 (英語). 
  3. ^ Archived copy. [201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4. ^ Jovanelly, T.J.; Lane, L. Comparison of the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Appalachiosaurus and Albertosaurus. The Open Geology Journal. 2012, 6: 65–71. doi:10.2174/1874262901206010065可免費查閱. 
  5. ^ Archived copy. [2013-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8). 
  6. ^ Jovanelly, Tamie J.; Lane, Lesley. Comparison of the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Appalachiosaurus and Albertosaurus. The Open Geology Journal. September 2012, 6 (1): 65–71. doi:10.2174/1874262901206010065可免費查閱. 
  7. ^ Holtz, T.R. (2004). "Tyrannosauroidea." In: Weishampel, D.A., Dodson, P., & Osmo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11–136.
  8. ^ Loewen, M.A.; Irmis, R.B.; Sertich, J.J.W.; Currie, P. J.; Sampson, S. D. Evans, David C , 編. Tyrant Dinosaur Evolution Tracks the Rise and Fall of Late Cretaceous Oceans. PLoS ONE. 2013, 8 (11): e79420. PMC 3819173可免費查閱. PMID 24223179. doi:10.1371/journal.pone.0079420可免費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