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爾布雷希特·韋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爾布雷希特·韋伯
出生Albrecht Friedrich Weber 編輯維基數據
1825年2月17日 編輯維基數據
弗羅茨瓦夫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01年11月30日 編輯維基數據 (76歲)
柏林 編輯維基數據
教育程度博士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歷史學家、大學教師、語言學家印度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僱主

阿爾布雷希特·韋伯(德語:Albrecht Weber德語發音:[ˈalbʁɛçt ˈveːbɐ][1][2],1825年2月17日—1901年11月30日)是德國印度學家,歷史學家[3]。知名於對《吠陀》的研究。

他最知名的一句話是,「佛教從一開始就在伸張人的普世權利,它超出了種族的局限,成為一種最古老的普世宗教」。[4]

生平

出生於弗羅茨瓦夫,父親是政治經濟學教授。先後在家鄉、波恩柏林學習。1842年開始研究梵語語言文學。1845年以一篇關於《夜柔吠陀》的論文獲得弗羅茨瓦夫大學博士學位[5]

1846年訪問英格蘭法國講學。1848年回到柏林後,成為柏林大學無俸講師,1856年成為梵語及印度歷史文學准教授。1857年8月24日成為普魯士科學院正式院士[6]。1867年成為正教授。

1901年在柏林逝世[7]

位於柏林新克爾恩的墓地

著作

主要研究吠陀學,確立了梵文文學、語言學文獻學方法論。在任教期間,他動員優秀門生,共同校訂、翻譯、出版《白夜柔吠陀》、《黑夜柔吠陀》。他被時人尊為德國印度學的中心實力派。[8]

年份 出版地 著作名
1849-1859 倫敦 《白夜柔吠陀》(3卷)
Weiße Jadschurveda
1871-1872 萊比錫 《黑夜柔吠陀》
Schwarze Jadschurveda
1852 柏林 《印度文學史》
Indische Litteraturgeschichte
1849-1885 《印度研究》(18卷)
Indische Studien

參考文獻

  1. ^ Albrecht - Deutsch-Übersetzung - Langenscheidt Französisch-Deutsch Wörterbuch. Langenscheidt. [2018-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1) (德語及法語). 
  2. ^ Wells, John C., Longman Pronunciation Dictionary 3, Longman, 2008, ISBN 9781405881180 
  3. ^ Bendall, C. Obituary: Prof. Albrecht Weber. The Athenæum. 1901-12-07, (3867): 774 [201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4. ^ 學誠. 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5. ^ Morgenroth, Wolfgang. Albrecht Friedrich Weber - A pioneer of Indology (PDF). Indologica Taurinensia. 1975, III–IV: 322 [2019-08-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4-28). 
  6. ^ Mitglieder der Berliner Akademien. 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德語). 
  7. ^ Tola Fernando, Dragonetti Carmen. Brahminism and Buddhism Two Antithetic Conceptions of Society in Ancient India. New Delhi, India: Critical Quest. 2013: 1. ISBN 978-81-89524-97-5. 
  8. ^ 織田得能. 《佛学大辞典》. 由丁福保翻譯. 中國書店出版社. ISBN 978-7-5149-0102-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