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塞拜疆族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塞拜疆族
Azərilər, Azəri türkləri
آذربایجانلیلار ,آذری لر
總人口
2500萬
分佈地區
 伊朗1500萬[1][2][3][4][5]
 阿塞拜疆8,670,000[6]
 土耳其800,000[7]
 俄羅斯622,000[8]
 格魯吉亞284,761[9]
 哈薩克80,000[10]
 德國55,000
 烏克蘭46,000[11]
 荷蘭17,000[12]
 美國5,553[13]
 加拿大3,465[14]
 奧地利1,000[15]
 澳洲290[16]
 丹麥116[17]
其他地區30,000
語言
阿塞拜疆語波斯語(在 伊朗東阿塞拜疆省西阿塞拜疆省
宗教信仰
什葉派穆斯林為主(在 阿塞拜疆多信拜克塔什教團,在 伊朗則為十二伊瑪目派
 阿塞拜疆少數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哈乃斐派)、基督宗教(包括東正教)、巴哈伊教瑣羅亞斯德教
相關族群
波斯人土耳其人烏古斯人

阿塞拜疆族阿塞拜疆語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波斯語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18][19])是阿塞拜疆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佈於阿塞拜疆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塔吉克格魯吉亞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佈。絕大多數的阿塞拜疆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突厥語民族等周邊諸多元素。

在19世紀初的俄羅斯—波斯戰爭中,波斯在高加索地區的領土被俄羅斯帝國所佔領[20],並且1813年《古利斯坦條約》和1828年《土庫曼恰伊條約》的簽訂,最終劃分了俄羅斯和現在的伊朗的邊界[21][22]。俄國與伊朗國境線兩邊的阿塞拜疆族儘管是同一個民族,但經過兩個多世紀的分隔,已經演化出了一定的南北差異。

阿塞拜疆族的語言為阿塞拜疆語,與同屬突厥語族土庫曼語土耳其語(包括伊拉克土庫曼方言)相近。

歷史

阿塞拜疆族被認為是根據波斯貴族阿特羅巴特斯所命名的。阿特羅巴特斯是米底亞總督,統治了阿特羅帕特尼(今伊朗阿塞拜疆[23][24]阿塞拜疆曾見證了許多民族的棲息與侵略,其包括米底王國斯基泰人波斯帝國亞美尼亞人古希臘羅馬帝國可薩人阿拉伯人烏古斯人塞爾柱人蒙古帝國俄羅斯帝國

古阿塞拜疆人使用古阿塞拜疆語,它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分支。 在公元11世紀,隨着塞爾柱帝國的入侵,烏古斯土耳其部族開始穿過伊朗高原達到高加索和安納托利亞地區。烏古斯人的進入和另外一些土庫曼人被蒙古人所入侵。現在烏古斯部族分成了許多的小部落,其中大多數遜尼派遷往到安那托利亞(如土耳其人)並定居下來,而另外的則繼續留在高加索地區。隨後由於薩法維王朝的影響,最後皈依於伊斯蘭教什葉派。後者繼續沿用土庫曼語很長時間:在13世紀以前,他們逐漸形成了基於什葉派和使用烏古斯語支的新群體。然而很顯然,阿塞拜疆在19世紀後期才完全形成。古伊朗人仍然能夠在偏遠的高山區域或者是偏僻的地區(如哈爾茲山脈加林圭亞那)發現。而今使用土耳其語的人也被稱作為阿塞拜疆人。

上古時期

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人被認為是現代阿塞拜疆共和國定國地區的最早居民。早期伊朗定居者包括公元前九世紀的斯基泰人(中國史書普遍稱之為塞族薩迦人,是南俄草原上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之游牧民族,其隨居地從今日俄羅斯東部的歐洲部分一直到內蒙古和鄂爾多斯沙漠,是史載最早之游牧民族)。繼西緒亞人人之後,米底人(古代亞洲西部。印歐人種之一,與波斯人有血緣關係)進入阿塞拜疆。

大概早在西元前17世紀進入伊朗東北部,定居於後來稱為米底亞的高原地區統治了阿拉斯河。南部地區米堤亞人公元前700-900年間建立帝國,公元前550年左右被併入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年-前330年,又稱波斯第一帝國,是波斯首個征服大部份中亞領域的帝國。領土東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歐洲的馬其頓、色雷斯,西南至埃及)這一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傳播到高加索地區和阿特洛帕特內地區。

阿契美尼德帝國 公元前330年被亞歷山大大帝打敗,但是米堤亞總督被允許繼續執政。繼亞美尼亞王國---波斯塞琉古王朝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將塞琉古一世創建的以敘利亞為中心,包括今伊朗和亞美尼亞在內(初期還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王朝。塞琉西王朝是希臘化時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有時也被叫做塞琉西王國或塞琉西帝國。)公元前247年衰亡之後,阿特羅帕提斯在公元前190年到公元387年間統治着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部分地區。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人於公元一世紀建立帝國,該王國直到公元252年被波斯薩珊王劃為諸侯國之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獨立。

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統治者Urnayr國王於公元四世紀正式採用基督教為國教,阿爾巴尼亞直到公元八世紀一直是基督教國家。薩珊帝國於公元642年被穆斯林阿拉伯人打敗,其統治隨之結束。

中世紀

阿拉伯穆斯林向高加索地區前進的過程中打敗了薩珊帝國和拜占庭帝國。Javanshir王子領導基督教抵抗,公元667年基督教投降,之後阿拉伯人把高加索阿爾巴尼亞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公元九世紀到公元十世紀,阿拉伯作者開始把庫拉河阿拉斯河流域地區稱作阿藍島地區。這一時期,巴斯拉和庫法的阿拉伯人來到阿塞拜疆佔領了當地人丟棄的土地;阿拉伯人成為該地區主要的土地所有者。由基督教向伊斯蘭教的轉變非常緩慢因為當地居民的抵制持續了幾個世紀,並且隨着一小撮阿拉伯人向大不里士馬拉蓋這些城市移民,人們的怨恨情緒不斷上升。816到837年間,移民的大量湧入引發了伊朗阿塞拜疆人的大規模叛亂,叛亂由當地一名為巴巴克·胡拉姆丁的索羅亞斯德教平民領導。儘管一直存在小規模持續抵抗,大部分阿塞拜疆居民轉向伊斯蘭教。後來十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Shaddadid和Rawadid的庫爾德王朝統治力阿塞拜疆部分地區。

十一世紀中期,塞爾柱人推翻了阿拉伯統治建立了佔據亞洲西南大部分地區的塞爾柱帝國。塞爾柱王朝時期標誌着烏古斯游牧部落向這一地區的湧入,並且隨着西烏古斯土耳其語取代了早期高加索語伊朗語,也就標誌着阿塞拜疆突厥化的開始。

然而,當時同時代作家例如波斯詩人尼扎米的作品證明伊朗文化大規模保留下來。突厥化的出現被載入敘事詩和史詩,最早的一部作品是《先祖科爾庫特書》書中提到了關於早期土耳其人高加索在和小亞細亞地區的寓言故事。突厥統治於1227年被蒙古人打斷,之後蒙古人帖木兒統治這一地區直到1405年。遜尼派黑羊王朝土庫曼人和白羊王朝土庫曼人統治阿塞拜疆時期,突厥統治復辟,直到1501年薩法爾王朝奪取政權。

近代時期

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街頭的阿塞拜疆人

薩法維王朝起源於伊朗阿塞拜疆族,存在至1722年,薩法維王朝建立了現代的伊朗形態,因其在國家建設,建築學和科學上的成就而受到關注,薩法維王朝的崩潰是因其內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來自沙俄和阿富汗的壓力。薩法維王朝鼓勵並傳播作為伊朗阿塞拜疆人的國家特徵的重要一部分的什葉派伊斯蘭教,此外什葉派伊斯蘭教也對許多在阿拉塞胡北部的阿塞拜疆人具有同樣的意義,薩法維王朝鼓勵藝術和文化並且沙。阿巴斯大帝開創了一個具有濃厚學術氣息的氛圍,根據一些學者所說,這一氛圍是一段新的波斯黃金時期。阿巴斯對政府和軍隊進行改革並對人民的要求做出回應。

薩法維王朝之後是短暫的鄂圖曼帝國的佔領,隨着一位自乎納珊酋長納迪爾沙·阿夫沙爾擊敗了阿富汗並重新奪回這個國家之後,這位酋長試着通過平衡什葉派的權力以穩定內政。接下來是短暫的卡里汗王朝的統治,再接着是愷加斯王朝,這個統治着阿塞拜疆和伊朗的王朝始於1779年。在這個時期里,沙俄的逼近威脅着波斯人所掌握的高加索。18世紀,俄波戰爭開始,在19世紀初期,以1813年的《古力斯坦條約》和1822年的《土庫曼恰條約》的簽訂而宣告結束。在《土庫曼恰條約》中正式地將愷加王國領土的高加索部分,割讓給俄羅斯帝國。

伊朗阿塞拜疆族在伊朗(資產階級)憲法革命中的角色不容小視,探索民主革命的偉大人物索塔汗, 巴爾汗兩人都是伊朗阿塞拜疆族,1906-1911的伊朗(資產階級)憲法革命動搖了愷加王朝,愷加王朝的國王實際上已將國家的煙草和石油利益出賣給英帝國並被俄羅斯帝國蠶食着領土,由於制憲主義者們的努力,議會得以成立。伴隨着在一些地區農民開始反抗收稅人和地主,是僅有的君主制的固有支持者。民主派報紙出現並且伊朗學者們開始享受來自巴黎和彼得格勒的現代主義和風。愷加王朝國王和他的英國顧問們鎮壓了憲法革命。但是這個王朝的滅亡不可能會來的太遲,愷加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不久就在一場軍事政變中退位,這場軍事政變是由來自古老的哥薩克軍團的一位軍官,里扎汗所領導。該軍團是由沙俄所建立並由俄國人擔任軍官,以保護愷加王朝的統治者和俄國的利益。為了在這個二分之一人口是由各少民族所組成的國家,追求莊嚴的全民的同質性,里扎汗迅速發佈連續禁令,禁止在學校,戲劇表演,宗教儀式,並且最後,書籍的出版上使用阿塞拜疆語。隨着1941年9月里扎汗退位,俄國軍隊以軍事和戰略的理由,佔領了大不里士和波斯西北部。阿塞拜疆人民政府,一個由斯大林下達的命令而設立的附庸國,在賽義德 賈法爾 皮謝瓦里的領導下在大不里士宣佈成立。但是,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之下,蘇維埃軍隊不久就撤兵了,並且到1946年為止,伊朗政府重新取得了對伊朗阿塞拜疆族的控制。

根據格里·R·赫斯教授所述:

11月11日,一支伊朗部隊進入大不里士,皮謝瓦里政府頃刻間倒台。伊朗人受到阿塞拜疆人民熱情地歡迎,阿塞拜疆人強烈地偏向受德黑蘭的統治而不是莫斯科。蘇聯願意放棄它在(伊朗所轄)阿塞拜疆的影響很有可能是源於幾個因素,包括意識到其(尋求)自治的意見在擴大並且蘇聯更加渴望的長期目標是其石油開採權。

在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很大程度地融入現代伊朗社會,阿塞拜疆人在今天被稱為阿塞拜疆共和國度過了從俄羅斯帝國的統治到1918-1920年的短暫的獨立,接着,雖然在1919年凡爾賽和約會議上,美國總體伍德羅·威爾遜懇請給予阿塞拜疆人獨立,但是高加索阿塞拜疆仍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1920年4月28日,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併入蘇聯,1936年12月5日成為直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直至蘇聯解體

當代

蘇聯解體後,阿塞拜疆共和國在1991年取得獨立,但是被捲入與亞美尼亞的一場關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的戰爭。

起源

很多參考文獻中都把阿塞拜疆人定義為突厥民族的一支,理由是他們說突厥語。然而,現今的阿塞拜疆人被認為是在突厥化之前居住在高加索的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人和居住在伊朗北部的伊朗人的後裔。包括弗拉基米爾·米諾斯基在內的多名歷史學家解釋了大部分伊朗人和高加索地區人口是如何開始使用突厥語的。

「公元5世紀或11世紀初,一支被稱為烏古斯人的,由塞爾柱家族領導的突厥游牧部族——起初規模不大,後來不斷發展壯大並於公元11世紀建立了塞爾柱帝國——佔領了阿塞拜疆地區。因此,居住那裏的伊朗人和與之相鄰的部分外高加索地區的人口開始使用突厥語。阿塞拜疆地區的突厥語的顯著特徵是具有波斯語的語調,不考慮元音和諧等,這反映出了突厥化的人口的非突厥血統特點。」

突厥人向阿塞拜疆地區長達數個世紀的人口遷移以及該地區的突厥化最終形成了現今的阿塞拜疆民族。

突厥化

儘管「突厥人的侵入始於匈奴時代及之後」,但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突厥人在那兒永久定居了下來」[25]。突厥人最早對該地區的較大的入侵開始於塞爾柱帝國時期並且在這一時期加快了入侵的步伐。語言上的相似性證明了烏古斯突厥人是從現今的土庫曼地區向阿塞拜疆地區遷移的。人口遷移量直到蒙古時期仍居高不下,因為伊爾汗國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的很多軍隊都是由突厥人組成。到了薩菲王朝時期,阿塞拜疆地區的突厥化在紅頭部落的影響下仍在延續。阿塞拜疆(Azerbaijan)這一稱法源於突厥化前的當地地名Azarbayjan或Adarbayjan,這展現出了一種逐漸發展的語言轉換過程——當地地名在突厥化過程中以另一種形式倖存了下來。多數專業學者把佔主導地位的當地非突厥語民族在語言上的突厥化以及和突厥小部落的同化看作是阿澤爾人最有可能的起源。

遺傳學

一些新的遺傳研究表明現在的人類人口結構的紊亂可能沒有和以前的思想一樣重要,人類人口的全體遺傳結構可能不會隨着移民事件而改變,譬如在阿塞拜疆人中的例子,阿塞拜疆共和國的阿塞人的大部分基因與其他的高加索人相似比如亞美尼亞人,且在伊朗境內的阿塞拜疆區的人與其他伊朗人相似。

劍橋大學的研究

最近的一個關於伊朗遺傳景觀的研究由劍橋大學Maziar Ashrafian 波拿巴(伊朗籍阿塞拜疆人)教授帶領的一個由遺傳學家組成的團隊完成。 波拿巴指出他的團隊已經對不同語種的人廣泛地進行了DNA檢驗,包括在伊朗的印歐語系和非印歐語系的人。 該項研究發現伊朗籍阿塞拜疆人沒有相似的第十三因子,並且在安納托利亞和歐洲土耳其人中發現了其他的遺傳標記。然而,這些像伊朗籍阿塞拜疆人的膜補體調節蛋白和線粒體DNA的遺傳第十三因子和其他遺傳特性和伊朗籍波斯人是相同的。

高加索的研究

2003年的研究發現:「Y染色體 單倍體 表明 說印歐語的亞美尼亞人和說土耳其語的阿塞拜疆人(阿塞拜疆共和國的)的遺傳基因在高加索的地域鄰居比在其他地區使用他們語言的鄰居更相似。」 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它表明本地的高加索人語種的替代。來自於亞洲中部的一項關於有限的遺傳摻合物的證據(特別是單倍體H12),特別是土耳其人,他們比他們的鄰居――格魯吉尼亞人和亞美尼亞人,更高 線粒體DNA分析表明和伊朗人的主要關係是通過一個更大的僅次於高加索區的西歐人口群體,根據一項不包括阿塞人的研究,但包括在其他研究中那些和阿塞人群居的格魯吉亞人。 這個來自於檢測的結論表明高加索籍阿塞人擁有一個複雜的人口關係,為了更大地相似性,包括高加索人,伊朗和附件的東方人,歐洲人和土耳其人。其他的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的遺傳分析顯示高加索人口是歐洲人和附近的東方人之間的遺傳媒介物,但是總的來說他們和附近的東方人更接近。 另一項由俄羅斯遺傳學雜誌的研究,把阿塞拜疆籍伊朗人(講塔里什語塔特語的人)跟土耳其籍阿塞拜疆人聯繫到一起:

「人口的遺傳結構檢測了其他說伊朗語的人(波斯人和來自伊朗,奧塞特,塔吉克的庫爾德人)和阿塞拜疆人,結果表明來自阿塞拜疆講伊朗語的人比居住在其他區域講伊朗語的人更接近與阿塞拜疆人。

人種學

歷史上伊朗籍阿塞拜疆人和高加索人中講土耳其語的人稱他們自己或被他人提及的為穆斯林,土耳其人或阿賈姆人(被庫爾德人稱作), 並且宗教身份盛行超過了種族身份。在19世紀當南部的高加索屬於俄羅斯帝國的版圖時,俄羅斯當局,提及到所有的土耳其人例如塔特人,把阿塞人定義為阿塞拜疆人或南高加索韃靼人,來區別於其他突厥人。 俄國的布羅克豪斯和艾芙隆百科字典,在19世紀90年代發表,也把阿塞拜疆人指代為Aderbeijans (адербейджаны) 。 依據上述百科全書裏的土耳其塔特人的標題:

一些學者(亞德林采夫,哈魯津,尚特)表示要改變某些土耳其籍塔特人的用語,他們和土耳其人沒有共同點,比如,把阿塞拜疆籍塔特人(伊朗族)叫作阿塞拜疆人(адербайджаны)。」

人種學也被約瑟夫·德尼克稱作:

「 純粹的語言組織和人體組織不一樣:因此講一口土耳其語在高加索和波斯的阿塞拜疆人,已經跟講波斯語的Hadjemi-波斯人擁有同樣的體型。」

人口統計和社會團體

阿塞拜疆人在世界上的總人口數大概在兩千四百萬到三千三百萬之間,但具體的數目很難核實。他們大多居住在阿塞拜疆共和國和伊朗的阿塞拜疆區。伊朗境內的阿塞拜疆人大多生活在西北省份,總人口在一千六百萬到二千三百萬之間。阿塞拜疆共和國大概有七百六十萬的阿塞拜疆人。此外,還有數百萬的阿塞拜疆人則漂泊在鄰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土耳其、格魯吉亞、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中都存在着數目可觀的阿塞拜疆人團體。

儘管阿塞拜疆定期的進行人口普查,所得出的人口統計數字應該是可靠的,但生活在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口數目依然成謎。從上世紀早期開始,歷屆的伊朗政府一直在公佈多民族的人口總數的問題上進行迴避。非官方的統計數字中阿塞拜疆人占伊朗總人口數的20–24%。但許多的伊朗學者堅稱阿塞拜疆人可能佔到伊朗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這些學者包括尼奇·凱迪(Nikki Keddie)、帕特里夏·希金斯(Patricia J. Higgins)、沙榮·阿克海威(Shahrough Akhavi)、阿里·瑞扎·希克侯萊斯拉米(Ali Reza Sheikholeslami)等等。

阿塞拜疆和伊朗之外興起了一個規模很大的阿塞拜疆人國外團體。依照Ethnologue百科全書上關於阿塞拜疆人的1993年統計資料,當時有大概一百萬的操阿國北部方言的阿塞拜疆人分佈在南達吉斯坦、亞美尼亞、愛沙尼亞、格魯吉亞、哈薩克、吉爾吉斯、俄羅斯、土庫曼和烏茲別克之中。從其他的資料來源 ,例如人口普查等,可以確認阿塞拜疆人當時遍佈了前蘇聯。Ethnologue百科全書中關於阿塞拜疆人在亞美尼亞的統計數字是過時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反政府武裝發起的獨立戰爭使得當地的阿塞拜疆人口無法統計。Ethnologue後來又報道說有另外的一百萬阿塞拜疆人生活在伊朗之外,但這些數字並不能說明情況。就好像是生活在伊拉克的那些土耳其人,儘管和土耳其人同一種族,意識形態已大相逕庭。

阿塞拜疆共和國內

阿塞拜疆人絕對是阿塞拜疆人口最多的種族(超過九成),他們普遍的代表了阿國絕大部分的意識形態。而他們生活在伊朗的同袍情況則不同,這些人大多數已被數十年前蘇聯宣揚的無神論所同化。蘇聯人同時還降低了他們的文盲率,識字的人佔到了大約98.8%。但儘管城市教育普及度高,農村的教育工作相對還很差。另一個類似的城鄉差異則體現在衛生保健上。

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戰爭,對其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造成近百萬的國民流失,國家財政也赤字不斷。阿塞拜疆通過石油工業獲得利潤,但其政府的高度腐敗使得繁榮富強成為泡影。許多阿塞拜疆人對本國的政治進程感到心灰意冷。阿塞拜疆的現任總統伊哈姆·阿里耶夫(Ilham Aliyev)曾經被描述為「縱容腐敗,暴力鎮壓政見不同者,正是禍根」。儘管有這麼多的問題存在,阿塞拜疆的經濟還是出現了復甦的跡象,同時出現一個活躍的反對黨,堅定的為提高普通阿塞拜疆人的生活品質而努力。

伊朗境內

阿塞拜疆人大多出現在伊朗的西北省份中:東阿塞拜疆省、阿爾達比爾、贊簡、哈馬丹的部分地區、加茲溫、東阿塞拜疆省和馬卡茲。其餘的人則居住在德黑蘭省、法爾斯省等其他的地區。一般來說,由於先前伊朗學術界倡導的伊朗伊斯蘭教改革,阿塞拜疆人在伊朗被當作一個「意識相通,語言不同的少數民族」。儘管衝突仍然存在,阿塞拜疆人在伊朗還在社會的各個階層中都有自己的代表,這些階層有「政客、軍人、知識分子三個等級,而宗教中的等級劃分也是如此。」

統一使用伊朗語的政策《巴列維條款》曾讓阿塞拜疆人滿懷怨恨,該條款禁止在政府機關、學校和報刊中使用阿塞拜疆語。但隨着1979年的伊朗革命的到來,新政府不再將重點放在民族對立,而是將宗教意識形態的統一視為一體化的主要因素。一個由阿亞圖拉·卡澤穆·希瑞曼德瑞所率領的阿塞拜疆民族主義團體,在伊斯蘭教革命政府執政時期出現了。他們呼籲更高的區域自治權,以及修改憲法,讓無神論者和反對黨合法化;但遭到政府拒絕。在2006年5月,一副觸怒了許多阿塞拜疆人的漫畫的發表,激起了在伊朗的阿塞拜疆人的騷動。該漫畫由馬納·耐耶斯塔尼所繪,這場爭議由漫畫的作者和編輯均被解職而告終。

伊朗的民族多樣性

儘管有一些偶爾的摩擦,但阿塞拜疆人和伊朗波斯人其實本為同根生。現在伊朗籍阿塞拜疆人的生活條件就和波斯人的幾乎一摸一樣。「居住在城市的阿塞拜疆人和波斯人的生活方式無異,並且在一些兩民族兼有的城市,上流社會存在相當多的通婚現象。同樣,一些阿塞拜疆村民和波斯村民的風俗也無很大差異。」

安德魯·伯克這樣描述阿塞拜疆人: 「阿塞拜疆人以在商業和集市方面活躍而出名,在伊朗全國都可以聽見他們喋喋不休的吆喝聲。年老的阿塞拜疆人戴上傳統羊毛氈帽,伴着音樂起舞,這已經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阿塞拜疆人都多才多藝,很多伊朗籍阿塞拜疆人都成為文學、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名仕。」

此外,許多伊朗籍阿塞拜疆人都位高權重,阿里·哈梅內伊現在就是伊朗的最高領導人。與居於本國的阿塞拜疆人相比,在伊朗的阿塞拜疆人非常保守。不過,自1991年阿塞拜疆獨立以來,兩國的阿塞拜疆人之間的利益來往一直持續不斷。

文化

阿塞拜疆女孩

阿塞拜疆人在很多方面都體現歐亞兩種文化特點。阿塞拜疆北方人受蘇俄和東歐影響,而南方人則沿襲土耳其、阿拉伯和波斯的傳統。現代阿塞拜疆人的文化中就包含很多阿塞拜疆人在文學、藝術、音樂和電影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語言文學

阿塞拜疆人說阿塞拜疆語(有時又被稱作阿塞拜疆突厥語),屬烏古斯土耳其語系的分支。烏古斯人在11、12世紀進入阿塞拜疆,而阿塞拜疆人則漸漸發展並最終形成今天的樣子。起先,烏古斯語只是一門口頭語言,在這一時期內,Dede Korkut創作了史詩和英雄故事。口頭語言時期延續了200年,直到15世紀第一種被人們接受的烏古斯土耳其文字才出現。而古典阿塞拜疆文學著作則到蒙古入侵時才開始創作。這些最早的著作可追溯到Nasimi(卒於1417年)和幾十年之後的另外一位詩人Fuzucirc;licirc;(1483-1556)的詩作。還有Ismail I Shah of Safavid Persia以Khatâ'i的筆名寫作的阿塞拜疆詩歌。現代阿塞拜疆文學仍然延續着重人文主義的傳統,這一傳統在Samad Vurgun, Shahriar和許多其他人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阿塞拜疆語隸屬於阿爾泰語系南突厥語支,文字最初以阿拉伯字母表記,自1924年起,蘇聯中央對阿塞拜疆政府施壓要求改用拉丁字母,意圖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其伊斯蘭文化影響與民族分離主義傾向。1939年起政府則強制要求使用西里爾字母書寫,直至蘇聯解體。目前阿塞拜疆語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土耳其語字母[26]

阿塞拜疆人大多通雙語,往往不是俄語流利(在阿塞拜疆共和國),就是波斯語流利(在伊朗)。根據1994年的數據,阿塞拜疆境內的82%的阿塞拜疆人以阿塞拜疆語為母語,而38%的阿塞拜疆人可以說流利的俄語[26]。另外,1999年就約有2700名阿塞拜疆人(占其總人口的0.04%)稱俄語為其母語。對伊朗的一項居民抽樣調查(2002年)表明90%受調查居民會說波斯語,4.6%的人能聽懂但不會說,只有5.4%的聽說都不會。而在伊朗家庭中,阿塞拜疆語是最普及的少數民族語種(占所調查家庭的24%)。

宗教

大多數阿塞拜疆人都是什葉派穆斯林,其國家的宗教少數派有遜尼派穆斯林(主要是哈乃斐派),祆教徒基督徒巴哈伊教。儘管作為一個信神的國度,但阿塞拜疆還是有不少民眾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他們被稱為文化意義上的穆斯林。阿塞拜疆的穆斯林中還有一小部分蘇菲派。另外,阿塞拜疆共和國約有5000基督信眾,多為宗教皈依者。農村地區的一些阿塞拜疆人仍保有前伊斯蘭教的萬物有靈論的信仰,例如他們認為某些地方或者樹木或者岩石都是有神性而需要尊敬的。除伊斯蘭教節日,來自其他宗教的節日也會在阿塞拜疆得到人們的慶祝,如波斯新年和聖誕節。蘇聯解體之後,越來越多的阿塞拜疆人認祖歸宗,又回到了伊斯蘭教,最近的一些報告就顯示許多阿塞拜疆年輕人正被伊斯蘭教所吸引過去。

表演藝術

阿塞拜疆人通過舞蹈、音樂和媒體等多種藝術手段來表達自身感情。阿塞拜疆的民間舞蹈非常古老,類似於毗鄰的高加索地區和伊朗。集體舞從東南歐到裏海地區都是一種常見的舞蹈形式。表演集體舞的時候,舞者們圍成半圓或者圓形。而領舞通常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通過揮舞手中的方巾做出各種信號和變化來指導整個團體移動時的的舞步、動作和方向。男女皆可表演的單人舞除了固定的舞步之外還帶有微妙的手勢。

阿塞拜疆的音樂傳統可以追溯到稱為阿希克的吟遊詩人身上,並且至今仍然存在。現在阿希克彈着saz(一種琵琶),唱着敘事詩(歷史性的歌謠)。此外他們還使用塔爾(一種琵琶)、杜杜克琴(一種雙簧風鳴樂器)、卡曼莎琴(一種小提琴)和迪堠鼓(一種鼓)。阿塞拜疆的古典音樂木卡姆,是一種充滿感情的演唱形式。作曲家烏伊澤爾·哈吉貝約夫卡拉· 卡拉耶夫英語Gara Garayev菲克列特·阿米羅夫結合西方古典音樂和木卡姆創作出了一種混合的音樂風格。此外,著名的維基夫·穆斯塔法·扎德和阿茲扎·穆斯塔法·扎德兩位作曲家則將爵士樂與木卡姆結合到了一起。有些阿塞拜疆音樂家在國際上廣受好評,包括拉希德·貝何布多夫(能使用八種語言進行演唱)和穆斯利姆·瑪格馬耶夫(蘇聯時期的流行歌手)。

同時在伊朗,阿塞拜疆音樂的發展有所不同。據伊朗-阿塞拜疆歌手侯賽因·阿里扎德說:「在伊朗歷史上,由於來自宗教組織的強烈反對,音樂曾經被迫轉入地下。」因此,大多數伊朗-阿塞拜疆歌曲都流傳於伊朗之外的流浪者群體中。

阿塞拜疆的電影電視大部分面向阿塞拜疆放送,只有有限的一部分面向伊朗。阿塞拜疆不乏多產的電影製作人,例如拉斯坦姆· 伊波拉基姆別科夫,他曾編劇《烈日灼身》。該片曾榮獲康城電影節最佳影片及199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許多伊朗裔阿塞拜疆人在伊朗電影史上作出了傑出貢獻,並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就深受讚譽。

體育運動

一直以來,體育運動在阿塞拜疆人生活中的都非常重要。他們舉行很多馬上項目的比賽,詩人與作家,比如噶特蘭·塔布利茲和奈扎米·甘佳維等,對此也大加讚美。古代的體育項目還包括摔跤、標槍和牛摔跤。

在前蘇聯影響下,一些現代的阿塞拜疆人成為了奧運會級別的成功的運動員。阿塞拜疆政府支持本國體育的發展,並鼓勵年輕人積極參加。足球在阿塞拜疆和伊朗-阿塞拜疆很受歡迎。傑出的足球運動員有阿里·戴伊。他一直是國際比賽中主要的射門得分球員之一,並且曾任伊朗國家隊隊長。阿塞拜疆運動員擅長舉重、體操、射擊、標槍、空手道、拳擊和摔跤。伊朗的舉重運動員侯賽因·拉扎·扎德保持着最重量級級的世界紀錄並曾是2000年、2004的奧運冠軍。尼扎米·帕沙耶夫被認為是國際級的選手,曾於2006年獲得歐洲最重量級舉重冠軍。

國際象棋在阿塞拜疆也很受歡迎。該國擁有許多著名的象棋選手,比如特穆爾·拉德加波夫和沙希里亞爾·買買德亞洛夫都是國際級的選手。

參見

參考文獻

  1. ^ "伊朗的人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Looklex Encyclopedia of the Orient。2009-1-22查閱。
  2. ^ "伊朗:人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CIA: The World Factbook :24%伊朗人口。2009-1-22查閱。
  3. ^ G. Riaux,"伊朗後革命時代的阿塞拜疆民族主義成熟時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Central Asian Survey,27(1):45-58,2008年3月:25%伊朗人口 (p. 46)。2009-1-22查閱。
  4. ^ "伊朗"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3-11.,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on Iran and Azerbaijanis,2006-7-30查閱。
  5. ^ "邊界與教友:伊朗與阿塞拜疆族身分的異議",The Azerbaijani Population布蘭達·薛佛 (Brenda Shaffer),221–225頁。The MIT Press (2003),ISBN 978-0-262-19477-8
  6. ^ IMF 線上資料庫. [2009-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4). 
  7. ^ "土耳其:宗教與人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Encyclopedia of the Orient,2006-6-7查閱。
  8. ^ "俄羅斯的阿塞拜疆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2006-6-7查閱。
  9. ^ "格魯吉亞統計局:2002年人口普查"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8-31.,2006-6-7查閱。
  10. ^ "哈薩克民族人口統計局"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3-04-16. (1999年人口普查),2006-6-7查閱。
  11. ^ "全烏克蘭2001年人口普查資料:烏克蘭人口數量與分佈"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4-10-31.,2006-6-7查閱。
  12. ^ 阿塞拜疆外交事務部門:阿塞拜疆-荷蘭關係:大流散資訊 (2007年10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NB Of these, 7,000 are immigrants from Azerbaijan
  13. ^ First, Second, and Total Responses to the Ancestry Question by Detailed Ancestry Code: 200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is number includes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ancestry. (retrieved 18 April 2008).
  14. ^ List of Canadians by ethnicity (following 2006 census). NB Canadian census on ancestry may not reflect current ethnic affiliation in Canada. (retrieved 7 June 2006). In the 2006 census, 1,480 people indicated 'Azeri'/'Azerbaijani' as a single response and 1,985 - as part of multiple origins.
  15. ^ Azerbaij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zerbaijan-Austria relations: Diaspora Info (February 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B Of these, about 70-75% are Iranian Azeris, 15-20% are Turkish Azeris and 5-10% are Azeris originally from Azerbaijan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16. ^ 2006 Australian Cens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B According to the 2006 census, 290 people living in Australia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of Azeri ancestry, although the Australian-Azeri community is estimated to be larger. (retrieved 1 April 2008)
  17. ^ StatBank Denmark (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B This number includes Danish citizens who declare Azerbaijan as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It does not account for ethnic Azeris from Iran. (retrieved 25 April 2008)
  18. ^ Helena Bani-Shoraka。"語言政策與語言計劃:一些定義",Annika Rabo 與 Bo Utas。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West As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瑞典調查協會:伊斯坦堡,2005,ISBN 978-91-86884-13-0ISBN 978-91-86884-13-0,144頁。
  19. ^ Stephan Thernstrom、Ann Orlov、Oscar Handlin。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哈佛大學出版,1981,171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引言:「在他們的家鄉,阿塞拜疆族被稱做『Azerbaijanis』或『Azeri Turks』……」
  20. ^ "Azerbaij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SN Encarta .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7. 2009-10-31.
  21. ^ Sidney Harcave, Russia, a history, Edition: 6, Lippincott, 1968, Page 267
  22. ^ Pirouz Mojtahed-Zadeh, Boundary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of Iran: A Study of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Boundaries of Modern Iran with Its 15 Neighbors in the Middle East...by a Number of Renowned Experts in the Field, Universal-Publishers, 2007, ISBN 978-1-58112-933-5, 9781581129335, Pages 372
  23.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zerbaijan by Tadeusz Swietochowski and Brian C. Collins.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Lanham, Maryland (1999), ISBN 978-0-8108-3550-4 . Retrieved 7 June 2006.
  24. ^ 存档副本. [2009-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25.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by Peter B. Golden. Otto Harrasowitz (1992), ISBN 978-3-447-03274-2 . Retrieved 8 June 2006.
  26. ^ 26.0 26.1 Suny, Ronald G.; Nichol, James; Slider, Darrell L. Armenia, Azerbaijan, and Georgia. DIANE Publishing. 1996: 104 [2010-08-09]. ISBN 0788128132, 9780788128134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30).  (英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