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大同
釋大同(1289年—1370年)[1],字一雲,別號別峯,吳越上虞(今中國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俗姓王,父名友樵,母為陳氏,為明朝紹興寶林寺沙門[2]。
生平
大同法師在母胎十個月時,一天父親白天坐在大堂上,忽然看到有一位眉毛很長的奇怪僧人手持錫仗進到家裏來。王友樵起身作揖 [註 1]問道:「和尚從哪裏來?」,僧人說:「崑崙山。」話音剛落便直往室內闖,王友樵從後面直追卻不見僧人蹤影,只聞房中嬰兒的啼哭聲。王笑着說:「我的兒子豈不是那位高僧再來!」[2]。
法師幼時聰明俊爽,讀書的領悟力很高,學習詩辭章句翩翩大有可觀,王父心中期許法師能承家學。但母親陳氏嘆道:「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於是命法師到會稽崇勝寺剃髮出家。後前往依止春谷法師聽講天台宗旨,盡得真髓傳授。又拜謁古懷肇和尚精研四法界觀,到錢塘參晦機熙禪師六年,再向中峰國師學習賢首宗教法,得國師付法,大同法師大喜說:「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得法後便回到寶林寺侍奉春谷和尚,春谷命法師講《雜華經》[2]。
元朝延祐初年(1314年)入主蕭山淨土寺,次遷景德寺,後住錫清涼國師的寶林寺。至正(1341年)年間,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及金縷袈裟給法師。後遇到旱災,元臣忠介泰力請大同法師禱雨,法師於玄度塔下燃臂求雨,則天降大雨解除旱象[2]。
法師一生持戒嚴僅,除了一口鉢外,沒有其他世俗物品,惟有書史五千餘卷。在明朝洪武(1369年)二年十二月,示現微疾,隔年(1370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後,向大眾告辭回到方丈室後端坐圓寂,世壽八十二歲,僧臘六十五。荼毘 [3]時有非常多的吉祥異相,靈骨安於竹山建塔供奉[2]。
法嗣
師長
- 際遇春谷
- 古懷肇
- 中峰明本[4]
著作
- 《天柱稿》(出自《釋鑑稽古略續集》卷 2)
- 《寶林類編》(出自《釋鑑稽古略續集》卷 2)
參考文獻
註釋
- ^ 是中國古代相見時的禮儀手勢,又稱拱手、揖禮,作禮時把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併攏,一掌撫托另一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以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