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近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近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其近代的起源在城市規劃學術界內被認為是多元和複雜的,但通常被歸結為幾大基本事件,即:霍華德的田園城市(英語:Garden City)、美國興起的城市美化運動(英語:City Beautiful Movement)和公共衛生改革(英語:Public Health Reform)等。

歷史淵源概述

霍華德在關于田園城市的城鄉磁體的概念

在忽略中國等國家在古代對於城市建制的規則之外,近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淵源最早應追溯到歐文聖西門傅立葉、Godin和Cabet等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和社會平等的傳統思潮。[1]

從社會發展背景上看,近現代城市規劃的起源脫離不了19世紀工業化城市化狀況。市場失靈是西方近現代城市規劃產生的基礎,理性和科學是其職業化的標誌。理性的綜合規劃模式主導了20世紀前50-60年的城市規劃實踐,並在戰後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盛行時期達到高潮。此間,綜合規劃的權力和範圍在規劃實踐中不斷擴張,似的規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場對空間配置的作用,最終導致由市場失敗轉化為規劃失敗。

1960年代後,政治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領域的新自由主義和市民社會思潮逐步興起,複雜科學中有關係的複雜性和演化過程的不確定性思潮確立,理性的綜合城市規劃模式受到廣泛批判。

1990年代,城市規劃學界開始關注大都市的全球化理論,並提出世界城市的理念。[2] 在一次又一次新的理論提出的同時,新的城市規劃模式也開始構建,並呈現多元化格局。規劃的權力重心逐步向城市基層社區轉移,政府非政府組織、市民團體以及開發商之間的談判與交易制度,以應對多變的市場,提高城市規劃的有效性。

近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列表

興起時間 提出者 理論或實踐名稱 主要思想
19世紀初 英國英國 羅伯特·歐文
法國 法國 夏爾·傅立葉
法國 法國 克勞德·昂列·聖西門
後期空想社會主義 烏托邦式的規劃思想
1898年  英國 埃比尼澤·霍華德 田園城市 城鄉磁體、社會改良
1901年-1915年  美國 美國社會 城市美化運動 1893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美化、改善城市環境
1922年  法國 勒·柯布西耶 300萬人口的現代城市 城市集中主義[3]
1922年  英國 英國 R.昂溫 衛星城市的建設 正式提出「衛星城市」概念
20世紀初  美國 帕克、伯吉斯、Hoyt、Harris、Ullman 芝加哥學派、《城市 試圖整合人類生活、社會結構與城市空間三者之間的關係
1929年  美國 C.A.佩里 鄰里單位 滿足家庭生活基本需要
1932年  美國 弗蘭克·勞埃德·萊特 廣畝城市 城市分散主義
1933年 德國 德國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 中心地理論 城市區位理論、蒸餾變形城市體系模式
1933年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雅典憲章 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休憩、交通
1943年 芬蘭芬蘭 埃列爾·薩里寧 有機疏散理論 有機疏散大城市
1946年 英國法國、及北歐地區 新城運動
1950年代 西方工業化國家 郊區化 人口與經濟分佈突破城區界限
1957年  法國 弗郎索瓦·佩魯 增長極理論 區域發展的實質過程便是區域極化和擴散的過程
1960年代 西方工業化國家 國土規劃區域規劃 有計劃的國土綜合開發和區域內全面的經濟和社會規劃
1961年代  美國 劉易斯·芒福德 《城市發展史》 探討城市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的精神價值
1972年 聯合國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 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
1977年 國際建築協會 馬丘比丘憲章 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1977年  美國 新城市主義 強調回復大城市中心區活力,重新整治鬆散的郊區
1990年  美國 Susan.S.Fainstein
Anthony King
《世界經濟的變化與城市重構》《全球城》 提出世界城市概念,探討大都市全球化理論
2008年  美國 IBM 智慧城市 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實現精細化和動態管理。[4]

理論與實踐的具體應用

在應用方面,霍華德曾將其的田園城市理論付出實踐。中國先後推動發展深圳特區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浦東新區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濱海新區為核心的環渤海地區作為三個增長極[5],以及濱海新區獲批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經濟學和區域規劃理論依據便是增長極理論[6]。1918年,埃列爾·薩里寧按照有機疏散理論的原則,為芬蘭赫爾辛基制定了「大赫爾辛基」方案。

參考資料

  1. ^ Leonardo Benevolo. The Origins of Modern Town Planning. The M.I.T. Press. August 1971. ISBN 978-0-262-52018-8. 
  2. ^ 《世界經濟的變化與城市重構》、《全球城》等著作提出全球城市概念,將城市引入全球化範疇
  3. ^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新精神丛书《明日之城市》.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22年著,2009年譯. ISBN 9787112107544. 
  4. ^ 黃天航,劉瑞霖,黨安榮. 智慧城市发展与低碳经济. 北京規劃建設. 2011, 2: 39–44. 
  5. ^ 環渤海經濟圈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網,2011年2月11日查閱
  6. ^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王家庭,張換兆,《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理論基礎與准人條件探索》論文 ,2008年1月發表,2011年2月11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