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是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解散南方民解的臨時政權,組成全國政府,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的歷史。這是越南戰爭之後,越南重新統一後的歷史,並一直延續到現在。1973年3月美軍撤退。1975年4月,越南人民軍佔領越南共和國(南越)首都西貢,越南戰爭結束。

1977年,越南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親蘇聯的方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轉趨冷淡。1978年,由於越南政府在前南越地區推行「社會主義改造」,導致大批越南華僑逃離越南。1978年11月,鑑於統治柬埔寨紅色高棉曾侵入越南富國島並屠殺在柬埔寨越南裔公民,越南人民軍入侵柬埔寨,柬越戰爭爆發。越軍迅速攻克柬埔寨首都金邊並且扶植了名為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的親越傀儡政權,但聯合國一直不承認柬埔寨人民共和國。1979年1月,越南與蘇聯簽訂了《越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越軍侵佔柬埔寨後,在柬泰邊境地區部署重兵,多次以種種藉口對泰國發動軍事入侵,使泰國邊境地區人民生命財産遭受嚴重損失,泰國軍隊分3路痛擊來犯之敵,經過13天的激烈戰鬥,擊斃越軍200多人,擊傷30多人;俘虜40多人,並被全部逐出泰國領土。1979年2月,因為與中國的邊境爭端,同時中國為報復越南入侵並消滅柬埔寨的赤棉政權,而引發中越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攻入越南北部的諒山高平老街三個省會後,於3月中旬撤軍回國。此後,中越邊境衝突仍不斷發生,綿延達10年之久。

1986年,越共中央總書記黎筍病逝,執政的越南共產黨開始改變其經濟政策,學習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投資的模式,此政策稱為革新開放。1989年,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越南同年從柬埔寨撤離全部軍隊,中越邊境衝突亦告結束。1991年,越南共產黨代表團訪問中國,中越關係實現正常化。1995年7月,越南與美國建交。


越南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期東山文化
傳說時期鴻龐氏甌貉
第一次北屬時期 前207–40
南越西漢東漢
東漢:徵氏姐妹 40–43
第二次北屬時期 43–544
東漢
吳:趙嫗 248
前李朝(萬春國)544–602
第三次北屬時期 602–905
武周
唐:梅叔鸞馮興楊清
越南自主時期 905–938
後梁南漢
靜海軍曲家楊廷藝矯公羨
吳朝十二使君時期 938–967
丁朝 968–980
前黎朝 980–1009
李朝 1009–1226
陳朝 1226–1400
胡朝 1400–1407
第四次北屬時期 1407–1427
明:後陳朝 1407–1413
後黎朝前期 1428–1527
莫朝 1527–1592
南北朝
1533–1592
莫朝 後黎朝
後期
後黎朝後期 1533–1789
後黎朝後期
鄭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鄭主
1545–1787
阮主
南進
1558–1777
西山朝 1778–1802
阮朝 1802–1945
法屬時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法屬印支:保護國阮朝
日屬時期 1940–1945
法屬印度支那政府)
日屬:保護國阮朝越南帝國 1945
越盟 法屬時期 1945–1954
法屬印支:南圻國山地國越南臨時中央政府
越南民主共和國
1945–1976
越南國
1949–1955
越南共和國
1955–1975
越南南方共和國1969–1976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6至今
越南主題

反侵略與統一

獨立與南北分裂

1945年「八月革命」,胡志明河內發表《越南獨立宣言》,宣佈越南從「日寇」奪回政權,現要廢除君主制、脫離法國統治,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當時以戴高樂為首的法國政府,欲保留海外屬地,不願承認北越獨立。法國雖然在印度支那捲土重來,但未能完全在越南恢復權力,北越和法國從1946年年底起交戰(是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9年,法國支持保大帝成立政權,獲得美、英承認。北越則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量支援。1950年,北越在越中邊境戰役擊敗法軍,擴大和鞏固了越北根據地,又在中、南部打擊法國勢力。1953年11月,北越軍攻取西北部的萊州,法軍將領納瓦爾派援軍到奠邊府支援,但這些部署,有分析指「平白把精銳部隊擺在遠離任何戰略意義的位置,浪費了可用之兵」,而且法軍並未料到北越軍配備了中國解放軍的大炮,因而低估敵手。此時,美、法、蘇、中、北越等國為解決紛爭,在1954年初召開日內瓦會議,中國共產黨提議北越先在奠邊府爭取軍事勝利,以便在談判中佔優。3月,北越軍在奠邊府攻擊法軍,是為「奠邊府戰役」,到5月北越軍控制當地,法軍投降。戰後,各國在日內瓦會議上達成協定,同意在越南中部劃分軍事分界線「一七線」、尊重越南獨立統一及舉行全國選舉。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法國失敗後,發表「多米諾骨牌理論」,認為共產主義陣營在印支得勝後將會擴展勢力,威脅日本、印尼等地,美國不得不介入。南方保大政權的內閣總理吳庭艷(即吳廷琰)亦以其親美抗共的方針,獲得美國政府支持。1955年10月,吳庭艷罷黜保大,成立越南共和國(又稱為南越或西貢政權),出任總統,拒絕舉行全越大選。越共對南方事態發展甚為不滿,聲稱要「大力展開鬥爭」。

北越與共產主義國家關係密切。1949年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北越本着「助人如助己」的方針,派軍到廣西配合中國共產黨作戰。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越共便發出電賀,賀文稱兩國是「數千年歷史的兄弟關係」,要共同「保衛世界的民主和持久和平」。北越從中共取得武器援助,並得到蘇聯、東歐共產主義各國承認其政權。在國內施政方面,越共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給農民,要求曾超額徵收佃租的地主按時還租。但因政府中不少幹部人員能力及經驗不足,加上政策對部份地主處置不當,一度出現混亂,北越政府乃加強培訓幹部及糾正謬誤。50年代後期,礦工業、商業部門都基本上被國有化,大規模的栽培園收歸國有,土地大多數歸農民私有。60年代,為防止農村出現資本主義及有效分配資源,而設立互助社、合作社等單位,使農業發展集體化。

越南戰爭的爆發

1964年,因美國介入而使越南戰爭(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擴大。該年8月,美國聲稱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在北部灣(又稱東京灣)被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遂決定作戰,是為「北部灣事件」。據美國學者薩德賽指出,在事前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就不想對共產陣營顯得太「軟弱」,事件發生後便以國會授權及全國共識作後盾。在戰事中,美軍採取「搜尋與殲滅」、轟炸、使用化學品(橙劑)脫去樹葉、心理戰等戰術,對付北越及民解軍隊,但未能取得實質成果。戰爭對越南民眾造成大災難,出現大規模逃亡潮,有統計指西貢在越戰時從二百萬人口急升至七百萬,形成巨大社會經濟壓力,單是淪為娼妓的少女就達四十萬之多。1968年初,北越發動春節攻勢,在短時間內進攻南方各城市、政府機關及軍事基地等,沉重打擊美軍及南越政府。美國反戰的聲音逐漸高漲,如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克理福指出美國人的信心受到很大動搖,並質疑南越政府的規律、機智及恢復民眾秩序的能力。美國反戰人士主動到北越訪問,如在1968年5月24日,美國大學生組成代表團訪問北越;1969年12月12日,反戰機構「美國婦女為和平而鬥爭」訪問北越。越共為配合戰爭發展,在柬埔寨、老撾活動,透過胡志明小徑運送物資,美國便把戰事擴展至柬老兩國,打擊共黨活動。

1969年,美國政府有感戰況膠着,便採取戰爭「越南化」政策,逐步撤軍,由南越軍取代戰鬥任務。但北越指斥此一構想為美國延長戰爭、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計謀。1973年1月,北越、臨時革命政府(民解組成)、南越、美國透過談判,達成《巴黎協議》,規定就地停火、駐越美軍全部撤出。兩年後的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隊擊敗南越政府,進佔西貢,解放各省並統一全國。在越南戰爭中,導致逾三百萬越南人死亡。

統一初期

北越統一全國後,於1976年解散南方民解的臨時政權,組成全國政府,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南在越南共產黨(曾使用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勞動黨等名稱)統治下,採行一黨專政模式,取締其他政黨。為實現共產主義,越共政府推行「第二個五年計劃」(1976至1980年),但該計劃過於激進,試圖跳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不切合本國社會經濟落後的事實,且權力過度集中,所有經濟活動都由國家管理,地方領導及私人企業缺乏發展空間。「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第三個五年計劃」(1981至1985年)接連失敗,同時又打擊資本家華人,以致出口銳減、外債增加、消費品匱乏、通貨膨脹,民眾生活艱苦。從南越敗亡時起,不少越南民眾逃亡出境,對其他國家及地區帶來沉重負擔,逃到美國的越南難民,從1975到1991年每年數以千計至十萬計;香港自1975年以後有二十萬越南船民及難民到來尋求庇護,香港以「有秩序、和平與符合人道」的方式,陸續將約十四萬名難民安排移民海外,約六萬七千名遣返越南,約一千三百多名獲香港收容,到2000年才關閉所有越南難民中心。

外交波折

越南統一後,外交形勢出現波折。1977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同時又加強與蘇聯合作,對印支鄰國加強影響力,與老撾(即老撾)締結《越老友好合作條約》以發展「特殊關係」,又在1978年全面出兵柬埔寨(是為柬越戰爭),佔領該國,支持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成立。與中共則反目成仇,1979年因邊界問題爆發中越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該年攻入諒山等地,逼近首都河內,越南政府加緊防禦,中華人民共和國撤軍,但此後約十年間,越中處於敵對狀態,時而兵戎相見。

柬越戰爭

1978年12月25日,越南人民軍集中使用18個陸軍師又15個團(旅)、1個航空兵師,共約20餘萬人的兵力對柬埔寨發動全面進攻。軍事行動總指揮是越南國防部副部長兼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長黎仲迅,副總指揮黎玉賢少將。

1978年12月25日,越軍首先對柬軍僅有1個師設防的東北大區實施突破,沿19號公路向柬縱深進攻,於1979年1月3日佔領了上丁和戈涅。越軍沿13號公路進攻的部隊在坦克配合下,分三路突破柬軍斯努防線,於1978年12月30日佔領了桔井。越軍沿7號公路進攻的部隊在譁變柬軍203軍區的配合下於1979年1月2日進至湄公河渡口洞裏貝,渡河圍攻磅諶,1月5日,越軍部分兵力繞過磅諶西進。

越軍進攻金邊及其東南的部隊占使用總兵力的80%,於1978年12月27日發起進攻。其中,越軍主攻金邊的主力部隊分兵兩路,一路沿1號公路進攻,於1979年1月3日攻佔柴楨;另一路沿湄公河左岸北上進攻,攻陷波羅勉和干丹省,於1月4日進至乃良(1號公路的湄公河渡口),切斷了在柴楨地區的柬軍後路,並推進至金邊以東的三隆通。沿2號公路與3號公路進攻的越軍主力部隊,於1979年1月5日已經佔領茶膠、貢布等地,並以一部兵力突入金邊西南磅士卑,切斷了金邊至西哈努克港的4號公路。

1979年1月7日佔領金邊當天,「柬埔寨救國民族團結陣線」中央委員會主席韓桑林發表告人民書。第二天即1月8日,「柬埔寨人民委員會」宣佈成立,開始行使柬埔寨國家權力,韓桑林為人民委員會主席,賓索萬為副主席兼管國防,洪森為委員會委員兼管外交,謝辛為委員會委員兼管內政,委員高占達負責新聞、出版和文化部,委員姜文教授負責教育部,委員努本博士負責衛生兼社會事務部,委員莫薩貢負責經濟和人民福利部,同時蘇聯、東德、匈牙利、保加利亞、越南、老撾、阿富汗立即宣佈承認支持韓桑林為首的金邊新政權。越南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即柬埔寨人民共和國長達14年之久,該政權得到蘇聯和東歐國家集團的承認,在此期間,越南人民軍部隊一直駐留在柬埔寨領土上。 1979年1月5日至6日,越軍從東、西、南三面逼近金邊市。1月6日中午,西哈努克親王與南斯拉夫駐金邊外交人員等乘坐中國派去的波音707民航專機,從金邊波成東機場起飛撤離。民柬部隊守備首都的中央警衛師以及柬埔寨黨政機構被迫主動撤出金邊,越軍於1月7日12時30分佔領金邊。

中越衝突

中越雙方的陸地疆界長達1300公里,從1978年9月以後,雙方都指責對方軍隊越界。在這場戰爭之前,河內政府由於蘇聯的支持而與中國交惡,敵視華人,開始將南方的私人企業收歸國有,由於居住在越南的華僑華裔普遍較富裕,許多企業為華人所有,這項被中國指摘為排華的舉動,確實使華人喪失了財產,並受到殘酷的政治壓迫,許多平民遭到秘密逮捕和肆意殺害,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拋棄財產甚至家人逃亡。在一些「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無窮盡的「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離開越南。由於無法容忍越南當時這種非人道的反華行為,中國政府一方面對於越南發出譴責,另一方面接收了大量淪為難民的越南華僑。

越南方面對位於中越邊境的陸地(在清末邊界劃分中,劃入中國的部分)、南海諸島提出主權要求,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堅持深感不滿,出兵佔領了南沙群島部分島嶼,並與中國發生了小規模的邊境衝突。中方指稱越方「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國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和保護華僑權益」而對越進行「自衛還擊戰」。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越南北部幾個重要城市,一個月之內便宣佈勝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佈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並使大量越南華人持續逃亡(大部分前往中國境內)。兩國在整個八十年代持續爆發邊界衝突,即兩山戰役,中國軍隊攻佔老山、者陰山地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係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革新開放

1986年,越共中央總書記阮文靈推行「革新開放」,發展多元化商品經濟,以宏觀管理的方式發展經濟,革新措施包括改進農村家庭承包製、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將國企推向市場、控制通貨膨脹、增加外貿出口、吸引外資、發展私營經濟等等。

越南逐漸擺脫外交困境。1991年,越共中央總書記阮文靈訪華,與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洽談,兩國關係才趨於正常化。與此同時越南政府與各國改善關係,1989年從柬埔寨撤軍,1990年代與美國逐步修好,美國解除對越貿易禁運,越南協助尋找越戰失蹤美軍,兩國關係正常化。越南又積極參與國際社會,1995年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98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21世紀的越南

踏入21世紀,越南繼續面對機遇與挑戰。2001年越南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0-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2003年越南克服了非典(SARS)和自然災害影響。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約893億美元。平均國民所得現約1000美元。目前尚落後於大部分的東盟會員國,僅高於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等。越南為未來11國成員。

2008年出口額629.06億美元,進口額804億美元。2007年,越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世界經濟,為越南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變化。高通貨膨脹率以及巨額之貿易逆差為越南經濟發展之二大隱憂,2012年越南通貨膨脹達9.2%且央行持有外匯存底有限。越南南部海域有石油儲量,約8,200萬噸(約6億桶)有開採和少量煉油能力,越南石油天然氣集團和日本及科威特有聯合投資關係進行石油產業建立。越南農林水產品出口金額239億美元,較2011年衰退4.4%但依然是多數國民生計,其中能發展出口價值農漁產品的民眾較有機會在農村成為富農,稻米以中國大陸、菲律賓為最大出口對象,咖啡以售往美國及德國為多。其他一般農民貧困率仍高,想致富只有前往外國當外勞的途徑。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