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華
謝振華 | |
---|---|
中國共產黨山西省委員會第一書記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16年8月 中華民國江西崇義縣 |
逝世 | 2011年8月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籍貫 | 江西崇義縣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謝振華(1916年8月—2011年8月3日),曾用名謝振泮。江西崇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軍事將領。
生平
民國時期
謝振華是江西崇義縣上堡鄉人。謝振華之父謝世驥在1927年跟隨朱德、陳毅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轉戰閩粵贛邊界。1929年,謝世驥組織崇義縣農民暴動,謝振華也參加暴動隊[1]。但暴動被崇義縣保安團鎮壓下去,謝世驥和暴動隊政委郭樹聲等慘遭殺害[2]。1930年4月,謝振華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七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入紅三軍團政工幹部訓練隊,任軍團政治部青年幹事兼青年訓練隊隊長。1933年,調任紅三軍團新兵營教導員[3]。1934年入紅軍大學,之後經賀昌舉薦,擔任紅三軍團五師十四團政委(團長黃冕昌),指揮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的高虎腦戰鬥,但因不抵陳誠指揮的國軍而退出戰鬥;在隨後的萬年亭戰鬥中成功鎮守陣地。之後部隊與中央紅軍一同長征[4]。1936年紅軍東征山西時,擔任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第二科科長。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共雙方合作,7月10日,受命從延安出發,抵達八路軍總部所在的山西涇陽縣雲陽鎮,任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人民武裝部政工科長,負責招募新兵。1937年8月,他把新兵調至八路軍總部駐地洪洞縣,與原先的總部警衛營合併為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其擔任團政委(團長為王鶴壽,同年底改為韋傑),該部隊也稱「朱德警衛團」[5]。1938年,改任總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但不久就被召回延安,並於1939年,進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結業後1940年,奉命率領1000餘人蘇北敵後展開工作。同年6月7日,謝振華一行離延安到西安。在西安他們化裝成中央軍校學員,經開封、洛陽等地到達皖北[6]。擔任八路軍第五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兼敵工部部長[7]。1940年10月,他率領第五縱隊進入阜寧縣建立根據地,並很快擴增一千餘新兵,組建阜寧縣大隊,他擔任大隊長兼政委[8]。1941年1月,其縣大隊與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二十四團團部和五個連隊合編,組建新的二十四團,由其擔任團長(李少元任政委、陳發鴻任副團長)。1943年3月29日,日軍山本中隊偷襲八灘。4月1日,謝振華率部成功圍攻擊斃全部山本中隊[9]。1945年11月,擔任淮海軍分區政委。
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淮海軍分區改為華中第六軍分區,並在淮海區新建立華中新十旅,覃健任旅長,謝振華擔任軍分區政委兼新十旅政委。1947年2月,華東整編,他擔任新成立的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副政委兼三十五旅政委。1948年3月,擔任新組建的蘇北兵團十二縱隊司令員(政委李干輝),率部參加淮海戰役[10]。1949年2月,改任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第30軍軍長,率部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11]。攻佔上海後,其率領該部駐防上海浦東。1949年7月,擔任華東軍政大學第二總隊政委。並與二總隊的文工團團員王煜成婚[12]。
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1月,華東軍政大學撤銷。謝振華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主任兼黨委書記。1955年,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韓戰爆發後,1957年7月,出任志願軍第二十一軍軍長。1958年6月,率領二十一軍回國。1962年6月,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副軍長(軍長董其武),後升任軍長。1967年,中央軍委命令謝振華與政委曹中南率領六十九軍進駐山西,他擔任山西支左領導小組組長[12]。
文化大革命期間山西政局混亂,劉格平、張日清支持的派系長期內耗[13]。因此1967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決定將謝振華推選為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兼山西省革委會主任,此為《七二三佈告》。1969年,同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山西省軍區司令員。1974年,山西地方戲《三上桃峰》被選調北京匯演,在江青的授意下[14],山西的兩派造反派開始攻擊謝振華,認為《三上桃峰》是為劉少奇、王光美翻案[15]。因此謝振華下獄,被罷免官職。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7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任命其為瀋陽軍區副司令員。1978年7月5日,中共山西省委向中央寫出報告,為謝振華因《三上桃峰》而引發的十一條罪狀平反[12]。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調霍士廉入主山西,鄧小平親自過問謝振華的調查;中紀委也派出毛鐸、劉家棟的工作組協助解決山西問題,最後為謝振華徹底平反[16]。
1982年6月,中央軍委任命謝振華為昆明軍區政委兼軍區黨委書記,負責解決調整因文革而導致的軍區團結與戰力問題,期間調查邊疆沿線部隊情況,並提拔重用年輕將領、第十一軍副軍長何其宗、三十一師師長廖錫龍。1984年兩山戰役爆發,他與昆明軍區司令張銍秀少將率部指揮,並成功鎮守住老山、者陰山地區[17]。1985年6月,昆明軍區撤銷,與成都軍區合併[18]。1985年9月,返回北京,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上,再次連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20]。
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十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1年8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12]。
參考文獻
- ^ 張健,葉青松著. 永不褪色的红飘带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话.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7.04: 309. ISBN 7-5065-5405-4.
- ^ 星火燎原編輯部編. 解放军将领传 第12集.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0.10: 531–533. ISBN 7-5065-1437-0.
- ^ 李敏. 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 北京:檔案出版社. 1993.12: 594. ISBN 7-80019-434-5.
- ^ 鄒天福編. 丰碑.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10: 119. ISBN 7-5043-4617-9.
- ^ 郭兵著. 永远的井冈山. 北京:紅旗出版社. 2008.05: 681.
- ^ 馬洪才編著. 新四军人物志 第2版.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09: 397. ISBN 7-214-03843-9.
- ^ (宋)國濤編著. 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纪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授衔纪事.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04: 572. ISBN 7-80109-984-2.
- ^ 阜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阜宁县志.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06: 316. ISBN 7-5345-1393-6.
- ^ 胡兆才著. 新四军 1943-1945.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3.12: 96. ISBN 978-7-224-10910-8.
- ^ 任百平,郭寶主編;紅軍東征紀念館編. 数风流人物 1936年红军东征.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09: 355. ISBN 7-5073-1788-9.
- ^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纂. 中共上海党史大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06: 347. ISBN 7-5320-7492-7.
- ^ 12.0 12.1 12.2 12.3 葉青松著. 三野首任军长传奇. 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4.05: 185–203. ISBN 978-7-5033-2501-4.
- ^ 范銀懷著. 从大寨到大邱庄.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013.10: 131. ISBN 978-7-80234-974-2.
- ^ 周明主編;劉茵,姜強國編選. 历史在这里沉思 1966-1976年纪实 第6卷. 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1989.04: 383. ISBN 7-5378-0116-9.
- ^ 《當代中國的山西》編輯委員會編. 当代中国的山西 上 Contemporary China: Shanxi 1.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 2009.09: 120. ISBN 7-80170-845-8.
- ^ 星火燎原編輯部編. 解放军将领传 第12集.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0.10: 563. ISBN 7-5065-1437-0.
- ^ 星火燎原編輯部編. 解放军将领传 第12集.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0.10: 567. ISBN 7-5065-1437-0.
- ^ 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編. 历史的丰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7 军事卷. 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01: 128. ISBN 7-5073-1612-2.
- ^ 谢振华四进山西(《大地》 2002年第五期). 人民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 1921-2003.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4.11: 879. ISBN 7-80136-946-7.
中國共產黨職務 | ||
---|---|---|
前任: 劉格平 |
中國共產黨山西省委員會書記 1967年7月23日-1975年5月 |
繼任: 王謙 |
軍職 | ||
前任: 陳金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西省軍區司令員 1968年11月-1975年1月 |
繼任: 王扶之 |
前任: 徐國賢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軍軍長 1957年10月—1959年2月 |
繼任: 肖應棠 |
前任: 劉志堅 |
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政治委員 1982年10月-1985年6月 |
繼任: 無 裁撤歸為成都軍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