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諾馬爾姆廣場劫案

座標59°20′00″N 18°04′26″E / 59.3332°N 18.0740°E / 59.3332; 18.074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諾馬爾姆廣場劫案
發生劫案的銀行大樓,2005年
原文名Norrmalmstorgsdramat
位置 瑞典斯德哥爾摩諾馬爾姆廣場
座標59°20′00″N 18°04′26″E / 59.3332°N 18.0740°E / 59.3332; 18.0740
日期1973年8月23日 (1973-08-23)-1973年8月28日 (1973-08-28)
目標銀行金庫
類型銀行劫案、劫持人質
武器衝鋒鎗
死亡0
受傷4
主謀揚-艾力·奧爾松
疑犯奧洛夫松·奧洛夫松

諾馬爾姆廣場劫案瑞典語Norrmalmstorgsdramat)發生於1973年的瑞典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第一件通過電視現場直播的罪案。[1]本案的主犯揚-艾力·奧爾松是一名已經定罪,但向監獄請假外出的罪犯。他搶劫了一家銀行,劫持了四名人質。雖然警方最後用催淚彈等武器迫使兇手投降,但被劫持的人質產生了對兇手的同情。這起劫案中人質態度的戲劇性轉變引發了公眾的興趣,使本案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劫案過程

揚-艾力·奧爾松是一名武裝搶劫和暴力慣犯,16歲時就犯下了自己的第一起罪行。[1]1973年8月23日,奧爾松告假離開監獄,前往斯德哥爾摩諾馬爾姆廣場英語Norrmalmstorg的一家銀行,並實施搶劫。[2]當地警方接到報案後趕往現場,兩名警察進入銀行,其中一人的手被奧爾鬆開火打傷。[3]奧爾松要求另一名警察坐下並唱歌。[3]之後,奧爾松劫持了四名人質,要求警方把他的朋友奧洛夫松·奧洛夫松、300萬瑞典克朗、兩把槍、防彈背心頭盔和車輛送到現場。[2]

為了方便和奧爾松談判英語Crisis negotiation,政府批准警方帶歐洛弗森來到案發銀行。人質之一的基斯頓·恩馬克稱她和奧爾松及歐洛弗森在一起「感到安全」,並害怕警方使用武力導致情勢升級。[4]奧爾松和歐洛弗森擋住了用來存放人質的金庫。警方談判專家告訴他們可以駕車離開銀行,但必須把人質留下,不得帶走。[5]

奧爾松打電話給時任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放言將殺害人質。他抓住一名人質的脖子,人質高聲叫喊起來。[3]第二天,人質恩馬克打給帕爾梅,稱帕爾梅的態度令她不悅,要求帕爾梅允許劫匪和人質離開。[3]

歐洛弗森唱着歌在金庫里來回走動。[3]8月26日,警方從金庫上方的公寓鑽了一個地洞,通過這個地洞拍攝了劫持人質的照片;歐洛弗森也兩次通過這個地洞射擊,後一次射擊擊中了一名警察的手和臉部。[1]

奧爾松利用手中的武器威脅警方,若警方使用催淚彈,他將殺死所有人質;[6]然而在8月28日,警方還是動用了催淚武器。投下半小時後,兩名劫匪投降。人質沒有受到終身傷害。[1]

後續發展

奧爾松和歐洛弗森兩人都被起訴定罪並投入監獄,但歐洛弗森辯稱自己只是努力控制事態,並沒有協助奧爾松犯罪。之後,上訴法院撤銷了對歐洛弗森的判決。歐洛弗森和恩馬克後來見過幾面,兩家結為友人。歐洛弗森後來又實行了其他犯罪行為。[1]

另一方面,奧爾松被判處10年監禁,[7]在獄中收到了許多異性「崇拜者」寄來的信(但需注意的是,奧爾松並未像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和人質訂婚[8])。出獄後,奧爾松曾逃避瑞典警察英語Swedish police的追捕,後來於2006年重回警方視線。但那時,警方已經不再追查他的金融犯罪行為。[9]

本案中被劫持的人質表現出對劫匪的同情,這種情結被瑞典犯罪學家尼爾斯·貝耶洛特英語Nils Bejerot取名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10]案發時這些人質雖然受到奧爾松的威脅,但他們並沒對警方或彼此產生敵意。[1]

1996年,奧爾松和他的泰國妻子移居至泰國東北部[3][11],2013年回到瑞典。2009年,他的自傳《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在瑞典出版。[1]

流行文化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40 år sedan dramat vid Norrmalmstorg | Nyheter | Expressen. Expressen TV.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瑞典語). 
  2. ^ 2.0 2.1 Norrmalmstorg Robbery Which Defined the Stockholm Syndrome. Trevl - Discover Places To Visit In Stockholm. 2018-10-31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英國英語). 
  3. ^ 3.0 3.1 3.2 3.3 3.4 3.5 Aftonbladet nyheter: Clark - historien av en brottsling/del 2. wwwc.aftonbladet.se.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4. ^ Klein, Christopher. Stockholm Syndrome: The True Story of Hostages Loyal to Their Captor. HISTORY.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 (英語). 
  5. ^ Nils Bejerot: Strategin i sexdagarskriget vid Norrmalmstorg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4-18) (瑞典語). 
  6. ^ Radio, Sveriges. 40 år sedan Norrmalmstorgsdramat - Avgörande ögonblick. sverigesradio.se.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瑞典語). 
  7. ^ Forty Years Ago, A Swedish Bank Robber Gave Us "Stockholm Syndrom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1). 
  8. ^ Annin, Peter. Hostages: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U.S. News & World Report. 1985-07-08: 34. Two women even became engaged to two of the hostage takers. 
  9. ^ Janne Olsson anmälde sig själv | Kvällsposten. www.expressen.se.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瑞典語). 
  10. ^ Nils Bejerot - Uppslagsverk - NE.se. www.ne.se.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1). 
  11. ^ 'Inhuman beast' finds his peace | Bangkok Post: news. Bangkok Post. Bangkok Post Public Company Limited. [2019-06-09]. [永久失效連結]
  12. ^ Gentele, Jeanette. Norrmalmstorgsdramat blir riktigt spännande tv. Svenska Dagbladet. 2003-09-01 [2019-06-09]. ISSN 1101-2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0) (瑞典語). 
  13. ^ Grobar, Matt. Ethan Hawke & Noomi Rapace Learn True Meaning Of ‘Stockholm’ Syndrome — Tribeca Studio. Deadline. 2018-04-19 [2019-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8)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