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烈
裴子烈(?—586年),字大士[註 1],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人,南陳官員。
生平
裴子烈為南梁員外散騎常侍裴猗子,年少時父親去世,裴子烈有志向和氣概。遇到南梁末年的政局動亂,裴子烈因此學習武藝,以勇猛著稱。多次跟隨吳明徹四處征戰,所到之處必定作為先鋒沖入敵軍陣地。南陳太建九年(577年)十月,吳明徹進攻北周,北周大將軍王軌前往救援。次年二月,北周軍隊越到越多,南陳的將軍們商議破壞堵水的土堤,掩護軍隊撤離,然後用船隻裝載馬匹退走,馬軍主將裴子烈說:「若破堰下船,船必傾倒,不如先遣馬出。」當時吳明徹背上長瘡,病得很重,蕭摩訶再次向他請求說:「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願公帥步卒、乘馬輿徐行,摩訶領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公安達京邑。」吳明徹說:「弟之此策,乃良圖也。然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帥兼行。弟馬軍宜速,在前,不可遲緩。」蕭摩訶因此率領馬軍在晚上出發。同年二月二十七日(578年3月20日)吳明徹決斷土堤,乘水勢撤軍,希望從這裏進入淮河。到清口時,水越來越淺,水軍船隻被沉在清水河中的車輪所阻擋,無法通過。王軌率領周軍將他們包圍起來,並加以收縮,陳軍潰敗。吳明徹被北周捉住,三萬將士以及軍隊的器械物資都被北周吞併。蕭摩訶則率領八十名精銳騎兵在前面突圍,其餘的騎兵在後面跟隨,早晨時,到達淮河南岸,和將軍任忠、周羅睺的軍隊得以保全回去[2][3]。太建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580年1月18日)陳宣帝派平北將軍沈恪和電威將軍裴子烈鎮守南徐州,開遠將軍徐道奴鎮守柵口,前任信州刺史楊寶安鎮守白下[4][5][6]。後歷官電威將軍、北譙郡太守、岳陽郡內史,封海安縣伯,食邑三百戶。至德四年(586年)去世[7][8]。
註釋
參考資料
- ^ 《佛教傳入與古代中土信眾的取名命字》,董志翹,2015年6月,第29期,P.216,《東海中文學報》半年刊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周兵益至,諸將議破堰拔軍,以舫載馬而去,馬主裴子烈曰:「若破堰下船,船必傾倒,不如先遣馬出。」時明徹苦背疾甚篤,蕭摩訶復請曰:「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願公帥步卒、乘馬輿徐行,摩訶領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公安達京邑。」明徹曰:「弟之此策,乃良圖也。然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帥兼行。弟馬軍宜速,在前,不可遲緩。」摩訶因帥馬軍夜發。甲子,明徹決堰,乘水勢退軍,冀以入淮。至清口,水勢漸微,舟艦並礙車輪,不復得過。王軌引兵圍而蹙之,眾潰。明徹為周人所執,將士三萬並器械輜重皆沒於周。蕭摩訶以精騎八十居前突圍,眾騎繼之,比旦,達淮南,與將軍任忠、周羅睺獨全軍得還。
- ^ 《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三·兵部五十四》:周遣大將軍王軌破陳於呂梁,擒其司空南平郡公吳明徹、北徐州刺史董安公、程文季等,俘斬三萬餘人。初,軌潛於清水入淮口,多堅大木,以鐵鎖貫車輪,橫截水流,遏斷舡。蕭摩訶謂明徹曰:「聞王軌正鎖下流,其兩邊築城,今尚未立,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距。彼城若立,則吾屬且為虜矣!」明徹乃奮發曰:「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摩訶失色而退。一旬之間,我兵益至,摩訶又請明徹曰:「今求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願公率步乘車輿徐行,摩訶領鐵騎數千騎前後,必當使公安達京邑。」明徹曰:「弟之此計,乃良圖也。然老夫受專征,不能戰勝攻取,今被圍逼,慚寡無地。且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率兼行。」遂欲破堰。大軍以舫載馬,北譙州刺史裴子烈議曰:「若決堰下舡,舡必順倒,不如前遣馬出,於事為允。」會明徹疾篤,知事不濟,遂從之。乃遣摩訶率馬數千前還。明徹決堰乘水而退至清口,水勢漸微,舡礙車輪,並不得渡,軌圍而蹙之。明徹力窮就執,陳之銳卒,於是殲焉。
- ^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癸酉,遣平北將軍沈恪、電威將軍裴子烈鎮南徐州,開遠將軍徐道奴鎮柵口,前信州刺史楊寶安鎮白下。
- ^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十二年,改授散騎常侍、翊右將軍,監南徐州。又遣電威將軍裴子烈領馬五百匹,助恪緣江防戍。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三》:癸酉,遣平北將軍沈恪、電威將軍裴子烈鎮南徐州,開遠將軍徐道奴鎮柵口,前信州刺史楊寶安鎮白下。
- ^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裴子烈,字大士,河東聞喜人,梁員外散騎常侍猗之子。子烈少孤,有志氣。遇梁末喪亂,因習武藝,以驍勇聞。頻從明徹征討,所向必先登陷陣。官至電威將軍、北譙太守、岳陽內史,海安縣伯,邑三百戶。至德四年卒。
- ^ 《南史·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六》:裴子烈,字大士,河東聞喜人。梁員外散騎常侍猗之子。少孤,有志氣,以驍勇聞。位北譙太守。岳陽內史,封海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