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血根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血根草
植物學雜誌》(1792)
Sanguinaria canadensi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毛茛目 Ranunculales
科: 罌粟科 Papaveraceae
屬: 血根草屬 Sanguinaria
種:
血根草 S. canadensis
二名法
Sanguinaria canadensis
L., 1753

血根草學名Sanguinaria canadensis)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洲東部,原產地由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往南至美國佛羅里達州。折斷或打碎根狀莖時會流出似血液的紅色汁液,因此被稱為血根草。血根草是罌粟科血根草屬內唯一的一個種,與原產於東亞血水草屬Eomecon)植物親緣關係最接近。

種加詞canadensis」意為「加拿大的」。

形態特徴

血根草的植株可以長至20-50公分高。根狀莖橙色,生長在土壤表面或地底,根狀莖經過多年的生長後,會形成一片很大的根團。葉子大,長寬各為12公分左右,葉緣有多處分裂。每年的3月至5月開花,有8-12片花瓣,花瓣白色,雄蕊雌蕊黃色。植株在早春時開始開花,此時葉子尙未展開,在花盛開後,葉子才完全展開成正常的大小,葉持續生長直到仲夏至夏末時開始休眠為止。種子長在綠色的果實內,果實長4-6公分,在休眠開始前成熟,種子圓形,成熟時呈黑色至橙紅色的顏色。

血根草葉子及花的形狀變化很大,以前曾根據這些不同的性狀將其分類成許多不同的亞種,目前則認為這些變異不足以分類為亞種,大多將其處理為同一個物種

花為蟲媒花,由小型的類和類幫忙授粉。花的壽命很短暫,花瓣在授粉後一到兩天的時間內就會脫落。重瓣品種的花開的比原種久,因為它們的雄蕊已經瓣化,使得授粉更加困難,因此花的壽命也較長。

生長環境

重瓣品種'Plena'的花

血根草生長在潮濕至乾燥的林地與灌木叢,常出現在洪水氾濫的平原海岸溪流附近的斜坡上,偶而會生長在空曠地、草地沙丘上。血根草並不是一種常見植物,但在其生長地卻會大量出現。[1]

如果想種植血根草,需要注意血根草喜歡潮濕同時排水良好的土壤(保持ph值在6.8-7.2)。同時為其需要提供部分遮光的環境。[2]

血根草是靠螞蟻散佈種子,這種散佈方式稱為蟻媒傳播myrmecochory英語myrmecochory)。血根草的種子上生有一種稱為油質體(油粒體)的肉質器官,這種物體會吸引螞蟻將種子帶回蟻巢,螞蟻食用油質體後將剩下的種子丟棄到蟻巢的垃圾堆中,種子在那裏受到螞蟻的保護,直到它們發芽為止,蟻巢的垃圾堆含有豐富的營養,這些在蟻巢發芽的植株會從中得到一些好處。

生物鹼

血根草會製造化學結構和嗎啡類似的苯菲里啶類(benzophenanthridine)生物鹼,這些生物鹼會被運送及貯藏在根狀莖內,生物鹼具有毒性,其中最主要的毒性物質就是血根鹼(sanguinarine)。比較嗎啡與血根鹼的生物合成過程,兩者的共通點是它們的最後中間體都是 牛心果鹼((S)-reticuline)。[3][4][5]

罌粟科和毛茛科的一些植物,以及秋水仙科秋水仙屬防己科南美防己屬Chondrodendron)植物也都含有苄基異喹啉類生物鹼。

藥用與禁忌

血根鹼會阻斷動物細胞鈉鉀泵的跨膜蛋白質活動而導致細胞死亡。在皮膚上塗抹血根草會造成皮膚組織的壞死,而後會在皮膚上形成一個大的傷疤,這種傷疤稱為焦痂,因此血根草及其提取物被認為是一種具腐蝕性的藥劑。

雖然有些皮膚癌患者在家裏自行治療時,會使用血根草等具腐蝕性的藥物來治療皮膚癌,不過這種嘗試是很危險的行為,會使皮膚受到嚴重的毀損。[6]用血根草作成的藥膏來治療皮膚癌,並不能完全清除掉惡性腫瘤,藥膏雖然可以腐蝕掉皮膚表面的腫瘤組織,但也可能會有一些位於深層的腫瘤細胞殘存下來,有病例報告指出,某些個案在使用血根草藥膏治療後,其腫瘤會再復發或轉移至其他地方。[7]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已經核准可以在牙膏中添加血根鹼作為抗菌劑抗斑劑使用。[8][9][10][11]目前認為這種添加物可能會導致口腔白斑症,白斑症是口腔將發生病變的前兆。 [12]

傳統用法

美洲原住民使用血根草作為催吐藥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儘管這種植物被認為具有催吐的療效,內服食用血根草是不可取的行為。

將血根草打碎後會流出略帶紅色的汁液,其中以根狀莖汁液的含量較多,美洲原住民拿來作為染料藥草使用。

參考資料

  1. ^ Susan Mahr. Bloodroot, Sanguinaria canadens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Division of Extension.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2). 
  2. ^ TWC Staff. Sanguinaria canadensis. wildflower.org. [2020-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3). 
  3. ^ Alcantara J, Bird DA, Franceschi VR, Facchini PJ. Sanguinarine biosynthesi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cultured opium poppy cells after elicitor treatment. Plant Physiol. May 2005, 138 (1): 173–83. PMC 1104173可免費查閱. PMID 15849302. doi:10.1104/pp.105.059287. 
  4. ^ KEGG PATHWAY: Alkaloid biosynthesis I - Reference pathway. [200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7). 
  5. ^ Sanguinarine Biosynthesi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Cultured Opium Poppy Cells after Elicitor Treatment - Alcantara et al. 138 (1): 173 - PLANT PHYSIOLOGY. [200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7). 
  6. ^ Don't Use Corrosive Cancer Salves (Escharo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ephen Barrett, M.D.
  7. ^ McDaniel S., Goldman GD. Consequences of Using Escharotic Agents as Primary Treatment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December 2002, 138 (12): 1593–6 [2009-07-04]. PMID 12472348. doi:10.1001/archderm.138.12.15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3). 
  8. ^ Godowski KC. Antimicrobial action of sanguinarine. J Clin Dent. 1989, 1 (4): 96–101. PMID 2700895. 
  9. ^ Southard GL, Boulware RT, Walborn DR, Groznik WJ, Thorne EE, Yankell SL. Sanguinarine, a new antiplaque agent: retention and plaque specificity. J Am Dent Assoc. March 1984, 108 (3): 338–41. PMID 6585404. 
  10. ^ How to Report Problems With Products Regulated by FDA. [200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6). 
  11. ^ Kuftinec MM, Mueller-Joseph LJ, Kopczyk RA. Sanguinaria toothpaste and oral rinse regimen clinical efficacy in short- and long-term trials. J Can Dent Assoc. 1990, 56 (7 Suppl): 31–3. PMID 2207852. 
  12. ^ Leukoplak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format) hosted b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 Page accessed on December 19, 200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