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蚯蚓 | |
---|---|
蚯蚓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環節動物門 Annelida |
綱: | 環帶綱 Clitellata |
目: | 單向蚓目 Haplotaxida |
蚯蚓是對環節動物門環帶綱寡毛類動物的通稱。在過往的科學分類中,它們屬於單向蚓目;但根據現時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的紀錄,蚯蚓物種分佈於環帶綱之下的三個目,即:單向蚓目(Haplotaxida)、鏈胃蚓目(Moniligastrida)及顫蚓目(Tubificida)[1]。身體細長,兩側對稱,由很多環節組成,每節外形都很相似[2]。沒有骨骼,在體表覆蓋一層具有色素的薄角質層。蛋白質含量達70%,其餘有微量元素,如磷、鈣、鐵、鉀、鋅、銅以及多種維生素。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屬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的蚯蚓有3000多種,其中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吉普斯蘭大蚯蚓體長可達3米[3]以及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一種巨型蚯蚓(Microchaetus rappi)在健力士世界紀錄被描述體長為6.7米[4][5]
循環系統為封閉式循環系統,消化管為一由前至後延伸的管狀構造,排泄則經由肛門或腎管進行,喜食腐質的有機廢棄物。以皮膚呼吸,會從背孔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膚的濕潤。古人誤以為蚯蚓出土時會發出聲音。[6]
在大雨過後,常見蚯蚓爬出洞口遭太陽曬死,目前學界對此仍無定論,應該不是怕水的原因(蚯蚓可在水中存活),可能原因包含生病、地底氧氣不足、二氧化碳過多(研究證實在二氧化碳環境下蚯蚓極快死亡)等。
蚯蚓在中藥裏叫地龍(開邊地龍、廣地龍),《本草綱目》稱之為具有清熱、息風、平喘、通絡、利尿等作用。[7]古代還有以蚯蚓水治療中邪的記載。[8]蚯蚓在1837年被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
名稱
蚯蚓,又名鴨蟲、地龍[9]、堅蠶、引無、卻行、寒欣、鳴砌、黃犬、蛐蟮、
外形特徵
體長約60mm-120mm,體重約0.7-4克,最大的有1.5kg。身體呈長圓筒形,褐色稍淡,約由100多個體節組成。前段稍尖,後端稍圓,在前端有一個分節不明顯的環帶。
腹面顏色較淺,大多數體節中間有剛毛,在蚯蚓爬行時起固定支撐作用和輔助運動作用。
在11節體節後,各節背部背線處有背孔,有利於呼吸,保持身體濕潤。蚯蚓是通過肌肉收縮和剛毛的配合向前移動的,具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點。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intersegmental furrow)。頭部不明顯,由圍口節(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葉(prostomium)組成。口前葉膨脹時,可伸縮蠕動,有掘土、撮食、觸覺等功能。圍口節為第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肛門在體尾端,呈直裂縫狀。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Pperichaetine)。剛毛簡單,略呈S形,大部分位於體壁內的剛毛囊中。
自11-12節間溝開始,於背線處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體腔液,濕潤體表,有利於蚯蚓的呼吸作用進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解剖
蚯蚓剖開後,最明顯的器官是黃色的儲精囊(Seminal vesicle),各囊球間佈滿粘膜和結締組織。儲精囊上方是淡黃色的嗉囊(Crop)和砂囊(Gizzard)以及比儲精囊小很多的受精囊(Seminal receptacles)。受精囊和口前葉間是咽部(Pharynx)。蚯蚓的腦很小,稱為顱內神經節(Cerebral ganglia)。儲精囊下方是若干條紅色的心臟,呈環狀分佈,稱為主動脈弓(Aortic arches)。心臟後方是一對白色的鈣質腺體(Calciferous glands)位於腸子(Intestine)兩側。
生殖
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性成熟個體,第14-16體節色暗腫脹,無節間溝,無剛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剛毛),如戒指狀,稱為生殖帶或環帶(clitellum)。生殖帶的形態和位置,因屬不同而異。生殖帶的上皮為腺質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時期可形成卵繭(cocoon)。
生殖帶的第一節即第14體節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Femaile gonopore);第18體節腹側兩側為一對雄性生殖孔(Male gonopore)。納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2~4對,隨種類不同而異。
在適宜的條件下,性成熟的蚯蚓能每月繁殖一次。剛產下的卵透明,呈橢圓或紡錘形,最初呈乳黃色,7天左右即變成紅色,再經7天左右,即可孵化成小蚯蚓。小蚯蚓至60~70日齡,就性成熟。
習性
蚯蚓具有負趨光性的行為,生活在潮濕、疏鬆和肥沃的土壤中,主要以腐爛葉子為食。大部分的蚯蚓每天可以進食相當於自己體重的食物。它把土吃進體內,將微生物吸收,然後把不能消化的沙土排放出來。
壽命
蚯蚓各個種類的壽命長短有所差異。
- 環毛蚓屬壽命大多為1年,如普通環毛蚓、希珍環毛蚓,受精卵在土中的蚓繭內越冬,於翌年3~4月孵化,6~7月長為成蚓,9~10月交配,11月間死亡。
- 異毛環毛蚓、湖北環毛蚓、巨環毛蚓,則系多年生種類,壽命超過1年,以成體狀態越冬,翌年春季產卵,屬于越年生蚯蚓。
- 異唇屬、正蚓屬蚯蚓壽命較長赤子愛勝蚓可存活4年多,陸正蚓長達6年,長異唇蚓在實驗室良好的飼育條件下,可存活5~10年。
益處
蚯蚓的運動和排泄物對改善土壤的品質非常有益,可使土壤的透氣性保持良好,使土壤保持健康狀態,對農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看做是「世界上的基礎生物之一」[15]
蚯蚓也是很多高等生物的食物來源。蚯蚓糞富含氮、磷、鉀等養分及微生物,是最天然的肥料。
因為蚯蚓對大多數農業和除草劑有反應,透過觀察蚯蚓可以判斷土壤的品質和毒性。
飼養
常見的飼養蚯蚓的方法有器具飼養法、土池飼養法和臥床飼養法。飼養蚯蚓的場地應夏涼避光,冬季避風向陽,並防止螞蟻、蟑螂、蛙類或鼠類的侵襲,要防止農藥、煙霧等的污染,每平方米可養3萬條蚯蚓。此外還要控制空氣與土壤的濕度和溫度,保持飼養場的安靜。蚯蚓愛吃的飼料是飼養土,由樹葉、稻草、雜草、蛋殼、動物屍體、禽畜糞便、製糖等工業下腳料,以及污泥等組成。要注意飼料中產生的甲烷、氨、硫化氫等有毒氣體會令蚯蚓中毒而死。要將大的蚯蚓和小的蚯蚓即時分離。[16]
分類及分佈
在分類學旳世界,穩定的傳統分類主要參考Michaelsen (1900)及Stephenson (1930)。但自從Fender and McKey-Fender (1990)帶起了有關蚯蚓物種分類的爭議,特別是鉅蚓科物種的分類,使這穩定的分類漸漸被侵蝕[17]。這些年來,不少科學家嘗試為這些物種作合理分類,使蚯蚓的分類在近數十年來不斷變更。現時較常用的系統為Blakemore (2000)的系統:這個系統回歸到舊有Michaelsen (1900)及Stephenson (1930)的原則,而且廣為接受[18]。
以下詳列蚯蚓的各個科及其已知的分佈地點或來源:
- 棘蚓科(Acanthodrilidae):非洲、北美洲東南部和內陸地區、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 異尾蚓科(Alluroididae)
- Almidae:分佈於赤道一帶的熱帶地區(包括南美洲、非洲及印亞大陸)[18]
- 真蚓科(Eudrilidae):非洲熱帶地區
- Exxidae:中美洲、加勒比地區
- 舌文蚓科(Glossoscolecidae):中美洲、南美洲北部
- 單向蚓科(Haplotaxidae):
- Hormogastridae:歐洲
- 正蚓科(Lumbricidae):北半球溫帶地區、溫哥華島、加拿大、日本、歐亞大陸
- 鉅蚓科(Megascolecidae):東南亞、大洋洲、北美洲西北部
- 鏈胃蚓科(Moniligastridae):東亞
- 仙女蟲科(Naididae Ehrenberg, 1828)[19]
- Phreodrilidae Beddard, 1891[19]
- 寒䘆蚓科(Ocnerodrilidae):中美洲、南美洲、非洲
- 八毛蚓科(Octochaetidae):中美洲、南美洲、西部非洲、印度和新西蘭、澳大利亞
- 吻蚓科(Rhinodrilidae):[1]
- Sparganophilidae:新北界及新熱帶界的北美洲和中美洲範圍。
- Sparganophilidae:北美洲
- 綜族蚓科(Syngenodrilidae Smith & Green, 1919)
- Tiguassidae Brinkhurst, 1988
- Tritogeniidae Plisko, 2013
作為入侵物種
在約7000個蚯蚓物種,有約150個物種分佈於全世界。這百多個物種有本身見於全世界的,也有因為人類的活動而攜帶至全世界的。
參考來源
引用
- ^ 1.0 1.1 Clitellata 環帶綱.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 [2020-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5) (中文(繁體)).
- ^ 李曼韻. 生物課好好玩. 小麥田. 2016: 43–47. ISBN 9869262368.
- ^ Giant Gippsland Earthworm. Museum Victoria.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 ^ 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1997 edition page 70
- ^ 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1993 edition page 99
- ^ 唐代韓愈《彌明石鼎聯句》: 「時於蚯蚓竅,微作蒼蠅鳴。」東方虬《蚯蚓賦》:「雨欲垂而乃見,暑即至而先鳴,乍逶迤而蟮曲,或宛轉而蛇行」。宋代蘇軾《瓶笙》: 」陋哉石鼎逢彌明,蚯蚓竅作蒼蠅聲。」歐陽修《雜說》:」蚓食土而飲泉,其為生也,簡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鳴,若號若呼。」崔豹《古今注》雲: 」蚯蚓,一名婉嫂,一名曲蟮,善長吟於地中。」
- ^ 《本草拾遺》:「療溫病大熱,狂言,主天行諸熱,小兒熱病癲癇。」《本草綱目》:「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
- ^ 《辨證奇聞》(1687) 說:「夫祟最喜潔而惡穢,蚯蚓入水則水穢矣。穢宜鬼魅之所惡,然而水則投病者之喜,病者欲自飲,祟不得而禁之也。」
- ^ 地龍.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2017-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見《正字通.虫部》。
- ^ 蚯蚓。《爾雅.釋蟲》:「螼蚓,蜸蠶。」《郭璞.注》:「即䖤蟺也。江東呼寒蚓。」《邢昺.疏》:「螼蚓,一名蜸蠶,即䖤蟺也。廣雅云:『䖤蟺,蚯蚓也。』月令:『四月,蚯蚓出。十一月,蚯蚓結。』是也。」
- ^ 蚯蚓兩字的合音,又叫「螼蚓」。
- ^ 《說文》:「䖤蟺也。」《玉篇》:「蚯蚓也。」《嵆康 · 琴賦》:「䖤蟺相糾。見䖤字註。」
- ^ 蚯蚓的別稱,原指鱔魚。
- ^ 蔡景仙. 奥秘世界知识文库丛书.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5-07-20.
- ^ 陳曉丹. 宠物喂养小窍门.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3-12-17.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soilbio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8.0 18.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blakemore2006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9.0 19.1 van Haaren, Ton. Tubificina. WoRMS. 2017-05-27 [2020-08-15].
書目
- 陳美玲. 蚯蚓: 親親自然138. 親親文化. 2012-07-01. ISBN 9867988906.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