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虹口菜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虹口菜場(英語:HongKew Market),因其地理位置又被稱為三角地菜場,是上海市最早的菜市場。其位於虹口區三角地一帶即塘沽路漢陽路峨嵋路三條馬路圍合,形成一塊佔地約10畝的三角形地塊,而該地塊西端頂點亦同時與吳淞路相交。

前身

19世紀末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蘇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區逐漸開闢了若干條馬路。其中,文監師路(今塘沽路)逐漸從東向西延伸,吳淞路密勒路(今峨嵋路)從南向北延伸,漢璧禮路(今漢陽路)從西向東延伸,這四條馬路在此相交,形成的一塊佔地約10畝的三角形地塊,人稱「三角地」[1];而又由於另一條漢陽路攔腰進入,因此這裏形成了五路交匯的「五角場」。

該三角形地塊最初由英國人開闢遊藝場;但由於時常發生傷人事故,而被工部局勒令停業。隨後,逐漸這塊空置土地演變為露天菜場。[2]

歷程

室內菜場的建立

由於租界當局受露天菜場啟發,於是在1890年(光緒二十六年),工部局在「三角地」搭建了一個磚木結構室內菜場,此為上海當時第一個菜市場——虹口菜場,俗稱「三角地小菜場」。菜場於文監師路(今塘沽路)對開方向建有一個小亭子,中部還設有天棚,以便於採光通風。菜場的內部被分成一格一格的空間,出租給賣菜者設攤。租客除交納攤位費外還要納稅、繳管理費用,這與現在流行的超市、大賣場的管理模式,可說是大同小異。

1890年,工部局在此興建磚木結構室內菜場——虹口菜場。這是上海第一個室內菜場。由於生意興隆,1915年,又由工部局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建築,為上海最大的菜市場。三個樓面分別經營蔬菜、魚肉及小吃點心。商販國籍則包括中國、日本、俄國等。「三角地」亦成為上海著名地名。

舊建築物的拆除與重建

20世紀初,旅滬日僑人數激增,虹口南部的三角地周圍一帶及北部的虹口公園一帶為其主要聚居地。

由於在鬧市,小菜場生意格外興隆。到了1915年,磚木結構的室內菜場已不敷使用,租界當局遂拆除舊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虹口菜場

新建的三角地菜場為三層,雙層樓梯上下——底層主要為蔬菜市場;二層銷售魚肉類副食品及罐頭食品,還有農副產品;三層為各種小吃點心店。最多時,各式攤位達1500多。該菜場不僅有國人的攤位,還有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商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三角地菜場始終是上海佔地面積最大,經營品種最全,服務設施到位的室內菜市場,「三角地」亦成為上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場的代名詞。

而當時,三角地菜場的經營品種口號是[3]:「蔬菜品種齊,糟、醉、醃、臘、風,青、草、花、白、鯉樣樣有。」亦有文人在《滬江商業市景詞》裏這樣來描述三角地菜場[3][4]:「造成西式大樓房,聚作洋場作賣場。蔬果葷腥分位置,雙梯上下萬人忙。」

戰爭期間

兩次淞滬戰爭後,日本勢力已在虹口坐大,在三角地小菜場的周圍,漸漸形成了一片東至百老匯路(今大名路)、南至武昌路、西至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北至武進路的「日本化」街區,人稱「小東京」。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佔領了公共租界,菜場被強行改名為「麥蓋島」(Market的日文譯音)。抗戰勝利後,又恢復叫「三角地菜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上海戰役後,依然是上海最大的室內菜場,排在上海四大菜場之首[註 1]。據悉,三角地一天銷售的蔬菜副食品總量達到40來噸。

政府將「在菜場設攤的商販按行業」並為小組;二層花木、竹器等業務劃歸有關行業經營,各類葷素副食品攤位逐步遷至底層。二層部分移作辦公和生活用房,部分劃出為一家玩具廠使用。三層改成招待所、學校和該場宿舍[5]

改革開放後

三角地菜場於1979年、1983年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商務部的嘉獎。1986年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1987年獲國家五一勞動獎狀。1992年被評為全國先進企業,1993年內貿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三角地菜場」被拆除,現為40層高的寶鋼旗下的寶礦國際大廈,底層仍為「三角地菜場」[5]

文學意義

1979年9月22日的《人民日報》上曾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上海虹口區三角地菜場[1]:「這個菜場的營業時間是早晨四時半到深夜十二時,分早市、中市、夜市,早市最熱鬧。早晨五時,街道還靜悄悄的,菜場裏已經熙熙攘攘了。」

林微音曾寫過一篇《虹口小菜場》,描寫了當年三角地菜場的熱鬧和繁榮[1]:「蔬菜的種類是最複雜的,只就蘿蔔一項說,就有紅的、黃的、白的、綠的、藍的、紫的等顏色不一的種類。」葷腥同樣豐富,有雞鴨豬牛魚羊,還有野雞野鴨等野味。豆製品不僅有中國的豆腐和百葉,還有「用綠紙一塊塊包起來的」日本豆腐,從日本直接進口的各種海鮮。菜場裏還多種經營,賣中國麵包、俄羅斯麵包,還有雜貨,還有鮮花……菜場的顧客中以中國人居多,還有「西洋的主婦和日本的廚女」;顧客的主力是個人,當然還有萬國商團這樣的團購大戶。作家寫到了在三樓用餐的人:「他的籃和他的秤擱在他所坐的長凳的一端,而在他的前面是四兩五加皮和一碟炒年糕,這既可作為下酒的菜,又是一天的最早的,而且是最舒適的一餐。在他剛才起身的時候,亦許他抱怨過人生的無味,那樣天還沒有亮就起身,可是到了這時,他又會覺得人生不是全然沒有意義的。」

註釋

  1. ^ 其後的三家分別是:長壽支路菜場巨鹿路菜場陝西北路菜場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朱亞夫. 上海三角地菜场的前世今生. 上觀新聞. 解放日報. 2018-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 
  2. ^ 曹秉.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看看新聞. 周到. 2018-04-19 [201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 (中文(中國大陸)). 
  3. ^ 3.0 3.1 朱海平. 【钩沉】100年前的小菜场在哪,国家领导人去过哪些菜场?说说上海小菜场的前世今生. 上觀新聞. 解放日報. 2017-07-30 [2019-07-10] (中文(中國大陸)). 
  4. ^ 朱海平. 朱海平:大上海里的小菜场. 《檔案春秋》2012年第8期.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201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5). 
  5. ^ 5.0 5.1 漫说三角地. 上海檔案信息網. 淞滬掌故.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