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2月1日) |
藍圖(英語:Blueprint),港澳地區又稱「藍本」或「藍紙」,是約翰·赫歇爾爵士(英語:Sir John Herschel)於1842年發明[1]的技術圖紙或工程圖紙的複製品。工程製圖的原圖經過描圖、曬圖和薰圖後生成的圖紙是藍色的,所以被稱為「藍圖」。藍圖類似照相用的相紙,可以反覆複製新圖,而且易於保存,不會模糊,不會掉色,不易玷污。
在中文語境中,藍圖一詞通常引申為一種對未來的構想或計劃。
藍圖工藝
藍圖工藝基於光敏的鐵化合物。最著名的是使用檸檬酸鐵銨和鐵氰化鉀(赤血鹽)的工藝。用檸檬酸鐵銨溶液浸漬紙並乾燥。當光線照在紙張上時,光反應將三價的鐵離子轉變為二價的鐵離子。然後用鐵氰化鉀溶液與二價鐵形成不溶性的鐵氰化物(普魯士藍或特蘭貝爾藍),將圖像顯影。然後將多餘的檸檬酸鐵銨和鐵氰化鉀洗掉。該工藝過程也稱為氰型。
這是用於複製各種透光文件的簡單工藝過程。工程師和建築師在繪圖紙上繪製設計圖,然後將用墨汁描到描圖紙上,以便在需要時進行複製。描好設計圖和描圖紙放在感光紙的頂部,將兩張紙都放在日光曝光架(類似於相框)中夾在玻璃下。將曝光架置於日光下,在明亮的陽光下曝光一到兩分鐘,在陰霾的天空下大約需要十分鐘才能完成曝光。當紫外線通過描圖紙透射到感光紙上,光敏塗層會轉換為穩定的藍色或黑色染料。有墨汁阻擋紫外線的地方,塗層不會轉換,並且保持可溶性。這時可以看到形成的圖像。當看到很強的圖像時,將框架放回室內以停止曝光過程。將未轉化的塗層洗掉,然後將紙張乾燥,就形成原始圖像的副本,其中透明的背景區域呈現為深藍色,而圖像則複製為白線。
此工藝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 圖像穩定。
- 由於這是接觸的工藝過程,因此不需要大視野光學系統
- 複製的文件與原始文件比例相同。
- 紙張在顯影過程中浸在液體中,可能會發生較小的變形
- 深藍色背景難以更改,因此可以保留;
- 所使用的是經過審核的圖紙。
- 保留批准規格的記錄。
- 記錄在紙上的變更歷史。
- 參考其他的圖紙。
引入藍圖工藝排除了光刻複製或手工繪製原始圖形的費用。到1890年代後期,美國建築事務所的藍圖只佔手工描圖複製成本的十分之一。藍圖過程仍用於在紙張和織物上產生特殊的藝術和攝影效果。
各種基材已用於藍圖。紙是一種常見的選擇。為了使印品更耐用,有時會使用亞麻布,但是時間一久,在亞麻布上的印跡有略微縮小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改在仿皮紙上進行曬印,後來再在聚酯薄膜上進行曬印。
應用
藍圖主要運用在建築製圖上,由於以下優點使其多年來難以被取代:
- 穩定(雖然長年保存的藍圖可能有些微收縮的現象)。
- 白色的線條在黑藍色的圖紙上對比清晰。
- 透光,利於複印。
- 不易沾污、掉色、破損。
- 價格相對低廉。
- 面積大,可放置大比例的圖面。
- 處理過的藍圖紙強度較高。一般紙張如欲達到同強度須使用較高磅數,使得時常須裝訂大量頁數成冊的藍圖本可以有相對較低的重量。
近年來由於電腦輔助設計的進步,顯示器和速度越來越快、成本越來越低廉打印機漸漸取代藍圖。雖然已有部分極端的建案整個過程不用一張紙,完全由顯示器完成,然而由於工程上使用藍圖的習慣,大部分建築師及相關人士還是視藍圖為傳統最重要的紀錄工具,使得藍圖在數位時代繼續保有一定的地位。
數位藍圖,又近年來因傳統藍曬紙製造的原料感光藥劑屬污染產業,製造工廠與產量受限,衍生出以高速大尺寸打印機或繪圖機來直接輸出名為數位藍圖的產品,實際上仍以檔案打印輸出為本質。在現今政府機關可收以白紙打印的圖紙送件審核之下,以數位藍圖輸出的動作,意義不大。又另因數位藍圖的可變造性與傳統翻曬藍圖的高不可變造性之比較下,公家機關仍舊會較信任以傳統曬圖的送件與合約。
參見
參考文獻
-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3 (Expo'70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1970: 186. ISBN 0-85229-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