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薊縣構造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構造期
新生代 新近紀(第四紀 全新世 新構造期
更新世
喜馬拉雅構造期
上新世
新近紀
中新世
古近紀 漸新世 華北構造期
始新世
古新世 四川構造期
中生代 白堊紀
燕山構造期
侏羅紀
三疊紀 印支構造期
古生代 二疊紀
天山構造期
石炭紀
泥盆紀
祁連構造期
志留紀
奧陶紀
寒武紀
震旦構造期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紀 震旦紀
成冰紀
南華紀 南華構造期
青白口紀 青白口構造期
拉伸紀
中元古代 狹帶紀 薊縣紀 薊縣構造期
延展紀
蓋層紀 長城紀 長城構造期
古元古代 固結紀
造山紀 呂梁構造期
層侵紀
成鐵紀
新太古代 五台構造期
中太古代 阜平構造期
古太古代 遷西構造期

薊縣構造期,簡稱薊縣期,是元古宙薊縣紀(14-10億年前)期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薊縣運動或稱薊縣事件

名稱由來和別名

薊縣期是以薊縣紀命名的。薊縣紀是專門用於中國的地質年代,以天津薊縣命名,相當於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2004)確定的中元古代延展紀(14-12億年前)和狹帶紀(12-10億年前)的全部。在中國南方,習慣上把薊縣運動稱為四堡運動,把薊縣期(常常再包括之前的長城期)稱為四堡期,這是用福建連城縣四堡鎮命名的。薊縣運動(四堡運動)的別名還有武陵運動湖南)、梵淨山運動貴州)、黑龍江運動黑龍江)、皖南運動 (安徽)等。[1]


構造活動

薊縣期的年代久遠,目前只能對這期間的構造運動做粗略的描述。在薊縣期,構成後世中國大陸的地塊處於離散狀態,所屬構造域與長城期相同。在此期間,由原始中朝板塊分裂而成的古塔里木板塊、古柴達木地塊和古中朝板塊繼續分裂;秦別-大別地塊(此時可能已經分裂成幾個小地塊)則開始出現碰撞、擠壓現象。薊縣期構造運動最強烈的地方屬於親揚子構造域,在此期間,北揚子板塊和南揚子板塊(即湘桂地塊)發生碰撞,形成江南碰撞帶,從而拼合成統一的揚子板塊

其他地塊在薊縣期或者比較穩定,或者資料不足難於判斷其活動性。

註釋

  1. ^ 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 - 地質構造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02-07-22於2008-03-31訪問

參考文獻

  • 萬天豐.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地質出版社. 2004年6月: 48–56. ISBN 7-116-03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