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毛里裘斯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20°12′S 57°30′E / 20.2°S 57.5°E
英屬毛里裘斯 British Mauritius | |||||||||||||
---|---|---|---|---|---|---|---|---|---|---|---|---|---|
1810年—1968年 | |||||||||||||
格言:"Stella Clavisque Maris Indici" (拉丁語)[1] "印度洋明珠" | |||||||||||||
國歌:天佑國王(1810年–1837年;1901年–1952年) 天佑女王(1837年–1901年;1952年–1968年) | |||||||||||||
地位 | 直轄殖民地 | ||||||||||||
首都 | 路易士港 | ||||||||||||
常用語言 | 毛里裘斯克利奧語,英語,法語,查哥斯克利奧語 | ||||||||||||
政府 | 直轄殖民地 | ||||||||||||
總督 | |||||||||||||
• 1810年–1823年 | 羅伯特·法夸爾 | ||||||||||||
• 1962年–1968年 | 約翰·蕭·雷尼 | ||||||||||||
首席部長 | |||||||||||||
• 1961年–1968年 | 西沃薩古爾·拉姆古蘭 | ||||||||||||
立法機構 | 立法會 | ||||||||||||
歷史 | |||||||||||||
• 英法毛里裘斯戰爭 | 1810年12月3日 | ||||||||||||
• 巴黎和約 | 1814年5月30日 | ||||||||||||
1903年 | |||||||||||||
• 英法就特羅姆蘭島歸屬問題達成協議 | 1954年 | ||||||||||||
1965年11月8日 | |||||||||||||
• 毛里裘斯獨立 | 1968年3月12日 | ||||||||||||
面積 | |||||||||||||
1952年 | 2,103.17平方公里 | ||||||||||||
1962年 | 2,103.17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52年 | 516,556 | ||||||||||||
• 1962年 | 701,016 | ||||||||||||
貨幣 | 毛里裘斯元 (1820年–1877年) 毛里裘斯盧比 (1877年–1968年) | ||||||||||||
ISO 3166碼 | MU | ||||||||||||
| |||||||||||||
今屬於 | 毛里裘斯 塞舌爾 英屬印度洋領地 法屬南部和南極領地 |
英屬毛里裘斯(英語:British Mauritius)是1810年至1968年間英國在印度洋的直轄殖民地。毛里裘斯先前是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一部分,英國在1810年11月入侵法蘭西島後取得事實上的統治,並於1814年巴黎和約上獲得法律承認。英國的統治隨着1968年3月12日毛里裘斯宣佈獨立而終止。
參見
參考資料
-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 Coat of Arms. www.govmu.org. [201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