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國社會結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國社會結構在歷史上深受社會階級的觀念影響。即使是到了21世紀初的今天,這個觀念對英國社會的影響仍然存在。[1]社會階級的劃分方法既多樣又富有爭議性,但是衡量標準總是離不開財富、職業和教育。時至今日,英國國會仍以階級劃分上下兩院:上院所代表的是世襲的上流社會,而下院所代表的則是廣大民眾。立於社會最頂層的是英國君主。

英國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擁有房產的人增加,經濟形式(Economic form)向服務主導型(Services-dominated)轉變,大量移民入境,女性角色改變,文化變得更富個人主義色彩,這些變化對社會景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然而,提出「英國社會變成了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的人,往往會遭到其他人的質疑。[3][4][5]研究顯示社會階級和社會地位在英國是兩樣相互影響又各有不同的事物。[6]

時至今日,英國進行過的最大型階級研究是英國階級大型調查(Great British Class Survey)。[7]

歷史

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大部分貴族都喪失了土地,只有英國貴族逃過一劫,能繼續擁有大片土地。英國貴族作為一個現存的、獨特的階層,在工業革命後逐漸與工商業新貴融合為一體,其過程比歐洲大陸的類似融合和平。長期的經濟增長、擴張中的大英帝國也給出身卑微的人提供了升遷的機會。

歷史學家大衛·康納汀爵士認為,英國的傳統顯赫家族在1880年在各方面達到了巔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些家族都面臨了困境,走入了低谷,甚至出現了鄉間別墅拆卸風潮。到了20世紀80年代,仍然擁有一定面積土地、一定數量藝術藏品的家族的財富,又再次增多了,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並沒有回到當初的水準。

與此同時,英國復雜的中產階級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增長與繁榮,在國家層面上得到了政治權利,其取得的權利,比歐洲的中產階級多[來源請求]。英國中產階級與國內其他階級的分化,不如歐洲嚴重[可疑]。金融中心倫敦市對外人的開放程度非比尋常,到了現在,還在不斷發展,不斷創造就業職位。

英國的工人階級,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工人階級相比,並不富裕。生活在幾百年前的英國人,如果到荷蘭旅遊,可以發現,荷蘭農民與手工業者的生活水平要比國內同行高。英國工人的處境,特別是英格蘭工人的處境,在這幾百年裏得到了顯著改善。不過,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人的工作環境與居住環境,變得十分惡劣,其生活水平,直到19世紀中期才得以改善。

正式劃分方法

十八世紀以前

英格蘭與蘇格蘭在1707年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就已經有相近的社會結構。下列表格的涵蓋范圍很廣。

階級 特徵
農奴與勞工 農奴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比佃農還低一級。社會階級比農奴還低的人,應該是流浪者、罪犯之類的人。
佃農與工匠 租用居所或擁有極小土地的人,叫佃農。在封建時代,佃農要向地主上交不少農作物,作為地租。
自耕農 自耕農擁有一定面積的土地,能保護自己免受地主侵犯。在作戰時,他們通常擔任長弓手。在近代早期,一些商人的階級高於自耕農但低於紳士。
紳士 紳士擁有一定資產,無須勞作,靠地租生活,受過良好教育。他們在法律界、宗教界、政治界等腦力勞動領域工作。「Esquire」這個字指沒有獲封為爵士的地主。大部分紳士都是有紋章的人(Armigerous),擁有繼承自上一代人的人財產與廣大的莊園。
騎士 不同時期的人,對騎士有不同的定義。騎士在中世紀早期是普通士兵。隨着騎兵的崛起,「騎士」這個詞與財富的聯繫變得更大。到了十七世紀,騎士指紳士階層中地位較高的人,在作戰時擔任郡督或大型軍隊的組織者,在和平時行使司法權,審理案件。騎士的幼子會進入法律界、宗教界與政治界。
從男爵 從男爵擁有世襲的爵士頭銜。
貴族(貴族或主教) 貴族是完全依靠地租生活的大地主,在上院擁有席位。他們在特定時期於朝廷扮演重要角色。
皇室成員 皇室成員,君主的近親。

二十世紀

國家讀者調查機構(National Readership Survey)在20世紀50、60年代發明了這個劃分方法。這個劃分方法後來受到公私機構的廣泛運用。

級別 職業
A 高級管理、行政或專業人員
B 中級管理、行政或專業人員
C1 監管人員、文職人員或低級管理、行政或專業人員
C2 熟練工人
D 半熟練或不熟練工人
E 散工、最低級工人、領取退休金者與其他依靠政府援助生活者

二十一世紀

英國國家統計署在2001年採用了新的社經劃分方法,[8]以在新的雇傭模式下,提供更全面、更詳細的數據。

組別 描述 NRS劃分方法的類似級別
1 高級專業與管理人員 A
2 低級專業與管理人員 B
3 從事中層工作的人員 C1與C2
4 小僱主與非專業自雇者 C1與C2
5 低級監管人員與技術人員 C1與C2
6 從事半重復性工作的人員 D
7 從事重復性工作的人員 D
8 長期失業人員 E

非正式分類和對不同階級的刻板印象

底層

低層指「長期」甚至世代失業者。[9]

底層的特徵是長期甚至是世代失業,並且居住在地方政府房屋(Council house)之中。

媒體通常將底層的青少年和Chav文化聯繫起來。媒體也認為底層要為2011年英格蘭騷亂爆發負責。[10][11]

工人階級

不熟練或半熟練工人

這些人傳統上是工廠工人、體力勞動者。他們通常在接受完強迫教育後就立即離校,不接受高等教育。[12]很多此階層的成員在西密德蘭北英格蘭(Northern England)、南威爾斯(South Wales)和蘇格蘭低地主要的汽車廠、煉鋼廠、煤礦、鑄造廠和紡織廠的組裝線或車間從事不熟練或半熟練的工作。

但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開始的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進程令這一階層大受打擊。很多此階層的成員生活質量、生活水平大為下降。很多人成為了在職貧窮人士,部分人甚至要依賴福利渡日。一些人辭去了合法的工作,以犯罪為生。也有一些人設法攀入了下層中產階級,但是為數有限。

此階層成員的馬賽克分類是加冕街居民或鐵鏽帶居民。虛構角色安迪·卡普(Andy Capp)和阿爾伯特·斯特普托(Albert Steptoe)都體現了社會對這一階層的刻板印象。他們是工會工黨的中流砥柱。不過,也有部分工人(如虛構人物阿爾夫·加尼特)支持保守黨,他們集中在東南英格蘭梅德韋埃塞克斯郡接近倫敦東部的城郊。

有人認為,製造業衰落、服務業擴大後,低薪白領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工人階級的成員。[13]很多呼叫中心迅速出現的地方以前就是工業區。

熟練工人

為工人階級而建的拉夫堡排屋。

這些人傳統上在建築業和製造業從事熟練藍領工作,不過近年越來越多人自行創業維修水管、制鎖、修鎖(White van man,自雇承包商)。[14]這些人操地方口音,接受師徒訓練而不是正式的大學教育。此階層成員的馬賽克分類包括White Van Culture和富裕藍領。

熟練工人也是工會和工黨的中流砥柱。不過,東南英格蘭和西密德蘭等地區的熟練工人和不熟練工人相比,支持保守黨的比例更高。

中產階級

下層中產階級

英國下層中產階級由白領組成,他們的居所往往位於地價較低的城郊。他們從事的工作 - 如推銷員、售票員、列車長、空中乘務員和旅行社職員相對沒有技術性。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高等教育並不普及,所以這一階層的成員當時一般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

下層中產階級成員一般操地方口音,不過口音可能相對較輕。此階層的馬賽克分類包括不斷增加的城郊居民和亞裔企業家。這一階級的政治分歧較大,小政黨在他們當中得票比例較高。海葉森思·布凱(Hyacinth Bucket)是諷刺這一階層的虛構人物。

中層中產階級

中層中產階級通常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有些用官方的公認發音,有些操地方的河口英語。這一階層的成員部分就讀國立學校,部分就讀私立學校。[14]

這一階層的典型職業包括會計師、建築師、教師、社工、經理、IT專業人士、工程師和公務員。他們鄙視炫耀性消費,重視投資(如房地產)。

中層中產階級在政治社會上的聯繫都非常緊密。他們定期上教堂,參與地方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參加職位選舉。中產階級非常重視教育,所以他們盡一切所能讓子女得到大學教育。如果如果資金不足,不能入讀私立學校,他們也會特意搬到特定校區,增加子女入讀較佳國立學校的機會。[15]

他們重視文化,是重要的讀者群體和劇院觀眾。他們通常看大報而不是小報。此階層的馬賽克分類包括地方精英。馬戈·利德貝特(Margo Leadbetter)、霍華德·韋布里奇(Howard Weybridge)都是諷刺這一階層的刻板角色。[12]

上層中產階級

哈羅公學。公學是維繫上層中產階級的關鍵之一。[16]

英國上層中產階級由生於高收入(不過這一階層的最重要衡量標準是出身而非職業或收入)家庭的人組成。英格蘭的此階級成員,自幼就使用公認發音

傳統上上層中產階級都在稱為「公學」的獨立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名校通常擁有數百年歷史,每年最低的學費也在33,000英鎊左右。[16]

很多上層中產階級的成員都和上層有血統上的聯繫,只是出於種種原因,如缺乏男性繼承人,他們沒有繼承祖先的產業和頭銜。

儘管劃分並不明確,但鮑里斯·約翰遜戴維·卡梅倫海倫娜·博納姆·卡特馬修·平森特(Matthew Pinsent)等名人都普遍被視為上層中產階級的成員。[17][18][19]

頂層

貝福德公爵家族府邸沃本修道院

英國「頂層」規模很小,成員由貴族、士紳和世襲地主組成。此階層的大多數成員的祖先都是商人,在14至19世紀獲封為貴族。[20]持有世襲貴族(終身貴族不在此列)頭銜的人,如 -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是典型的頂層成員。

傳統上,頂層成員在出生後會由褓姆照顧幾年,然後接受家庭教師教育。19世紀末以後,頂層成員開始模仿中產階級安排子女就讀專為中產階級而設的公學。今天的頂層家庭會安排子女入讀預備學校(Preparatory school)。進入中學階段後,頂層家庭會和以往那樣將子女送到公學,不過也有一小部分家庭安排子女就讀公立學校。[21]往後的教育會依照家庭的背景決定。從軍(加入英國陸軍皇家海軍)是過往可以選擇的途徑之一。和從軍一樣,進入宗教界和學術界同樣是可選途徑。

口音與階級

公認發音

公認發音(又稱為RP英文或BBC英文)是定義「標準」英文的一種發音。是位於英格蘭最富裕的東南部地區的中上階層說這種發音,而具有地位。其他地區的人如果也發這種語音,則顯示着其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如讀過公學、上過朗讀課)。

以前,「女王英文」是「公認發音」的同義詞。而現在認為,女王和其他貴族階級年長成員所說的語音是「傳統公認發音」,比「普通」公認發音更老式,階級也更高。

「BBC英文」也一度是公認發音的同義詞。以往演員、播音員都理所當然地使用公認發音,不會說就得先學。但現在BBC和其他媒體已經放寬了限制,允許僱員使用地方口音。

上層及中層英文

上層英文 中層英文 中文
Vegetables Greens 蔬菜
Scent Perfume 香水
Graveyard Cemetery 墓地
Spectacles Glasses 眼鏡
False Teeth Dentures 假牙
Napkin Serviette 餐巾
Sofa Settee 或 Couch 沙發
Lavatory 或 Loo Toilet 廁所
Lunch Dinner(指午餐) 午餐
Pudding Sweet 甜點

在發音成為劃分階級的標準之前,語言及書寫風格就已經是地位的象徵。語言學教授艾倫·S·C·羅斯(Alan S. C. Ross)對上層及非上層所用英文間差異的研究最深,他在1954年發表了文章探討上層及非上層英文(U and non-U English,U代表上層及上層中產階級,non-U代表下層中產階級)。包括南希·米特福德(Nancy Mitford)在內各個學者在《地位高則責任重》(Noblesse Oblige)一書繼續了探討。到了70年代,德布雷特(Debrett)的一篇文章使話題又因為重新得到重視。羅斯也參與了文章的撰寫工作,指出語言的變化在二十多年裏面變化很小,令人驚奇。

微妙的地方

英國劃分一個人所屬階級的標準多樣且微妙,不只用財產衡量人。比如,很多人認為自稱「上等」甚至使用「階級」一詞的人實際上屬於下等階級。其他衡量標準包括:吃飯時拿刀叉的姿勢、發「h」、「scone」音的方式、禮儀、說話時的語法。

英格蘭地方口音

英格蘭地區的上層階級口音及有聲望的口音都是標準發音的一種形式,然而有些地區的有聲望的口音與標準發音或是當地的工人階級口音都不同。

英格蘭很多地區有口音差別,多數由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下層使用:

  • 約克郡口音是約克郡地區的口音,南北地區的口音有微小差異。
  • 曼徹斯特口音曼徹斯特及其周邊地區的口音。
  • 利物浦口音是物浦的口音,在默西塞德郡的工人階級中尤為流行。
  • 伯明翰口音伯明翰及其周邊地區的口音。
  • 泰恩賽德口音是東北英格蘭口音,在泰恩賽德工人階級中尤為流行。
  • 桑德蘭口音桑德蘭及其周邊地區的口音。
  • 倫敦腔是東倫敦的傳統口音,這一口音內也有不同的差異。
  • 倫敦口音的定義較為模糊,由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下層使用。
  • 河口英語是東南英格蘭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下層使用的口音,是更接近標準發音的倫敦口音,有取代標準發音的趨勢。
  • 假倫敦腔指工人階級為獲得「街頭公信力」而故意模仿中產階級倫敦腔的詞彙。但是,語言學家認為年輕人的語言融入河口英語的特點是自然的語言發展過程。
  • 混雜多種語言的倫敦腔,俗稱牙買加(Jafaican)口音,是20世紀出現的一種口音,由倫敦地區年輕的工人階級成員使用。據說它包括很多其他語言 - 如加勒比海語言(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南亞語言(印度次大陸)和西非語言的元素,不過仍然有倫敦腔的成份。[22][23][23]「Jafaican」暗示這是「假的」牙買加(Jamaican)英語,研究人員認為,年輕人用這一口音並不是為了「裝酷」,而是因為他們經常與英語非母語的移民交往。[24]


註釋

  1. ^ Harriet Harman: Social class is still most important divide in Britain. [201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2. ^ Changing Social Class Identities in Post-War Britain: Perspectives from Mass-Observation by Mike Savage.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 [19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3. ^ Independent on Classless Britain. [201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8). 
  4. ^ Fabian Society on Cash and the Classless society. [201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1). 
  5. ^ Guardian Classless society is a myth. [201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8). 
  6. ^ Chan, Tak Wing; Goldthorpe, John. Is There a Status Order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Society? (PDF).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Oxford Journals). 2004, 20 (5): 383–401 [24 December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8-11). 
  7. ^ Great British Class Survey. [201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6). 
  8. ^ 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
  9. ^ Social Class (social differentiati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4-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8). 
  10. ^ Charlie Taylor. How we can turn the underclass around. London: telegraph.co.uk. 7 March 2012 [2014-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11. ^ Mark Easton. England riots: The return of the underclass. bbc.co.uk. 11 August 2011 [2014-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6). 
  12. ^ 12.0 12.1 Jilly Cooper, Class: a view from middle England. Eyre Methuen. [2009-10-04]. 
  13. ^ The Shape of the Working Class. [201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6). 
  14. ^ 14.0 14.1 Kate Fox,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Nicholas Brealey Pub. [2009-10-04]. 
  15. ^ Rise in families caught cheating for school places. [2012-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1). 
  16. ^ 16.0 16.1 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 1840-1950, (Cambridge 2000), By David Michael Palliser, Peter Clark, Martin J. Daunton, page 679
  17. ^ New Mayor Boris Johnson opens next chap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mden New Journal, 17 July 2008, Illtyd Harrington
  18. ^ Boxing Helena, Richard Johnson, (Los Angeles Magazine), Monday, November 22, 1999
  19. ^ Upper middle-class[失效連結]
  20. ^ A Study of History: Abridgement of Vols I-X in one volume, A.J Toynbee(Oxford Univ. Press 1960)
  21. ^ Douglas Sutherland, "The English Gentleman"
  22. ^ Paul Kerswill. The English slanguage. The Sun (London). 3 July 2010 [2011-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6). 
  23. ^ 23.0 23.1 Harry Mount. Word on the street in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1 July 2010 [2011-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5). 
  24. ^ Clark, Laura. 'Jafaican' is wiping out inner-city English accents. Daily Mail (London). 2006-04-12 [200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有關書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