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泰特
艾倫·泰特 | |
---|---|
出生 | 1899年11月19日 溫徹斯特 |
逝世 | 1979年2月9日 (79歲) 納什維爾 |
母校 | |
職業 | 詩人、大學教師、作家、文學評論家 |
僱主 | |
配偶 | Caroline Gordon |
獎項 | 古根海姆獎、羅馬獎、博林根獎、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Fellowship |
艾倫·泰特(英語:Allen Tate,1899年11月19日—1979年2月9日),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
生平
生於美國南方肯塔基州克拉克縣溫切斯特。他曾就讀於喬治城大學、弗吉尼亞大學、范德比爾大學,曾從師於「新批評派」的約翰·蘭塞姆。1922年泰特和蘭塞姆、戴維森一起創辦《亡命者》雜誌,1924年赴紐約,並在哪裏開始寫作《聯邦死難者頌》。1928年泰特獲古根海姆獎,在法國結識了斯泰因、海明威、菲茨傑拉爾德等人。1930年回到美國後,泰特與蘭塞姆、戴維森和沃倫發表了《我將堅持我的立場:南方和重農傳統》,認為工業化是人類的災難。1938年創作了小說《父輩》。1940年代以後,泰特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詩歌部主任、《西萬尼評論》編輯、紐約大學教師、明尼蘇達大學英語教授、美國全國文學藝術學院院長,退休後返回南方繼續創作。[1]
泰特的評論著作有《反動論文集:關於詩和思想》(1936)、《瘋狂中的理性》(1941)、《論詩的局限性》(1948)、《現代世界中的作家》(1955)等。他繼承了蘭塞姆的思想,提倡張力說詩歌理論。但與其他新批評派人物不同,他不確信語言與詩歌的統同一性。[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這是一篇關於美國籍或美國裔的作家、詩人、文學家等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