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有袋類
美洲有袋總目 | |
---|---|
北美負鼠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演化支: | 有袋類 Marsupialia |
總目: | 美洲有袋總目 Ameridelphia Szalay, 1982 |
目 | |
美洲有袋類,即美洲有袋超目(學名:Ameridelphia),幾乎所有生活在美洲的有袋類都屬於這總目,只有微獸目除外。
現時仍未確定美洲有袋類究竟是否單系群,即牠們是否都有同一個祖先。其下的鼩負鼠目與澳洲有袋類較負鼠目更為接近。
美洲有袋類與其他有袋類的分野是基於分子生物學的數據,而牠們的長吻亦是其特徵。另外,由於只有美洲有袋類的精子會組合成一對,故此亦有爭議牠們是否屬於有袋類。
美洲有袋類的齒列是門齒5/5、犬齒1/1、前臼齒3/3及臼齒4/4,可見牠們的上下顎有相同的齒列。
分佈及棲息地
美洲有袋類只分佈在美洲中,差不多所有都是在中美洲及南美洲,當中只有北美負鼠在北美洲定居。牠們的棲息地很多樣化,由潮濕草原的熱帶森林至乾旱地區也有牠們的蹤影。有些物種生活在高達海拔3000米,也有些物種生活在海平面。
趨同演化
美洲有袋類下的鼩負鼠目發展出與老鼠相似的生態位。除了哺乳動物中的食蟲目外,牠們的一些物種與勞亞獸總目都有相似的形態。另外其下已滅絕的袋劍虎屬亦是肉食性動物的趨同演化例子。
歷史
美洲有袋類與其近親的澳洲有袋類於1億2800萬年前至6170萬年前之間被分隔,相信牠們約在7500萬年前的下白堊紀開始分成兩個分支。
南美洲約於3500萬年前與南極洲分離,所有生活在南極洲的有袋類因寒冷的天氣而消失。而在南美洲的有袋類亦因巴拿馬地峽的形成而進入北美洲,與來自北美且擁有相同生態位的胎盤類發生競爭,大多數有袋類在競爭中不及現今的胎盤類而消失,當中只有北美負鼠生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