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恩獵龍屬
維恩獵龍屬 化石時期:卡洛夫階,
| |
---|---|
顱骨化石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科: | †斑龍科 Megalosauridae |
亞科: | †斑龍亞科 Megalosaurinae |
屬: | †維恩獵龍屬 Wiehenvenator Rauhut et al, 2016 |
模式種 | |
†阿氏維恩獵龍 Wiehenvenator albati Rauhut et al, 2016
|
維恩獵龍屬(學名:Wiehenvenator)是德國中侏羅世(卡洛夫階)一屬掠食性的斑龍科獸腳類恐龍。
發現與命名
1998年,地質學家弗里德里希·阿爾巴特(Friedrich Albat)在對威斯特伐利亞-利珀自然歷史博物館(Landschaftsverband Westfalen-Lipp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進行考察時,在威斯特伐利亞明登附近的維恩山中廢棄的Pott採石場發現一具大型獸腳類遺骸,發現地位於奧納滕頓組,是一個主要由泥岩、砂岩和碳酸鹽結核層組成的地層。[1]這些殘缺的獸腳類骨骼在1998年10月至2001年10月之間挖掘出來,與豐富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木化石一起發現。骨骼暴露於沉積物之外,被嚴重風化,因此保存較差。在材料中發現的大量裂縫可能是由於它在從基質中移除時遭到了損壞,因此,挖掘團隊轉而將其從地層中提取出來並加以修復,然後在LWL博物館für Naturkunde的實驗室中進行準備。[1]
這一發現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並被非正式地稱為「明登怪獸」(Das Monster von Minden)。德語版的《國家地理》報道說,其一條肋骨比異特龍的大50%,這激起了人們的猜測,認為它長達15米(49英尺)。[2]托馬斯·霍爾茨在2012年估計其長度為12米(39英尺),重量為0.75至1.2公噸(0.83至1.32短噸)。[3]其它研究則認為它是一種中小型恐龍,如米奇·莫蒂默(Mickey Mortimer)2003年估計其長度為7至8米(23至26英尺),重0.75至1.2公噸(0.83至1.32短噸)。[4]
2015年,有消息稱這隻恐龍被確認為斑龍科的一個新物種。[5]2016年,化石被奧利弗·勞赫(Oliver W. M. Rauhut)、湯姆·霍伯納(Tom R. Hübner)和克勞斯·皮特·蘭斯(Klaus-Peter Lanser)命名並敘述。模式種是阿氏維恩獵龍(Wiehenvenator albati)。屬名取自Wiehengebirge,即維恩山的德語名稱,以及拉丁語單詞venator(意為「獵人」)。種名紀念弗里德里希·阿爾巴特,即比石發現者。由於該名稱已在電子出版物中發佈,因此需要生命科學標識符來確保其有效性。該屬的編號為95638CFF-5618-4D31-9086-D821F6EE6B39,該物種的編號則是262FA776-9ABC-4565-9A17-931CB4BEFBFC。[1]
敘述
正模標本由在中卡洛夫階奧納滕頓組中發現的各種骨骼組成,包括部分顱骨(右前頜骨,右上頜骨,右淚骨,右眶後骨以及可能的右方軛骨前枝)、右下頜骨的前部(齒骨)、六顆牙齒、三節尾椎,一對融合的腹肋骨後中節,一條完整的肋骨和四個肋骨碎片,一節指骨,兩個腓骨,一個右距骨 以及一個右跟骨。所有這些骨頭都被視為屬於同一個體。另外兩節椎骨也可能屬於此個體。對其腓骨的骨組織學分析表明,阿氏維恩獵龍的正模標本個體的年齡至少已到達其生命的第九年,但死亡時的年齡可能已經超過十年。遺骸表明該動物生前生長活躍,但狹窄的生長區表明其骨骼生長速度正在減慢。由此可以確定維恩獵龍的生長狀態是一具大型亞成年個體。[1]
維恩獵龍的體長可以根據其上頜骨來推算,該上頜骨的長度為譚氏蠻龍的82%,其長度估計為10米(33英尺)。其尾椎和腓骨的長度大約接近於後者,由此可以得出另一個估計值,9米(30英尺),從而使本屬成為歐洲已知的最大獸腳類動物之一。[1]
分類學
2016年,該屬被分類於斑龍科,作為蠻龍的姐妹群。以下演化樹來自勞赫等人2016年的研究,展示了維恩獵龍與其他斑龍類的關係。[1]
斑龍科Megalosauridae |
| ||||||||||||||||||||||||||||||||||||||||||||||||
古生態學
最初在發現維恩獵龍的遺骸後,發掘隊成員返回現場,並繼續在周圍搜尋進一步的材料。 在奧納滕頓組東西兩側35米處搜尋之後,發現了一些風化的脊椎椎體和雜肋龍的牙齒。[1]一年後,在1999年10月,第一地點西北28.5 m處發現了第二具獸腳類動物的頜骨碎片和牙齒。[1]2014年10月3日,LWL Museum für Naturkunde的一個名譽成員在西邊一雜草叢生的採石場中發現了鱷形超目中喙鱷的顱骨和下頜。這些為數眾多的重大發現意味着這裏將來可能會發現更多化石。[1]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Rauhut, Oliver W.M., Hübner, Tom R., and Lanser, Klaus-Peter, 2016, "A new megalosaur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Callovian) of north-western Germany: Implications for theropod evolution and faunal turnover in the Jurassic",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19.2.26A: 1-65
- ^ Taylor, Mike. What were the longest/heaviest Predatory Dinosaurs?. The Dinosaur FAQ. 15 December 2003 [21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Holtz, Thomas R. Jr. (2012)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Winter 2011 Appendi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ortimer, Mickey. And the Largest Theropod is....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Archives. 21 July 2003 [21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5).
- ^ Rauhut, O.W.M., Hübner T.R., and Lanser, K., 2015, "A new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of Germany and theropod faunal turnover during the Jurassic", Libro de resúmenes del V Congreso Latinoamericano de Paleontología de Vertebrados.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