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經濟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11月25日) |
納粹德國經濟指納粹德國時期的經濟。
歷史
與許多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德意志共和國經濟也遭到了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失業率自1929年華爾街崩潰後開始飆升。希特拉在1933年上台之後,開始出台國有企業私有化、提高關稅等措施改善經濟。在此期間,德國人工資實際增長10.9%[1]。但貿易的建設也意味着德國人不得不減少了許多消費品[2]。1933年至1939年期間,德國政府總收入達620億馬克,但支出達1010億馬克,造成巨額財政赤字和國債。因此政府採取強迫銀行購買國債等方式解決政府的現金短缺問題[3]。1938年時,失業在德國已基本絕跡[4]。
參考資料
- ^ Lee, Stephen. Weimar and Nazi Germany. Oxford: Heinemann. 1996: 86. ISBN 043530920X.
- ^ Evans, Richard J. "Business, Politics, and War."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New York: Penguin, 2006. 392. Print
- ^ Martin Kitchen,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00-2000, Ma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p. 284
- ^ Lee, Stephen. Weimar and Nazi Germany. Oxford: Heinemann. 1996: 85. ISBN 04353092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