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夏菲米克的時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菲米克的時代
Milk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吉士·雲·辛
監製丹·金克斯
布魯斯·科恩
編劇達斯汀·蘭斯·布萊克
主演辛·潘
艾米爾·荷許
佐斯·布連
迭戈·魯納
占士·弗朗科
盧卡斯·格拉貝爾
配樂丹尼·艾夫曼
攝影哈里斯·薩維德斯
剪接艾略特·格雷厄姆英語Elliot Graham(Elliot Graham)
製片商焦點影業
片長128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官方網站http://www.milkthemovie.com/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8年10月28日 (2008-10-28)(三藩市)
  • 2008年11月26日 (2008-11-26)(United States)
發行商環球影業
預算$2千萬
票房$5.46千萬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米爾克
香港夏菲米克的時代
臺灣自由大道

夏菲米克的時代》(英語:Milk,中國大陸譯《米爾克》,香港譯《夏菲米克的時代》,新加坡、台灣譯《自由大道》)是一部2008年由吉士·雲·辛導演的美國人物傳記電影。電影基於美國政治家夏菲·米克的真實故事改編,他是美國同性戀運動人士,也是美國公開同性戀身份參加政壇選舉的第一人。電影在米克被刺殺後30周年的前一天2008年11月26日在美國上映。

《夏菲米克的時代》電影獲得多項獎項和提名,如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奧斯卡金像獎等,最後男主角辛·潘獲得他第二座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編劇布萊克則嬴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劇情

電影《夏菲米克的時代》以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警察在同性戀酒吧逮捕顧客為開頭,之後鏡頭轉到在1978年11月27日議長黛安·費恩斯坦宣佈了夏菲·米克喬治·莫斯康尼遭到刺殺身亡。電影以米克錄製他的遺言貫穿始終,這是在被刺殺的9天前錄製的。然後電影閃回到1970年,米克在他40歲的生日夜晚,首次遇到了他的年輕愛人史葛·史密夫(Scott Smith)。

由於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米克和他的愛人決定搬到三藩市,寄希望於在那裏使他們的關係得到更多的認可。他們在尤里卡谷英語Eureka Valley(Eureka Valley)卡斯特羅街開了一家卡斯特羅照相機館(Castro Camera),那裏本來是藍領階級社區,並逐漸發展成同志村。米克對於周圍愛爾蘭天主教的保守和壓力而感到十分的沮喪,於是他動用自己的背景從商人成為了一位同性戀權利運動家,亦成為了來三藩市闖天下的同性戀少年克里夫·鍾斯英語Cleve Jones(Cleve Jones)之良師益友。在起初,史密夫還是米克的選戰經理,可是因為米克越來越專注於政治活動,破壞了他與史密夫的關係,後來史密夫離開了他。之後米克認識了積克·李拉(Jack Lira),就像史密夫一樣對於米克對政治活動的投入無法忍受,後來上吊自殺。

在1973年和1975年兩次競選三藩市市監事委員會英語San Francisco Board of Supervisors(San Francisco Board of Supervisors)以及在1976年的加州州眾議員英語California State Assembly(California State Assembly)失敗後,米克於1977年代表第五選區參與了三藩市市監事委員會的選舉,最後更贏得了議席。他的勝利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公開同性戀身份的參加政治選舉的第一人。米克之後認識了同為議員的丹·懷特。懷特是越戰退伍軍人,在政治上和社交上都是思想保守的人,於是他與米克的關係不算太好,由於傳媒和同事的關注都投向了米克,於是在懷特的心裏對他產生了怨恨。

就這樣米克和懷特一直保持着複雜的關係。一次,米克被邀請去參加懷特孩子的受洗儀式,當時懷特希望米克支持他反對在自己選區建設精神病醫院的主張,用來交換他支持對米克推出同性戀權利的法案。但是米克並沒有支持懷特,懷特感到了米克背叛,並最終在同性戀權利法律中投下了唯一一張反對票。米克也努力去反對《6號提案英語Briggs Initiative》(Proposition 6),這是一個1978年11月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全民投票,提案由約翰·布里格斯英語John Briggs(John Briggs)發起,他是來自橙縣保守派州參議員,他的提案帶有同性戀歧視立場,禁止同性戀者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公立學校工作。這同樣也是一個全國性的保守運動,起始於安妮塔·布萊恩英語Anita Bryant(Anita Bryant)和她的組織,目的在於廢止當地同性戀的平等權利。在1978年11月7日,米克在竭盡全力反對《6號提案》並取得成功之後,他和支持者更加的團結起來。懷特支持了《6號提案》,投票後關注議員加薪,但得不到很大支持,並對市監事委員會提交自己的辭呈。可是不久他又改變了初衷,希望市長喬治·莫斯科尼同意讓他復職,在米克對市長的遊說下,市長拒絕了他的請求。

1978年11月27日的早晨,為了避開金屬探測器以藏匿他身上攜帶的槍支,懷特通過地下室的窗戶進入了三藩市市政廳。他要求和市長再見面,可是在被輕率的拒絕後。懷特勃然大怒,對市長和米克開槍。電影以成千人的米克和市長的支持者的燭光遊行而告終。

演員

一些米克的支持者,如米克的演講稿撰稿人、司機等都在電影扮演小角色。

製作

早在在1991年初,奧利華·史東就計劃製作並非執導一部關於米克一生的電影;[1] 他為電影寫下了劇本,稱為《卡斯特羅街的市長》。[2] 在1992年7月,導演吉士·雲·辛簽約了華納兄弟公司,並請羅賓·威廉斯作為男主演執導一部傳記片。[3] 直到1993年4月,范·桑特在非議下離開了工作室。[4] 在2007年4月,這部專輯電影的劇本由達斯汀·蘭斯·布萊克創作,而與此同時,導演拜仁·辛格正在製作電影《卡斯特羅街的市長》(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5] 同年9月,辛·潘麥·迪文被邀請分別飾演米克和他的刺殺者丹·懷特[6] 戴蒙後來因為在9月的檔期衝突無法參演影片。[7] 到了11月,美國焦點電影公司把《夏菲米克的時代》這部電影移交給吉士·雲·辛特來執導,而同時辛格的電影由於編劇罷工而陷入了僵局。[8] 在2007年11月佐斯·布連艾米爾·荷許以及占士·法蘭高參加電影的演出,由佐斯·布連代替戴蒙飾演丹·懷特。[9] 2008年電影《夏菲米克的時代》在三藩市正式開始拍攝。[10]

電影製作人曾調查三藩市同性戀社區的歷史,將城市塑造成當時的那個年代。他們也重訪了當地卡斯特羅街米克開的照相機館,並把街佈景成上個世紀70年代的樣子。當初的照相機館,如今已是一個禮品店,被電影製作人租下來幾個月用來電影的拍攝。電影在卡斯特羅街的製作,同時也翻新了卡斯特羅劇場,它的外部重新經過了粉刷,並重新搭建了劇場前的篷子。電影的一些鏡頭也是在三藩市市政廳拍攝,然而米克被殺害的地方——懷特的辦公室,也同樣進行了翻修,因為如今的辦公室變得十分現代。電影製作人同時也想通過重新設計懷特的辦公室來展示一下戰爭紀念歌劇院[11] 電影於2008年3月殺青。[12]

發行

在電影發行之前,美國焦點電影公司避開了秋季的電影節展,並限制媒體報道。《夏菲米克的時代》在2008年10月28日在三藩市首映,然而由於電影的題材,使得美國焦點公司不得不面對電影的題材問題。電影公司想於當時的美國選舉相脫離,尤其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反對同性戀婚姻的8號提案,而相關的在電影中第6號提案同樣也被提及。[13]

眾多觀眾和專家認識到這部高度讚揚的電影使得《8號提案》的通過後體現了更多有意義的價值和重要性,激起大多數的同性戀者和歷史人物去努力反對相關措施。[14] 活動家請求美國焦點電影公司從喜滿客影城拿走他們的放映權,去抵制喜滿客影城首席主管艾倫·斯托克(Alan Stock)捐贈$9,999支持《8號提案》的運動。[15][16]

在美國,電影《夏菲米克的時代》於2008年11月26日限映,並在接下來的周末擴大到其他影院同時上映。電影在在公映的周末擠進了票房的前十名,並在36家院線得到140萬美元的票房。[17]

參見

參考

  1. ^ Stephen Talbot. Sixties something. Mother Jones. 1991, 16 (2): 47–9, 69–70. 
  2. ^ Barry Koltnow. Orange County plays the villain in Harvey Milk movi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December 4, 2008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24日). 
  3. ^ Toumarkine, Doris. Van Sant set for Milk biopic. The Hollywood Reporter. July 15, 1992. 
  4. ^ Eller, Claudia. Van Sant off of 'Castro St.'. Variety. April 19, 1993 [November 26,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3日). 
  5. ^ Fleming, Michael; Pamela McClintock. Dueling directors Milk a good story. Variety. April 12, 2007 [November 26,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3日). 
  6. ^ Goldstein, Gregg. Van Sant closes in on Milk tal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September 10, 2007. 
  7. ^ Goldstein, Gregg. Van Sant's 'Milk' a go for Ja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November 17, 2007. 
  8. ^ Garrett, Diane. Van Sant's 'Milk' pours first. Variety. November 18, 2007 [November 26,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3日). 
  9. ^ Goldstein, Gregg; Borys Kit. Hirsch, Franco, Brolin got 'Milk'. The Hollywood Reporter. December 5, 2007. 
  10. ^ Garrett, Diane. Josh Brolin circles 'Milk' killer. Variety. December 4, 2007 [November 26,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3月3日). 
  11. ^ Kit, Borys. 'Milk' shoot does the Castro goo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February 1, 2008. 
  12. ^ Stein, Ruthe. It's a wrap - 'Milk' filming ends in S.F..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March 18, 2008 [November 26,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1). 
  13. ^ Zeitchik, Steven. Politics? Focus won't 'Milk' i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October 28, 2008. 
  14. ^ Lim, Dennis. Harvey Would Have Opened It in October. Slate.com. November 26, 2008 [200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3). 
  15. ^ Abramowitz, Rachel. L.A. Film Festival director Richard Raddon resigns.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5, 2008 [December 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4). 
  16. ^ No MILK for Cinemark!. nomilkforcinemark.com. [December 4,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5日). 
  17. ^ http://www.boxofficeprophets.com/column/index.cfm?columnID=11142&cmin=10&columnpage=3%7CBo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ffice Prophets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