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福克蘭群島海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福克蘭群島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福克蘭群島海戰》,威廉·利昂內爾·韋利英語William Lionel Wyllie
日期1914年12月8日
地點
結果

英軍勝利[1][2][3]

參戰方
 英國  德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道維頓·斯特迪英語Doveton Sturdee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阿奇博爾德·斯托達特英語Archibald Stoddart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約翰·盧斯英語John Luce (Royal Navy officer)
德意志帝國 馬克西米連·馮·斯比  
兵力
2艘戰鬥巡洋艦
3艘裝甲巡洋艦
2艘輕巡洋艦
1艘擱淺的前無畏艦
2艘裝甲巡洋艦
3艘輕巡洋艦
3艘運輸艦
傷亡與損失
10人陣亡
19人受傷
1,871人陣亡
215人被俘
2艘裝甲巡洋艦沉沒
2艘輕巡洋艦沉沒
2艘運輸艦被俘,隨後被鑿沉

福克蘭群島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Falkland Islands,德語:Seegefecht bei den Falklandinsel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14年12月8日發生在英國皇家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之間的一場海戰,因交戰地於南大西洋福克蘭群島一帶而得名。在此之前,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伯爵率領的德軍東亞分艦隊於1914年11月1日在科羅內爾海戰中擊敗了英國西印度分艦隊,這是皇家海軍近百年來首次戰敗。輿論譁然之餘,英國海軍部迅速派遣大量增援兵力以對付斯比艦隊。12月8日上午,英軍和德軍艦艇在福克蘭群島斯坦利港的外海相遇。遭遇戰後,佔據絕對優勢的英軍擊敗了彈藥不足的德軍艦隊,德國東亞分艦隊名存實亡。海戰發生的12月8日至今仍為福克蘭群島每年的法定假日。

戰鬥背景

科羅內爾海戰後,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伯爵率領包括兩艘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三艘輕巡洋艦——紐倫堡號德累斯頓號萊比錫號和三艘輔助船隻的「東亞分艦隊」計劃襲擊英軍在福克蘭群島斯坦利港的補給基地和無線電站。東亞分艦隊在之前的戰鬥中消耗了大量彈藥,此時的彈藥儲備不足原有的一半。所以斯比手下的大部分艦長反對這次突襲,要求直接取道回國,但是斯比海軍中將堅持己見,仍決定進攻。[4]

另一方面,英軍特遣艦隊由海軍中將道維頓·斯特迪爵士英語Doveton Sturdee率領。斯特迪在此前任職英國海軍參謀長英語Admiralty War Staff,但他長期與一戰爆發後擔任第一海務大臣約翰·費舍爾不合。當科羅內爾海戰失利的消息傳到英國之後,費舍爾便趁此機會任命斯特迪為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英語:Commander-in-Chief, South Atlantic and Pacific),要求他找到並摧毀斯比艦隊。[5]

斯特迪旗下的艦隊由兩艘戰鬥巡洋艦——無敵號不屈號英語HMS Inflexible (1907)、三艘裝甲巡洋艦——卡納芬號英語HMS Carnarvon康沃爾號英語HMS Cornwall (1902)肯特號英語HMS Kent (1901)輔助巡洋艦馬其頓號、兩艘輕巡洋艦——布里斯托號英語HMS Bristol (1910)格拉斯哥號英語HMS Glasgow (1909)組成。其中,格拉斯哥號是科羅內爾海戰的倖存者。斯特迪於1914年11月11日率領戰鬥巡洋艦離開英國,並於11月26日在巴西海岸外的阿布羅略斯岩與斯托達德海軍少將率領的其他巡洋艦會合。英軍艦隊在1914年12月7日到達斯坦利港進行補給,為下一步的搜尋做準備。[6]英軍戰鬥序列中的最後一員是嚴重過時的前無畏艦克諾珀斯號英語HMS Canopus (1897),克諾珀斯號原本應該參與科羅內爾海戰,但因速度過慢沒能趕上。[7]之後,克諾珀斯號被命令返回福克蘭群島,作為衛戍艦保衛斯坦利港。1914年12月4日,克諾珀斯號擱淺在斯坦利港的淺灘上,她的船員將她變成了一座固定炮塔以保衛斯坦利港的入口。[8]

整體而言,英軍艦隊的艦艇和火炮數量遠遠強於德軍。斯特迪的兩艘戰鬥巡洋艦各搭載了8門12英寸(305毫米)的火炮,而斯比屬下火力最強的軍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也僅配備了210毫米(8.3英寸)口徑的火炮。 此外,英國人的戰鬥巡洋艦的最大速度為25.5節(47.2公里/小時),而斯比艦隊基本為舊型艦艇,航速最快的艦船也只能達到22.5節(41.7公里/小時)。所以,德國艦隊不僅在射程上劣於敵軍,而且因為航速劣勢,一旦交火,在失利情況下將難以擺脫對手撤離戰場。[9][10][11]

戰鬥經過

擱淺的克諾珀斯號對德軍開火

斯比海軍中將於12月8日上午派遣格奈森瑙號裝甲巡洋艦和紐倫堡號輕巡洋艦查看港口中是否有英國軍艦。德艦於7時30分被當地平民[12]發現,但保衛斯坦利港入口前無畏艦克諾珀斯號英語HMS Canopus (1897)直到7時45分才收到情報。斯特迪沒有料到會這麼快遇敵,此時他手下的大多數船艦都在加煤,因此暫時沒有戰鬥能力。另外康沃爾號裝甲巡洋艦和布里斯托號輕巡洋艦的發動機都正在維修中。輔助巡洋艦馬其頓號正在外港巡邏,而肯特號裝甲巡洋艦也停泊在外港,計劃於8時接替馬其頓號巡邏。另一邊,兩艘德國軍艦也沒有預料到港中會有一整個英國分艦隊,9時20分克諾珀斯號的第一聲齊射就使德艦放棄了對無線電台的轟炸,逃離了斯坦利港。與港外斯比指揮的東亞分艦隊的主力會合。[13][a]

斯特迪的艦隊直到9時50分才完成整備,從港口出動,他們此時仍可以看到西南地平線上撤退的德國軍艦。剛剛進塢檢修過的無敵號戰鬥巡洋艦對德軍有5節(9.3公里/小時)的速度優勢——斯比的艦隻由於其橫跨半個地球的航行,船底附着了藤壺,因此達不到最大速度,此時她們的速度不超過20節(37公里/小時)。斯比艦隊嘗試向東脫戰,其中萊比錫號輕巡洋艦處於德軍艦隊末尾。不屈號戰鬥巡洋艦在12時55分在17500碼(16000米)的距離上對萊比錫號開火,打響了福克蘭群島海戰。

不久後,無敵號也對萊比錫號開火。當距離拉近到13000碼(12000米)時,兩艘戰鬥巡洋艦都開始對萊比錫號取得跨射[b]。13時20分,意識到陷入絕境的斯比命令艦隊分離:他命令他手下的輕巡洋艦轉向西南逃離,而他將帶領稍大的裝甲巡洋艦繼續向東航行,以爭取時間掩護撤退。斯特迪同樣命令自己的艦隊分離,一部分向南追擊德軍輕巡洋艦,而自己帶領主力迎擊斯比的兩艘裝甲巡洋艦。斯比的巡洋艦於13點30分開火,並於13點44分取得了首次命中——沙恩霍斯特號擊中了無敵號,但炮彈沒能擊穿裝甲帶。在交戰的頭半個小時,雙方都迅速開火,然後擁有火炮射程優勢的英軍艦隊再次拉開了距離,駛離了德國艦炮的有效射程。與德國水手相比,英國人炮術極差,發射了210發炮彈,只打中了4發。也有一說是此時英國艦隊處於德國人的上風,西北風將來自炮火和煙囪的煙霧吹向船頭的艦橋和觀察哨,從而遮擋了英軍的視線。[15][16]

福克蘭群島海戰,地圖左側指北

斯比的裝甲巡洋艦轉向南,試圖在英國人的視野被遮蔽時脫戰,但他在被英國人發現之前只把雙方距離拉開到17000碼(16000米)。英國戰鬥巡洋艦於是轉向以24節(44 公里/小時)的速度追趕。40分鐘後,英國人再次在15000碼(14公里)的距離上開火。於是逃離無望的德艦再次轉向東方進行戰鬥。

斯比的策略是拉近距離,這樣他艦上的150毫米(5.9 英寸)副炮就可以開火。他成功了,15時整,德艦150毫米炮開始用最大仰角開火。此時風向改變,使雙方的視野都被煙霧遮擋,儘管如此,隨着距離拉近,雙方開始取得命中。然而,命中的德國炮彈要麼沒有引爆,要麼沒有擊穿,而英軍則幸運許多:一發炮彈擊中了格奈森瑙號的右引擎室,停用了她的右側引擎。斯特迪命令他的船艦在15時15分轉向,以獲得迎風優勢,擺脫惱人的煙霧。而斯比轉向西北,雖然看起來像是為了取得對英軍的T字優勢英語Crossing the T,但實際上是為了讓沙恩霍斯特號未受損的右舷火炮發揮作用,因為她左舷的大多數火炮都不能使用了。

皇家海軍取得了上風,多次中彈的沙恩霍斯特號的煙囪被炸平,艦體燃起熊熊大火併開始側傾。她於16時停止了射擊,然後在16時17分傾覆。斯比海軍中將陣亡,全艦沒有倖存者。

格奈森瑙號繼續戰鬥,直到17時15分都在反擊,打光了所有炮彈。她的船員鑿沉了她——格奈森瑙號裝甲巡洋艦於18時02分緩慢沉沒。[17]英國人從冰冷的海水裏救出了176名(一說190名)生還者。[18]

戰場的另一邊,先前試圖撤離的的德軍輕巡洋艦也逐漸被英軍追上。17時30分紐倫堡號輕巡洋艦回身迎戰英軍肯特號裝甲巡洋艦。作為裝甲巡洋艦,肯特號的火力和裝甲都強於紐倫堡號。在戰鬥中,紐倫堡號不堪重負的鍋爐兩次爆炸,使得她無法加速和轉向,最終導致紐倫堡號於19時27分被肯特號擊沉。萊比錫號輕巡洋艦則和英軍康沃爾號裝甲巡洋艦與格拉斯哥號輕巡洋艦英語HMS Glasgow (1909)交戰,在戰鬥中打光了最後一枚炮彈,直到最後也沒有投降。21時23分,萊比錫號在距離福克蘭群島東南方80千米處沉沒。

德軍的運輸艦中,巴登號和聖伊莎貝拉號被布里斯托號輕巡洋艦英語HMS Bristol (1910)和馬其頓號輔助巡洋艦追上。英軍在把船員扣做俘虜後於19時將這兩艘船擊沉。[19][20]

戰鬥結果

不屈號戰鬥巡洋艦戰後援救格奈森瑙號上的倖存者

戰鬥以皇家海軍的大勝告終,英軍的戰鬥巡洋艦完美執行了她們為之設計的職責——獵殺敵軍裝甲巡洋艦。而且,參戰的德軍的老舊的裝甲巡洋艦航速較慢,火力也更差,難以摧毀英軍的新式戰鬥巡洋艦。與科羅內爾海戰相同,雙方的官兵傷亡和船艦損失完全不成比例,只不過這次是相反的情況。英國艦隊遭受的損失很小,而德軍幾乎全軍覆沒,斯比海軍中將和他的兩個兒子當場陣亡,一共只有215名德軍官兵活了下來,成為了英國戰艦上的戰俘。倖存者大多數來自格奈森瑙號,9人來自紐倫堡號,18人來自萊比錫號,而沙恩霍斯特號上無人生還。有趣的是,格奈森瑙號上的一名軍官在被從海里救起時聲稱自己是英軍指揮官阿奇博爾德·斯托達特的表親。 [21]

參加戰鬥的8艘德國艦船中,只有運輸艦塞德利茨號和輕巡洋艦德累斯頓號成功撤離。德累斯頓號戰後繼續在南美海域遊蕩了幾個月,直到在1915年3月14日的馬斯地島海戰英語Battle of Más a Tierra中,停靠在中立港口的德累斯頓號在被無視中立政策的英國海軍擊傷後最後被迫自沉。

戰鬥後,德國唯一的主要海外艦隊——德國東亞分艦隊不復存在。德國海軍的正規戰艦在公海進行破交作戰的時代也告一段落了。但是,這之後德國海軍將多艘商船改造成武裝襲擊艦,並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費利克斯·馮·盧克納爾指揮的海鷹號帆船。

英國情報部門的貢獻

戰鬥結束後,德國海軍專家對斯比海軍中將為何堅持要襲擊斯坦利港,以及英德艦隊如何在如此廣闊的海面上這樣偶然地碰面感到十分困惑。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甚至親手在正式戰鬥報告上批註:「斯比攻擊福克蘭群島的原因仍是個謎。去看馬漢的《海軍戰略》。」 [22][23]

在一戰期間,人們普遍認為,斯比是被德國海軍高層誤導。當時瓦爾帕萊索的德國無線電台給他發來情報,稱斯坦利港中沒有英軍艦艇,於是相信了情報的斯比就在手下艦長的反對中進行了這次冒險。 [24][25]

然而,一戰時的英國海軍情報機構主管雷金納德·霍爾海軍上將在接受前德國海軍軍官弗朗茲·馮·林特倫英語Franz von Rintelen的採訪時,承認斯比其實是被英國情報部門騙到斯坦利港的:當時英國情報機構已經破解了德國海軍的無線電碼,英國假冒德國電台發送了假情報。[22]英國情報機構之後還破譯出了溜走的德累斯頓號的藏身處,使得她最終被英軍包圍並摧毀。[26]

註釋與參考文獻

註釋
  1. ^ 一些文獻認為,如果德軍趁英軍加煤時直接沖入港中,戰鬥的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14]
  2. ^ 取得跨射指炮彈落點在敵艦兩側,這意味着火炮射擊諸元正確,接下來有很大可能取得命中,但是不代表必然會命中。
腳註
  1. ^ Jaques.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 346. 
  2. ^ Scott & Robertson. Many Were Held by the Sea: The Tragic Sinking of HMS Otranto. : 16. 
  3. ^ The Battle of the Falkland Islands. History.com This Day in History. [2018-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4. ^ Massie, 2004, pp. 253–56
  5. ^ Massie, 2004, p. 248
  6. ^ Massie, pp. 248–251
  7. ^ Corbett (1920), pp. 379–380
  8. ^ Corbett (1920), pp. 427, 429
  9. ^ United Empire 14: 687. 1923. 
  10. ^ Ian J. Strange. The Falkland Islands. David & Charles. 1983: 100. ISBN 0715385313. 
  11. ^ Paul G. Halpern.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99. ISBN 1557503524. 
  12. ^ 第30576號憲報. 倫敦憲報 (Supplement). 15 March 1918 [5 December 2019]. 
  13. ^ Massie, pp. 254–261
  14. ^ "...如果德國人毫不拖延地發動進攻,前景就令人不愉快了。" Corbett, J.S. British Official History – Naval Operations. (London: H.M. Stationery Office, 1921) vol. I, chapter XXIX, cited in Baldwin, Hanson W. World War I: An Outline History. (New York: Grove Press, 1962) p. 46
  15. ^ Massie, pp. 261–266
  16. ^ Tarrant, p. 61
  17. ^ Regan, Geoffrey. Military Anecdotes (1992) p. 13 Guinness Publishing ISBN 0-85112-519-0
  18. ^ Massie, pp. 261–273
  19. ^ Battle of the Falkland Islan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ldwar1.co.uk/falkland
  20. ^ Battle of the Falkland Islan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ritishbattles.com/first-world-war/battle-of-the-falkland-islands
  21. ^ Regan p. 14
  22. ^ 22.0 22.1 Franz von Rintelen (in English). The Dark Invader: Wartime Reminiscences of a German Naval Intelligence Offic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98 ed.). Routledge. pp. 326. ISBN 0714647926.
  23. ^ A. T. Mahan. 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 London: Sampson, Low, Marston. 1911: 144 [202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5). 
  24. ^ Halpern, p. 97
  25. ^ Massie, 2004, p. 255
  26. ^ Beesly, Patrick (1982). Room 40. London: Hamish Hamilton Ltd. pp. 77–78. ISBN 0241108640.
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