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禁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禁食(fasting),又稱為斷食,是指個人有意識地停止進食某些或所有食物,甚至飲料。禁食亦包括禁止食用某些特定食物(例如肉類、用不同方式處理的食物)。

禁食的原因

宗教

禁食行為存在於很多宗教的信仰準則中。其目的為準備節慶,反省自身,或教導信徒節制貪慾,進求更高層次的生活,通常被稱為齋戒

有些宗教禁止教徒使用特定的食品,有些宗教限制禁食期長短、可進食的時間、份量、特定處理方式、戒肉等。

禁止教徒食某些肉類(如豬肉狗肉、無鱗魚類)和未按教規處理的食物。穆斯林在齋月的白天不准進食和喝水。

摩西﹑耶穌均曾進行四十天禁食。

復活節前禁食:四旬期/大齋期禁食數星期以至只禁食數天。有些天主教徒會將餐數限制為兩餐,戒肉或限制餐量。

現代比較放鬆的版本是不同年齡可只在某些特別日子只吃一次肉;某些特別誠心的教徒更會在某些特別日子戒肉。很多現代教會教派因信徒應繁忙的都市生活,已淡化此禁食傳統。

一些佛教教派,特別是一些嚴格的修行道場,可能禁止教徒食肉。 然而,其他佛教教派和傳統則允許教徒食肉,但提倡對食物的養生和敬畏。佛教鼓勵教徒以適度和謙虛的態度對待食物,不過度貪求,避免浪費,並對動物的生命表示敬意。

佛教並沒有統一的關於食肉的規定,因為佛教的教義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中有所差異。因此,對於佛教徒來說,是否食用肉類是個人修行和信仰的選擇。

禁止食用使用通過儀式殺死的動物的肉,譬如伊斯蘭教徒食用的清真食品

政治及社會運動

禁食行為也是一種政治意志的表達方式,基督教組織世界宣明會亦以禁食籌款。

醫療因素

也有醫療因素而進行的禁食英語Nothing by mouth(即忌口粵語稱此為戒口)。

為避免手術中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通常在接受全身麻醉手術前,也必需禁食(手術前禁食)。

另外如血糖值等血液檢查與胃部檢查﹑大腸檢查(內窺鏡)等之前,亦需禁食,以免影響檢查結果。

此外,西方民間開始推薦不同程度不同種類的禁食(可飲果菜汁/水),以調理腸胃和排毒。

但正統西方醫學並不鼓勵禁食。

禁食的生理效果

不同類型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禁食有不同影響。有好的影響和不好的影響,有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

一般人的健康禁食者會飲用足夠清水或蔬菜汁或果汁或蔬果汁。旨在清理腸胃。

當人停止進食,身體會以其他方式維生,例如由肝臟抽取肝醣轉化為葡萄糖,或者從脂肪中抽取脂肪酸,甚至動用蛋白質組織。由於腦部神經系統需要葡萄糖,如果葡萄糖大量流失,身體會產生。但腦部某些組織仍然只需要葡萄糖,故繼續需要蛋白質。蛋白質繼續流失的結果會導致死亡。在禁食約三日後,飢餓感會減少甚至消失。

延伸閲讀

  • Francis Gano Benedict. (1915). A Study of Prolonged Fasting.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 Joan Jacobs Brumberg. (1988). Fasting Girls: The Emergence of Anorexia Nervosa As a Modern Disea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Caroline Walker Bynum. (1987). Holy Feast and Holy Fast: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Food to Medieval Wom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6329-7
  • John Arthur Glaze. (1928).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Fas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0 (2): 236–253.
  • A. M. Johnstone. (2007). Fasting – the ultimate di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besity Reviews 8 (3): 211–222.
  • Walter Vandereycken, Ron Van Deth. (2001). From Fasting Saints to Anorexic Girls: The History of Self-Starvation. Bloomsbury Academic.

參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