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
| ||||
---|---|---|---|---|
出生 | 606年 洛陽 | |||
圓寂 | 706年 洛陽 | |||
著名成就 | 創立北宗禪 | |||
宗派 | 禪宗 | |||
頭銜 | 大通禪師 | |||
師承 | 弘忍 | |||
徒弟與學生 | 普寂、義福 |
中國禪宗 |
---|
佛教主題 |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神秀(606年—706年),俗姓李,洛陽尉氏人,唐朝禪宗大師。禪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為漢傳佛教禪宗的北宗開創者。其教義傳遍西京長安、東京洛邑,並曾獲得武后、中宗、睿宗三帝之皈依,有「兩京法主、三帝門師」[1]之尊號,諡大通禪師,當時與其同修惠能分庭抗禮,有南能北秀之稱[2]。
生平
神秀生於隋末,早年博覽經史,聰敏多聞,少年剃髮出家,在禪宗五祖弘忍門下,稱為上座;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偈,表示對教義的理解,但沒有得到弘忍的讚許。唐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
五十歲,至蘄州黃梅縣雙峰東山寺參謁弘忍,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深為弘忍所器重,擔任教授阿闍梨,居五祖門下第一弟子,有神秀上座的名聲。675年(上元二年),弘忍圓寂後,神秀離開東山寺,隱密修行。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年至679年),神秀至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揚[3]。
武則天聽到他的盛名,於武周久視元年(700年)遣宋之問迎請,當時神秀已年過九十[4]。大足元年,(701年)抵東京洛陽,住於內道場,受高遇。武后時常詢問,並命於當陽置度門寺、於尉氏置報恩寺,表彰功德。由此成為長安、洛陽兩京法主,武后、中宗、睿宗三帝「親教授阿闍梨」,所傳教法盛行華北,號稱「北宗」。
唐中宗即位(705年),神秀住洛陽六年,於神龍二年(706年)在天宮寺圓寂,諡大通禪師。[5]北宗尊為六祖。
主要思想
神秀「北宗」極力主張漸悟之說。其同門師弟曹溪惠能於華南弘法,主張頓悟,號稱「南宗」。禪宗史上因此而有「南頓北漸」響亮之稱。
神秀的另一主要思想,是他所作示眾偈說所顯示的禪風,「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6]。他純是繼承道信以來的東山法門,以「心體清淨,體與佛同」立說的。神秀因此主張「坐禪習定」,以「住心看淨」,為一種觀行方便[7]。後來他的弟子普寂、降魔藏更發展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之說。[8]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9][10][11][12][13]
法嗣
師承
弟子
神秀嗣法弟子有十九人,其中嵩山普寂、西京義福為著名。普寂的弟子道璇還把北宗禪傳到日本。他們繼續闡揚他的宗風,盛極一時,有「兩京之間皆宗神秀」之概。普寂並以神秀為達摩一宗的正統法嗣,立為第六祖而自稱為第七祖。其惠能一系,在惠能寂後荷澤神會出而論定是非,指出達摩宗的正統法嗣不是神秀而是惠能,並以神秀之禪由方便入為漸門,不如惠能之頓悟,於是有南頓北漸之分。[10][11]南頓適應當時佛徒舍繁趨簡之要求,日見其盛,神秀的門庭遂日見寂寞。
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
唐朝張說撰文。
參考文獻
- ^ 曾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禅师.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4).
- ^ 宋《高僧傳》(卷八)
- ^ 張說《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儀鳳中,始逮玉泉,名在僧錄。」
- ^ 宋之問《為洛下諸僧請法事迎秀禪師表》
- ^ 《大乘五方便》
- ^ 《景德傳燈錄》(卷四)
- ^ 張說《大通禪師碑》:「開法大略,則忘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其入也品均凡聖;其到也行無先後。趣定之前,萬緣皆閉;發慧之後,一切皆如」
- ^ 三眼國土《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
- ^ 李邕的《大照(普寂)禪師碑》
- ^ 10.0 10.1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 ^ 11.0 11.1 《神會語錄》卷三
- ^ 鎮州臨濟院義玄慧照禪師《天聖廣燈錄》
- ^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聯燈會要》
- Bernard, Faure著,蔣海怒譯:《正統性的意欲:北宗禪之批判系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余威德著,《唐代北宗禪發展研究-以玉泉神秀為中心》,花蓮:慈濟大學,2004年
- 楊曾文,〈敦煌遺書中禪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大乘無生方便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六祖法寶壇經》星雲法師講述
前任: 弘忍 |
漢傳佛教禪宗 (北宗) 六祖 |
繼任: 普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