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神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神劇oratorio)是一種類似歌劇的大型聲樂體裁,但它有一個敘述故事的人,通常同時使用管弦樂團獨唱家以及合唱團

神劇發源自17世紀初的意大利,是敘事型多樂章聲樂作品的其中一種形式。早期是以歌劇表演的方式搭配宗教性的文本(例如聖經)或對話,後來才演變為純粹歌唱的方式。隨着這種形式的發展,許多歌劇的作曲家與劇作家也涉入了神劇的領域。到巴洛克晚期,神劇的演唱風格與文本主題變得越來越世俗化,例如韓德爾的作品。

形式

神劇通常包含以下部份:

  • 序曲,作為引子引出整部作品,給出基調。常見的形式是慢板開始到快板賦格段。
  • 宣敘調,可以用於表現劇中人物的對話,或者以敘述者的角度來交代劇情,起到連貫整部作品結構的作用。
  • 詠嘆調,聲樂家獨唱或重唱,主要抒發劇中人的情感,此時劇情往往是靜止的。
  • 合唱,表現群眾場面,或者發表作者的看法和觀點。
    • 大合唱,通常為宏偉的,用來傳達榮耀的感覺,神劇中的合唱經常會使用到定音鼓小號等樂器伴奏。

在韓德爾的時代,神劇演出時往往還有大協奏曲作為序曲前的鋪墊或者幕間休息的間奏曲同時演出。

風格

神劇與歌劇在音樂型態和風格等許多方面都非常的類似,其和歌劇最大的不同在於神劇沒有佈景、化妝以及戲劇表演,且合唱在神劇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神劇大都包含有宣敘調。相對於歌劇強調戲劇張力的對白而言,神劇的宣敘調通常更強調為作品鋪陳結構,同時展示作曲家的審美趣味。

神劇的詠嘆調可以溫柔甜美,也可以精巧熱烈。許多詠嘆調都可以單獨演唱,成為傳世經典,例如韓德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當中的「上帝是我的力量」。

神劇當中合唱和大合唱往往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被用來表現群眾一同祈禱,同聲讚美等等宏大的場面。大合唱一般氣勢雄偉,音響宏大,韓德爾的《彌賽亞》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更是大大小小的合唱團和唱詩班的保留曲目,在西方幾乎人人皆知。

歷史及著名作品

神劇起源於意大利的奧拉托利會舉行的戲劇表演,Oratorio一詞便來自於奧拉托利會Oratory。當時的戲劇表演主題多是宗教性質的,有時有音樂伴奏。到了1600年前後,卡萊瓦利創作了第一部神劇《靈與肉的體現》,此時的演出還要求演員穿戲裝,但音樂在其中已經佔據了重要地位。卡里希米創作的神劇主要是為音樂會演出的,不再要求演出者穿戲裝,也沒有戲劇佈景,從此正式確定了神劇的表演形式。

在德國,舒茲為神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創作了復活神劇聖誕神劇

神劇的發展大約在18世紀時達到巔峰。

韓德爾創作了大約30部宗教和世俗神劇。他的第一部宗教神劇是1738年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最後一部是1751年的《耶夫塔》,這些作品成為此後一百年英國音樂中最受人歡迎的作品,同時也是最著名的神劇作品。韓德爾的神劇當中,最著名的當屬《彌賽亞》,他本人最為欣賞的是《參孫》。韓德爾也作有多首世俗性質的神劇,如著名的《塞墨勒》取材於希臘神話。韓德爾的大部分神劇都以英語寫成,但是最後一部《時間與真理的勝利》當中他回歸了自己的母語德語。

同時期的著名神劇還有巴赫的六部《聖誕節神劇》,《復活節神劇》以及《升天節神劇》,《馬太受難曲》。

在韓德爾和巴赫之後,海頓以韓德爾為榜樣創作了《四季》和《創世記》,貝多芬曾寫過《基督在橄欖山》(不算很成功)。19世紀的神劇代表作有孟德爾遜的《以利亞》,在當時大受好評。

到了20世紀,史特拉汶斯基在其新古典主義創作時期寫過歌劇-神劇《俄狄浦斯王》,取材於希臘神話。英國作曲家艾爾加寫過多首神劇,其中最著名的《吉倫舍斯之夢》是否屬於神劇音樂學者一直有爭議;蒂皮特的《我們時代的孩子》受到了極高的評價,他的題材是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此外布烈頓的著名作品《戰爭安魂曲》也被認為具有神劇的形式。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神劇的發展即使到了20世紀仍然是由英國作曲家主導的,這與韓德爾在英國音樂史上的深遠影響是分不開的。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