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知覺控制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知覺控制理論(英語: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簡稱PCT,是以負反饋理論為基礎的人類行為模型,不過許多方面和控制理論中的概念不同。根據知覺控制理論的實驗結果,生物的控制不是控制其行為,也不是控制外部環境變數,而是控制有關外部控制變數的知覺。依此理論,生物的行為是為了抵消環境對控制變數的非預測性干擾,使外部控制變數可以符合預期的值。此領域的代表術語是「行為是對知覺的控制」。知覺控制理論指出負回授中的循環因果(circular causation)會透過環境形成閉迴路。此理論基本上就和傳統上認為刺激造成行為的線性因果(linear causation)表示法矛盾,在該理論中,環境刺激產生行為上的響應,由介入的認知過程進行調節(是認知心理學中的相關概念)。

針對特定行為情形的許多電腦模擬說明此理論的效果[1],和觀測到資料的相關系數非常高,到0.95以上,在所謂的軟科學中是非常罕見的[2]。在科學群體中還沒有普遍接受知覺控制理論,不過目前有應用在實驗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社會學、語言學等領域中,形成一種稱為分層法英語method of levels的心理治療方式。

相關文獻

  • Forssell, Dag (Editor). 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 An Overview of the Third Grand Theory in Psychology: Introductions, Readings, and Resources. Hayward, CA: Living Control Systems Publishing. May 2016: 408. ISBN 978-1-938090-12-7. 
  • Marken, Richard 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92) Mind readings: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purpose. Benchmark Publications: New Canaan, CT.

社會學

  • McClelland, Kent. Perceptual Control and Social Power.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1994, 37 (4): 461–496. JSTOR 1389276. doi:10.2307/1389276. 
  • McClelland, Kent. The Collective Control of Perceptions: Constructing Order from Confli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4, 60: 65–99. doi:10.1016/j.ijhcs.2003.08.003. 
  • McClelland, Kent and Thomas J. Fararo, eds. (2006). Purpose, Meaning, and Action: Control Systems Theories in Sociolog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 McPhail, Clark. 1991. The Myth of the Madding Crowd.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文獻

影音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