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瓦格拉姆之戰

座標48°17′58″N 16°33′52″E / 48.29944°N 16.56444°E / 48.29944; 16.5644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瓦格拉姆之戰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在瓦格拉姆的拿破崙
日期1809年7月5-6日[1]
地點48°17′58″N 16°33′52″E / 48.29944°N 16.56444°E / 48.29944; 16.56444
結果

法國勝利: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

 奧地利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國 拿破崙·波拿巴 奧地利帝國 卡爾大公
兵力
171,939人,584–617門火炮[2] 136,000人,388–414門火炮[3]
傷亡與損失
35,060人傷亡,21門火炮損失[4] 38,870人傷亡,20門火炮損失[4]

瓦格拉姆之戰(法語:Bataille de Wagram)發生於1809年7月5日至6日,屬於拿破崙戰爭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此役中,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與卡爾大公指揮的奧地利軍隊交戰,法軍最終以高昂的代價獲得了決定性勝利。瓦格拉姆戰役是當時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

1809年,由於拿破崙抽調了一些士兵參加半島戰爭,法國駐紮在萊茵聯邦的軍事力量減少。結果,奧地利帝國看到了收復部分失地的機會,入侵了法國的盟友巴伐利亞王國。1809年5月,拿破崙親率法軍扭轉最初的頹勢,擊敗了奧地利軍隊並佔領了維也納。儘管一連串的慘敗和首都的失陷,卡爾大公還是設法保住了一支軍隊,並帶着這支軍隊撤退到了多瑙河以北。這使奧地利人能夠繼續與法軍抗爭。5月底,拿破崙繼續進攻奧軍,但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中意外失利。

拿破崙花了六周時間準備他的下一次進攻,為此他在維也納附近集結了一支172,000人的法國、德國和意大利聯軍。瓦格拉姆之戰始於7月4日晚上拿破崙率領大部分部隊越過多瑙河,襲擊了136,000人的奧地利軍隊。在成功渡河後,拿破崙對奧軍發動了一系列夜間進攻。奧地利士兵分散在一個寬闊的半圓型陣地上,但這些陣地非常穩固。在法軍取得一些初步進展後,奧軍重新佔據上風,導致法軍進攻失敗。在卡爾大公的鼓舞下,第二天黎明時分,奧軍沿着整條戰線發動了一系列攻擊,試圖將法軍置於雙重包圍之中。奧軍對法國右翼的進攻失敗了,但卻幾乎攻破了拿破崙的左翼。然而,拿破崙指揮騎兵衝鋒來進行反擊,暫時阻止了奧軍的前進。然後拿破崙重新部署第四軍團來鞏固他的左翼,同時建立一個炮兵陣地,猛擊奧地利陣地的右翼和中央。戰局隨之發生逆轉,法軍沿全線發起攻勢,路易·尼古拉·達武元帥的進攻攻破了奧地利軍隊的左翼,卡爾大公的陣地隨之瓦解。7月6日中午時分,卡爾大公承認戰敗並帶領殘兵撤退,法軍的第一波追擊沒有成功。戰鬥結束後,卡爾大公仍然指揮着一支有一定規模的部隊,並決定撤退到波希米亞。然而,拿破崙的大軍團最終追上了他,並在茲奈姆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卡爾大公最終請求停戰,從而在軍事意義上結束了這場戰爭。

交戰雙方在兩天的瓦格拉姆之戰中共傷亡74,000人。這場戰鬥尤其血腥,主要是因為30萬人皆部署在平坦的戰場,且雙方使用了1,000門火炮發射了20萬發炮彈。儘管拿破崙是無可爭議的勝利者,但他未能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奧地利的傷亡僅比法國及其盟國的傷亡略大。儘管如此,此役失敗的嚴重程度足以摧毀奧地利人的士氣,擊垮了其繼續鬥爭的意願。由此產生的申布倫條約意味着奧地利帝國六分之一的臣民以及一些領土被割讓,使其成為一個內陸國家,直到1813年

戰鬥結束後,法皇拿破崙授予他的元帥、參謀長、戰爭部長和帝國副帥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第一代瓦格拉姆親王頭銜,使他成為法國王室的正式成員。貝爾蒂埃曾於1806年被授予納沙泰爾王子和瓦朗然王子的頭銜。新頭銜的授予使得他的後代可以繼承瓦格拉姆王子和公主頭銜。

序幕

背景

1809年歐洲的戰略形勢

1809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佔據戰略主導地位。法國在1805年至1807年的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接連取得了勝利,確保了幾乎無可爭議的大陸霸權,以至於沒有其他歐洲大國能夠挑戰拿破崙的帝國。然而,儘管拿破崙擊敗了奧地利,迫使俄羅斯結成一個不穩固的聯盟,並將普魯士貶為二流國家,但他並沒有迫使英國屈服。由於英國控制了海洋,拿破崙因此選擇了一場經濟戰爭,對不列顛群島強加大陸封鎖,以切斷英國與歐陸的重要商業關係。為了確保大陸體系的有效性,他試圖迫使英國傳統貿易夥伴葡萄牙遵守該體系;1808年外交手段失敗後,拿破崙佔領了該國,迫使執政的布拉干薩王朝逃離,並在其主要殖民地巴西尋求庇護。拿破崙的舉動被證明是過度反應。此外,他還選擇改變西班牙的統治王朝,用他自己的兄弟約瑟夫·波拿巴取代國王卡洛斯四世約瑟夫隨即成為西班牙新國王。然而,新國王並沒有受到西班牙民眾和該國大部分統治階級的歡迎,這在全國引發了一場血腥的游擊戰[5][6]拜倫戰役之後,法國在半島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拜倫戰役這對法國軍隊來說是一次罕見而徹底的失敗,但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奧地利主戰派的士氣。[7]隨着拿破崙被迫親自坐鎮指揮並向西班牙戰場投入越來越多的士兵,法國在中歐的軍事地位被嚴重削弱。此外,法俄關係惡化,雖然兩國在紙面上仍然是盟友,但俄羅斯不太可能認真履行先前的條約。[5]

法國在中歐的主要對手是奧地利帝國。雖然奧地利於1805年在烏爾姆奧斯特利茨戰敗並被迫締結屈辱的普雷斯堡和約,但奧地利帝國仍然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在奧斯特里茨之後的幾年裏,這支軍隊經歷了重大改革。到1809年,奧地利幾乎破產,並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不能恢復其在德國和意大利的影響力,它就無法保持其作為大國的地位。在拿破崙的半島泥潭、英國的補貼和對北歐軍事干預的承諾鼓舞下,奧地利人認為1808年和1809年的歐洲政治環境為他們提供了奪回失地之最佳機會。為了贏得與法國的戰爭,維也納當局希望在德國發生大規模的反法起義,並希望早日說服普魯士加入新反法同盟,同時設想俄羅斯很可能不會支持法國人。奧地利的軍事準備在1808年和1809年初加速,行動將在幾個戰區進行,包括巴伐利亞的主要戰區和意大利、達爾馬提亞威斯特法倫蒂羅爾波蘭[5][8]與1805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到1809年,奧地利成功地改革了軍隊,並建立了一支相對現代且整體指揮有序的軍隊。這支軍隊由奧地利最好的軍事指揮官、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兄弟卡爾大公指揮。[9]

初步戰事

到1809年3月,奧地利已經為與法國之間的戰爭做好了準備,200,000名哈布斯堡軍隊集結在西北部的波希米亞省,靠近法國同盟萊茵邦聯的邊界。奧地利希望普魯士加入戰爭,並通過在波希米亞集結其主要軍隊,表明它打算與普魯士會合。然而,到了1809年4月上旬,普魯士還沒有準備好進攻,奧地利人被迫將他們的主力部隊向南移動,以便沿多瑙河向西進攻。從戰略上講,這個決定是合理的,因為沿河谷的進攻可以更好地保護奧地利首都。儘管如此,往返波希米亞花費了奧地利人整整一個月的寶貴時間。[10][11]

4月15日的戰略形勢

1809年4月9日,在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奧地利主力軍隊越過因河入侵法國的主要盟友之一的巴伐利亞,而奧地利部署在其他戰線的軍隊則發起了自己的攻勢。與此同時,在巴黎的拿破崙意識到戰爭迫在眉睫,但他仍不知道奧地利人已準備好進攻。駐紮在德意志地區的法軍隸屬於法國的德意志軍團,由貝爾蒂埃元帥指揮。貝爾蒂埃在擔任拿破崙的參謀長時表現出色,但擔任一線指揮官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12]此外,為了一邊通過軍用電報與巴黎保持密切聯繫,一邊避免激怒奧地利人,貝爾蒂埃最初奉命將總部設在距前線僅數百公里的斯特拉斯堡附近,然後在戰爭爆發時遷往德國。[13]因此,貝爾蒂埃面對卡爾大公入侵時的反應非常膽怯,並且在誤解了拿破崙的命令後,他將兩個法國軍團留在了孤立的位置。因此,在戰役的第一周,卡爾大公的入侵軍團幾乎不受干擾地推進並成功利用了法軍部署不佳的優勢。一切都從4月17日開始發生了變化,當時拿破崙親自抵達前線並開始集中可用的部隊迎接奧地利的進攻。但拿破崙還沒來得及集中他的部隊,卡爾就襲擊了達武托伊根-豪森被孤立的部隊,但頑強的法國元帥擊退了襲擊者。戰局隨之開始逆轉,拿破崙在阿本斯貝格打垮了奧軍的左翼,但他誤判了戰略形勢,繼續追擊其認定的敵軍主力部隊,並在蘭休特將敵軍驅過伊薩爾河。卡爾的主力部隊也在埃克米爾雷根斯堡慘敗,奧地利開始節節敗退,他們的左翼與主力的聯繫被法軍切斷。然而,卡爾大公最終成功地避免了決定性的失敗,保留了一支戰備部隊,以應對拿破崙的下一步行動。[12]

埃克米爾和雷根斯堡戰役

卡爾的撤退給拿破崙留下了兩個選擇:在多瑙河以北追擊被擊敗的奧地利軍隊,或者佔領維也納,後者現在被另一支奧軍部隊保護但並無防守的決心及能力。拿破崙此時一反常態,在先前的戰役中,他曾多次表示任何戰役的目的都是消滅敵人的主力軍,但這一次他卻選擇了後者,並於5月12日佔領敵國首都維也納。法軍此時才發現這座城市內戰略要害多瑙河上的橋樑都已經被炸毀。由於拿破崙事先準備立即繼續向北進攻,所以沒有可用的橋樑是一個相當大的挫折。與此同時,卡爾將他剩餘的大部分部隊帶到了靠近維也納的多瑙河北岸,引誘拿破崙立即對奧軍發起攻擊。拿破崙最終選擇讓部隊在倉促建造的脆弱浮橋上渡過多瑙河。法軍的橫渡引發了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從5月21日開始;由於拿破崙無法及時讓他的大部分軍隊加入戰鬥,奧地利軍隊在此役中只對陣了法國軍隊的一小部分。儘管如此,卡爾大公將法軍擊垮的嘗試還是以失敗告終,因為法軍熟練地聯合各兵種進行防禦戰,他們的騎兵在阻止奧地利軍隊進攻的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戰鬥於5月22日早些時候重新開始,當時拿破崙獲得了一些增援並決定進攻。法軍的進攻相當成功,但拿破崙很快就收到了令人震驚的消息,即先前搭設的浮橋已經斷裂,因此無法從南岸帶來更多的增援和彈藥,從而無法進行持久戰。這促使拿破崙下令立即停止進攻,並分階段撤退到多瑙河上的洛鮑島。鑑於奧軍人數眾多且擁有壓倒性的火力,還一心想抓住機會發動對法軍的反攻,法軍的撤退變得十分困難。包括近衛軍在內的所有法軍部隊最終抵禦了奧地利軍隊的兇猛進攻,到了夜幕降臨時,法軍安全地越過多瑙河。拿破崙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中遭遇了他軍旅生涯中第一次重大失敗。[14][15][16]

步入下一場大仗

卡爾大公率領奧地利軍隊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中取得勝利

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對雙方來說代價都極其昂貴,雙方共有大約43,000人傷亡,兩軍傷亡人數非常接近。對於奧地利人來說,阿斯珀恩-埃斯靈是一場代價高昂的勝利。至關重要的是,它提高了奧地利部隊的整體士氣,因為此戰證明,儘管早期遭到了一連串失敗,但奧地利軍隊仍然可以打很好的戰鬥。然而,在戰鬥結束後的幾周內,卡爾大公開始懷疑他是否能夠贏得這場戰爭。他對戰鬥的分析表明,他無法利用自己壓倒性的人數優勢,因此只能取得戰術上的勝利,而不是戰略上的。[18][19]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儘管奧地利人試圖宣揚他們對拿破崙的勝利,但其政治後果仍然有限:德國沒有爆發全面起義的跡象,普魯士仍然不願參戰,英國還沒有準備好履行其承諾在北歐的入侵,而自1807年以來成為法國盟友的俄羅斯加利西亞的奧地利軍隊變得越來越垂涎欲滴。因此,卡爾的懷疑源於他意識到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獲勝的戰略先決條件都沒有實現。他開始相信他的國家最好的選擇是與拿破崙展開談判,儘管他警告說「第一場戰鬥的失敗是對君主制的死刑判決」,但他的兄弟弗朗茨皇帝一再拒絕考慮這個選擇。[20]

雖然是名義上的大元帥,且對整個奧地利軍隊擁有最高指揮權,但卡爾的地位不斷受到他兄弟和宮廷主戰派的削弱,他們在軍事事務上直接與卡爾的參謀長溫普芬和一些軍團指揮官直接溝通。來自前線源源不斷的信息在高層政治圈中維持着好戰的氣氛以及對奧地利軍事局勢的錯誤樂觀,這阻礙了卡爾讓他的兄弟求和的行動。[21][22]

因此,大公清楚地知道另一場戰鬥即將到來,儘管他仍然希望拿破崙本人可能會提出談判。儘管在阿斯珀恩-埃斯靈之戰之後,奧軍普通士兵的士氣還算平和,但奧地利高級指揮官的士氣尤其糟糕,卡爾對另一場戰鬥的準備不夠充足則進一步削弱了他們對卡爾指揮的信心。其中一位高級將領、奧地利第六軍指揮官約翰·馮·希勒(Johann von Hiller)公開批評卡爾的戰略,並於7月4日在瓦格拉姆戰役前夕以健康原因為藉口辭職。但實際上,卡爾大公確實為重建他的軍隊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儘管援軍的到來緩慢,但到6月底,卡爾指揮的奧地利軍隊再次接近滿編。總的來說,卡爾大公很清楚他沒有任何能力來發起任何進攻行動,所以他立即駁回了對洛鮑島上的法國基地進行任何襲擊的建議。另一個繞到法軍後方進行突襲的計劃也被駁回,因為參謀長溫普芬指出這樣的計劃將使波希米亞這個仍然在奧地利帝國控制下最富有的省份被法國佔領。[23]到6月底,卡爾大公仍然希望拿破崙選擇與其談判,後者通過一系列詭計助長了這種誤解。如果真的發生戰鬥,卡爾打算繼續進行防守,因此他的行動取決於敵人的行動。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員,卡爾大公認為軍隊是一種寶貴的工具,旨在保護君主制的存在。因此,他是一位謹慎的指揮官,從不會冒風險來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他在六月底寫信給他的叔叔兼導師、薩克森的阿爾伯特親王時重申了這一承諾,聲明說,如果另一場戰鬥不可避免,他將「對法國人再打一次」,但「不冒任何風險或儘可能少冒風險」。儘管他認為奧地利需要取得重大勝利才能扭轉戰局,但他相信再次與拿破崙的戰鬥的話,結果非常不樂觀。[24]

拿破崙與讓·拉納元帥。作為拿破崙的私交之一,拉納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中受了重傷。戰鬥結束九天後,拉納傷重不治去世

與此同時,在阿斯彭-埃斯靈戰役後撤退到洛鮑島的拿破崙知道他試圖渡過多瑙河的嘗試失敗了,他對這次戰役的失敗程度感到震驚,以至於他在36小時內一反常態地無所作為。[25]在恢復了動力之後,他的當務之急是改善他的軍隊的嚴峻形勢,在多瑙河水位上漲後,法軍狀況非常糟糕,幾乎被困在洛鮑島上。拿破崙以一貫的態度監督士兵將洛鮑島改造成一個巨大的軍隊基地。法國人為上一仗的20,000名傷員建造了臨時的戰地醫院,以及倉庫和營房,為眾多的永久軍事要塞提供庇護。一座安全的橋樑建成後,拿破崙將傷員和部分部隊轉移到岸上,但留下第四軍駐守洛鮑島。拿破崙並不打算放棄這個島嶼,因為他打算將其用作下一次進攻的跳板。他的下一個任務是重建軍隊。雖然法軍的傷亡人數大致等於敵人的傷亡人數,但由於參戰部隊較少,拿破崙的一些營需要從頭組建。法軍尤其是軍官的損失非常高,而且有些陣亡的軍官難以被取代。讓·拉納是拿破崙最能幹的指揮官之一,也是他的私人朋友,拉納在阿斯珀恩-埃斯靈之戰中受了重傷,於9天後死亡。[18]另一個不可替代的損失是路易-樊尚-約瑟夫·聖伊萊爾將軍,拿破崙在一個月前承諾要封其為帝國元帥,以表彰他在早期戰役中的出色表現,但聖伊萊爾在元帥權杖從巴黎送到前線前就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中陣亡。[26]讓-路易-布里吉特·伊斯班,另一位著名的法國將軍在帶領胸甲騎兵衝鋒之時陣亡,軍團的炮兵總司令尼古拉斯-瑪麗·松吉斯·德·庫爾邦病重,不得不在戰後幾周離開前線養病。儘管遭遇了所有這些挫折,法國軍隊及其軍官仍然對拿破崙帶領他們取得勝利的能力充滿信心,士氣依然高漲。這方面的證據出現在再一次橫渡多瑙河的前幾天,當時拿破崙最高級的軍級指揮官安德烈·馬塞納元帥從馬上摔倒,腳部嚴重受傷,導致他有一段時間無法騎馬。與希勒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塞納雖然非常痛苦,但還是選擇從一輛車上率領他的部下作戰,並發誓要繼續在前線指揮,這讓拿破崙鬆了一口氣。[27]

拿破崙認為,在他嘗試再次穿越多瑙河之前,他需要周密的計劃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需要保護他在洛鮑島上的基地。遵照皇帝的命令,炮兵指揮官松吉斯將軍和他的繼任者拉里波西耶爾將軍在島上安裝了一個能容納124門火炮的巨大炮台。法軍還仔細偵察了多瑙河的海岸和小島,並在戰略位置安裝了炮台,以掩護維也納,但最重要的是讓敵人猜測法軍渡河的確切位置。此外,法軍還需要一座可靠的橋樑。6月1日,法軍工兵開始工作,貝特朗將軍領導了大規模的軍事工程,最終建造了從南岸到洛鮑島的兩座堅固的橋樑。補給和部隊將通過這兩座橋轉移到島上。貝特朗通過在上游建造柵欄來保護這些橋樑,以防止奧地利人使用任何浮動駁船將其摧毀。為了從該島進軍到北岸,法軍還建造了一系列可旋轉的橋樑和登陸艇。此外,法軍還佔領了多瑙河的軍港並建造了更多的巡邏艦,這意味着他們在6月底幾乎完全控制了這條河,這讓拿破崙在7月2日的陸軍公報中寫道:「多瑙河作為一個障礙已經不復存在」。[27]

第一天

序章

拿破崙通過橋樑前往洛鮑島

奧地利最高指揮部非常了解法軍在洛鮑島上的準備工作,因此知道法軍的下一次進攻將從那裏開始。然而,卡爾大公不確定法國人將在哪裏登陸,並與他的參謀們一起設想,登陸很可能從該島的北部進行,登陸地點與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中法軍的登陸地點大致相同。根據這個假設,卡爾在阿斯珀恩大恩策斯多夫之間建造了16個防禦堡壘。奇怪的是,他沒有將土方工程沿河線向東南延伸,這意味着法軍可以包抄這些防禦工事。此外,這些堡壘並沒有提供全方位的保護,一位奧地利觀察家指出,只有土耳其人才會造出如此糟糕的土方工程。卡爾大公認為拿破崙將渡過洛鮑以北的想法似乎在7月2日得到證實,當時他收到消息稱法國軍隊開始在那裏渡河。[28]奧軍指揮官以為自己心中設想的戰鬥——5月底的戰鬥重演——即將實現,於是他迅速調動全軍迎敵。然而,很快就發現那裏的法軍只是一個小分隊,被派往前去攻佔一個橋頭堡。[29]

7月3日,卡爾大公終於決定不在多瑙河附近與敵人作戰,開始撤退到俯瞰馬奇菲爾德的高地。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因為這意味着早先在多瑙河畔部署的16個堡壘和在那裏與法軍作戰的計劃被放棄。卡爾大公佔據了比桑貝格高地和魯斯巴赫河後面的瓦格拉姆高原,分別覆蓋了前往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的撤退路線,從而佔據了良好的戰略地位。雖然奧地利軍隊不夠強大,無法鞏固這兩個陣地,也沒有為新陣地提供土方,但人們認為,鑑於兩個高度相互成角度,任何進攻的敵軍都會發現自己處於兩個高度之間,從而被奧軍的交叉火力打擊。[30]在戰術層面上,這種選擇可能還有進一步的理由:多瑙河附近的破碎和樹木繁茂的地形適合以開放式編隊作戰,但奧地利軍隊沒有充分掌握這些陣型,而法軍則擅長這種陣型。毫無疑問,這是奧地利人在阿斯珀恩-埃斯靈之戰學到的慘痛教訓之一。但最重要的是,謹慎的卡爾大公不願意冒險將他的部隊投入如此突出的位置,因為他知道如果奧軍戰敗,他將很難擺脫追擊的法軍。他還計劃不在馬奇菲爾德的平坦平原上與敵人正面交鋒,因為那裏是一個理想的騎兵地形,而且數量上佔優勢的法軍騎兵很快就會佔上風。[31]兩個有影響力的參謀人員,溫普芬和格倫納,幾周來一直在積極倡導這個方案,這一次卡爾終於默許了他們不與法軍騎兵直接對抗的觀點。[32]

計劃生變

陸軍參謀長馬克西米利安·馮·溫普芬在制定奧軍作戰計劃方面具有一定影響力

7月4日,卡爾大公收到情報,法軍已經削弱了他們在布拉迪斯拉發的陣地,這清楚地表明敵人將很快開始行動。7月4日上午7時,卡爾寫信給此時正駐紮在布拉迪斯拉發附近的約翰大公。卡爾告訴約翰,戰鬥迫在眉睫,並且此役「將決定王朝的命運」,卡爾命令約翰向馬爾歇格進軍,以接近奧軍主力,並補充說約翰應該丟下「所有包袱和障礙」全速行軍。但碰巧的是,強雷暴延遲了消息的傳遞,23小時後約翰大公才收到這一指令。[33]

直到7月4日晚間,卡爾大公才認真考慮法軍從洛鮑島北部以外其他地方登陸的可能性。當他最終考慮到這種情況時,卡爾仍然忠實於他早先的計劃,不將他的部隊移向河岸。相反,他計劃讓敵人進入馬奇菲爾德,於是卡爾在岸邊只留下先遣衛隊和第六軍團,要求他們儘量推遲法軍的部署,並在一定程度上給敵軍造成混亂和傷亡,在襲擊的同時逐漸向後撤退。與此同時,他計劃將主力維持在瓦格拉姆高原自然堅固的陣地,其餘部隊則在比桑貝格高地更靠西的地方,這兩個陣地一直是溫普芬和格倫恩所青睞的。如果法國人試圖攻擊瓦格拉姆高原上的部隊,那裏的部隊需要抵抗足夠長的時間,以使卡爾與位於比桑貝格高地的部隊一起向敵人的側翼發起衝鋒。相反,如果敵人襲擊了比桑貝格高地的部隊,瓦格拉姆高原的主力就會襲擊敵人的側翼。這個計劃很好,但有兩個主要缺陷。首先,它沒有考慮到奧地利參謀部下達命令的緩慢速度,這損害了前線部隊之間的協調。其次,它給先遣衛隊和第六軍留下了一個模糊的目標:如果卡爾想要在河岸阻擊,那麼這些部隊戰力不足,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但是,如果目標只是短暫的抵抗,那麼它們就的人數則過多,因此將大量奧軍士兵不必要地暴露在危險之中。[31]

與此同時,根據大軍團參謀長路易·貝爾蒂埃提前制定的詳細渡河計劃,法軍正準備渡河。拿破崙知道奧地利人在阿斯珀恩大恩策斯多夫之間建立了防禦工事,並計劃越過這些陣地的東南方,然後包抄敵人的防禦線。然而,這意味着法軍需要在與敵人接觸之前有更長的行軍。7月4日,夜幕降臨,在一場阻礙奧地利觀察視野的猛烈雷暴掩護下,拿破崙下令開始渡河行動。[29]

橫渡多瑙河

在渡河的第一階段,法軍大量使用了登陸艇

法軍的一次進攻旨在佔領洛鮑島以東的戰略漢塞爾-格倫德突出部,尼古拉·弗朗索瓦·康魯將軍領導的一個旅在22時前佔領了該突出部。這使得法軍可以部署三座可旋轉的橋樑,這些橋樑是提前準備好的,烏迪諾第二軍的其他部隊開始穿過這些橋樑。與此同時,在更北的地方,馬塞納的侍從官聖夸爾上校讓1,500名第四軍的士兵使用登陸艇渡河,登陸艇的登陸沒有遇到敵軍任何抵抗。安放浮橋的工兵隨後開始工作,並充分利用水流,在不超過五分鐘的時間內在多瑙河上架設了另一座橋樑。這使得馬塞納的師開始從橋上過河,而由克勞德·羅格朗將軍指揮的師自7月2日起就已經在北岸,並開始向阿斯珀恩和埃斯靈進行了佯攻,以轉移奧地利人的注意力。其他幾座橋樑於凌晨2時架設完成,允許大部分第二和第三軍及其各自的炮兵、騎兵和輜重車渡河。7月5日黎明後,拿破崙命令工兵建造三座額外的橋樑,當時大軍團的大部分已經過河,戰鬥也已經開始。[34]

當法國人在洛鮑島以東渡河時,距離最近的一支奧地利軍隊是阿爾芒·馮·諾德曼將軍的先遣衛隊,他們被留在該地區以延緩敵人的前進。諾德曼的人在洛鮑島上面臨着來自法國炮台的大規模炮擊,隨着越來越多的法軍登陸,諾德曼別無選擇,只能向北轉,在薩克森岡城堡和大恩策斯多夫留下分遣隊。在軍團的大部分士兵登陸後,烏迪諾和他的第二軍接近了薩克森岡城堡,並遇到了它的防禦者:兩個奧地利營和幾門小口徑大炮。法軍選擇不猛攻該陣地,而是推出他們的榴彈炮,通過炮擊使奧軍屈服。奧軍在此處的抵抗是短暫的,駐軍在早上8點前投降。再往北,馬塞納指揮他的師直接前往戰略村莊大恩策斯多夫,諾德曼的其餘後衛部隊,兩個營的奧地利士兵,駐紮在那裏。村莊本身構成了一個堅固的防禦陣地,拿破崙親自前往觀看,注意到這個陣地足夠穩固,可能會推遲第四軍團在馬奇菲爾德平原上的部署。皇帝因此命令他在洛鮑島上的重型炮台,包括22門重型16磅炮、14門迫擊炮和10門榴彈炮,一起轟炸該村莊。法軍總共向大恩策斯多夫發射了大約1,000發炮彈,村莊很快就被火焰吞沒。奧地利第六的指揮官克勒瑙中將的部隊也在附近,他此時也奉命延緩法軍的進攻,於是他試圖解救守軍,但奧軍的援救行動被法軍第四軍雅各布·弗朗索瓦·馬魯拉茲(Jacob François Marulaz)的法國騎兵制止。由於村莊的守軍現在被切斷並且陣地四周都成為火海,法軍第46線列步兵團衝進了奧軍的陣地,俘虜了大約400名奧軍士兵。再往西,讓·布德將軍指揮的師向埃斯靈村進發,該村迅速落入法國人手中,過程中沒有太多抵抗。到了上午10時,拿破崙很高興地注意到橋頭堡已經完全穩固,所有敵人試圖摧毀橋樑的企圖都失敗了。事實上,所有奧地利試圖通過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中使用過的手段來摧毀橋樑的所有嘗試——向下游發送駁船或樹木來撞擊橋樑——在7月5日全部失敗,因為法國艦隊完全控制了河流。這使得拿破崙的大部分軍隊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和絕對安全的方式到達多瑙河的北岸。[35]

拿破崙密切監督着法軍的登陸行動

卡爾大公現在很清楚拿破崙的意圖,但卻仍選擇堅持他的計劃,不在平坦的馬奇費爾德平原上進行戰鬥,在那裏,優秀的法國騎兵會給拿破崙帶來明顯的優勢。因此,卡爾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支援他的兩個前鋒部隊,而是看着諾德曼逐漸向北撤退,克勒瑙的部隊撤退到西北方向。與此同時,拿破崙可以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向北推進,進入馬奇菲爾德平原,在那裏他將有足夠的空間部署他的部隊。法軍以營作為單位前進,他們的前線由左邊的馬塞納軍、中間的烏迪諾和右邊的達武組成,各自的軍騎兵掩護側翼。到了中午,法國人已經進入了馬奇菲爾德。[36]

馬希費爾德的衝突

隨着法軍成功地向前推進,諾德曼將軍的奧地利先遣衛隊在克勒瑙將軍第六軍的支持下,全部25,000名步兵逐漸向北撤退。奧地利步兵集結成群,因為這種陣型在抵禦騎兵方面非常有效,但其緊湊的行列使其極易受到炮火的攻擊。隨着法軍的大炮接連開火,奧軍的傷亡人數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諾德曼的步兵,最初有12,000人,在向大霍芬撤退時特別容易受到炮火的攻擊。此外,到下午1點,諾德曼非常擔心法軍騎兵可能會將他與軍隊的其餘部分分割殲滅。卡爾大公看到他的先遣部隊處境危險,命令列支敦士登親王率領五個騎兵團營救這些步兵。列支敦士登親王帶着他的騎兵中隊迅速向東移動,到達了格林岑多夫附近,但隨後仍然處於被動狀態,而現在在那裏擁有眾多聯合兵種的法軍能夠不受干擾地繼續前進。奧地利人第一次試圖減緩法國人的猛攻是在下午3時,當時列支敦士登親王和諾德曼試圖組織一次聯合反擊行動,但他們很快就放棄了,因為他們意識到面前有數個法軍步兵師以及來自達武元帥第三軍的三個騎兵師。奧軍選擇撤退,讓達武可以自由地將他的手下安置在格林岑多夫和拉斯多夫之間,從而拉近了與第二軍的距離。[37]

執行偵察任務的法國驃騎兵。在7月5日早些時候成功越過多瑙河後,法軍騎兵在步兵縱隊前進之前就開始了偵察任務

再往西,貝爾納多特元帥的第九軍一直在穩步推進,第二軍在他們的右邊推進,但當諾德曼的奧地利部隊決定佔據陣地進行反擊時,法軍開始遇到一定程度的抵抗。奧軍抵抗法軍的部隊有一個旅,並且很快得到奧軍第13弗拉赫-伊利里亞步兵團和第46步兵團的增援。貝爾納多特則派出第5輕步兵團的兩個營,法軍成功地擊退了奧軍,讓貝爾納多特的其他部隊繼續向阿德克拉推進。接近17時,為了保護在阿德克拉的重要陣地,奧地利士兵與羅素·德赫巴爾將軍的旅一起發起了騎兵攻擊。[38]這個重騎兵旅約有1,000人,部署在兩條戰線上,左邊是第3胸甲騎兵團,右邊是第2胸甲騎兵團。德赫巴爾突然被貝爾納多特軍團的薩克森騎兵團的400名騎兵攔截,因為奧軍騎兵在無人支援的情況下魯莽前進。德赫巴爾的胸甲騎兵選擇直面敵軍的衝鋒,並在30米的距離使用手槍齊射擊退了薩克森騎兵。這種做法對於當時的騎兵戰術來說是非常不尋常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它非常有效,薩克森騎兵被擊退了。薩克森人隨後將他們的大部分騎兵組成梯隊,並由右翼領導。德赫巴爾再次選擇用手槍齊射迎接他們,但這一次薩克森人設法保持了衝鋒的動力並衝進了奧地利胸甲騎兵陣線。幾分鐘後,德赫巴爾的奧地利騎兵被擊退並被追擊,直到他們被萊德勒的胸甲騎兵旅營救。[39]在這次騎兵行動之後,列支敦士登王子認為他失去了太多人而沒有取得戰果,因此將他的大部分部隊撤回到瓦格拉姆-格拉斯多夫防線後面的安全地帶,在馬克格拉夫留下五個騎兵團與第四軍一起防守。[38]

與此同時,諾德曼的緩慢撤退讓同樣處於前沿陣地的克勒瑙第六軍能夠巧妙地向西撤退,幾乎沒有損失。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諾德曼的先遣衛隊損失慘重,其最初的12,000名步兵減員到只剩6,000名能夠繼續作戰的士兵。這種異常高的傷亡率是由於諾德曼的部隊處於一個危險的地方,並且在那裏呆了太久。此外,諾德曼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騎兵的保護。在經過精心領導和堅決的分階段撤退後,諾德曼設法解救了他支離破碎的部隊,到達了相對安全的馬克格拉夫內西德爾鎮。先遣衛隊在戰鬥的剩餘階段繼續作為一支可用的戰鬥部隊存在,因此他們被編入奧地利第四軍,守衛着奧地利的左翼。奧地利軍隊現在部署在一個非常寬的陣線上,最右邊是克勒瑙的第六軍,然後是中間位置的科洛拉特的第三軍,位於中央位置的是霍亨索倫的第二軍和貝勒加德的第一軍,而羅森伯格的第四軍則防守奧地利左側。列支敦士登的預備擲彈兵師排在第二線,騎兵預備隊位於瓦格拉姆村旁邊的中心位置。[40]

在奧地利人對面的法軍設法在18時前完成全面部署。從左到右,法國軍隊包括:馬塞納的第四軍,覆蓋多瑙河和蘇森布倫之間的廣闊區域,貝爾納多特的第十一軍(杜帕斯師)在阿德克拉附近,中央是歐仁·德·博阿爾內「意大利軍團」 ,而烏迪諾的第二軍部署在鮑默斯多夫的對面,而達武的第三軍則繼續向東延伸法國防線,越過格林岑多夫。其餘的法國和盟軍部隊,包括帝國衛隊和貝西埃爾元帥騎兵預備隊,都在第二線。拿破崙的戰略位置很好,因為他處於中鋒位置,而且陣線比他的對手要短得多。[41][42]

夜間攻勢

在成功渡過多瑙河並將他的軍隊部署在馬希費爾德平原之後,拿破崙實現了他當天的主要戰略目標。然而,到了18時左右,可能是對第一次交戰的結果不滿意,或者是擔心敵人在黑暗的掩護下撤退,拿破崙開始下令立即進攻。[43]在仍有日照的情況下,拿破崙本人從不浪費時間,此時奧地利的右翼與主力部隊脫節且約翰大公的軍隊仍然沒有抵達戰場,所以給了法軍一個進攻的時機。[44]此次進攻也是為了探查敵人的實力和決心,因為拿破崙並不知道自己面前究竟有多少奧地利士兵。[39]進攻將在瓦格拉姆和馬克格拉夫內西德爾之間的寬闊戰線上針對魯斯巴赫防線進行,貝爾納多特、歐仁、烏迪諾和達武都充當前鋒。儘管如此,法軍士兵都非常疲倦,最困難的任務被分配給了一些最弱的部隊,即貝爾納多特軍和烏迪諾軍。[39][45]此外,在拿破崙下令立即進攻的情況下,法軍總參謀部未能及時將命令傳達給下級指揮官,導致各部隊未能同時展開行動。[44]

19時到19時30分之間的炮擊象徵着法軍進攻的開始,烏迪諾派第二軍的一部分對抗霍亨索倫親王領導下的奧地利第二軍。奧地利守軍為應對法軍的進攻做好了準備:霍亨索倫將他的手下部署成兩條線,陣前有散兵掩護,並佔據了一個天然堅固的陣地,該陣地已被土方加固。奧地利軍還部署了68門火炮。儘管如此,在一個步兵師的帶領下,法軍還是成功到達了一個叫鮑默爾多夫的小村莊。這個村莊由不超過30間木屋和一座橋組成,並且很快就在法國的大炮轟炸中起火。[43]儘管陣地被大火籠罩,但奧地利第8獵兵團和一個志願兵營仍在堅守陣地。由於法軍的先鋒步兵師無法攻佔該陣地,烏迪諾率領他的一些精銳部隊在村莊右側發動了側翼攻擊:法軍第57線列步兵團和第10輕步兵團參與了此次進攻。第57團從東面英勇地襲擊了村莊並佔領了一座房屋,但該團的攻勢停滯不前。與此同時,第10輕步兵團在下游越過懸崖下方的沼澤地後,開始向斜坡上行。當該團向村子進發時,他們首先遭到了猛烈的炮火攻擊,然後奧軍的一個旅向這些法軍士兵進行了一輪火槍齊射。這擾亂了法軍的隊伍,士氣開始動搖,當法軍士兵看到霍亨索倫親王親自率領500名騎兵向他們發起進攻時,第10輕步兵團驚慌失措地逃跑,第57線列步兵團也緊隨其後。在無序撤退之後,兩個團在進入帝國衛隊的防線後停下並重新整編,朝着拉斯多夫方向前進。[43][46][47]此時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夜幕降臨,烏迪諾的部隊在此次進攻中被擊退,損失慘重。[43]

7月5日晚間的進攻包括法國「意大利軍團」、第二、三和九軍團對奧地利第一、二和四軍團的進攻行動

當烏迪諾在西部的鮑默斯多夫與霍亨索倫交戰時,法國「意大利軍團」中第五軍的司令雅克·麥克唐納將軍在瓦格拉姆高原發起了進攻。隨着鮑默斯多夫村燃起烈火,微弱的東風意味着法國軍隊的前進路線被濃煙掩蓋。皮埃爾-路易·杜帕斯將軍的師,暫時隸屬於「意大利軍團」,率先發動了這次進攻,他的部隊碰巧在奧地利第一軍和第二軍的陣地之間穿行,因此可以不受干擾地從東部向瓦格拉姆推進。杜帕斯將軍的小型法國-薩克森步兵師在瓦格拉姆襲擊了德博洛維奇的奧地利師,法軍很快就得到了由麥克唐納親自領導的一個步兵師的支持,而來自保羅·格奈爾第六軍的3個師也前來支援進攻的法軍部隊。看到法軍的進攻,奧地利炮兵們驚慌失措,放棄了他們的火炮,奧地利第35和第47步兵團在一些混亂中撤退。奧軍第一軍團軍團長貝勒加德將軍選擇親自干預,試圖打擊法軍的側翼,此時由於戰場上的濃煙,法軍士兵的前進也步履蹣跚。隨着能見度的降低,法軍士兵誤把他們薩克森盟友的白色制服看成奧軍的制服,認為薩克森盟軍是奧地利人並迅速向他們開火,這引發了薩克森人的撤退。奧地利方面,卡爾大公親自到場重建秩序,奧地利人的士氣高漲,第42步兵團與霍亨索倫的黑森-洪堡膘騎兵(Hessen-Homburg Hussars)聯合發起猛烈進攻,並擊退了法軍,法軍士兵被迫退回原先的位置。貝勒加德的出色機動和卡爾大公的積極干預確保了一次完全成功的反擊,並避免了事態發展成對奧地利軍隊來說危險的局面。在他們對面,傷亡慘重的薩克森人和法國軍隊都在完全混亂的撤退中,法軍在拉斯多夫才開始重整軍隊。[48][49][50]

在西邊,指揮薩克森第九軍的貝爾納多特正準備發起自己的進攻,計劃從西邊攻擊瓦格拉姆的奧地利守軍。但這次襲擊被推遲了,因為貝爾納多特不得不等待澤施維茨師的到來,在21時左右,薩克森人向村莊移動。當一個薩克森旅接近奧軍陣地時,他們立即遭到來自奧地利守軍、第17步兵團和第2獵兵團的兩個營的持續火槍射擊,但薩克森人繼續推進並進入了村莊。當到達村莊教堂附近時,薩克森人被奧軍第17步兵團的第三營阻擊,導致攻擊失敗,薩克森人被迫在附近的建築物中避難。片刻後,另一個薩克森旅和馬克西米利安親王的團一起前來支援,但這些部隊在穿越魯斯巴赫時已經非常混亂,進入村子裏煙霧繚繞的街道時,他們也失去了目標。由於煙霧大大降低了能見度,瓦格拉姆的局勢很快變得混亂,因為裏面的所有部隊都說德語,而且除了奧地利獵兵之外,所有人都穿着白色制服。因此,出現了幾次薩克森軍隊互相開火的情況。局勢在22點30分開始惡化,當哈蒂斯少將帶領另一支薩克森軍隊進入戰場時,事先沒有人告知他友軍已經在村子裏。於是當他準備進攻時,他看到大量穿白色制服的人,於是他立即命令他的手下開火,隨後進行了幾分鐘的交火和肉搏戰,然後才發現這些人實際上是薩克森友軍。這一偶然事件對這次襲擊產生了重大影響,因為村子裏的薩克森人都認為自己已經被包圍,於是立即崩潰並無序地撤退。[51]第九軍團的薩克森軍隊現在士氣低到谷底,任何試圖在晚上23點前重新集結或整軍的嘗試都失敗了。[52][53]

法國右翼的達武第三軍發動了最後一次法軍進攻。就像貝爾納多特的行動一樣,這次行動開始的時間比預期晚,接近晚上21時,達武的士兵在經過一天的行軍和戰鬥後非常疲倦。法軍在這一區域的目標是攻擊在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的奧軍陣地,該陣地已被土方加固,並由奧地利第四軍的部隊進行防守。在短暫的炮擊之後,達武派弗里安特和莫蘭德將軍帶兩個師穿過魯斯巴赫,從東部展開側翼攻擊,而他的另外兩個師,在古丁和普托德將軍的指揮下,被命令通過大霍芬村進行正面攻擊。達武還派出一部分騎兵為步兵進攻開闢道路,的奧地利騎兵迅速擊退了些匹軍騎兵馬。意識到他的行動是徒勞的,達於 2 時取了的步兵進的命令攻,只留下他火炮炮與軍的火炮手交火 [47] [51] [54]達武提早取的倡議引發了事後後的、也許是毫無根據的評。[54]

漫漫長夜

到了23時,戰鬥完全平息,兩軍的指揮官都在各自的指揮部,也都意識到第二天將是決定戰鬥勝負的關鍵。與此同時,隨着一個極其寒冷的夜晚來臨,雙方士兵在休息和吃飯時點燃了篝火來取暖。[56]

那天深夜,法國各軍團的指揮官在拉斯多夫的總指揮部聚集;只有貝爾納多特缺席,因為他仍在集結被擊潰的薩克森步兵。拿破崙知道他在晚上的襲擊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57]並且他試圖快速突破奧軍陣地的嘗試失敗了。[58]多達11,000名法軍和盟軍退出了戰鬥序列,[59]包括第六軍團司令保羅·格雷尼爾,他的手在戰鬥中被打斷了,導致無法參加第二天的行動。[60]儘管遇到了這些挫折,但拿破崙還是設法破解了敵軍的戰略,確定卡爾大公已經準備好在他目前的位置上進行戰鬥。在第二天的戰鬥中,拿破崙計劃對敵軍的左翼進行一次主攻,這將由強大的達武第三軍團進行,達武需要在魯斯巴赫溪流後面的高原上攻擊敵人,突襲戰略村莊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然後蕩平敵軍的側翼。這樣的行動如果成功,將摧毀其他奧地利軍團在瓦格拉姆高原上的陣地,並將迫使奧軍向西北方向撤退,遠離任何潛在的奧地利增援部隊。拿破崙還計劃讓他的第二軍和第九軍以及「意大利軍」發動二次進攻,以防止奧地利人向其左翼增援。為了縮短和鞏固他的戰線,拿破崙還下令第四軍團的大部分向第九軍集結地阿德克拉靠近,第四軍團於凌晨2時前進入新的陣地。這意味着在阿斯珀恩只剩下一個師,負責保衛與洛鮑島軍事基地的通訊線路。帝國衛隊、騎兵預備隊和拿破崙期待的增援部隊將組成法軍的預備隊。[57][58]

在第一天的戰鬥之後,拿破崙與他的高級將領們開會

會議結束後,拿破崙要求達武留下來,兩人花了很長時間計劃達武對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要塞艱難而複雜的進攻,拿破崙認為這一行動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具有決定性意義。[61]拿破崙希望更多部隊可以抵達:馬爾蒙指揮的法國第十一軍,「意大利軍」布魯西爾和帕克托將軍的兩個師,以及當晚接近戰場的巴伐利亞部隊。這些增援部隊使法國和盟軍的步兵人數增加至140,500人,騎兵人數增加至28,000人,火炮共488門,另外還有8,500人和129門火炮作為駐軍留在洛鮑島。[62]

卡爾大公也在他位於德意志瓦格拉姆的總部計劃第二天的戰鬥。卡爾雖然在戰鬥的關鍵時刻親自指揮一個團時已經筋疲力盡,而且在戰鬥中受了輕傷,但總的來說他對第一天的戰鬥結果很滿意。儘管馮·諾德曼的先遣衛隊損失慘重(損失大約6,000名步兵),但奧地利軍隊的其他編隊幾乎完好無損。卡爾可能注意到,雖然敵人以驚人的速度成功地部署在馬奇菲爾德平原上,但一切都在按奧軍的計劃進行,總體而言,奧軍在第一日的戰鬥非常出色。[63]卡爾認為他最好的選擇是採取主動,正如他後來所寫的那樣:「唯一成功的機會即在天亮時從突然發起襲擊」。凌晨4時對法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的命令在午夜左右發出,卡爾的意圖是利用他更長的戰線(約18公里長,法軍的陣線只有10公里長)使敵人陷入雙重包圍中。[58]為此,奧地利第六軍奉命向阿斯珀恩推進,第三軍的新部隊在他們的左邊,穿過萊奧波爾多向布賴滕利移動,擲彈兵預備隊將穿過蘇森布倫。這三個軍也被命令保持一致,騎兵預備隊被命令在蘇森布倫和阿德克拉之間佔據陣地。奧地利第一軍將撤出瓦格拉姆並沿羅森巴赫前進,第二軍被命令留在原地,以避免造成擁堵,並為前線軍隊提供炮兵支援。在奧軍左翼的第四軍,現在附有先遣衛隊,將向法國第三軍發起進攻,而且卡爾大公預計約翰大公的「內奧地利軍」將及時從普雷斯堡抵達戰場以支援這次進攻。此役中,奧軍不會留下戰鬥預備隊,只剩下羅伊斯親王規模較小的第五軍作為戰略預備隊,以監視多瑙河和保護通往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的重要路線,一旦需要撤退的話就可以派上用場。[58][63]

奧地利各軍團之間的協調對於該計劃的成功至關重要,但這是奧地利軍隊指揮系統在過去的戰鬥中一再未能實現的目標。結果,距離奧軍司令部最遠的第六軍團和第三軍團直到凌晨三點才接到命令,比別人晚了兩個小時。考慮到這些部隊為了與敵人接觸而必須行進的距離很遠,兩名軍團指揮官很清楚,他們無法按照命令在4點進行攻擊。卡爾大公也期待着增援的到來,在他的計劃中,由他的兄弟約翰大公領導的「內奧地利軍」的13,000名士兵在對法國右翼的進攻方面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卡爾認為他的兄弟隨時都應該到達戰場,但後者實際上在當晚1時左右才出發,需要行軍40公里才能到達戰場。[58][63]如果不算約翰大公的部隊,奧地利人在第二天的戰鬥中只有113,500名步兵、14,600名騎兵和414門火炮。[55]

第二天

羅森伯格的進攻

羅森伯格王子的部隊位於奧地利軍隊的左側,在戰略要地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及其周圍。羅森伯格王子指揮着奧地利第四軍的18,140名士兵和60門火炮。此外,他的部隊中還包括了在第一天飽受打擊的先遣衛隊,由諾德曼將軍指揮,此時只剩下大約6,000名步兵和一個騎兵師的3,120名騎兵。[64]羅森伯格在接到命令後開始組織他的進攻,他將第四軍團編成三個大縱隊,陣線前往有一個前衛部隊。第一縱隊由黑森-洪堡旅組成,下轄6個營,直指大霍芬村。第二縱隊有16個營(12個正規軍營和4個志願兵營),奉命前往格林岑多夫。前衛部隊由拉德茨領導,下轄10個步兵營和10個騎兵中隊。第三縱隊由諾斯蒂茨將軍指揮,由30個騎兵中隊組成,負責包抄法軍,向利奧波茲多夫進發。正如命令所說,羅森伯格的部隊在4點前開始行動,羅森伯格指示他的指揮官在前進時保持靜默,但儘管如此,他的部隊還是在一些混亂和嘈雜的情況下前進。[65][66]

在瓦格拉姆戰役中,47歲的羅森伯格親王指揮着奧地利第四軍團

羅森伯格王子的對手是法國第三軍,是法國軍隊中最優秀的軍級部隊,由達武元帥指揮。[67]達武指揮着31,600名步兵(4個步兵師)、6,200名騎兵(3個騎兵師)和120門火炮。[68]達武不知道奧地利人正在對他發起進攻,但他自己正在準備第二天計劃的進攻,因此他的部隊已經做好了行動的準備。普托德將軍指揮的步兵師在大霍芬,古丁將軍的步兵師位於這個村莊和格林岑多夫之間,其餘兩個步兵師負責提供支援。第三軍團所有騎兵的任務是保護軍團的右翼。令法國人驚訝的是,奧地利人在上午5點發動了進攻,拉德茨基的奧軍先鋒隊將法軍前哨趕出了大霍芬,然後攻擊了格林岑多夫。達武立即下令對大霍芬發起反擊,普托德的步兵師負責正面進攻,古丁從側翼進攻,一邊確保格林岑多夫的守軍能夠堅守陣地,一邊向緩慢推進的奧軍縱隊進行火槍齊射。格魯希將軍的龍騎兵師直面奧軍的騎兵縱隊,而蒙布倫將軍則派出他的輕騎兵師的一部分前往上錫本布倫,以包抄奧地利人。來自達武防區的大炮聲打斷了拿破崙的早餐,拿破崙此時誤認為約翰大公帶着他的軍隊抵達了戰場。[67]約翰大公的威脅之所以被法軍高估,因為法國情報部門錯誤地將這支軍隊的兵力定為30,000人,而不是實際的13,000人。[66]拿破崙立即命令預備隊中南索蒂將軍和阿瑞吉將軍的兩個重騎兵師前往達武的防區,緊隨其後的是帝國衛隊。[67]南索蒂的牽引炮最先到達並部署在奧軍的右翼,法軍的火炮隨後向行進中的奧軍開火。[69]

與此同時,卡爾大公本人正在觀察整個行動。由於約翰大公的增援部隊未能抵達,並且奧軍第三和第六軍也沒有在預定時間發起攻擊,卡爾意識到無人支援的羅森伯格王子現在已經完全暴露,而且處于越來越危險的位置。卡爾因此命令羅森伯格王子撤退到初始位置,並在那裏採取防禦姿態。[66]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協調聯合兵種行動以減緩法國的猛攻時,拉德茨基發揮了所有的決心和技巧,而羅森伯格的其餘部隊則撤退了。到6點時,羅森伯格終於回到了他的初始位置,但兩個小時的行動使他承受了不低於1,100人的傷亡。[70]

與達武一起在場的拿破崙在觀察局勢後發現約翰大公的軍隊根本就不在戰場上,於是拿破崙命令預備隊返回拉斯多夫,只留下一個胸甲騎兵師和第三軍團的炮兵連。拿破崙再次說明他希望達武奪取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但他沒有要求達武進行大規模的正面進攻,而是指示元帥讓他的一部分人從正面攻擊陣地,另一部分從東面進行包圍式移動,以便奪取那裏的緩坡。這些新命令意味着達武無法立即開始進攻,因為他需要向東派遣一部分部隊,他必須在那裏架起魯斯巴赫河的橋樑,以便讓他的大炮渡過。[70]拿破崙隨後向烏迪諾和歐仁·德·博阿爾內發出命令,指示他們在第三軍開始進攻後,通過將奧地利軍隊壓制在魯斯巴赫河上來協助達武。[66]

阿德克拉的危機

當羅森伯格王子發起進攻時,奧地利第一軍指揮官貝勒加德將軍也按照他的命令及時讓他的士兵行動起來。凌晨3點剛過,他就開始了他的機動,第一軍向南移動離開陣地。在瓦格拉姆,貝勒加德組建了一支由三個步兵營和三個騎兵中隊組成的先鋒隊,由斯圖特海姆少將指揮,先鋒隊被派往阿德克拉阿德克拉是一個被土方包圍的戰略村莊,提供了一個強大的防禦陣地,貝勒加德預計會遇到法軍的頑強抵抗。但貝勒加德在接到情報稱村子完全沒有防守後非常驚訝,在確定這不是陷阱後,貝勒加德立即命令他的先鋒隊佔領它。然後,第一軍團指揮官帶來了由一個師的12個步兵營組成的額外部隊,貝勒加德將其部署在陣地後面的兩條線上,並在阿德克拉和瓦格拉姆之間部署他的其餘軍團。列支敦士登王子的騎兵及時到達,在瓦格拉姆和蘇森布倫之間的第一軍陣地後面佔據自己的位置,但貝勒加德沒有選擇越過阿德克拉。奧地利如果現在立即發動進攻將對法國左翼構成嚴重威脅,但貝勒加德接到命令,要求他等待擲彈兵預備隊到達他的右翼。[72][73][74]

法軍第4線列步兵團的士兵襲擊了阿德克拉

保衛阿德克拉是薩克森第九軍指揮官貝爾納多特元帥的任務。然而,貝爾納多特大部分缺乏經驗的步兵在前一天的夜間襲擊中遭受了巨大損失,許多部隊已經潰敗,撤退到阿德克拉以外。隨着他的步兵減少到大約6,000人,貝爾納多特很難召集他的一部分部隊,但他仍然可以指望兩個有一定戰鬥力的薩克森師。正如他後來解釋的那樣,貝爾納多特認為自己處於暴露的位置,因此在夜間主動放棄了阿德克拉,向村莊東南部撤退了近1公里,以拉近與其他軍隊的距離。貝爾納多特未經許可撤離也沒有通知拿破崙他的行動,不負責任地損害了整個法國左翼的安全。接近上午4時,看到敵人已經在村莊內和周圍佔據了陣地,貝爾納多特讓他的炮兵轟炸阿德克拉,但位於瓦格拉姆的奧地利重炮隨即以炮彈作為回應,奧軍的火炮在接下來的三個小時內摧毀了15門薩克森火炮。[72][73]

與此同時,受傷的馬塞納坐在一輛顯眼的白色敞篷馬車上率領他的第四軍,他也正在執行此前接到的命令,帶着他的三個步兵師和騎兵接近該地區。按照拿破崙的命令,馬塞納的第四步兵師,在布代將軍的指揮下,被留在了遙遠的南方,保衛着阿斯珀恩村。第四軍團的機動受到奧地利擲彈兵後備隊的阻礙,這延遲了勒格朗將軍領導下的馬塞納的後衛師抵達戰場的時間。早上7時30分,馬塞納和他的另外兩個師抵達阿德克拉附近,拿破崙登上馬塞納的馬車向他諮詢法軍所面臨的情況,經過簡短討論後,拿破崙下令重新奪回阿德克拉。馬塞納指示卡拉·聖西爾將軍率領他的步兵師突襲阿德克拉,見聖西爾將軍由於試圖找到奧軍陣地的薄弱點而推遲行動,元帥親自催促他立即進攻。法軍的突擊由第24輕步兵團和第4線列步兵團領導,緊隨其後的是優秀的黑森衛隊旅。再往東,仍然具有戰鬥力的薩克森軍,包括杜帕斯將軍的法國-薩克森師也向前推進,以在阿德克拉和瓦格拉姆之間發起支援攻擊。第24輕步兵團第4線列步兵團成功擊退了位於村莊前的兩個奧地利營,這兩個營被擊敗在奧地利陣列的第一線造成了一些混亂。法軍過於魯莽地進入了阿德克拉,然後試圖在這個陣地之外發起追擊,但是,當他們離開村莊時,法軍遭到了貝勒加德第二線士兵的持續火力攻擊。法軍兩個團撤退到阿德克拉,在那裏他們得到了黑森衛隊旅的增援,並被命令堅守陣地。離這個陣地不遠,薩克森人的進攻也戛然而止,這些人被擊退,暴露了佔領阿德克拉的法軍側翼。此時,奧地利人在這一領域享有巨大的,儘管是暫時的人數優勢,44,000 人對法軍的35,000人。因此,這是進行全面進攻的合適時機,但奧地利的軍事學說不鼓勵指揮官採取過多的主動性,貝勒加德選擇遵守他的命令,等待他的擲彈兵。[75][76]

奧地利擲彈兵在阿德克拉對抗莫利托將軍的法軍步兵師

卡爾大公從他在鮑默斯多夫的觀察哨注意到了事態的發展,並立即帶着新的命令騎馬前往貝勒加德的指揮部。卡爾隨後親自組織了對阿德克拉的攻擊,這次進攻由第一軍的第42步兵團和預備隊的三個擲彈兵營負責。列支敦士登親王騎兵部隊的一個團負責支援步兵。奧軍這一強大的聯合攻擊將卡拉·聖西爾將軍的防禦部隊趕出了阿德克拉,而騎兵的攻擊導致法軍與驚慌失措的薩克森人一起無序撤退。馬塞納的騎兵在拉薩爾和馬魯拉茲的率領下迅速介入以保護撤退的步兵,驅趕奧地利的騎兵,然後向奧地利人準備在阿德克拉面前部署的大炮發起衝鋒。奧地利炮手棄炮而逃,但列支敦士登親王增派騎兵,立即擊退了法國騎兵。與此同時,馬塞納正準備與莫利托將軍一起重新奪回阿德克拉,該師由一個旅和第67線列步兵團帶頭。試圖進攻的法軍很快發現他們的前進路線被一群撤退中的薩克森人擋住了,馬塞納被迫命令他的手下向友軍開火,以掃清道路。儘管敵人的火力和騎兵威脅着他的側翼,莫利托還是果斷地向他的目標前進,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在早上9時45分前設法奪回了村莊。[72][76][77]

儘管如此,奧地利人在該地區仍有足夠多的部隊,他們很快就發動了新的攻擊,其中包括第一軍團和擲彈兵預備隊的成員。儘管在襲擊中傷亡慘重,但莫利托的師仍堅決捍衛陣地,該區的眾多奧地利人花了整整兩個小時才將法軍趕走。至於薩克森人和先前潰逃的法軍,他們此時仍在潰逃,第一批逃跑的士兵和貝爾納多特接近拉斯多夫,他們突然與拿破崙本人撞了個滿懷。對於拿破崙來說,看到貝爾納多特和混亂的暴徒在一起,而且並沒有明顯地試圖重組他的手下,這是最後一根稻草。簡短的交談後,拿破崙解僱了元帥,並補充說:「像你這樣的笨蛋對我沒有好處。」薩克森步兵此時已經完全雜亂無章,無法在戰鬥中發揮更多作用,只有騎兵和十門大炮仍然具有戰鬥力。[78]

到下午,大約12,000名驚慌失措的法軍和薩克森士兵聚集在拉斯多夫。法國中左翼正處於崩潰邊緣。[79]

克勒瑙的側翼攻勢

1809年7月6日上午的戰鬥中,克勒瑙的騎兵攻佔了法軍的一個炮兵陣地

在實施卡爾大公的雙重包圍敵人的計劃時,指揮第六軍的克勒瑙將軍和指揮第三軍的科洛拉特將軍向法軍的左翼推進。兩位指揮官接到命令的時間都很晚,而且在到達指定位置之前,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兩位指揮官還是盡最大努力遵守命令,但由於夜間行軍的困難,他們的主要部隊只能在上午7時30分至8時之間抵達奧地利陣線右側,比卡爾計劃的晚了三個小時。[76][80]

克勒瑙的部隊第一個與法軍接觸。他的部隊於上午7時30分離開萊奧波爾,隨後部署在布賴騰利和赫施施泰滕之間,向法軍的前哨推進。此時唯一在場的法國部隊是第四軍的第4師,在布代將軍的指揮下,約有4,600人,而克勒瑙則有14,000人。上午8時,克勒瑙的火炮開始向法軍開火,同時奧軍派出了一個旅來佔領阿斯珀恩。布代目睹了事態發展,派出了10門大炮向奧軍開火,從而拖延敵人。事實證明,這個舉動欠考慮,因為奧地利驃騎兵突然出現佔領了法軍的炮兵陣地並繳獲了這些火炮。法國第56線列步兵團大膽地向敵軍衝鋒並暫時奪回了火炮,但他們沒有馬匹將它們帶回來,而奧地利的猛烈炮火很快迫使法軍撤退。在膽怯地嘗試用第93線列步兵團保衛阿斯珀恩後,布代選擇向埃斯靈撤退,奧軍的一個步兵師隨後佔領了阿斯珀恩,並對撤離中的法軍展開了追擊。奧地利人很快就進入了放置在洛鮑島上的法國重型炮台的射程內,法軍的轟炸減緩了他們的前進速度,但他們仍然向埃斯靈推進,布代則在上午10點前迅速放棄了埃斯靈。[80][81]

法軍撤退到穆赫勞突出部和大恩策斯多夫,以保護通往洛鮑島的重要橋樑。奧地利人隨後對橋頭堡發起試探性攻擊,但被迅速擊退,隨後奧軍滿足於轟炸法軍的補給車,引起平民車夫的一些恐慌。從他目前的位置來看,克勒瑙既可以在大約5公里外沒有防禦的敵軍後方發動攻擊,也可以攻擊通往洛鮑島的重要橋樑。然而,奧地利指揮官選擇了謹慎。他的部隊只有大約14,000人,其中一部分現在在洛鮑島上的眾多法國重型炮台的射程內,他的命令規定他的軍與科洛拉特的第三軍並駕齊驅。如果科洛拉特自己向前推進,保護克勒瑙的左翼,奧地利第六軍團可能會設想繼續其行動,但事實上,科洛拉特的行軍非常拖沓,現在還在最初的位置附近。[81][82]

科洛拉特在上午9時30分到達了他的目標位置,當時他的手下與列支敦士登親王的一個擲彈兵師接觸。由於缺乏命令,科洛拉特沒有嘗試攻擊脆弱的法國左翼。這位60歲的奧地利指揮官在當時一直使用傳統的奧地利軍隊戰術,一直忙於保護自己的後方,而不是考慮發起任何進攻行動。科洛拉特在比桑貝格高地小心翼翼地留下了整個旅,面向維也納,並派出一支相當大的部隊駐紮在他後方的一個村莊格拉斯多夫。他還派出一支聯合武裝部隊佔領了南部的布林特里村。儘管他的戰術位置很好,這使他能夠包圍馬塞納的側翼,甚至可以向沒有防禦的拉斯多夫進軍,但身處法國軍隊後方的科洛拉特還是小心翼翼地前進,滿足於用他在布林特里附近部署的兩個炮台轟炸馬塞納的部隊。[83]

法軍的反應

法軍騎兵在拿破崙面前疾馳而過。拿破崙命令南索蒂將軍的重騎兵師前往法軍左翼抵擋奧軍的進攻

隨着形勢對他的軍隊來說越來越危險,拿破崙重新評估了事態發展,並可能注意到他的部隊正對着奧軍的兵鋒。拿破崙決定通知達武加快對奧地利左翼的進攻準備,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穩定自己飽受摧殘的左翼。拿破崙此時還不想動用他寶貴的步兵儲備,所以他命令馬塞納與敵軍脫離接觸,帶領他的第四軍向南進攻奧地利第六軍。執行這樣的機動需要高超的技巧並承受很高的風險,因為這意味着馬塞納的士兵必須組成一個編隊,穿過一個擁有眾多敵方步兵、騎兵和大炮的區域。這些部隊的離開也意味着法軍戰線將出現一個巨大的缺口,拿破崙巧妙地打算通過一個巨大的炮兵陣地來填補這一缺口,該陣地將通過持續的炮擊來阻止敵人在該區域的推進。這需要時間,並且隨着來自奧地利第三軍團的士兵仍在向前推進,拿破崙指望貝西埃爾元帥的騎兵部隊協助馬塞納脫離接​​觸並部署火炮。

接近上午11時,貝西埃爾接到了他的命令,並立即向敵線的薄弱點發起進攻,即奧地利第三軍團和後備軍團之間的縫隙,那裏只有一個奧地利師駐守。隨着一個騎兵師被派往右翼支援達武,而另一個騎兵師被派往保護馬塞納的第四軍,貝西埃爾只剩下唯一一支騎兵部隊,強大的第一重騎兵師,由41歲的南索蒂將軍指揮。 拿破崙還下令讓近衛騎兵前來支援,但他的命令似乎根本沒有到達近衛騎兵的手中。法軍左翼的形勢非常嚴峻,以至於貝西埃爾選擇不等待近衛騎兵,而是下令立即衝鋒。

奧軍第四騎兵團介入戰鬥試圖阻止法軍騎兵的進攻

由於聖日耳曼將軍的騎兵旅被留在了預備隊中所以並沒有接到命令,[84][85]所以貝西埃爾帶走了南索蒂將軍剩下的16個騎兵中隊,大約2,800人,包括第1和第2近衛騎兵團以及第2和第9胸甲騎兵團。[86]法軍匆忙組建的騎兵中隊隨後發起衝鋒,但馬奇菲爾德平坦的地形幾乎沒有為他們提供掩護,奧軍火炮能夠向他們發射毀滅性的炮彈。法軍重騎兵最終在蘇森布倫村附近與敵人接觸,但發現奧軍步兵已經做好準備用子彈迎接他們,法軍的第一次衝鋒完全失敗。於是法軍騎兵進行了第二次嘗試,此次由精英騎兵帶路,南索蒂將軍本人挺身而出,但他的許多士兵無法跟上,導致許多中隊減少到只有少數人。起初,法軍的衝鋒似乎給奧軍造成一些嚴重的損失,尤其是當法國人設法衝破並擊垮一個奧軍步兵營,從而在兩個奧地利軍團之間造成了裂痕。然而到最後,法軍騎兵衝鋒對事先有準備的奧軍步兵的影響總是有限的,騎兵對奧地利擲彈兵營的影響不大,這些營現在已經形成了緊湊、堅固的方陣[71][85][87][88]南索蒂展示了一些出色的戰術技巧,與他的騎兵一起向右行軍,襲擊了阿德克拉附近的奧地利炮兵陣地。與此同時,貝西埃爾正忙着指揮剛剛開始抵達的近衛騎兵,他打算用這支騎兵發起第二次衝鋒。這時,幾乎在拿破崙的眼皮底下,一顆炮彈掠過貝西埃爾的大腿,將元帥甩了出去,貝西埃爾猛烈地摔倒在地,失去了知覺。當貝西埃爾被帶離戰場時,南蘇蒂和他的騎兵部隊設法俘獲了一個奧地利炮兵連,但列支敦士登親王適時派出了他的第6騎兵團和第4胸甲騎兵團對抗南索蒂的部隊。奧地利人在側翼襲擊了減員和疲倦的法國騎兵,法軍騎兵的一個旅長負傷,他的旅傷亡慘重被迫撤離。法軍近衛軍的輕騎兵,約有2,000多人,發動了自己的衝鋒,但也被做好準備的敵人擊退。貝西埃爾此時被推定陣亡,南索蒂將軍接管了法軍的整個騎兵軍團,但他不知道拿破崙的指示,決定帶着他的部隊撤退。總而言之,法軍騎兵的衝鋒代價非常高昂。一整天,僅南索蒂的師就損失了1,200匹馬,大量士兵失去了戰鬥力。然而,他的騎兵確實讓馬塞納成功與奧軍脫離接觸,並為部署火炮贏得了寶貴的時間。[71][85][87][88]

來自帝國衛隊的12磅火炮
帝國衛隊炮兵指揮官安托萬·德魯奧中校在瓦格拉姆戰場部署他的火炮

拿破崙知道騎兵衝鋒只是權宜之計,因此,當重騎兵忙於阻擋奧地利步兵的前進時,他命令雅克勞里斯頓將軍佈置一個巨大的炮兵陣地,目標是重創敵人,阻止奧軍的前進並迫使他們放棄在阿德克拉和蘇森布倫之間的陣地。勞里斯頓的炮兵陣地由84門火炮組成,包括帝國衛隊炮兵的全部60門火炮和法軍「意大利軍」提供的24門火炮。[89]近上午11時,由奧古斯丁-瑪麗·德阿博維爾上校指揮的近衛軍榴彈炮最先開始行動。緊隨其後的是衛隊的步兵火炮,由安托萬·德魯奧中校指揮,不久之後,還有來自「意大利軍」的炮兵。法軍的火炮部署在一條單線上,全長約2公里,「意大利軍」的大炮面向列支敦士登親王的奧地利後備軍,而近衛軍炮兵位於中央,面對科洛拉特的奧地利第三軍團,近衛軍牽引炮則面對敵人手中的布賴恩特里村。當他們完成部署時,法軍大炮被命令立即開火,相對較短的射程——350到550米——以及可以讓炮彈彈射很遠的平坦潮濕的地面,意味着炮兵轟炸結果幾乎是立竿見影的。奧地利步兵和騎兵的整個方陣,有時多達20人,被一炮炸飛,在某些情況下,法軍甚至能夠使用短程火炮轟炸,這對排兵密集的奧地利步兵營來說是毀滅性的。為了給敵人施加更大的壓力,法軍火炮奉命穩步推進,同時保持最猛烈的火力。這一舉動很快迫使科洛拉特開始撤回他的部隊。然而,與此同時,奧地利炮兵正在使用科洛拉特和列支敦士登軍團的火炮持續發射反制火力。但最重要的是,來自僅一公里外瓦格拉姆附近的兩個12磅奧地利大炮的兇猛炮火對法國炮兵造成的傷害最大。很快,一些法國炮兵部隊被削減到拿破崙要求在近衛步兵中招募志願者以彌補損失。戰場上的炮火很快點燃了成熟的玉米作物,雙方的一些傷員無法爬到安全的地方,有時就在原地被活活燒死。[90][91]

當大炮在咆哮時,馬塞納的部隊就在拉斯多夫附近,正在編隊向南進軍。接近上午11時,他重組了許多在攻擊阿德克拉時潰散的士兵,然後分發了白蘭地,以提高士氣。[92]由於他的一部分部隊仍在為保住阿德克拉而戰,馬塞納將他的部下引向埃斯靈,旨在威脅克勒瑙的奧軍軍團,該軍團此時處於法國防線後方的前沿陣地,但並未試圖威脅拿破崙的後方軍隊。奧地利軍團的被動態勢部分是由於缺乏進一步推進的命令,部分是由于克勒瑙相對較小的部隊現在與奧地利主力部隊脫節。儘管如此,馬塞納的任務仍然艱巨。他的一些部隊不得不以編隊的模式行進不少於八公里,在敵人的前線移動。馬塞納展示了他一貫的才能和堅韌,利用他可用的騎兵來掩護他的手下,並利用玉米地來掩飾他的前進。法軍雖然在敵人火槍的射程之外,卻一直受到奧地利大炮的轟炸。奧地利騎兵試圖進攻,幾乎到達馬塞納本人的馬車前,在法國騎兵介入戰鬥時,馬塞納的副官被迫拔劍保衛元帥。接近中午時分,在90分鐘內行進了大約6公里半後,馬塞納軍的主要部隊,即馬魯拉茲的騎兵師和勒格朗的步兵師,進入了被敵人佔領的埃斯靈村。[93][94]

達武的側翼進攻

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塔,這是瓦格拉姆戰役第二天爆發激烈戰鬥的地點

當戰場西側的戰鬥進行時,達武元帥正在準備進攻,拿破崙打算用他的部隊來贏得這場戰鬥。為了在他面前的高原上站穩腳跟,達武不得不擊退羅森伯格的奧地利第四軍。兩支部隊在前一天和當天早上的襲擊中都發生過衝突,在早上5時和6時之間,羅森伯格進行了一次令人驚訝的襲擊,而法軍則設法擊退了這一襲擊。由於戰場其他地區的奧地利軍團未能同時進攻,羅森伯格被迫將他的部隊撤回到他們的初始陣地,佔領了高原和戰略村莊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這個村莊是達武需要不惜一切代價佔據的關鍵位置,以使法軍能夠贏得此戰。儘管達武擁有巨大的人數優勢,但他的任務並不容易,因為奧地利人擁有眾多的騎兵和大炮來支援他們的步兵。此外,該地的陣地非常穩固,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村由堅固的石屋組成,還有一座廢棄的石制教堂,高聳顯眼的塔樓、修道院和磨坊等眾多大型建築,構成了易守難攻的防禦工事。羅森伯格的陣地唯一的弱點是它的左側,那裏的高原形成一個向東北下降的緩坡。[95][96]

當法國人準備進攻時,雙方的火炮皆已開始交火,羅森伯格的火炮被放置在高地上,有時位於土方工程後面。[95][96]儘管奧地利炮兵戰術位置優越,但在大約兩個小時的轟炸之後,法軍設法使大部分奧地利火炮退出了戰鬥序列,並在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村引發了迅速蔓延的火災。[97]法國炮兵在與奧地利炮兵的決鬥中獲勝的部分原因是法國大口徑火炮數量較多,但最重要的是它們的火力集中度較高,法國第三軍和第二軍的火炮進行了合作並製造了密集的火力覆蓋。[98]到 上午9時30分,達武的部隊就位並準備開始進攻。最初的命令是達武派他的四個步兵師向北發起正面進攻,但那天早上,拿破崙改變了主意,法皇本人親自偵察了這個陣地,並注意到他可以利用奧地利陣地左側的弱點。[99]新的命令讓達武的兩個師,由古丁將軍和普托德將軍帶領,將從大霍芬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推進,迫使羅森伯格派出一部分兵力迎擊他們,而其餘的步兵師,由弗里安特將軍和莫蘭德將軍帶領,則支援兩個騎兵師從東部進攻高原的行動。這一命令造成了重大延誤,因為部隊必須向東移動到他們指定的陣地,並且必須建造橋樑,以便炮兵能夠越過魯斯巴赫河。羅森伯格指揮着該區的所有奧地利軍隊,因此他可以依靠諾德曼將軍的奧軍先遣衛隊的增援,以及諾斯蒂茨麾下的眾多騎兵,所有這些都置於他的直接指揮之下。他還指望着來自東方的支援,約翰大公的「內奧地利軍」據說即將抵達戰場,但到目前為止,約翰大公仍未出現。[100]

達武下令襲擊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達武親自在前線指揮部隊時他的馬被擊中,但他繼續指揮對奧軍陣地的襲擊

法軍在上午9時30分到10時30分之間開始向奧軍陣地穩步推進,他們的行動被先前炮擊產生的濃煙掩蓋。[99]在右側,法軍的一個騎兵師在上錫本布倫擊退了的奧地利騎兵部隊,並為弗里安特和莫蘭德的兩個步兵師掃清了道路,後者開始了對左翼敵人的包圍機動。羅森伯格對法軍進攻的回應是重新部署他的預備隊以形成一個新的側翼:由兩個步兵旅和奧地利第58步兵團組成。然而,所有這些部隊都是從前一天傷亡慘重的諾德曼先遣衛隊中抽調出來的。在這次行動中,諾斯蒂茨的騎兵最初被部署在懸崖下方的平原上,但被法軍的龍騎兵推回了高原斜坡。奧地利騎兵隨後重新部署以保護諾德曼的側翼。與此同時,達武親自率領古丁和普托德的兩個步兵師,他們將正面衝擊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該村由三個奧地利步兵旅(魏斯、黑森-洪堡和斯威本)保衛,奧軍的第二線陣地由第3步兵團的兩個營負責。奧地利的第一線以穩定的火力與古丁和普托德的前進縱隊交火,這迫使法軍的進攻暫時停止。再往東,帶領法國進攻的莫蘭德也面臨着類似的命運,當時奧地利人發動了步兵和騎兵的聯合進攻,迫使法國人撤退並進行重組。奧地利第一線,第4和第49步兵團,在8個驃騎兵中隊的支援下對法軍進行了反擊,莫蘭德的第13輕步兵和第17線列步兵團暫時陷入困境。然而,弗里安特迅速做出反應以支持他的指揮官,派遣一個旅對抗現在暴露的奧地利人側翼。此時,諾德曼親自干預以重建局勢,並在此過程中身受重傷,奧地利在該區域的反擊完全失敗。諾德曼將軍不久後被法國人在一條溝里被發現,他在他的部下倉促撤退時被丟下。奧軍在撤退至安全地帶後進行了重組。奧地利騎兵雖然人數眾多,但未能發動集中衝鋒,而是發動了幾次小規模衝鋒,收效甚微。在這個關鍵時刻,弗里安的部隊全員出動,儘管第一次進攻失敗,但很快就在懸崖上站穩了腳跟,向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的塔樓挺進,這表明該地區的戰鬥正在朝着有利於法軍的方向發展。[101][102][103]

指揮達武第3步兵師的古丁將軍在進攻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古丁和普托德也集結了他們的手下,發動了對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的另一次攻擊。這一次,法軍遇到了來自羅森伯格的第四軍團由羅漢將軍指揮的步兵師,雙方進行了挨家挨戶的巷戰,儘管村子現在大部分都已經被大火吞沒。法軍的士兵同樣堅定,甚至高級指揮官也將自己暴露在最大的危險中(達武的馬在他身旁被流彈擊殺,古丁本人受重傷),以便讓士兵們振作起來。法軍的不斷進攻和迅速蔓延的大火迫使為支援羅漢師而組建的黑森-洪堡旅撤出陣地並在村莊後面的懸崖上進行重組,緊隨其後的是古丁的散兵。戰鬥在廢棄的教堂周圍繼續進行,奧軍9個步兵營仍然頑強地堅守,儘管他們的指揮官已經躲了起來。教堂及其顯眼的石塔在中午時分最終被法軍佔領,左翼和右翼的法軍在那裏會合併迫使三個奧地利團撤退,以避免被包抄。當羅森伯格未能與黑森-洪堡的旅一起奪回塔樓時,他決定將他的全部部隊重新部署到更遠的高原上並形成一條新戰線。這一及時的行動暫時阻止了法軍的進一步前進。看到這一發展,達武選擇強行進行決定性的突破,並投入了他的終極預備隊——第三重騎兵師。元帥命令重騎兵沿着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以西的高原,立即對敵線進行正面攻擊。第3重騎兵師是當天剛加入第三軍的一個單位,[104]由31歲的讓·阿瑞吉·卡薩諾瓦將軍指揮,他之前沒有指揮師級部隊的經驗。[105]該師由第4、第6、第7和第8四個胸甲騎兵團組成,共有16個中隊和近2,000人。[86]由於需要立即發起衝鋒,阿瑞吉急忙組建中隊,帶領一個旅上坡,但一到那裏,他就發現自己置身於敵人的路障之中,據他自己的說法,他完全無法部署一個單一的中隊。身穿鋼甲的胸甲騎兵多次嘗試打破奧地利人的防守,但地形不適合這種行動,法軍的嘗試都失敗了。在幾次令人沮喪的衝鋒後,阿瑞吉將他的手下拉回安全地帶,並憤怒地出發尋找達武並抗議他的命令,這些衝鋒導致法軍騎兵損失了大約300人。[106]

拿破崙沿着達武縱隊走過的路。第三軍的進攻構成了法軍在瓦格拉姆的關鍵攻勢

正午剛過,儘管法國騎兵突擊失敗,但羅森伯格意識到他陷入困境的戰線即將被攻破,這將對整個奧地利軍隊造成災難性後果。由於他的全部部隊都已經投入戰鬥並且沒有預備隊,這位奧地利指揮官幾乎無法阻止看似不可阻擋的法國猛攻。正是在這個決定性的時刻,卡爾大公親自為他飽受打擊的左翼帶來了增援:來自第57步兵團和第15步兵團的五個營,一個六磅炮連,四個驃騎兵中隊,以及整個第8胸甲騎兵團。隨着騎兵的加強,卡爾大公命令他的騎兵衝鋒。起初,奧軍騎兵的衝鋒壓倒了法軍第7騎兵團。奧地利人隨後衝向法軍的第二線騎兵,後者出人意料地嘗試用卡賓槍掃射擊退進攻者,但未能打破奧軍衝鋒的推動力。由於騎兵的成功衝鋒,奧軍能夠繳獲十門法國火炮。但奧地利的勝利轉瞬即逝,法軍的騎兵預備隊精心準備了一次反擊,並巧妙地從正面及側翼一起發動了進攻。在法軍方面,埃馬紐埃爾·格魯希將軍很快帶着他的龍騎兵支援,而諾斯蒂茨被迫派一個騎兵旅來對抗法軍。一場大規模,儘管短暫的騎兵衝突隨之爆發,在混戰中,諾斯蒂茨本人負傷,奧地利騎兵被擊退,他們早些時候繳獲的大炮被拋下。這是戰鬥的主要騎兵行動,儘管奧地利人在該地區投入了40個中隊中的30多個,但法軍還是佔了上風,這主要歸功於法軍對大規模行動的出色訓練。奧地利人以單個團的方式向一個將整個旅和師協同行動的敵人衝鋒,儘管總體數量上佔優勢,但他們已經不堪重負,這證明了他們長期無法協調大規模的騎兵衝鋒。接近下午1點時,在他的騎兵衝鋒失敗後,羅森伯格認為他無法繼續防守目前的陣地,於是開始組織向博克夫利斯撤退。[107]

麥克唐納的部隊

麥克唐納的步兵方陣

達武成功的側翼機動並沒有被忽視。儘管距離很遠,但到下午1時,拿破崙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達武的陣線現在已經遠遠超出了馬克格拉夫諾伊錫德爾清晰可見的塔樓,這表明他的手下已經成功地擊退了敵人的側翼。在馬塞納成功脫離接觸後,法軍的左翼現在穩定下來,拿破崙開始下達全面進攻的命令。馬塞納將繼續向南進軍,並在阿斯珀恩附近猛烈攻擊克勒瑙的軍團,烏迪諾受命準備他的軍進攻高原並驅逐奧地利第二軍,歐仁將帶領第六軍在瓦格拉姆對抗敵軍,而麥克唐納的第五軍將靠近阿德克拉。昨天夜裏,麥克唐納的第二師重新加入了他的部隊,雖然理論上有23個營,但他的補給減少,導致幾乎不能召集8,000人。有了這支部隊,麥克唐納正準備執行拿破崙先前的命令,襲擊瓦格拉姆村附近的高原,這與他前一天襲擊的地點大致相同,當時他收到了新的命令。這些條件是麥克唐納的部隊應該向西前往阿德克拉。[109][110][111]

7月6日的行動(俄語)

下午1點前,麥克唐納向他指定的位置移動,拉馬克和布魯西爾將軍的兩個步兵師的8個營排成一線,組成先鋒,其他15個營留在縱隊內,更容易抵禦來自奧軍騎兵威脅。這個不尋常的編隊長約800米,寬約550米,由一些火炮支援,這些火炮奉命向右推進,向奧地利防線開火。塞拉斯將軍的師也奉命支援這次襲擊,並部署在縱隊後方一段距離,其中一個騎兵團保護其後方。這些法軍的指定目標是向前推進並佔領位於奧地利擲彈兵預備隊和第三軍團之間的接縫處的蘇森布倫村。一旦成功佔據了這個位置,他們就會在兩個奧地利陣型之間挖出一個楔子,將它們推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將保護麥克唐納陣型的側翼,沃爾瑟將軍的近衛騎兵師保護右翼,南索蒂的第一重騎兵師保護左翼。薩胡克將軍從「意大利軍」中帶來的騎兵師也參與了這一行動。[109][112]

隨着麥克唐納笨重的縱隊向前推進,奧地利火炮向隨行的法國火炮開火,使其中15門癱瘓,法軍炮兵甚至還來不及反應。奧地利的炮兵隨後將注意力集中在麥克唐納緩慢移動的陣型上,其縱深的隊伍提供了理想的目標。卡爾大公看到法國人的進攻,命令他的軍團指揮官守衛擲彈兵預備隊和第三軍團的側翼。列支敦士登親王命令一個旅向前進的法軍縱隊右翼展開火槍齊射,而科洛拉特則向他的一個旅發出類似的命令,後者向麥克唐納的左手部署火槍,而奧地利大炮則在衝擊縱隊的前線。然而,此時法軍已經成功地削弱了奧地利的防線,並且離蘇森布倫村只有幾百米。[112][113][114]由於他的兵力此時減少到一半多一點,[115]並且他的營被迫形成方陣以抵禦施瓦岑貝格的騎兵的連續三次攻擊,麥克唐納無法再進一步了。他號召他的騎兵衝鋒並清除敵人的槍炮和步兵,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奧軍現在處於完全混亂的狀態,可以輕易被摧毀。[112]在他的左邊,[116]南索蒂為了保護自己的騎兵免受持續的奧軍火力的傷害,將自己的騎兵部署的太靠後了。當南索蒂帶着他的胸甲騎兵抵達時,奧地利人已經準備好迎接他們,而大炮早已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法軍胸甲騎兵隨後向武卡索維奇和聖朱利安將軍的兩個奧軍步兵師發起衝鋒,但這些人現在已經形成了堅固的方陣,在騎兵的攻擊下幾乎沒有損失。[117]

法軍近衛騎兵向奧地利龍騎兵衝鋒

再往北,保護麥克唐納縱隊另一側的是一個近衛騎兵師,該師也收到了麥克唐納的衝鋒請求,但仍然一動不動,其指揮官沃爾瑟將軍沒有直接指揮官拿破崙的命令或貝西埃爾元帥的命令。拿破崙本人離戰場太遠,而貝西埃爾在之前的騎兵衝鋒中受了傷,被抬離了戰場,所以近衛騎兵沒有動彈。接近下午2時,麥克唐納的進攻陷入停頓,在該區域完全摧毀奧地利防線的機會落空。拿破崙厭惡地注意到這是騎兵第一次讓他失望,但考慮到法國軍隊的疲憊狀態和遭受的損失,麥克唐納可能無論如何都無法跟進騎兵取得的任何突破。儘管如此,堅決領導的進攻還是實現了拿破崙的主要戰略目標,即牽制該地區的奧地利軍隊,阻止卡爾支援他飽受打擊的左翼。被迫承認他的進攻失敗後,麥克唐納盡最大努力保護他剩下的人免受敵人猛烈的炮擊。然而,援軍就在不遠處:拿破崙派了一個巴伐利亞師,約有5,500人,[118]以及帝國衛隊的精銳騎兵和薩克森騎兵。[119]巴伐利亞師迅速趕來支援,但與敵人交火只是短暫的,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有火炮,因為此時奧地利人已完全撤退。在巴伐利亞人的身後是「青年近衛軍」的燧發槍手,共有四個營,由拿破崙的副官雷耶將軍率領,這支軍隊被嚴令避免「捲入任何冒險」。在近衛軍的支持下,巴伐利亞人佔領了蘇森布倫,然後獨自繼續追擊撤退的奧軍。[118]近衛騎兵試圖攔截奧軍,但遭到列支敦士登親王的奧地利騎兵的反擊,在沒有增援的情況下,法軍不得不撤退,只繳獲了三門敵方大炮。[119]

馬塞納的「地獄縱隊」

與此同時,馬塞納的部隊從11時開始取得了顯着進展,當時他開始脫離阿德克拉的混戰並組織他對克勒瑙陣地的進軍。在法軍左翼,奧軍第六軍團的指揮官克勒瑙完全了解馬塞納的策略,並在戰後報告中表示,他看到一支「地獄縱隊」向他逼近。到12點30分,法軍第四軍的成員已經到達埃斯靈,馬塞納此時收到了皇帝的派遣,通知他達武的成功並敦促他進攻。馬塞納派出馬魯拉茲的騎兵去清除奧軍先前被擊潰的騎兵。然後,馬魯拉茲攻下並俘獲了正在轟炸多瑙河上的橋樑的奧地利炮兵陣地,驚慌失措的奧地利炮手們紛紛逃命。來自奧軍輕騎兵的反擊逼退了法軍並重新奪回了丟失的炮台,設法將除了兩門火炮外的大部分火炮帶到安全地帶,然後更多的法國騎兵,這次來自拉薩爾的部隊,與奧軍對抗。法國騎兵的進攻阻止了克勒瑙軍的前進,並讓法國人對埃斯靈村發起了自己的進攻。六周前,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戰役期間,法國人勇敢地保衛了這個村莊,抵禦了奧地利的幾次襲擊。現在法軍需要從大約1,200名奧軍手中奪走它。村子裏一片廢墟,但堅固的石倉依然屹立,組成一個強大的防禦結構。儘管如此,經過激烈的戰鬥,法軍在14時前佔領了埃斯靈,守軍逃向阿斯珀恩。馬塞納在短暫的戰鬥後佔領了阿斯珀恩,併集結了他的四個步兵師,繼續向克勒瑙的陣地施壓,並將莫利托的師派往布賴滕利。[92]在那裏,杜魯特將軍的「意大利軍」師,被派去填補第四軍與其他軍隊之間的空隙。在佔領布賴滕利後,杜魯特的部隊能夠與莫利托會合。[119]

馬塞納已經完成了他的任務,而且他沒有任何進一步的命令,但在聽到右邊猛烈的炮聲後,他明白他需要繼續進攻。他讓布德的師向卡格蘭進軍,而他的其他三個步兵師向萊奧波爾多進軍。軍團騎兵領先於步兵,拉薩爾的中隊在萊奧波爾多附近追上了克勒瑙的步兵。在那裏,法國騎兵遇到了兩個奧地利營,奧軍已經形成了堅實的方陣,這種陣型非常適合抵擋騎兵。法軍騎兵的衝鋒收效甚微。第一個奧軍方陣只有在被法軍火炮轟炸後才能分散。下午5時前不久,法軍騎兵衝向第二個方陣,正是在這次行動中,英勇的拉薩爾,那個時代最好的騎兵指揮官之一,被子彈擊中陣亡。馬魯拉茲接替了騎兵的指揮權,親自擔任第8驃騎兵團團長,為被殺的指揮官報仇;但這次進攻失敗了,馬魯拉茲本人也受了傷,不得不被抬到後方。這一事件,以及法國人現在在比桑貝格高地受到奧地利第五軍的炮火攻擊的事實,說服馬塞納停止追擊。接近下午5時,克勒瑙成功地將他的部隊從多瑙河旁的危險位置撤出,並轉移到部署在比桑貝格高地的預備隊後面相對安全的地方。[120][121]

奧軍的撤退

當克勒瑙被趕出埃斯靈時,卡爾大公收到了期待已久的消息,即他的兄弟抵達戰場。然而,這個消息令人失望:奧地利的約翰大公和他的13,000名士兵,卡爾拯救他崩潰左翼的唯一希望,只能在下午5點左右到達,這時候已經為時已晚,無法對戰果產生任何影響。到現在為止,卡爾敏銳地意識到他的部隊不會再堅持太久了。他在瓦格拉姆高原上的三個軍(第一、第二和第四)已經行動了大約十個小時。在他的右邊,第三軍、第六軍和預備軍也都被擊退。至關重要的是,他沒有預備隊來支援他的戰線或發起反擊。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戰鬥將意味着奧地利陸軍的終結,在卡爾看來,也意味着哈布斯堡帝國的終結。他唯一現實的選擇是開始有秩序的撤退,他在中午前下令,指揮每個軍團沿着撤退路線前進。[122]

當麥克唐納的進攻引起奧地利人的注意時,法軍發動了全面進攻。拿破崙委派了馬爾蒙的第11軍,填補「意大利軍」和第2軍之間的空隙。此外,接近下午1點時,烏迪諾的第二軍已經開始在瓦格拉姆高原正面迎擊奧軍。整個上午都在等待他的攻擊命令的烏迪諾決定不再等待,儘管他還沒有收到命令。奧地利第二軍整個上午除了與法國第二軍團交火以外沒有進行任何其他戰鬥。第二軍的指揮官,經驗豐富的霍亨索倫親王,可以看出他的部隊有被達武看似勢不可擋的軍從側翼襲擊的危險。現在,烏迪諾正在向他進攻。起初,霍亨索倫試圖守住他最初的陣地,他的手下用火槍齊射迎接烏迪諾的前進縱隊。然而,奧地利指揮官意識到他的陣地的脆弱,看到在他的左邊,所有的奧地利軍隊都在全面撤退後,他冒着被烏迪諾壓制的風險,而達武則可以自由地從他的側翼推進。因此,霍亨索倫別無選擇,只能命令他的部下撤退並在更北的地方形成新的防線,他派出5個營和幾門火炮組成防守部隊,並牽制達武的兩個師,這兩個師正在接近鮑默斯多夫村。[119][123]

烏迪諾眼看着奧軍全線撤退,便失去了冷靜,沿着自己的陣線疾馳,高喊着他的命令,命令他的手下向敵人追擊。軍的一個師長格蘭讓將軍重申了這一極不尋常且可能具有災難性的命令,這將導致縱隊迅速分散並容易受到反擊。幸運的是,部隊由經驗豐富的下級軍官指揮,他們接管並執行了此類場合所需的有序戰術。在這次行動中,烏迪諾兩次受傷,他的馬也被射中。[119]但他繼續指揮他的部隊,在他的外科醫生為他的傷口包紮後,他親率部隊繼續前進。[124]儘管奧軍守軍仍在英勇防禦,但法軍衝進了鮑默斯多夫。烏迪諾的軍隨後呈扇形散開,他的大部分人繼續向霍亨索倫和塔羅的師施壓,並對抗貝勒加德的第一軍。在西邊,帕克索德將軍和他的「意大利軍」的一個師在意大利皇家衛隊的支持下,沿着魯斯巴赫河向瓦格拉姆村進行了機動。在那裏,他們發現了德阿斯普雷的奧地利擲彈兵師沒有保護的側翼,該師按照卡爾的命令被留下來掩護剛剛開始撤退的貝勒加德。令擲彈兵吃驚的是,法軍衝進了陣地,將奧地利人推回了阿德克拉村外。奧軍隨後得到了第二軍團塔羅師的支持,該師成功地襲擊了村莊旁邊的高原。貝勒加德的反應是派出他的一些預備隊來阻止敵人的猛攻,但法國人設法守住了瓦格拉姆和阿德克拉這兩個戰場上的關鍵陣地。[119][123]

到下午4時,奧軍全軍撤退。撤退中的奧軍出色地執行了這一機動,編隊保持凝聚力並以梯隊形式撤退,每個編隊都保護相鄰部隊的撤退。在這次分階段的撤退中,奧地利炮兵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設法集結了足夠數量的大炮以將敵人保持在相當遠的距離。已經在酷熱和稀缺的水和食物的情況下,已經行軍和戰鬥了四十多個小時的法軍正在緩慢地跟隨撤退的敵人。法軍此時筋疲力盡,到下午4點時,瓦格拉姆出現了短暫的恐慌。數十名法國步兵逃跑,在恢復秩序之前,老近衛軍被迫排成方陣以保護拿破崙的司令部。大約一個小時後,第二個這樣的時刻發生了,約翰大公軍隊的一支偵察隊突然出現在格林岑多夫附近,引起了軍隊的散兵和平民的恐慌,近衛軍再次被迫排兵佈陣。但約翰很快就收到了戰鬥已經結束的消息,急忙折返。[125]最後一次事件發生在西下午6時,當時來自達武軍團的第108線列步兵團的成員追上了敵軍散兵游勇。在那裏,法國人發現房子裏擠滿了醉醺醺的奧地利士兵,奧軍拒絕投降並試圖自衛。其中約200人被屠殺,400人被法軍俘虜。[126]到夜幕降臨,精疲力竭的法國人不得不停止追擊並在他們的陣地紮營。[122]黃昏時分,法軍騎兵追上了奧軍第三軍並試圖阻止其撤退,但該地區的眾多奧軍騎兵迅速介入,擊退了這些騎兵。卡爾大公隨後命令第三軍加快撤退,與第六軍保持一致。到晚上8點時,所有戰鬥都結束了,奧地利人得以在沒有任何進一步接觸的情況下撤離。拿破崙贏得了偉大的瓦格拉姆之戰。[127]

後果

追擊與停戰

到7月6日夜幕降臨時,仍有能力採取行動的奧地利軍隊與他們的追兵脫離了接觸,卡爾設法重新建立了一個有凝聚力但不規則的戰線。晚上戰鬥中奧軍表現出的戰鬥力讓拿破崙懷疑奧地利人是否真的會在第二天重新開始戰鬥。拿破崙於7月7日早早起床,親自偵察了戰場,注意到雙方人員的巨大損失,並看到奧地利人已經撤退。然後他回到了更實際的事情上,在收到麥克唐納的報告後,他突然擁抱了這位將軍,並將他提升為帝國元帥,這是唯一在戰場上獲得頭銜的元帥。拿破崙還批評馬爾蒙在戰場上的遲緩,並告訴烏迪諾,他應該因為沒有接到命令就發起進攻而被處死。法國人在下午2點時恢復了他們的追擊,因為軍隊的極度疲憊阻止了提前開始。他們的大炮在戰鬥中發射了90,000到100,000發子彈,導致沉箱空置,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裝填。[128]在普通士兵中,甚至出現了軍隊紀律嚴重崩潰的情況,因為軍隊穿過了滿是葡萄藤和酒窖的縣城。當憤怒的烏迪諾手持軍刀試圖在他的軍團中一群喝醉的騎兵中恢復紀律時,他幾乎被自己的手下襲擊了。[128]由於缺乏關於奧軍撤退確切方向的可靠信息,追擊變得更加複雜。各軍團收集的相互矛盾的情報令人困惑地指出,奧地利人正在撤退到布爾諾茲諾伊莫,而其他報告實際上表明正在向摩拉維亞撤退。法國人試圖通過持續進軍來縮小差距。帶頭追擊的是西邊的馬塞納軍團,中部的馬爾蒙和東邊的達武,而「意大利軍隊」則被派往密切關注約翰大公的軍隊。[129][130]

奧地利人實際上正在向波希米亞的茲奈姆撤退。奧地利軍隊在瓦格拉姆戰役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得不留下他們的傷員,但還是成功抓走了數千名法國俘虜、幾十門火炮和幾個帝國鷹標。卡爾大公充分利用夜間行軍,於7月7日將他的大部分部隊集結在科爾新堡[131]卡爾和他的高級指揮官曾考慮過各種計劃來繼續抗爭,但最終,卡爾並沒有為繼續抗爭而部署他的軍隊。早在瓦格拉姆戰役之前,這位奧地利指揮官就認為奧地利的最佳選擇是締結和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奧地利帝國需要擁有一支規模龐大、具有戰鬥力的軍隊,他們可以在和平期間將其用作籌碼會談。7月9日至12日,來自歐仁的「意大利軍」的士兵在一系列小規模衝突中與約翰大公的部隊發生衝突,並將他們推回匈牙利,而馬塞納則在數次行動中追趕並與奧地利後衛作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霍拉布倫之戰。至此,拿破崙已經大致了解了卡爾的意圖並採取了應對措施。馬爾蒙和他的第十一軍團是第一個在茲厄姆戰役中與奧地利軍隊交戰的部隊,並且在數量上暫時處於劣勢。他的10,000人面對大約60,000名集結的敵軍,但按照拿破崙戰爭的典型風格,馬爾蒙決定進攻以壓制敵人。他可以合理地期待很快得到增援,晚上22時,拿破崙帶着增援部隊抵達。第二天,戰鬥如火如荼,茲厄姆周圍發生了一些血腥的戰鬥。奧地利人在戰鬥中傷亡慘重,損失了約6,200人,隨着時間的推移,達武和烏迪諾即將到來,法國軍隊將增至約84,000人。認識到繼續戰鬥的徒勞,卡爾決定請求停戰。他這樣做是出於自己的責任,因為他沒有得到皇帝弗朗茨一世的許可。貝爾蒂埃元帥直言不諱地建議繼續敵對行動並徹底摧毀奧地利帝國,但拿破崙選擇接受停戰。茲奈姆的停戰標誌着1809年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在軍事意義上結束。[132][133][134]

傷亡數字

瓦格拉姆戰役擁有超過300,000名戰鬥人員,是當時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雙方至少有72,000人傷亡,這也是迄今為止整個大革命戰爭拿破崙戰爭中最血腥的軍事交戰。異常高的傷亡率主要是由於火炮空前集中,在平坦的戰場上,雙方軍隊在兩天的戰鬥中至少發射了90,000發炮彈。[135][136]

拿破崙利用他慣常的宣傳方式在輿論上將他的損失降到最低,他在大軍公報中說,瓦格拉姆之戰中法軍只有「1,500人陣亡,3,000至4,000人受傷」。實際上,法軍的損失數字是可怕的。[137]法國的醫療服務完全不堪重負,帝國衛隊的傷員被優先救治並且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在瓦格拉姆受傷的1,200名帝國衛隊士兵中,有一半能夠在幾天內返回部隊,只有145人因傷死亡。其他的一線部隊就沒那麼幸運了。雙方的大多數傷員都被炮火擊中,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經常需要截肢。手術的大量失血、不良的後期護理和感染風險意味着截肢後的生存機會並不高。[138]

由於兩支軍隊都沒有提供完整的損失列表,因此很難確定確切的傷亡人數。一位作者認為,法國人的各種傷亡人數接近40,000人,大大超過了奧地利人的傷亡人數。[59]更保守的估計認為,法國的整體損失在25,000-28,000人之間。[139]五名法國將軍(包括拉薩爾)[140]和另外238名軍官以及7,000名士兵陣亡。此外,37名將軍、883名軍官和25,000多人受傷,4,000人被俘。[135]

在奧地利方面,損失也很大。一份官方報告顯示,與1809年7月5日的總人數相比,1809年7月11日時奧軍減員了51,626人。這個數字不僅代表了瓦格拉姆之戰中損失的人數,還包括了戰鬥後發生的許多小規模交戰和小規模衝突中的損失,以及茲厄姆戰役中遭受的損失。[135]這些人中的許多人只是在行動中失蹤了,隨後能夠返回部隊。儘管如此,保守估計奧軍在瓦格拉姆的損失約為30,000人,其中24,000人被殺或受傷,其餘被俘。[59]

分析

就像在血腥的埃勞戰役一樣,拿破崙未能在瓦格拉姆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決定性的勝利。法軍單在瓦格拉姆就有34,000人的傷亡,幾周前在阿斯珀恩-埃斯靈之戰中法軍也有20,000人傷亡。這樣的傷亡數字表明拿破崙的部隊中經驗缺乏的新兵比例持續增長,也表明他的對手的經驗和能力正在增加,奧軍正在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法軍的損失特別慘重,其中包括許多經驗豐富的士兵以及三十多名不同級別的將軍,法軍無法從此役中輕易恢復。貝爾納多特因作戰不利而被拿破崙開除,這將對未來的戰鬥造成嚴重後果。貝爾納多特後來成為瑞典王儲後利用自己對拿破崙戰術的了解帶領聯軍在第六次反法同盟第七次反法同盟中成功擊敗拿破崙。[141]

引注

  1. ^ Bodart 1908,第409頁.
  2. ^ Gill 2010,第401頁.
  3. ^ Gill 2010,第391頁.
  4. ^ 4.0 4.1 Gill 2020,第100頁.
  5. ^ 5.0 5.1 5.2 Castle 7.
  6. ^ Rothenberg 39–61.
  7. ^ Chandler 1998,第663頁.
  8. ^ Rothenberg 61–66.
  9. ^ Chandler 1998,第665-666頁.
  10. ^ Rothenberg 62–63.
  11. ^ Fierro, Palluel-Guillard, Tulard 131–137 and 586.
  12. ^ 12.0 12.1 Rothenberg 65–82.
  13. ^ Chandler 1998,第670頁.
  14. ^ Rothenberg 85–129.
  15. ^ Castle 29–55.
  16. ^ Fierro, Palluel-Guillard, Tulard 138–139 and 586.
  17. ^ 17.0 17.1 Rothenberg 152.
  18. ^ 18.0 18.1 Rothenberg 127–129.
  19. ^ Castle 54–55.
  20. ^ Rothenberg 145.
  21. ^ Rothenberg 143–144.
  22. ^ Rothenberg 148.
  23. ^ Rothenberg 143–147.
  24. ^ Rothenberg 144–145.
  25. ^ Chandler 1998,第706頁.
  26. ^ Chandler 1998,第692頁.
  27. ^ 27.0 27.1 Rothenberg 131–143.
  28. ^ Rothenberg 146–150.
  29. ^ 29.0 29.1 Naulet 35.
  30. ^ Lorraine Petre 341.
  31. ^ 31.0 31.1 Rothenberg 151.
  32. ^ Chandler 1998,第709頁.
  33. ^ Castle 58.
  34. ^ Naulet 35–36.
  35. ^ Naulet 39–40.
  36. ^ Naulet 45–46.
  37. ^ Rothenberg 163.
  38. ^ 38.0 38.1 Rothenberg 163–164.
  39. ^ 39.0 39.1 39.2 Castle 61.
  40. ^ Rothenberg 165.
  41. ^ Rothenberg 164–165.
  42. ^ Castle 59.
  43. ^ 43.0 43.1 43.2 43.3 Rothenberg 166–167.
  44. ^ 44.0 44.1 Naulet 46.
  45. ^ Rothenberg 166.
  46. ^ Castle 62.
  47. ^ 47.0 47.1 Naulet 47.
  48. ^ Rothenberg 167–169.
  49. ^ Castle 62–64.
  50. ^ Naulet 47–50.
  51. ^ 51.0 51.1 Castle 65.
  52. ^ Rothenberg 169.
  53. ^ Naulet 51.
  54. ^ 54.0 54.1 Rothenberg 170–171.
  55. ^ 55.0 55.1 Castle 66.
  56. ^ Rothenberg 172.
  57. ^ 57.0 57.1 Rothenberg 172–173.
  58. ^ 58.0 58.1 58.2 58.3 58.4 Castle 66–68.
  59. ^ 59.0 59.1 59.2 Arnold 171.
  60. ^ Rothenberg 170.
  61. ^ Hourtoulle 46–47.
  62. ^ Castle 65–66.
  63. ^ 63.0 63.1 63.2 Rothenberg 173–174.
  64. ^ Castle 20–21.
  65. ^ Rothenberg 175–176.
  66. ^ 66.0 66.1 66.2 66.3 Castle 68.
  67. ^ 67.0 67.1 67.2 Rothenber 176–177.
  68. ^ Castle 22.
  69. ^ Petre Lorraine 365.
  70. ^ 70.0 70.1 Rothenberg 177–178.
  71. ^ 71.0 71.1 71.2 Naulet 60.
  72. ^ 72.0 72.1 72.2 Rothenberg 178–179.
  73. ^ 73.0 73.1 Naulet 55.
  74. ^ Castle 69.
  75. ^ Rothenberg 179.
  76. ^ 76.0 76.1 76.2 Naulet 55–56.
  77. ^ Castle 69–70.
  78. ^ Rothenberg 179–181.
  79. ^ Arnold 142.
  80. ^ 80.0 80.1 Rothenberg 181.
  81. ^ 81.0 81.1 Castle 70–73.
  82. ^ Rothenberg 182
  83. ^ Arnold 145.
  84. ^ Castle 73.
  85. ^ 85.0 85.1 85.2 Rothenberg 183–184.
  86. ^ 86.0 86.1 Castle 23.
  87. ^ 87.0 87.1 Castle 73–76.
  88. ^ 88.0 88.1 Arnold 148–149.
  89. ^ Naulet 56.
  90. ^ Rothenberg 184–185.
  91. ^ Hourtoulle 52.
  92. ^ 92.0 92.1 Arnold 162.
  93. ^ Rothenberg 185.
  94. ^ Arnold 162–163.
  95. ^ 95.0 95.1 Naulet 62.
  96. ^ 96.0 96.1 Rothenberg 186–187.
  97. ^ Castle 77.
  98. ^ Naulet 63.
  99. ^ 99.0 99.1 Rothenberg 186.
  100. ^ Naulet 62–63.
  101. ^ Rothenberg 188–189.
  102. ^ Naulet 63–64.
  103. ^ Castle 78–81.
  104. ^ Rothenberg 189.
  105. ^ Tulard (volume 1) 196.
  106. ^ Naulet 64.
  107. ^ Rothenberg 190.
  108. ^ Sokolov 455.
  109. ^ 109.0 109.1 Rothenberg 191.
  110. ^ Naulet 65.
  111. ^ Castle 82.
  112. ^ 112.0 112.1 112.2 Naulet 66.
  113. ^ Rothenberg 191–192.
  114. ^ Castle 82–83.
  115. ^ Rothenberg 192.
  116. ^ Thoumas 37.
  117. ^ Castle 87.
  118. ^ 118.0 118.1 Rothenberg 193–194.
  119. ^ 119.0 119.1 119.2 119.3 119.4 119.5 Naulet 67.
  120. ^ Naulet 70.
  121. ^ Rothenberg
  122. ^ 122.0 122.1 Castle 85.
  123. ^ 123.0 123.1 Rothenberg 194–195.
  124. ^ Arnold 161.
  125. ^ Rothenberg 196–198.
  126. ^ Naulet 71.
  127. ^ Rothenberg 202.
  128. ^ 128.0 128.1 Rothenberg 204–206.
  129. ^ Naulet 77.
  130. ^ Rothenberg 206–207.
  131. ^ Rothenberg 207.
  132. ^ Rothenberg 207–210.
  133. ^ Castle 90.
  134. ^ Naulet 76–77.
  135. ^ 135.0 135.1 135.2 Rothenberg 218.
  136. ^ Rothenberg 219–220.
  137. ^ Rothenberg 219.
  138. ^ Arnold 169–170.
  139. ^ Naulet 73.
  140. ^ Pigeard, Dictionnaire des battailles de Napoléon, 924.
  141.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 and the Archduke Charle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09) 1976. 379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