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理性主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理性主義歐洲理性主義(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認人的理性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認為理性高於感官感知[1][2],也稱作唯理論。形式的來說,理性主義是指認定真理不能依賴感官, 而需依賴理智和演繹推理方法論理論[3]

理性主義最早的發源地是在英國,一般認為是隨着以哥白尼日心說為先驅的科學革命歐洲大陸的發展,然後在包含法國在內的歐洲大陸各地繼續發揚光大,最後在笛卡兒的思想出現以後而產生的一套理論,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各地例如在歐洲大陸以及冰島愛爾蘭英國得以傳播。同時代相對的另一種哲學方法稱為經驗主義,它認為人類的想法來源於經驗,所有知識可能除了數學以外主要來源於經驗。這裏主要關注的是人類的知識來源以及證實我們所知的一種手段。

理性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踐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

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並非由當時的哲學家,而是後人作出了區分。事實上,有時兩者之間的區分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麼顯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義者都認同經驗科學的重要性,並且他們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學的理論上更接近笛卡兒而不是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儘管這種區分在著書立作時很有必要,他們在哲學本身來說不是非常有用。

典型的理性主義者認為,人類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則,如幾何法則,隨後可以依據這些推理出其餘知識。最典型的持這種觀點的是斯賓諾莎及萊布尼茲,在他們試圖解決由笛卡兒提出的認知及形而上學問題的過程中,他們使理性主義的基本方法得以發展。斯賓諾莎及萊布尼茲都認為原則上所有知識(包括科學知識)可以通過單純的推理得到,另一方面他們也承認現實中除了數學之外人類不能做到單純用推理得到別的知識。

笛卡兒的理論相對來說更接近亞里士多德,他認為只有一些永恆真理(包括數學以及科學的認知及形而上學基礎)可以單純靠推理得到,其餘的知識需要藉助生活經驗以及必要的科學手段。更準確地說笛卡兒是一位重視形而上學的理性主義者,是一位重視科學經驗主義者。

康德開始時是一位理性主義者,但是經過休謨的「將他從沉睡中喚醒」的著作(《人類理智研究》)的薰陶,他成了理性主義者以及經驗主義者的綜合體。

現在理性主義表達一種人類行為應該由理性所支配的觀點(這種觀點被歐洲所有的理性主義者以及所有的經驗主義者所認同)。

泰勒斯

哲學在本質上是理性的學問。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首創理性主義精神,推導出過許多幾何定理,藉助經驗觀察和理性思維來解釋世界。他宣佈的「水是萬物的始基」即是一個理性判斷,但他對萬物始基的探索卻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徘徊[4]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堅定相信任何人都不能認識世界,他們第一個需要認識自己。並且唯一的模式是用理性。蘇格拉底沒寫下他的任何想法,但可由他與其他人的討論過程中得知。通常蘇格拉底先問一問題,與他討論者則給一個答案。於是蘇格拉底繼續問問題,直到全部衝突被解決,或者直到討論者承認他不知道答案(他的大多數討論以此結束)。蘇格拉底沒聲稱知道答案,但是關鍵地並且合理地接近問題的能力並不因此而隱沒。

對理性主義的批判

唯理主義海耶克經常使用的概念,主要用以指代過分強調理性的經濟學社會科學流派。海耶克作為奧地利學派的一員,秉承了蘇格蘭啟蒙運動對理性的認識,認為在一定歷史時期下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對於基於自生自發秩序長時間演化生成的各種結構,人類難以替代自生秩序來總體設計和規劃生活。如果片面強調人的理性,而忽視實際,必然導向聽起來美妙,卻不可實行的烏托邦。認為人可以獲知如總需求的具體數值,計算出精確的社會總供給,從而編制生產計劃,廢除市場、實行計劃經濟,就是一個典型的唯理主義結論。海耶克認為,以計劃經濟、政府干預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思潮,是唯理主義者誘發下的理性過度膨脹的必然結果,對於理性主義的膨脹海耶克稱之為「致命的自負」。雙方曾在二十世紀初進行多次論戰[5]波普爾則是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主張對理性應該採取批判的態度,認為普遍有效的科學理論並不來自經驗歸納,科學理論是通過不斷的證偽、否定、批判而向前發展的[6]

在意大利,理性主義和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在20世紀得到了發展,特別是瓜爾蒂耶羅·加爾馬尼尼意大利語Gualtiero Galmanini),他留下了一個印記,後來許多影響了他那個時代的明星建築師。

參見

參考資料

  1.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理性主義(哲學)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12-24. 於2011 年3 月14 日查閱
  2. ^ Rationalism. Britannica.com. [202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3. ^ Bourke, Vernon J., "Rationalism," p. 263 in Runes (1962).
  4. ^ 羅素西方哲學史
  5. ^ 海耶克 《致命的自負》《自由秩序原理》
  6. ^ 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