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凝 (唐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凝
出生821年
唐朝
逝世878年9月7日
唐朝宣州
職業唐朝官員

王凝(821年—878年9月7日),成庶[1]一字致平唐朝官員[2]

生平

早期仕途

王凝是衡州刺史王眾仲之子,年幼喪父,依靠舅父宰相鄭肅生活,鄭肅命兒子與他約為師友。十五歲時,舉孝廉,兩經及第。曾著《京城六崗銘》,為文士所稱。再被主管科舉的宰相魏扶選為進士甲科。崔璪領鹽鐵,闢為巡官。歷任宣歙觀察使裴休東川節度使周墀幕府幕僚。[3]宰相崔龜從奏王凝為鄠縣尉、集賢校理。孔溫業為宣歙觀察使,辟王凝為副使。[4]韋有翼為御史丞,遷王凝為監察御史。鄂州鹽鐵使贓案被揭發,有權臣故意拖延,王凝當即審訊判決,轉殿中侍御史。宰相崔鉉出鎮為淮南節度使[5]奏王凝為節度判官、副使。浙西觀察使崔慎由又征拜王凝為左史,[6]大誇自己得到很多人才。王凝後來回京任起居郎,歷禮部、兵部、考功三員外。遷司封郎中。宰相蕭仿判版籍(戶口冊),請王凝協助。不久拜長安令。中丞鄭處誨奏王凝知御史台雜事,換考功郎中,得宰相夏侯孜中書舍人。與同僚關係不協,稱病請辭,咸通五年(864年)被出為同州防禦使兼御史中丞,賜金紫。有政績,在同州修堰,宰相言其狀,皇帝下降璽書褒獎。七年(866年)秋又去華州敷水別墅養病。[1][7]王凝漸漸知名,一年多後,被征為禮部侍郎。[8][9]時人稱:王凝路岳,見便脫殼。[10]

唐懿宗年間

王凝曾由尚書郎出任絳州刺史。文人司空圖攜帶自己的文章拜訪,大為王凝所賞識驚嘆,於是知名。王凝性堅正,曾負責科考取士,提拔司空圖為咸通十年(869年)進士。王凝提拔寒門俊才,不理會權臣韋保衡請託,為其所怒,於咸通十二年(871年)被出為商州刺史、尚書御史大夫。司空圖感知己之恩,請求隨他去貶所,[11][12]王凝更器重他了。[13]當時驛站費用都由官吏自行承擔,商州冶煉所得賦稅的多餘銀兩常被挪用來增加驛站官吏的俸祿。王凝不取這些多餘銀兩,而用於買馬,使得驛站馬力得到保障,也減輕了驛站官吏的負擔,本州免遭橫擾,人皆慰悅。次年,改檢校右散騎常侍、潭州刺史、湖南團練觀察使[1][8][9]羅隱曾作《投湖南王大夫啟》

唐僖宗年間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僖宗登基,王凝被征拜為兵部侍郎,回京不久領鹽鐵轉運使。[1][8][9]

王凝最初與妻弟或妻兄崔彥昭一同參加進士科考試,[14]王凝先及第,在大中初年仕途先顯達,穿着顯得不敬的衩衣見崔彥昭,戲言崔彥昭不如舉明經,崔彥昭怒了,很恨王凝。乾符元年(874年)八月,崔彥昭拜相。崔母鄭太素害怕女婿王凝遭其報復,在崔彥昭能聽到的場合對侍婢說:「為我多製作鞋襪,王侍郎母子肯定要被放逐了,我要和王家妹子(即王母)一起走。」崔彥昭哭着下拜:「我一定不敢這麼做。」於是王凝免遭報復。[15][16]

但乾符二年(875年)二月,王凝仍因不奉迎權幸、所舉薦的官吏獲罪,改秘書監[16][17]分司東都,乾符四年(877年)出為河南尹,同年遷宣歙池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宣州刺史、宣歙觀察使。[9]咸通年間王凝曾兩次在宣歙觀察使幕府效力,很懂民生利弊,清除積弊,百姓富足安寧。[1][8][18]任上辟進士劉崇望為轉運巡官,[19][20]辟司空圖為上客。[13]司空圖被御史府表奏舉薦召為殿中侍御史,不忍離開王凝府,滿百日沒回京報到,被御史台彈劾,被貶為光祿寺主簿,分司東都。[11][12]王凝奏御史台主簿張中立為嘉興鹽官。[21]

一年多後,農民變軍王仙芝勢大,王凝遣牙將孟琢助守池州;農民變軍黃巢從嶺南向北殺回,大掠淮南,增兵來攻,其實是要攻南陵、圍和州。王凝令牙將樊儔率師據採石以救援。樊儔犯令擅自與黃巢軍作戰,戰敗,王凝斬之以正軍法,諸將聞訊都害怕,以死拒敵,敵軍不能前進。王凝以強弩據採石,設置旗幟以為疑兵,命別將烏穎代樊儔赴援,解了和州之圍。次年,黃巢怒,引眾攻宣州。都將王涓請求出軍迎戰,王凝設大宴,對王涓說:「賊忿恚而來,宜持重以待。彼眾我寡,萬一不捷,則州城危險了!」王涓堅持請行,王凝就閱集丁壯,分守要害,登城設守備。王涓到南陵迎敵,果然戰死。監軍率餘部四千回城,沒有離開的意思,這些士兵也驕橫不能禁止,王凝嚴詞指責,監軍詞窮,催促親吏入民居奪馬,王凝乘門望見,指揮左右捕監軍杖殺,監軍的軍隊也就不敢停留。[18]王凝增加倉儲、修繕城防以備敵軍,敵軍不能佔到便宜。黃巢軍乘南陵之勝而來,而王凝已完成守備。黃巢軍造雲梯、衝車攻城,急攻數月,守軍力竭,吏民請求道:「賊之凶勢不可當,希望尚書歸款(投降)退敵,否則恐怕傾覆尚書家族。」王凝說:「人們都有家族,我豈能獨全?誓與此城同存亡。」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黃巢軍退去。[22]當時,王凝病重,有大星墜於正寢。術士說應該稱病不視事以為厭勝,王凝說:「東南,國有所出,而宣州是大府,我脫禍可以,我這一方去依賴誰?誓與城相存亡,勿復言!」當月卒於本州。僖宗哀悼輟朝,派宦官弔喪,贈吏部尚書[1][9]無子,以弟弟王洧之子王鑣為嗣。[8]王凝可能被繼續追贈為□□□師(闕字)。[21]

註釋及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司空圖《故宣州觀察使檢校禮部王公行狀》
  2. ^ 《新唐書》卷七十二中
  3. ^ 裴休848年—849年間任宣歙觀察使。周墀849年—851年間任東川節度使。
  4. ^ 孔溫業851年—854年間任宣歙觀察使。
  5. ^ 崔鉉855年—862年間任淮南節度使。
  6. ^ 崔慎由855年—856年間任浙西觀察使。
  7. ^ 司空圖《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
  8. ^ 8.0 8.1 8.2 8.3 8.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
  9. ^ 9.0 9.1 9.2 9.3 9.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三
  10. ^ 冊府元龜
  11. ^ 11.0 11.1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四
  12. ^ 12.0 12.1 《五代史闕文》
  13. ^ 13.0 13.1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
  14. ^ 《新唐書》《資治通鑑》均作王凝母為崔彥昭母之妹,即二人為姨表兄弟。但據崔母鄭太素墓誌,王凝娶崔母次女,故王凝應系崔彥昭姐夫或妹夫;且王凝母雖系鄭肅的姐妹,和崔母的家族墳墓卻不在一處,雖然崔母和王母都出自滎陽鄭氏,但關係已經疏遠,不可能是親姐妹,故崔彥昭和王凝為姨表兄弟系史書訛誤。見李建華《唐宰相崔彥昭之母<鄭太素墓誌>研究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1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二
  16. ^ 16.0 16.1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三
  17. ^ 《舊唐書》卷一十九下
  18. ^ 18.0 18.1 司空圖《紀恩門王公凝遺事》
  19. ^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九
  20. ^ 《新唐書》卷九十
  21. ^ 21.0 21.1 《唐故宣義郎侍御史內供奉知鹽鐵嘉興監事張府君墓志銘(並序)》
  22.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