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霄飛球
雲霄飛球 | |
---|---|
| |
類型 | 平台、競速 |
平台 | 街機、Amiga、Apple II、Apple IIGS、雅達利ST、C64、Game Boy、Game Gear、世嘉Master System、紅白機、PC booter、Mega Drive、X68000、Sinclair ZX Spectrum |
開發商 | 雅達利遊戲 |
發行商 | 雅達利遊戲 |
設計師 | 馬克·塞爾尼 |
音樂 |
|
模式 | 單人、多人 |
發行日 |
|
街機參數 | |
框體 | 直立型 |
主機板 | 雅達利System 1 |
CPU | 摩托羅拉68010 |
音效 | 雅馬哈YM2151, POKEY |
顯示 | 19"橫向位圖,標準解像度(336x240) |
《雲霄飛球》(英語:Marble Madness,中國大陸譯作「狂暴彈珠」)[1]是一款街機電子遊戲。此遊戲由馬克·塞爾尼製作並由雅達利遊戲於1984年發佈。玩家需使用軌跡球來操縱熒幕上的彈珠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六個充滿障礙的關卡。《雲霄飛球》是雅達利第一款使用雅達利System 1硬件的遊戲,而且它是以C語言編寫的。這也是第一款使用真立體聲的遊戲;之前的遊戲不是用的單聲道就是用的模擬立體聲。
馬克·塞爾尼從迷你高爾夫、競速遊戲以及莫里茲·柯尼利斯·艾雪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他使用極簡主義來處理遊戲舞台及敵人外觀的設計。
《雲霄飛球》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遊戲移植到很多平台並促進了其他遊戲的發展。其續作於1991年開發並計劃發行,但因內測表明遊戲無法與其他作品競爭,而取消發行計劃。
概要
《雲霄飛球》是一款以等軸測投影的平台遊戲。 玩家以第三人稱視角操縱熒幕里的彈珠。玩家以軌跡球控制彈珠的移動,但大多數家用版本使用手掣的方向鍵控制。遊戲的目標是讓玩家在給定時間內通過六個像迷宮的等距離比賽關卡。 除第一場外,每一場剩下的時間都會順移到下場,玩家同樣可以獲得一些額外時間。遊戲允許兩名玩家互相競爭,並給贏家獎勵分及額外時間;兩個玩家的時鐘是獨立的[2][3][4][5]。
隨着遊戲進行,關卡難度逐漸提升,還引入了更多的敵人及障礙。每關都有不同的視覺主題。例如,第一關(標題為「練習」)是個比別的關卡更簡單的關卡,但與其它關卡方向相反的第五關(標題為「蠢」)則有波爾卡點特徵[2][3][4][5]。
開發
《雲霄飛球》由雅達利遊戲開發,馬克·塞爾尼是主設計師,而鮑勃·弗拉納甘是軟件工程師[6]。塞爾尼和弗拉納甘都處理了遊戲的程式設計事務[3]。遊戲機使用雅達利System 1硬件、一個可互換電路板系統、控制面板及外觀設計[7]。遊戲在19英寸Electrohome牌G07型號CRT顯示器上顯示位圖圖形,還使用了摩托羅拉68010CPU ,而一顆MOS 6502子系統用來控制音頻及投幣操作[8]。 《雲霄飛球》是雅達利使用雅馬哈FM音頻晶片的首款遊戲。此晶片類似於雅馬哈DX7合成器,可實時創建與遊戲熒幕作動同步的音樂[3][9]。遊戲音樂由布拉德·富勒及哈爾·卡農花費幾個月時間熟悉音頻晶片功能後編寫[3]。
塞爾尼和弗拉納甘首先合作開發了基於米高·傑克遜歌曲《戰慄者》的遊戲。企劃被取消後兩人開始製作塞爾尼的遊戲,最終做成了《雲霄飛球》。遊戲共開發了10個月[6]。在1983年美國遊戲業大蕭條後,雅達利專注於通過使用獨特的控制器及強調雙人遊戲模式帶來獨特體驗的遊戲開發。塞爾尼根據上述目標設計了《雲霄飛球》。他首先受迷你高爾夫啟發,並受遊戲場地的地形影響球徑這一特性吸引。塞爾尼開始使用雅達利數字藝術系統測試各種想法。決定使用等軸測投影網格後,塞爾尼開始設計遊戲概念。他最開始想以類似迷你高爾夫的方式擊球,但雅達利對此不熱情。塞爾尼此後想到競速遊戲,並計劃同對手在長賽道上比賽。囿於技術,遊戲所需物理運算無法實時處理,而塞爾尼決定將同時間賽跑作為遊戲目標[3]。
摩托羅拉CPU開發套件包括一個C語言編譯器,兩位程式設計師均熟悉它。雅達利進行效率評估後,同意了此語言的使用[6]。塞爾尼和弗拉納甘決定用C語言為《雲霄飛球》變成的決定是把雙刃劍。雅達利遊戲過去以匯編語言編寫。C語言更易於程式設計,但效率較低,所以遊戲以30FPS的幀率執行,相照當時通行的60FPS更慢。塞爾尼決定採用軌跡球系統(由雅達利作為「Trak-Ball」銷售)來給遊戲提供獨特的控制系統,並且針對遊戲內彈珠分別上下坡時軌跡球的加減速帶來的回饋感,他選擇了帶馬達的軌跡球。原型製作時,雅達利的設計部門提醒塞爾尼,馬達化軌跡球的設計有個固有的缺陷——四個支撐點中的一個與球連接不良——採用常規軌跡球更具可行性。此外,塞爾尼曾準備使用強大的客制化晶片,此晶片可讓基於記憶體的精靈圖由CPU激活,但可用硬件為基於唯讀存儲器的靜態精靈圖的較不先進系統[3]。
此類技術限制驅使塞爾尼簡化整體設計。受莫里茲·柯尼利斯·艾雪啟發,他為關卡設計抽象景物。回想起來,塞爾尼將此類設計歸功於其受限的藝術技巧[3]。他是類《Battlezone》及《我,機械人》三維圖形的愛好者,但他認為視覺效果缺乏定義,且他想創造一款有「堅實且乾淨」三維圖形的遊戲[10]。不像其它大多數街機遊戲那樣,關卡圖像並非以像素層面繪製。取而代之的是塞爾尼定義了關卡場景中每個點的高程,並將其資訊存於高度圖數組中。關卡圖形由光線追蹤程式沿光纖路徑追蹤而生成。使用高度圖生成關卡外觀。此格式也允許塞爾尼創建陰影及使用反鋸齒,此技術可使圖形具有更平滑的外觀。塞爾尼的關卡生成器允許其有更多時間以體驗關卡設計。決定關卡內所需包括元素時,實用性是關鍵因素;諸如彈性障礙及音符蹺蹺板此類不工作或無法按預期出現的元素則被省略[3]。其他從遊戲設計中移除的設想還有碎玻璃障礙、黑洞陷阱及彈珠移動路徑中建立的路障和坑窪[10]。
塞爾尼的個人興趣在企劃開發過程中發生了轉變,使得原始設計文檔缺乏新點子。遊戲敵人角色由塞爾尼及薩姆·康姆斯托克設計,而動畫亦由康姆斯托克設計。考慮到技術限制,敵人尺寸必須很小。塞爾尼和康姆斯托克故意省略其面孔以給其類似關卡外觀的獨特設計[3]。但雅達利的管理部門建議彈珠應有個笑臉,這將使其成為像食鬼的可識別角色。作為妥協,開發部門將彈珠添上了類笑臉的痕跡[10]。弗拉納甘編寫了個三維物理模型以規定彈珠的移動並為敵人行為製作腳本解釋器[6]隨着《雲霄飛球》接近完成,雅達利的焦點測試組對其有積極反饋。回想起來,塞爾尼希望製作更多關卡以延長遊戲壽命,但額外關卡的製作需要更多時間及硬件成本。雅達利當時遭遇了嚴重的財務危機,而無法使本作開發周期延長,因為此做法將導致雅達利工廠停工[3]。
評價及影響
《雲霄飛球》在1984年發售後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並獲評論家肯定[3][10][11]。大約售出了4000台機台,不久就成了最賺錢的街機遊戲。但雅達利發現,發售七周後遊戲便不那麼賺錢了[3][10]。塞爾尼認為《雲霄飛球》僅火爆六周的原因是其'流程短[10]。他相信玩家對其熟練後便會轉為對其它遊戲感興趣[3]。街機機台目前已很罕見[12]。官方認定的得點世界紀錄保持者是斯坦· 希熱潘斯基[13]。
許多評論家認為遊戲的高難度是其吸引力的一部分[4][14]。《新生代》在1996年將《雲霄飛球》街機版排入其「史上最好的100款遊戲」之15名,並認為「MD復刻版很酷,但《雲霄飛球》的體驗根本不可能從手掣上得到。這……是一款只能在街機廳玩的遊戲。」[15]2008年,IGN的李維·布坎南將本作列入少數他認為的「夢想街機」列表裏,並提及遊戲的難度及他遊玩本作所帶來的美好回憶[14]。作家約翰·塞勒斯寫道,其難度是玩家受到吸引的主要原因。其他吸引人的因素包括畫面、視覺設計及配樂[2]。 《懷舊玩家》的克雷格·格蘭奈爾稱此遊戲為有史以來最有特色的街機遊戲,並讚揚其畫面「純粹而永恆」[3]。2008年,《健力士世界紀錄》將其列入79個技術、創意、文化上有影響力的街機遊戲列表[16]。 《雲霄飛球》是首款使用真立體聲並有可識別旋律的遊戲[4][9]。不列顛作曲家保羅·威爾評論道音樂有特點,且給遊戲以獨特身份[9]。軌跡球若經常使用則易損是機台的通病[14][17]。
《雲霄飛球》啟發了其它類本作玩法的遊戲。這類遊戲基於軌跡球操作並有更難的關卡;它們也經常以《雲霄飛球》相關術語描述[3][16][17]。墨爾本浩室的 《陀螺儀》及電子夢想軟件的《斯皮恩迪茲伊》是首批此類遊戲; 兩者均很受歡迎[3][18][19]。1990年,Rare發佈了含有類《雲霄飛球》元素的《雙蛇城》[20]。超級猴子球系列使用了類似的基於滾球的玩法,但添加了其它特性,如小遊戲、其它猴子角色等[3][17]。《水銀》亦包含許多類《雲霄飛球》元素,但有些小區別,包括改變顏色的能力、更多危機、玩家控制的是液態汞而非彈珠。
移植平台及未發佈續作
1986年起,遊戲獲多個負責移植處理的公司發佈到了多個平台上;其中EA發佈了多個家用版本[21],而老虎電子也發行了手持及桌面的本遊戲LCD版本[22],且Rare亦將其移植到了FC上[23]。Commodore 64版本還有一個其他版本所沒有的秘密額外關卡[24]。
早期版本擁有簡化的圖形,且不同移植版本的介面效果也不同。GAMASUTRA的約翰·哈里斯認為街機版本的流行促進了家用版本的銷售。但ScrewAttack的托馬斯·克里斯蒂娜認為沒有了軌跡球會讓此遊戲的大多數移植版變得無趣[4]。而格蘭耐爾亦回應了類似闡述,其認為多數版本的圖像效果及碰撞箱檢測都較差。他將Amiga、Game Boy、MD的移植版列出並認為前者較好,同時也認為Sinclair ZX Spectrum、PC、GBA版本是最糟的[3]。 《計算!》的作者則認為Amiga版本的圖形效果及遊戲體驗都是「比街機版更好」[25]。 《電腦遊戲世界》 也表示,Amiga版本比街機原版更好[26]。《字節》的布魯斯·韋伯斯特爾寫道,1986年發佈的《雲霄飛球》Amiga版本「是真的令人驚奇」。儘管缺少暫停功能和高分榜,但他仍表示「倘你有Amiga的話,本作是絕對值得擁有的。」[27] 比爾·赫爾德回憶道,Amiga版本是如此的流行,以至於康懋達國際的僱員會從同事的電腦里偷走記憶體以增補本機記憶體來執行遊戲。為了不讓他人不會打開他自己的Commodore 128D尋找記憶體,他甚至在機器上面寫上了「這不是一台Amiga電腦」[28]。 《資訊》給了Amiga版本四星半的評級(統共五星),並描述其為「完全忠於原作的移植」[29]。而此雜誌亦給了Commodore 64版三星半,並評價「這只是街機原版和Amiga版的殘影」,尚還不如《宇宙陀螺儀》。此雜誌還算是喜歡這個的圖形表現,但批評「彈珠(動起來)就像喝醉了的海龜」[30]。 《龍》的三個評論者——哈爾特勒伊、帕特莉西亞和柯克·來賽——稱讚了Apple IIGS移植版,稱其為一款街機迷們「必有」的遊戲[31]。
《麥加泰克》評論員給MD版打了73分(總分100)[32]。2003年,《雲霄飛球》收錄進跨平台合集《米德瓦伊街機寶藏》中,這是一款由WMS產業、米德瓦伊遊戲和雅達利遊戲開發的經典遊戲的匯編[33]。藝電在2010年也發佈了一款此遊戲的手機版本,此版本包含了附加關卡及不同的關卡主題還有可以提升遊戲體驗的物品。[34][35] 《雲霄飛球》也收錄在了2012年跨平台企劃《米德瓦伊原創街機》中[36]。遊戲的一個復刻版也可以在Lego Dimensions上玩,但玩關卡「旗艦時刻(PRIME TIME)」需要通過一個街機擴展塢。
《資訊》雜誌評論,「我們唯一的希望是某地的某人可能正在為(真期待是現在)……《雲霄飛球II》而工作!!」[29] 一個名為《彈珠人:雲霄飛球II》的街機續集曾在1991年計劃發行,儘管當時賽爾尼並未參與此遊戲的開發[3][11]。此開發由鮑伯·弗朗甘主導,團隊以在弗朗甘他本人認為的,可以讓《雲霄飛球》在家用遊戲市場可以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進行了遊戲的開發。因為市場的主導人群年齡段相之於前作的更為年輕,所以弗朗甘希望讓續作的難度降低,並為其副標題命名為「彈珠人」。此續作遊戲基於原始遊戲,進行了遊戲玩法的拓展。此做同樣包括在各組關卡之間進行的迷你遊戲,該迷你遊戲支援最多三個玩家同時穿過遊戲的軸側視圖關卡。其最後一關稱為「山王」。弗朗甘嘗試解決流程過短的問題,並在麥克·哈雷的幫助下,開發了17個關卡[37]。
雅達利製作了遊戲原型以供最初本地測試,但遊戲未能和當時更受歡迎的遊戲作品競爭,例如《街頭霸王II -世界勇士-》雅達利認為軌跡球的使用是導致遊玩效果不佳的元音,並決定生產以搖桿為主要操作方式的第二個型號。但由於第二型號街機同樣存在遊玩效果不佳的情況,所以雅達利停止了對遊戲的進一步開發,並將其注意力轉移到了《胡德街守護者》這一清版動作遊戲上[11][38]。 一個都市傳說聲稱,在1996年WMS產業收購時代華納互動(雅達利遊戲併入了此公司)之後,他們銷毀了《雲霄飛球》的遊戲基板以清除庫存。實際上,《雲霄飛球》的基板並未量產,賽爾尼聲稱,只有最多十二塊基板生產。[39]這些原性基板已經成為收藏品了[40]。
參考資料
- ^ 新卡預告. SuperGamer. Vol. 117【電視遊樂報導】 (尖端出版社). 1993.08.27: 131.
- ^ 2.0 2.1 2.2 Sellers, John. Arcade Fever: The Fan's Guide to The Golden Age of Video Games. Running Press. August 2001: 142–143. ISBN 0-7624-0937-1.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Grannell, Craig. The Making of Marble Madness. Retro Gamer (Imagine Publishing). August 2008, (53): 82–87.
- ^ 4.0 4.1 4.2 4.3 4.4 Hanley, Thomas. Video Game Vault: Marble Madness. ScrewAttack. GameTrailers. 2007-08-16 [200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 ^ 5.0 5.1 Marble Madness. Nintendo Power (任天堂). January–February 1989: 56–59.
- ^ 6.0 6.1 6.2 6.3 Drury, Paul. Desert Island Disks: Bob Flanagan. Retro Gamer (Imagine Publishing). 2009, (67): 81–84.
- ^ Ellis, David. A Brief History of Video Games. Official Price Guide to Classic Video Games. Random House. 2004: 11. ISBN 0-375-72038-3.
- ^ Marble Madness. Killer List of Videogames.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1).
- ^ 9.0 9.1 9.2 Morris, Dave. Funky Town. The Art of Game Worlds. HarperCollins. 2004: 168. ISBN 0-06-072430-7.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Orland, Kyle. GDC 2011: Mark Cerny Discusses Marble Madness' Turbulent Development. Gamasutra. 2011-03-04 [2011-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0).
- ^ 11.0 11.1 11.2 Fahs, Travis. Beta Blues, Vol. 1. IGN. 2008-05-05 [2008-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 ^ Ellis, David. Arcade Classics. Official Price Guide to Classic Video Games. Random House. 2004: 391. ISBN 0-375-72038-3.
- ^ Guinness records page @ Classic Arcade Gaming (dot com) . www.classicarcadegaming.com. [2019-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 ^ 14.0 14.1 14.2 Buchanan, Levi. Dream Arcades. IGN. 2008-09-15 [2008-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 ^ Top 100 Games of All Time. Next Generation. No. 21 (Imagine Media). September 1996: 66.
- ^ 16.0 16.1 Craig Glenday (編). Top 100 Arcade Games: Top 100–51. Guinness World Records Gamer's Edition 2008. Guinness World Records. Guinness. 2008-03-11: 231. ISBN 978-1-904994-21-3.
- ^ 17.0 17.1 17.2 Harris, John. Game Design Essentials: 20 Atari Games. Gamasutra. 2008-05-30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 ^ Hjul, Alison. Screen Shots: Gyroscope. Your Sinclair (Dennis Publishing). January 1986, (1): 38 [200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6).
- ^ South, Phil. Screen Shots: Spindizzy. Your Sinclair (Dennis Publishing). July 1986, (7): 60–61 [200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3).
- ^ Edge Staff. A Short History of Rare. Edge. 2006-08-29 [200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4).
- ^ MobyGames Quick Search: Marble Madness. MobyGames. [200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Ellis, David. Classic Handheld and Tabletop Games. Official Price Guide to Classic Video Games. Random House. 2004: 243. ISBN 0-375-72038-3.
- ^ Marble Madness Tech Info. GameSpot. [200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4).
- ^ Ardai, Charles. Titans of the Computer Gaming World / Part II of V: Ardai on Electronic Arts. Computer Gaming World. May 1987: 28.
- ^ Bateman, Selby. A Great Year For Games. Compute!. October 1986: 18 [2013-11-09].
- ^ Wagner, Roy. Amiga Preferences. Computer Gaming World. November 1986: 38.
- ^ Webster, Bruce. Season's Greetings. BYTE. December 1986: 305 [2015-05-09].
- ^ Herd, Bil. C128 AMA from Bil Herd. /r/c128. Reddit. 2017-04-29 [2019-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 ^ 29.0 29.1 Dunnington, Benn; Brown, Mark R.; Malcolm, Tom. Amiga Gallery. Info. January-February 1987: 90–95.
- ^ Dunnington, Benn; Brown, Mark R.; Malcolm, Tom. 64/128 Gallery. Info. January-February 1987: 14–21.
- ^ Lesser, Hartley; Lesser, Patricia; Lesser, Kirk. The Role of Computers. Dragon (TSR, Inc.). March 1988, (131): 84.
- ^ Staff. Review. MegaTech (Emap International Limited). June 1992, (6): 79.
- ^ Harris, Craig. Midway Arcade Treasures. IGN. 2003-08-11 [2008-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5).
- ^ EA Mobile Marble Madness. Electronic Arts. [2009-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2).
- ^ Marble Madness specifications. CNET. [2011-12-22].[失效連結]
- ^ Claiborn, Samuel. Squeezing 30 fridge-sized games onto a disc proves difficult. IGN. IGN Entertainment, Inc. 2012-11-13 [201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 ^ Wild, Kim. Whatever happened to... Marble Madness II: Marble Man. Retro Gamer (Imagine Publishing). October 2008, (55): 64–65.
- ^ Marble Man: Marble Madness II. IGN. [2008-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3).
- ^ Williams 'Cements' Reputation as Ball Breaker. Next Generation. No. 26 (Imagine Media). February 1997: 43.
- ^ Ellis, David. Arcade Classics. Official Price Guide to Classic Video Games. Random House. 2004: 355. ISBN 0-375-72038-3.
外部連結
- 莫比遊戲上的《Marble Madness》(英文)
- Killer List of Videogames上的《Marble Madness》
- Killer List of Videogames上的《Marble Man: Marble Madness 2》
- Marble Madn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the Arcade History database
- Marble Man: Marble Madness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the Arcade History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