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牛津大學貝里歐學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貝利奧爾學院
全稱The Master and Scholars of Balliol College
名稱來源約翰·貝里歐
地址寬街
建立日期1263
院長海倫·高士英語Helen Ghosh女爵
本科生387[1] (2011/2012)
研究生228
姐妹學院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網站Homepage
賽艇隊Boatclub
地圖

牛津大學貝里歐學院(英語:Balliol College, Oxford/ˈbliəl/)是牛津大學最著名、最古老的學院之一,以活躍的政治氛圍著稱,曾經培養出了多位英國首相和其他英國政界的重要人物。此外該學院也是招收最多外國學生的牛津學院。貝里歐學院早期一直是比較不引人注目的學院,直到19世紀中期班哲文·喬維特(Benjamin Jowett)出任院長後才逐漸將學院發展成為牛津最重要的學院之一。英國前首相H·H·阿斯奎斯曾形容貝里歐的學生「平靜地流露出一種自然的優越感」。

歷史

貝里歐學院的創辦人約翰·貝里歐亨利三世時期的貴族,後娶了一位蘇格蘭公主為妻,而他的兒子也曾是蘇格蘭國王。他在杜倫主教(Bishop of Durham)的協助下,於大約1263年決定捐款創建一所高等學府,它是牛津最早創立的幾所學院之一。1269年貝里歐去世,他的遺孀決定繼續資助學院,使得貝里歐學院能夠生存下來,並在1282年起草了學院的院規,直到今天依然通用。

學院最早只有16名學生,除了免費上課外,還能獲得每周8便士的資助費。雖然在創建的前250多年中學院的規模一直都很小,卻也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學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聖經》英文版的翻譯者約翰·威克利夫。到了16世紀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貝里歐學院一直有着很強大的天主教勢力,曾經試圖抵制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天主教的影響力直到伊利沙伯一世時期依然存在。

在度過了伊利沙伯時期短暫的繁榮之後,英國內戰的爆發使得學生數目和學校收入的減少;1642年學院又被迫借給國王所有的現金(220英鎊)和所有的白銀(約合334英鎊),但國王從未向學院歸還過這筆款項(學院至今還保留着國王的借據)。1666年的倫敦大火又燒毀了學校在倫敦的地產,使學校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財政的窘境直到18世紀初才有所好轉。

1870年班哲文·喬維特出任院長後,將貝里歐學院帶上了發展的顛峰,學院一改以往嚴厲的教學風格,鼓勵學生與教師間發展更緊密友好的關係,教授們也被鼓勵參與討論如何進行學院改革。這時期的貝里歐學院也開始在牛津以濃厚的政治氛圍著稱,大英帝國的多位政治人物都來自於貝里歐學院(例如曾有連續三任印度總督都是貝里歐學院的畢業生)。

著名校友

學院正面
學院前街道

牛津大學貝里歐學院的校友遍及社會各個領域等,其中包括多位英國文學家、思想家、諾貝爾獎得主、英國和外國的政界要人。

其諾貝爾獎得主包括:欣謝爾活爵士(化學,1956)、約翰·希克斯爵士(經濟學,1972)、布隆伯格(生理學/醫學,1976)、安東尼·萊格特(物理學,2003)、奧利弗·史密夫(生理學/醫學,2007)。此外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哈拉德五世父子、德國聯邦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英國首相H·H·阿斯奎斯哈羅德·麥美倫愛德華·希思鮑里斯·約翰遜 等都是該學院的校友。

文學界校友則有奧爾德斯·赫胥黎羅拔·騷塞基斯杜化·希欽斯,經濟學家有威廉‧卑弗列治亞當·斯密,歷史學家有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和他的叔父、經濟學家阿諾爾德·湯因比,數學家懷特海,生物學家及科普作家李察·道金斯,神學家、《聖經》的翻譯者約翰·威克利夫也是該學院的校友。

參考文獻

  1. ^ Undergraduate numbers by college 2011-12.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