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英語:Institute of Sino-Christian Studies縮寫ISCS)乃推動漢語基督教神學運動的學術機構,位於香港新界沙田道風山路33號。

緣起

漢語基督教文化所的工作基礎,乃秉承道風山創辦人挪威漢學家艾香德博士(Dr. Karl L Reichel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的宏願:推動基督教中國化及與其他中國宗教的對話。經過1993及1994年的試辦期考證,工作成果卓顯效達,於1995年正式向香港政府法定註冊,定名為「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屬香港非牟利之學術研究機構。

目標

漢語基督教文化所的目標有二:

  • 推動「漢語基督神學」建設,促進漢語基督教學術研究成為當代中國「人文思想」資源的組成部分。
  • 凝聚中國及國際,教會內及教會外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以漢語思想為載體,並具普世視野的漢語神學。

研究宗旨

  • 推動人文學術界對基督教思想與文化的多角度研究,促進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與當代中國人文學術的互動。
  • 凝聚國內外、教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建設以漢語為載體,並具有國際對話視野的漢語神學
  • 發揚普世同契的精神,與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以及其他傳統的中外學者共同展開跨宗教、跨教派的對話與合作。

學術出版(選例)

  • 《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 半年刊。
  • 《文化基督徒——現象與論爭》,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編,1995年。
  • 《漢語神學芻議》,楊熙楠編,1995年。
  • 《巴特與漢語神學》,鄧紹光、賴品超合編,2000年。
  • 《翻譯與吸納——大公神學和漢語神學》,楊熙楠、雷保德編,2004年。
  • 《莫爾特曼與漢語神學》,曾慶豹、曾念粵編,2004年。
  • 《蒂利希與漢語神學》,陳家富編,2006年。
  • 《多元性漢語神學詮釋——對「漢語神學」的詮釋和漢語的「神學詮釋」》,林子淳著,2006年。
  • 《朋霍費爾與漢語神學》,曾慶豹、曾念粵編,2006年。

翻譯出版(選例)

  • 《基督教傳統——大公傳統的形成》,帕利坎著,翁紹軍譯,陳佐人校。
  • 《基督教思想史》,蒂利希著,尹大貽譯。
  • 《面向奧妙》,考夫曼著,黃勇譯。
  • 《諾斯替宗敎: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敎的開端》,約納斯著,張新樟譯,2003年。
  • 《信仰的理解》,謝列貝克斯著,朱曉紅譯,2004年。
  • 《耶穌基督的上帝》,卡斯培著,羅選民譯,2005年。
  • 《論原罪與恩典——駁佩拉糾派》,奧古斯丁著,周偉馳譯。
  • 《信仰的回答——系統神學五十題》,奧特、奧托編,李秋零譯,2006年。
  • 《神學與哲學——從它們共同的歷史看它們的關係》,潘能伯格著,李秋零譯,2006年。
  • 《拜占庭神學中的基督》,梅延多夫英語John Meyendorff著,譚立鑄譯,2012年。
  • 神聖攀登的天梯》,約翰·克利馬科斯英語John Climacus著,許列民譯,2012年。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