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費迪南·費利克斯·斯溫斯(法語:Pol Ferdinand Félix Swings,1906年9月24日—1983年10月28日),比利時天體物理學家,因關於恆星和彗星的組成和結構的研究而知名。他利用光譜識別天體尤其是彗星中的化學元素。
生平
斯溫斯曾就讀於列日大學。1932年至1975年間,他擔任了列日大學的光譜學和天體物理學教授。他還擔任過芝加哥大學的訪問教授(1939-1943年,1946-1952年)。
他在研究彗星大氣的過程中,對斯溫斯帶和斯溫斯效應的發現做出了貢獻。斯溫斯帶來源於彗星中三碳自由基的發射線;斯溫斯效應在狹縫光譜儀的幫助下被發現。此外,斯溫斯還研究星際空間的光譜,恆星的旋轉,以及星雲、新星和變星。
1981年,斯溫斯成為世界文化理事會的創始成員之一。[1]
獎項和榮譽
1948年,斯溫斯獲得了法朗基精確科學獎。
1637 斯溫斯,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參考資料
|
---|
1880年代 | |
---|
1890年代 |
- 1890年:Charles Augustus Young
- 1891年:喬治·拉葉
- 1892年:Pietro Tacchini
- 1893年:塞繆爾·蘭利
- 1894年:喬治·埃勒里·海爾
- 1896年:Henri Deslandres
- 1898年:Aristarkh Belopolsky
|
---|
1900年代 |
- 1900年: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 1902年:Aymar de la Baume Pluvinel
- 1904年:Aleksey Pavlovitch Hansky
- 1905年:Gaston Millochau (銀質鍍金獎章)
- 1906年:安尼巴萊·里科
- 1908年:Pierre Puiseux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1920年:威廉·科布倫茨
- 1922年:卡爾·斯特默
- 1924年:George Willis Ritchey
- 1926年:Francisco Miranda da Costa Lobo
- 1928年:William Hammond Wright
|
---|
1930年代 | |
---|
1940年代 |
- 1940年:哈洛·沙普利
- 1943年:Lucien Henri d'Azambuja
- 1944年:Jean Rösch
- 1946年:揚·奧爾特
- 1949年:Daniel Chalonge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1970年:Gérard Wlérick (銀質鍍金獎章)
- 1976年:保羅·勒杜
- 1979年:Jean Delhaye
|
---|
1980年代 |
- 1982年:Georges Michaud
- 1985年:Pierre Lacroute
- 1988年:洛德韋克·沃爾切爾
|
---|
1990年代 |
- 1990年:Pierre Charvin
- 1992年:亨德里克·C·范德胡斯特
- 1994年:Serge Koutchmy
- 1999年:Jean-Marie Mariotti
|
---|
2000年代 |
- 2003年:Gilbert Vedrenne
- 2007年:Bernard Fort
|
---|
2010年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