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明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明帝
漢朝第17位(東漢第2位)皇帝
統治57年3月29日-75年9月5日(18年160天)
加冕57年3月29日
前任漢光武帝劉秀
繼任漢章帝劉炟
出生(28-06-15)28年6月15日
逝世75年9月5日(75歲—09—05)(47歲)
安葬
全名
劉莊
年號
永平:58年-75年
諡號
孝明皇帝
廟號
顯宗
王朝漢朝東漢
父親漢光武帝劉秀
母親光烈皇后陰麗華

漢明帝劉莊(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原名劉陽子麗東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明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明帝」,廟號顯宗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母親為光烈皇后陰麗華

生平

漢明帝生於建武四年五月甲申(28年6月15日)[1]。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十歲時能夠通讀《春秋》。

建武十五年(39年)封東海公,十七年(41年)進爵為東海王,十九年(43年)被立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二月初五戊戌(57年3月29日),三十歲的劉莊即皇帝位。

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漢光武帝的制度。明帝熱心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基本上消除了因為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邊蠻夷侵擾的威脅,使漢跟周邊蠻夷的友好關係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明帝允北匈奴互市之請,但並未消彌北匈奴的寇掠,反而動搖了早已歸附的南匈奴。只得改變光武時期息兵養民的策略,重新對匈奴開戰。永平十六年(73年),命祭肜竇固耿秉、來苗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盧地。[2]永平十七年(74年),命竇固耿秉、劉張征白山虜於蒲類海,復置西域都護府,用來管轄西域地區。[2]其後,竇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自新朝地皇四年(23年)以來,西域與中原斷絕關係50年後又恢復了正常交往。班超以三十六人征服鄯善于寘諸國、耿恭疏勒城力拒匈奴等故事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此外,隨着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傳入西域,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夢見金人,其名曰佛,於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並於雒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3]

明帝,章帝時期,朝廷派竇固等率兵出擊匈奴,並同時遣班超出使西域,使絲綢之路再次復通。

明帝之世,吏治非常清明,境內安定。加以多次下詔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並興修水利。因此,史書記載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據《後漢書》記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人口為2100萬,至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增加至3412萬。明帝以及隨後的章帝在位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壬子(75年9月5日),漢明帝逝世於雒陽東宮前殿,終年四十八歲。八月壬戌(9月15日),葬於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廟號顯宗諡號孝明皇帝。其治下的人數達到戶5860573、口34125021[4]

執政

評價

正面

漢明帝

傅毅︰「惟此永平,其德不回,恢廓鴻績,遐方是懷,明明肅肅,四國順威,赫赫盛漢,功德巍巍,躬履聖德,以臨萬國,仁風弘惠,雲布雨集,武伏蚩尤,文騰孔墨,下制九州,上系皇極,豐美中世,垂華億載,冠堯佩舜,踐履五代,三雍既洽,帝道繼備,七經宣暢,孔業淑着,明德慎罰,尊上師傅,薄刑厚賞,惠慈仁恕,明並日月,無有偏照,譬如北辰,與天同曜,發號施令,萬國震懼,庠序設陳,禮樂宣佈,璇璣所建,靡不奄有,貢篚納賦,如歸父母,正朔永昌,冠帶儋耳,四方共貫,八極同軌。」(《明帝誄》)

蔡邕︰「孝明皇帝聖德聰明,政參文宣,廟稱顯宗。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溥大,海內賴祉,廟稱肅宗。比方前事,得禮之宜。」(《蔡中郎集‧宗廟迭毀議》)

薛瑩︰「明帝自在儲宮,而聰允之德着矣,及臨萬機,以身率禮,恭奉遺業,一以貫之,雖夏啟周成,繼體持統,無以加焉,是以海內乂安,四夷賓服,斷獄希少,有治平之風,號曰顯宗,不亦宜乎。」(《後漢記》)

華嶠︰「世祖既以吏事自嬰,明帝尤任文法,總攬威柄,權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樂業,戶口滋殖,中興以來,追蹤宣帝,以鍾離意之廉淳,諫爭懇懇,常以寬和為首,以此推之,難得而言也。」(《八家後漢書》)

劉淵︰「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累葉重暉,炎光再闡。」(《晉書‧載記一》)

范曄︰「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內外無幸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斷獄得情,號居前代十二。故後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鍾離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為言,夫豈弘人之度未優乎?」、「顯宗丕承,業業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勝。備章朝物,省薄墳陵。永懷廢典,下身遵道。登台觀雲,臨雍拜老。懋惟帝績,增光文考。」(《後漢書》)

褚遂良︰「臣謹按漢明、章、和三帝,能友愛子弟,自茲已降,取為準的。封立諸王,雖各有國土,年尚幼小者,召留京師,訓以禮法,垂以恩惠。訖三帝世,諸王數十百人,唯二王稍惡,自余餐和染教,皆為善人。則前事已驗,惟陛下詳察。」(《舊唐書‧褚遂良傳》)

李渤︰「明帝孝思,敦九族,旰食以達幽枉,無幸私,無矜色。章帝性仁厚,行春令,建胎養法,賦貧人以苑地。和帝抑符瑞,省貢獻,有明、章餘風,皆洛都之令主。」(《全唐文.上封事表》)

李翱︰「仆以為西漢十一帝,高祖起布衣,定天下,豁達大度,東漢所不及。其餘惟文、宣二帝為優,自惠、景以下,亦不皆明於東漢明、章兩帝。」(《全唐文‧答皇甫湜書》)

蘇轍︰「西漢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東漢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此皆近世之明主。」(《欒城集.歷代論》)

陳櫟︰「明帝聰慧少成,自為東海公時辯吏牘所書,知為墾田事,其明察已可知。及既即位,遵奉建武制度,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畢達。言東漢之治者,以建武、永平並稱之,尤能垂情古典,留意經學。自為太子師事桓榮,迨為天子尊禮尤至。臨幸辟雍,行養老禮,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饗射禮畢,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圜橋門,而觀者億萬計下,而羽林悉通孝經外,而匈奴遣子入學,三代而下,事師之禮,崇文之儀,數千百年鮮有其比。惜乎!桓榮授經專門章句,不知以古人修身治天下之大學啟廸輔導之,故其君之德業如是而止,杜權門之請託,靳主子之求郎,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推其內助之功,賢如馬後德冠古今,不無補焉!奈何傷於褊察,以耳目隱發為明,自起撞郎,斥辱公卿,廣陵楚王之獄,死徙數千家,無乃弘人之度,未優乎!至若遣使天竺,求浮屠書迎入中國,後世佛氏之禍開端於此,遂為宇宙間不可除之痼疾,崇尚儒學之虛美不足以蓋其開端佛氏之實禍,可重嘆也!」(《歷代通略》)

葉適︰「孝明行養老禮,意既篤實,文亦丁寧,可謂三代之後,曠千載而一遇也。」(《習學記言.卷二十四》)

謝肇淛 ︰「四君之外,漢則昭、宣、明、章,唐則玄、憲、宣、武,宋則藝祖、太宗、孝宗,其撥亂守成,皆有足多者。」(《五雜俎》)

彭大翼︰「東漢明帝約身率禮,遵奉建武制度,海內乂安,四夷賔服,有治平之風。」(《山堂肆考》)

王志堅︰「世祖詔︰「百僚上書不得言聖」,明帝詔︰「自今若有過稱虛譽,尚書皆宜抑而不省,示不為諂子蚩也。」如世祖父子可謂度越千古矣。」(《讀史商語》)

顧炎武︰「觀夫史之所錄,無非功名勢利之人,筆札喉舌之輩,而如董生之言正誼明道者不一二見也,蓋自春秋之後,至東京,而其風俗稍復乎古,吾是以知光武、明、章果有變齊至魯之功,而借其未純乎道也。自斯以降,則宋慶曆、元右之間為優矣。嗟乎,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明人主之功。余之所以斥周末而進東京,亦《春秋》之意也。」(《日知錄》)

趙翼︰「漢文帝詔曰:「人主不德,則天示之災。今日食適見於天,災孰大焉。」宣帝詔曰:「皇天見異,以戒朕躬。」光武詔曰:「吾德薄致災,謫見日月,戰慄恐懼,夫何言哉。今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百官,各上封事。上書者,不得言聖。」明帝詔曰:「朕奉承祖業,無有善政。日月薄蝕,彗孛見天。雖夙夜勤思,而知能不逮。今之動變,倘有可救,其言事者,靡有所諱。」又詔曰:「朕以無德,下貽人怨,上動三光,日食之變,其災尤大。春秋圖讖,所謂至譴。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章帝詔曰:「朕之不德,上累三光,震慄切切,痛心疾首。前代聖君,博思咨諏,有開匱反風之應。今予小子,徒慘慘而已。」以上諸詔,皆有道之君,太平之世,尚遇災而懼如此。」(《廿二史札記》)

王仕雲︰「明帝幸學,三老五更。執經問難,冠帶環門。雲台紀勛,二十八人。元功鄧禹,迄於劉隆。劉平善政,班超立功。驚戎廉范,拜井耿恭。」(《四字鑒略》)

弘曆︰「眀帝以英睿之資,加以好學重道,親臨辟雍,尊桓榮、李躬為更老,所以勸賢勵能,崇尚聖教者,至矣。而友愛東海王,則又常棣匪他之意,始終無間也。」(《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東漢總論》)

負面

傅玄︰「肅矣孝明,杖法任刑,勤綜萬機,察下以情,未弘道治,用致太平,專信俗儒,非禮之經。」(《漢明帝贊》)

陳櫟︰「奈何傷於褊察,以耳目隱發為明,自起撞郎,斥辱公卿,廣陵楚王之獄,死徙數千家,無乃弘人之度,未優乎!至若遣使天竺,求浮屠書迎入中國,後世佛氏之禍開端於此,遂為宇宙間不可除之痼疾,崇尚儒學之虛美不足以蓋其開端佛氏之實禍,可重嘆也!」(《歷代通略》)

王夫之︰「明帝之過於明察也,非法外而加虔劉,如胡亥之為也,盡法而無欽恤之心耳。其法是,其情則過;其情過,其法固是也。即令大獄之興,罹於囚隸者,有迫待矜釋者焉。」(《讀通鑑論》)

鮑東里︰「顯宗明帝,崇師重道,勛戚受經,辟雍養老。奈何褊察,自起撞郎,首興佛教,千載罹殃。」(《史鑒節要便讀》)

家庭

先祖
 
 
 
 
 
 
 
 
 
 
 
 
 
 
 
 
 
 
高祖父:鬱林太守劉外
 
 
 
 
 
 
 
曾祖父:巨鹿都尉劉回
 
 
 
 
 
 
 
 
 
 
 
祖父:南頓縣令劉欽
 
 
 
 
 
 
 
 
 
 
 
 
 
 
父: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外曾祖父:樊重
 
 
 
 
 
 
 
 
 
 
 
祖母:縣令夫人樊嫻都
 
 
 
 
 
 
 
 
 
 
 
 
 
 
顯宗孝明皇帝劉莊
 
 
 
 
 
 
 
 
 
 
 
 
 
 
 
 
 
 
 
 
外祖父:宣恩哀侯陰陸
 
 
 
 
 
 
 
 
 
 
 
 
 
 
母:光烈皇后陰麗華
 
 
 
 
 
 
 
 
 
 
 
 
 
 
 
 
 
外祖母:宣恩侯夫人鄧氏
 
 
 
 
 
 
 
 
 
 
 
 
 

后妃

皇后

妃嬪

  • 賈貴人,平陽公主、漢章帝生母
  • 陰貴人
  • 秦貴人,有寵,其兄秦彭[5]
  • 閻貴人,尚書閻章[6]
  • 賈貴人,賈復孫女,馬姜和賈武仲長女,與漢章帝生母賈貴人是否為同一人,中國學界有相反的意見。
  • 賈貴人,賈復孫女,馬姜和賈武仲次女

兒女

  1. 千乘哀王劉建
  2. 陳敬王劉羨
  3. 彭城靖王劉恭
  4. 樂成靖王劉黨
  5. 漢章帝劉炟
  6. 下邳惠王劉衍
  7. 梁節王劉暢
  8. 淮陽頃王劉昞(?—87年9月2日),生母不詳。永平十五年(72年),劉昞封為常山王。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徙為淮陽王,以汝南之新安、西華益淮陽國。章和元年七月十七(87年9月2日),劉昞去世,諡號頃,子殤王劉側嗣位。
  9. 濟陰悼王劉長

影視形象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後漢書/卷2》,出自范曄後漢書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文獻

  1. ^ 《太平御覽》卷91註引《東觀漢記》:建武四年五月甲申,皇子陽生,豐下銳上,顏赤色,有似於堯,上以赤色名之曰陽。
  2. ^ 2.0 2.1 《後漢書 顯宗孝明帝紀》
  3. ^ 《後漢書·卷八十八·列傳·西域傳·第七十八》
  4. ^ 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注引伏無忌所記:明帝永平十八年,戶五百八十六萬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萬五千二十一。
  5. ^ 《後漢書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
  6. ^ 《後漢書 皇后紀第十下》
漢明帝
出生於:28年逝世於:75年
統治者頭銜
前任:
世祖光武皇帝
劉秀
漢朝皇帝
57年-75年
繼任:
肅宗孝章皇帝
劉炟
中國皇帝
57年-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