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鑄化石
模鑄化石(英語:fossil mold and cast[1])是古生物遺體留在岩層或圍岩中的印痕和復鑄物[2]。根據與圍岩的關係被分為5種類型: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鑄型化石和複合模化石。[3]
印痕化石
印痕化石是生物遺體(主要是軟體部分)因陷落在細碎屑沉積物或化學沉積物中所留下的印痕。腐蝕作用和成岩作用雖然使得遺體本身被破壞,但是印痕卻保存了下來,而且這種印痕還常常可以反映該生物的主要特徵。
印模化石
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內模兩種。
外模是古生物遺體堅硬部分(例如貝殼)的外表面印在圍岩上的印痕,能夠反映原來生物外表的形態及構造特徵。
內模是殼體的內表面輪廓構造留下的印痕,能夠反映該生物硬體的內部形態及構造特徵。
模核化石
模核化石分為內核和外核兩種。
當腕足動物和某些雙殼類動物死亡之後,它們的貝殼經常兩瓣完整地被埋藏起來,其內部空腔也被沉積物填充,在固結以及殼體被溶解之後,內部留下一個實體即稱為內核。
如果殼內沒有被沉積物填充,當貝殼溶解後就會在圍岩中留下一個與殼大小相等、形狀一致的空間;這個空間如果再經過充填,又會形成一個與原來的殼大小相等、形狀一致但是成分均一的實體,這樣的實體就被稱為外核。
鑄型化石
當貝殼被沉積物掩埋並且已經形成外模和內核之後,殼質有時會全部溶解,然後又被另外某種礦物質填充,使得填充物像鑄造的模型一樣保留了原來貝殼的原形和大小,這就稱為鑄型化石,又名石化化石。
複合模化石
複合模化石是內模和外模重疊在一起的模鑄化石。
當貝殼埋藏在沉積物中並形成內模和外模之後,如果貝殼隨後被溶解而在圍岩內留下了空隙,而後由於岩層的壓實作用而使外模與內模重疊在了一起,就形成了複合模化石。
參考文獻
- ^ Fossil molds and cast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18-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張生, 孫承凱, 朱正昌, 鍾蓓. 化石. 山東友誼出版社. 2002. ISBN 9787806424056.
- ^ 模铸化石. 中國化石網. 2011-05-07 [2018-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