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鳽
栗鳽 | |
---|---|
栗鳽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科: | 鷺科 Ardeidae |
屬: | 鳽屬 Gorsachius |
種: | 栗鳽 G. goisagi
|
二名法 | |
Gorsachius goisagi | |
Distribution map | |
異名 | |
Ardea goisagi Temminck, 1836 |
栗鳽(學名:Gorsachius goisagi,英文:Japanese Night Heron)為鷺科鳽屬的鳥類,又名栗頭鳽,俗名粟頭虎斑鳽、栗頭夜鳽。是一種分佈於東亞的夜鷺。牠在日本繁殖,冬季遷徙至菲律賓和印尼過冬。春季和夏季在韓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也能見到。
栗鳽喜愛密集、潮濕的森林,不論在繁殖區還是越冬區都如此。直到1970年代,這種鳥類還很常見,但由於夏季和冬季棲地被砍伐作木材和農田,牠現正受到森林砍伐的威脅。其他已知的威脅包括在其繁殖區引入的黃鼬(Mustela sibirica)和由於烏鴉數量增加而造成的巢被掠奪。目前的成熟個體數量估計不到1,000隻。因此,日本和香港已將栗鳽列為保護物種。
未來保護該物種的建議行動包括調查其在日本和菲律賓的繁殖習性,保護其棲地,增加公眾對這種鳥類的興趣和認識,以及阻止外來物種與其競爭。
分類
栗鳽在1835年由荷蘭動物學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根據雙名法正式描述,並將其模式產地指定為日本[3][4]。現在該物種與黑冠栗鳽一起歸入由法國自然學家夏爾·呂西安·波拿巴於1855年引入的鳽屬(Gorsachius)中。[5] 屬名源自種小名,goisagi,來自日語goi-sagi,意思是夜鷺。[6]
描述
栗鳽的翼展在43到47公分之間,成鳥和幼鳥的羽毛顏色各異。成鳥的頭部和頸部羽毛呈紅褐色,翅膀的羽毛則為深棕色。[7] 幼鳥頭部的羽毛顏色比成鳥更黑,而翅膀的羽毛顏色比成鳥更淺。[8] 幼鳥和成鳥都有寬大的喙和眼睛外層的黃色皮膚。[7] 栗鳽的一個獨特特徵是翅膀覆羽上不規則的密集黑色條紋。
分佈與棲地
牠們會到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等地過冬,飛行路線上海、福建和香港。目前分佈於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上海、福建、廣東等地,一般棲息於海灣、河口及附近稻田、蘆葦叢、樹叢中。
栗鳽通常棲息於近水的密集針葉和闊葉森林,如河流和溪流旁。[7] 這種棲地在繁殖區和非繁殖區是一致的。栗鳽的海拔分佈範圍通常在50到240米之間,但在日本和菲律賓的稀疏棲地中,牠們也曾在超過1,000米的高度被報導。[9] 冬季時,牠們會在陰暗且深度遮蔽的森林中避寒,這些森林靠近水源,海拔可高達2,400米。[7]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2]據香港觀鳥會表示,現存栗鳽數量或少至一千隻,而且有下降趨勢。[10]
遷徙
栗鳽通常在冬季出現在菲律賓,但也能在其他東亞國家如韓國、中國南部、台灣和俄羅斯見到。牠們在3月至6月間抵達日本的繁殖地,並在9月至11月間前往菲律賓。栗鳽通常與超過1,000隻其他鷺鳥混群遷徙,包括黑冠夜鷺。栗鳽是高度遷徙的物種,具有一定的分散傾向。在遷徙期間,有時會超越目的地菲律賓,抵達印尼和帕勞。
行為與生態
食物與覓食
栗鳽在黃昏時覓食,通常單獨或小群行動,很少在空曠地區出現。其飲食包括森林地面上的土壤動物,如蚯蚓、蝸牛和小型昆蟲。據悉,栗鳽會用其厚實的喙從地下挖出蚯蚓和陸生蝸牛。牠們似乎選擇吃較成熟的蝸牛,以避免誤食較軟殼的未成熟蝸牛。雖然大部分營養來自森林地面,但牠們也會在沼澤和稻田沿岸的淺水中捕食甲殼類和小魚。
繁殖
目前僅有一次報告提及栗鳽在台灣繁殖。通常,牠們在5月至7月於日本繁殖,具體取決於到達繁殖地的時間。栗鳽在高達20米的高樹上築巢,如雪松、柏樹和橡樹。牠們獨自築巢,很少在距離其他鷺鳥很近的地方築巢,持續17至20天。巢由樹枝和大量橫放在樹枝上的葉子構成,結構脆弱。每個繁殖季節產卵3到5顆。雛鳥並不會在同一天孵化,因為每顆蛋在產下後便開始孵化。雛鳥孵化三天後,父母會離開7到9小時不等去覓食。20天後,父母每天返回一至兩次,逐漸頻繁,直到35至37天後新孵化的鷺鳥離巢。[7]
威脅
栗鳽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農村低地森林的砍伐。無限制的農田開發嚴重影響了鷺鳥的繁殖和覓食區域,對其常規的築巢習性造成不利影響。此外,該地區迅速增長的烏鴉種群,其掠食範圍也包括夜鷺的巢。[11] 自1901年在北海道引入黃鼬以來,栗鳽還面臨着來自黃鼬的競爭和掠食,黃鼬是活躍的魚類和昆蟲獵食者。[12] 結果,栗鳽在野外數量急劇下降。[13]
保育
由於繁殖區域受限,栗鳽非常罕見。過去十年中,栗鳽數量下降至幾千隻。[14] 因此,栗鳽受日本和香港法律保護,並提出了許多計劃以遏制或穩定數量下降並促進物種的恢復。保育行動建議提高公眾意識,進一步研究鷺鳥在繁殖和非活動季節的家域,並控制標本的銷售。還正在解決影響鷺鳥的外來物種的控制和抑制問題。[9]
參考文獻
-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Gorsachius goisag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2020: e.T22697237A154698841 [20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20-3.RLTS.T22697237A154698841.en .
-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栗头鳽.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Temminck, Coenraad Jacob. Nouveau recueil de planches coloriées d'oiseaux, pour servir de suite et de complément aux planches enluminées de Buffon 5. Paris: F.G. Levrault. 1824. Plate 582, Text, Livraison 98 [202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7) (French). The 5 volumes were originally issued in 102 livraison (parts), 1820-1839. For the dates see: Dickinson, E.C. Systematic notes on Asian birds. 9. The Nouveau recueil de planches coloriées of Temminck & Laugier (1820–1839). Zoologische verhandelingen Leiden. 2001, 335: 7–53 [202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7).
- ^ Mayr, Ernst; Cottrell, G. William (編).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1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79: 232 [202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8).
- ^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編). Ibis, spoonbills, herons, Hamerkop, Shoebill, pelican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4.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December 2023 [4 August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75–176. ISBN 978-1-4081-2501-4.
- ^ 7.0 7.1 7.2 7.3 7.4 Japanese Night-heron (Gorsachius goisagi) -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 www.birdlife.org. [2015-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3).
- ^ First Breeding Record of Japanese Night Heron Gorsachius Goisagi in Korea. First Breeding Record of Japanese Night Heron Gorsachius Goisagi in Korea. 2010.
- ^ 9.0 9.1 Japanese Night Heron. HeronConservation. [2015-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瀕危雀鳥「栗鳽」26年後再現香港. 蘋果新聞. 2015-04-02 [2015-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繁體)).
- ^ Kawakami, Higuchi. Population Trend Estimation of Three Threatened Bird Species in Japanese Rural Forests: The Japanese Night Heron Gorsachius goisagi, Goshawk Accipiter gentilis and Grey-faced Buzzard Butastur indicus. Journal of the Yamashina Institute for Ornithology. 2003, 35: 19–29 [October 27, 2015]. doi:10.3312/jyio.35.19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 ^ Sehgal, R. Deforestation and avian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0, 213 (6): 955–960. PMC 2829318 . PMID 20190120. doi:10.1242/jeb.037663.
- ^ Long, J. Introduced mammals of the world their history,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CABI Pub. 2003: 279.
- ^ Japanese Night Heron (Gorsachius goisagi) » Planet of Birds. www.planetofbirds.com. [2015-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6).
這是一篇與鳥類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