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雅遜夫人
果爾達·梅爾 גולדה מאיר Golda Meir | |
---|---|
第4任以色列總理 | |
任期 1969年3月17日—1974年6月3日 | |
總統 | 扎勒曼·夏扎爾 伊弗雷姆·卡齊爾 |
前任 | 列維·艾希科爾(正任) 伊加爾·阿隆(代理) |
繼任 | 伊扎克·拉賓 |
以色列內政部長 | |
任期 1970年7月16日—1970年9月1日 | |
前任 | 哈伊姆-摩西·沙皮拉 |
繼任 | 優素福·布爾格 |
以色列外交部長 | |
任期 1956年6月18日—1966年1月12日 | |
總理 | 大衛·本-古里安 列維·艾希科爾 |
前任 | 摩西·夏里特 |
繼任 | 阿巴·埃班 |
以色列勞工部長 | |
任期 1949年3月10日—1956年6月19日 | |
總理 | 大衛·本-古里安 |
前任 | 莫迪凱·本托夫(代理) |
繼任 | 莫迪凱·納米爾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果爾達·馬波維奇 Golda Mabovitch 1898年5月3日 俄羅斯帝國基輔 |
逝世 | 1978年12月8日 以色列耶路撒冷 | (80歲)
墓地 | 以色列耶路撒冷赫茨爾山 |
政黨 | 以色列地工人黨(1968年前) 以色列工黨(1968年後) |
配偶 | 莫里斯·梅爾森 (1917年成婚;1951年過世) |
兒女 | 2 |
母校 | 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 |
簽名 |
果爾達·梅爾(通稱梅爾夫人,或譯為梅厄夫人及梅雅夫人等,香港時事節目譯作「梅雅遜夫人」;希伯來語:גּוֹלְדָּה מֵאִיר,羅馬化:Golda Meir;1898年5月3日—1978年12月8日),原名果爾達·馬波維奇(Golda Mabovitch)、果爾達·梅爾森(Golda Meyerson),是以色列猶太裔女性政治家、外交家及社會活動家。其出生於俄羅斯帝國(今屬烏克蘭)基輔,早年曾移民美國生活,成年後投入猶太復國運動並參與以色列國的籌建,是以色列的創國元老之一及第四任總理(1969-1974),其先後為以色列地工人黨和以色列工黨成員。
在戴卓爾夫人未擔任英國首相之前,梅爾夫人被外界認為是以色列的「鐵娘子」,以色列建國元老大衛·本-古里安也稱她為「內閣中最好的人」。梅爾是以色列第一位,亦是迄今唯一一位女性總理,也是近現代世界主權國家的第三位非世襲的女性政府領導人。
早年生平(1898-1916)
1898年5月3日,梅爾夫人出生於俄羅斯帝國(今烏克蘭)基輔。出生時,她的姓為馬波維奇(Mabovitch),她的父親Moshe Mabovitch是一名木匠,她也有一個姐姐Sheyna(生於1889年)和一個妹妹Tzipke(生於1902年),另有五個兄弟姐妹在童年即夭折。在自傳中,梅爾提到她最早的記憶是她的父親到門口對即將發生大屠殺的謠言做出回應。1903年,父親離家,去往美國紐約尋求發展,包括梅爾在內的家人移居到了位於平斯克(今屬白俄羅斯)的母親家中。1905年,父親Moshe搬遷至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並在當地一個鐵路貨場找到了工作。隨着父親在美的境況漸好,次年,8歲的梅爾便隨着家人前往美國投奔父親,她們乘船於加拿大魁北克登岸,然後乘坐火車前往密爾沃基。
定居美國後,梅爾的母親在密爾沃基北部開設一家雜貨店以維持生計,而年幼的梅爾則時常在母親外出時幫忙照看店鋪。1906年至1912年間,梅爾就讀於當地的第四大街學校(Fourth Street Grade School,今Golda Meir School)。在這裏就讀時,她曾組織舉行過募捐活動以支付同學課本費用,並在畢業時作為學生代表致詞,顯示出組織和學業方面的才能。1912年,14歲的梅爾入讀北區高中(North Division High School),並在課餘時間打工,在這期間梅爾也曾在當地的百貨公司和公共圖書館工作。
此時梅爾的母親希望她離開學校結婚成家,但她拒絕了母親。母女失和,梅爾隻身離家,並買了火車票到科羅拉多州丹佛,住到了已經結婚的姐姐Sheyna家裏。在那裏,梅爾在每晚姐姐家裏舉行的知識分享會中接觸到猶太復國主義、文學、婦女投票權和工會制度等知識,她在自傳中寫到「在某種程度上,我自己未來的信念被塑造並形成……在丹佛,那些充滿討論的夜晚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To the extent that my own future convictions were shaped and given form... those talk-filled nights in Denver played a considerable role.」)。
1914年,梅爾與姐姐產生了矛盾,致使她離開就讀的高中,外出務工。在與之前產生齟齬的父母和解後,梅爾回到了密爾沃基,也重回北區高中恢復了學業。在這一階段,她也成為錫安山工人黨(Young Poale Zion,後來的Habonim,也是Labor Zionist youth movement)中一個活躍的成員,在公開會議中主張支持社會主義的猶太復國主義。畢業後,梅爾於1916年進入威斯康星州州立密爾沃基師範學校(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前身)就讀,在這裏,她進一步接受了勞工猶太復國主義。
奔走復國(1917-1948)
1917年,梅爾和男友莫里斯·梅爾森(Morris Meyerson)結婚。當時梅爾以定居巴勒斯坦為前提結婚,但這個計劃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大西洋渡輪停擺而打亂。於是她便投身於錫安山工人黨的活動,她走遍美國,幫助該黨募款的活動。與此同時,梅爾發現自己懷孕,但她被迫選擇了人工流產,因為她認為猶太復國主義的義務沒有空間容許自己撫養孩子。
一戰結束後,1921年,梅爾連同她的姐姐Sheyna一家以及一位童年玩伴Regina一起前往當時尚為英國代管的巴勒斯坦。她們坐渡輪從紐約出發,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登陸,然後換乘火車抵達了特拉維夫。在遭受過一次拒絕後,梅爾在位於巴勒斯坦北部Merhavia的一個猶太集體農場(kibbutz)里找到了工作,在這裏她負責采剝杏仁、種植樹木、打理雞舍和廚房等工作。由於她顯示出的領導能力,她被農場選為代表出席以色列總工會。
1924年,梅爾夫婦離開集體農場,前往耶路撒冷定居。當梅爾夫婦在特拉維夫作短暫停留時,她們生育了兩個孩子,分別為兒子梅納赫姆(Menachem,生於1924年)和女兒莎拉(Sarah,生於1926年)。1925年,梅爾曾短暫回過Merhavia。1926年,梅爾的父母也從美國移居巴勒斯坦。
1928年,梅爾當選為婦女勞工理事會(Moetzet HaPoalot)的書記,其後她有兩年多時間(1932-1934年)在美國當使者,並為罹患腎病的女兒尋求醫療救治。此間,梅爾夫婦開始分居,但從未正式離婚,其丈夫莫里斯於1951年逝世。1934年,梅爾返回巴勒斯坦,加入了以色列總工會的執行委員會,並晉升為政治部門的負責人,這段資歷為梅爾夫人後來的治國理政能力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1938年7月,梅爾作為猶太裔觀察代表前往法國出席了由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召集的埃維昂萊班會議,會議的議題圍繞因受德國納粹政權迫害而逃亡的猶太難民展開。雖然來自32個國家的與會代表不斷表達對歐洲猶太人處境的同情,但均拒絕採取實際行動接收難民,最終僅有多明尼加一國同意開出10萬個難民名額予以接受。對這個結果,梅爾夫人感到不快,她對新聞媒體表示:「在我有生之年,我唯有的一個願望就是猶太民眾再也不依靠別人的同情。」
此時的梅爾夫人坐言起行地推行「獨立建國」,她以平民身份在二戰期間四處奔走,遊說各國接納猶太難民。以色列立國前,她是負責和英國談判獨立建國的代表之一。梅爾的態度與日俱增地強硬,她充份利用猶太人被屠殺的慘劇,爭取道德高地。此外,在戰爭期間,她在猶太代理機構(Jewish Agency)擔任過數個重要職位,這個機構在二次世界大戰間實際扮演着巴勒斯坦地區的地方政府的角色。
1946年6月,在英國於「Agatha行動」中逮捕了猶太代理機構的負責人Moshe Sharett及一些其他的猶太社區領導人後,梅爾夫人迎來了自己生涯中的重要角色,她成為在巴勒斯坦的猶太裔群眾和英國管治當局之間的首要談判者。Moshe Sharett於獲釋後前往聯合國參與對巴以分治方案的相關討論,他留下梅爾負責了猶太代理機構的政治部門,直至以色列建國。
1947年,梅爾前往塞浦路斯探望在當地拘留營中的猶太裔民眾,這些民眾都是在企圖非法進入巴勒斯坦地區時被英國方面逮捕並遣送至此的。梅爾遊說他們將為數不多的進入巴勒斯坦定居的名額讓給那些有孩子的家庭,這次遊說取得了巨大成功。
建國之後(1948-1978)
外交才幹
以色列國正式成立後,阿拉伯聯軍立刻進攻,梅爾夫人臨危受命出訪美國,號召在美猶太人為復國運動捐款。事前猶太人代辦處財長估計,募捐最多只能募集八百萬美元,但梅爾夫人最終募集了驚人的五千萬美元,悉數用於購買軍火。當時以色列軍備並未如今日先進,這批軍火,對以色列國的生存,有極關鍵的作用,梅爾夫人因此得到軍隊極大尊敬。[1]
在此期間,出於工作需要,梅爾夫人將自己原本的(其丈夫的)姓氏梅爾森(Meyerson)希伯來化為梅爾(Meir),意為「發光」。
總理生涯
1969年,時任以色列總理列維·艾希科爾突然去世後,梅爾夫人繼任為以色列總理。 1972年,慕尼黑慘案發生後,梅爾夫人指示以色列情報特務局(The Mossad,俗稱摩薩德)發起了著名的「上帝之怒行動」(也稱「天譴行動」),對涉入事件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高層成員進行報複式的全球追殺,最後成功暗殺了絕大多數的目標成員。 1973年10月,梅爾夫人帶領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取勝。她於12月勝出大選,續任總理。然而翌年她以「五年任期對我而言已十分足夠,並且沒有能力繼續背負重任」為由辭職。 梅爾夫人是著名的吸煙愛好者,在公開場合常常煙不離手。
晚年及逝世
1978年12月8日,梅爾夫人因患淋巴癌不治在耶路撒冷逝世,享年80歲。其遺體安葬在當地的赫茨爾山上。
著作
《我的一生:梅爾夫人自傳》中文版2014年新星出版社
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 ^ 誰是「真男人」?由以色列的梅雅夫人談起.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2).
外部連結
- 總理果爾達·梅爾的生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以色列首次出現女性領導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見
前任: 列維·艾希科爾 |
以色列總理 1969-1974年 |
繼任: 伊扎克·拉賓 |
前任: 列維·艾希科爾 |
以色列工黨黨魁 1969-1974年 |
繼任: 伊扎克·拉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