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束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絹本着色束帶織田信長像(神戶市立博物館蔵,重要文化財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束带
假名そくたい
平文式羅馬字sokutai

束帶和服的一種,是公家的正裝,為平安裝束日語平安装束的一種也被稱為「晝裝束」。屬於東亞傳統服裝圓領的一種。

概要

日本自奈良時代仿效唐代制度設立朝服制度,根據《養老律令·衣服令》,天皇上朝以及大小諸會,服黃櫨染衣。日本皇太子服黃丹衣,親王紫衣。諸臣一位至八位依據唐宋公服制度,分別衣紫、緋、綠、縹。[1][2]中世以降日本位袍如明代官服,世族最貴者黑色。而余皆紅色。[3]幕府時代,公方四位以上黑袍,五位絳袍。[4][5]

組成

束帶從內到外由日語單衣日語下襲日語下襲半臂日語半臂日語組成,並在袍外腰部系一條皮革腰帶,即石帶日語石帯。袴分有大口袴日語大口袴表袴兩種,表袴需穿着在大口袴之外。戴,穿しとうず),懷藏帖紙たとう)、檜扇,手執公卿殿上人要在腰間掛魚袋

束帶的穿着有文官、武官之別。文官以及三品以上武官身着縫腋袍日語ほうえきほう),頭戴垂纓。四品以下武官身着闕腋袍日語けってきほう),頭戴卷纓。另外,武官、中務省官員以及獲勅許的參議以上官階的文官可佩大刀。佩大刀時,要將刀用平緒ひらお)綁在腰間。

特徵

下襲的背面部分很長,穿着時會像燕尾一樣拖在地上。這部分稱作「裾」(きょ),是束帶的一大特徵。由於裾的長短代表着身份的貴賤,部分下襲經演變變得過長,於是裾與下襲分離,稱作別裾。着別裾時,先穿上下襲,再將別裾的帶子系在腰間。天皇皇太子的下襲的裾並沒有與本體分離。另外,還有一種很短的裾稱作纔著さいじゃく),用於地下官人穿戴。

在冬天,由於文官所穿的縫腋袍的肋旁是封閉的,從外觀上看不出裏面有無穿上半臂,所以文官在着裝時通常將半臂省去。在夏天,換上較薄的縫腋袍後,由於可透過袍看到裏面有無穿上半臂,因此需穿上;然而在近代,通常在夏天也不穿着半臂。

位階

品級 正服 略服 祭服
天皇 黃櫨染文銅竹鳳凰麒麟袍(里平絹)、紅文小葵綾襦、紅文四葵綾中單、紅生絹大口袴、白表袴 縫腋袍白絹、白絹袴
皇族 縫腋袍黑綾雲鶴紋、紅綾中單、雲紋紫袴 小直衣、雲紋紫袴
四位以上至公爵 縫腋袍黑平絹唐草紋、紅綾中單、藤丸紫袴 狩衣
五位 縫腋袍赤綾、紅綾中單、平絹紫袴
六位以下 縫腋袍綠綾無紋、紅綾中單、白或淺黃平絹袴
無位 縫腋袍黃平絹無紋、紅綾中單、白布袴 縫腋袍白絹(無里子)、白絹袴

圖集

註釋

參見

參考文獻

  1. ^ 《養老律令·衣服令》「諸臣禮服:三位以上。淺紫衣。四位。深緋衣。五位。淺緋衣。六位。深綠衣。七位。淺綠衣。八位。深縹衣。初位。淺縹衣。」
  2. ^ 《續日本紀》「諸王・諸臣一位者、皆黒紫。諸王二位以下。諸臣三位以上者、皆赤紫。直冠上四階深緋。下四階淺緋。勤冠四階深緑。務冠四階淺緑。追冠四階深縹。進冠四階淺縹。皆漆冠。綺帯。白襪。黒革靴。其袴者。直冠以上者皆白縛口袴。勤冠以下者白脛裳。」
  3. ^ 姜弘重,《東槎錄》:「其言考今觀所謂公服。略如我國團領之制。而袖廣如僧衫。旁無衽殺。但有兩旁直縫。又為帖縫衣腰前後各七八寸許。以垂之。亦無所帶。其色有紅黑之差。世族最貴者黑色。而余皆紅色。
  4. ^ 《幕朝古事談》
  5. ^ 《台德院殿御實紀》卷三十九:「御袍。麴塵。靑色帛。生氣御袍。或御引直衣。御小直衣等之事。仙洞御袍。赤色。橡。或甘御衣。大臣袍橡。異文小直衣。親王袍橡。小直衣。公卿着禁色雜袍。雖殿上人大臣息。或孫。聽着禁色雜袍。貫首。五位藏人。六位 藏人着禁色。至極﨟着麴塵袍。是申下御服之儀也。晴時者雖下﨟着之。袍色四位以上橡。五位緋。地下赤色。六位深綠。七位淺綠。八位深縹。初位淺縹。袍之紋 轡唐草輪無。家家以舊例着用之。」

書目

  • 佐多芳彥 「公武服制の成立と展開(「朝服」と「束帯」―用例からみた平安初期公家服制)」 『服制と儀式の有職故実』 吉川弘文館
  • 津田大輔 「平安時代前期服飾復元の可能性--考証の方法と男子裝束の復元」 古代文化研究16 島根県古代文化センター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