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維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維格(1867年—1929年),字一琴,一作嶧琴,祖籍江蘇吳縣,清末民初翻譯家,中國現代冶金工業的奠基人。

生平

李維格1867年出生於上海南市區。自幼家貧,隨父親半工半讀。後入格致書院。1880年代,他赴英國求學,後因不能負擔學費而中途輟學,留居清國駐英參贊李經方行邸,兼習法文。回國後授職候選郎中。1889年隨翰林院侍講崔惠人使,1890年隨駐日公使李經方赴日本。[1]

甲午戰爭後,中國興起維新運動,李維格此時從日本歸國,1896年任漢陽鐵廠總翻譯。1896年他積極為《民聽報》撰稿,並於1897年從武漢上海,主持《時務報》的翻譯工作,通過翻譯西方報紙文章倡導西學和變法。[1]

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湖南創辦時務學堂,李維格與梁啓超相繼來到長沙,李任該學堂的西文總教習,梁任中文總教習。他在湖南還參加了南學會,擔任《湘報》董事和西文翻譯,在《湘報》上刊登了大量譯文。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後,李維格赴上海擔任江南製造局提調,並出任南洋公學提調[1]

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建漢陽鐵廠,但是初期漢陽鐵廠經營狀況不佳;1896年張之洞委託盛宣懷經營漢陽鐵廠,李維格被盛宣懷招攬為總廠翻譯,開始在漢陽鐵廠服務。隨後改任總廠稽核會辦。1902年曾赴日本八幡製鐵所考察。

1904年3月,李維格得到盛宣懷授權赴歐洲與美國考察世界最新的煉鋼技術,該次考察為期8個月,與英國工程師彭脫、德國工程師賴倫同行,同時將漢陽鐵廠所開採的鐵礦石生鐵焦炭鋼材等樣品帶往歐洲,由英國化學家梭德化驗樣本,確定煉鋼品質缺陷的緣故。化驗後,確定大冶鐵礦原石含量高,在理解國內煉鋼癥結後,李維格向盛宣懷作了報告。[1]盛宣懷則採納李維格的資料,1905年任命李維格為漢陽鐵廠總辦,負責改造鐵廠設備使其重生。

李維格對漢陽鐵廠的解決方案是任命原高爐爐長呂柏(Eugene Ruppert,又譯歐仁·呂貝爾)為漢陽鐵廠總工程師,由他主導重新打造1座250噸高爐,並增聘4位德國工程師解決煉鐵問題,德國鐵礦同樣有含磷量高的特性,但德國工程師將英國開發的托馬斯轉爐煉鋼法導入鋼鐵冶煉後,提高了德製鋼材的品質與產量。除了新高爐,李維格同意拆除漢陽鐵廠一期工程中向英國採購的2座轉爐與小型馬丁爐,增建6座30噸馬丁爐、1座150噸混鐵爐,全面改造煉鋼設備與製程。這一工程在1907年全部完工,鐵廠營運也在1908年轉虧為盈。在李維格的經營時代,漢陽鐵廠是亞洲國家中最大的鋼鐵廠。

1907年,盛宣懷決定採用李維格的建議,把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併,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由盛宣懷總理,李維格為協理漢陽鐵廠總辦。1912年4月13日,李維格在漢冶萍股東大會決議下離開漢陽鐵廠總辦職務,改任漢冶萍公司經理。1913年,漢冶萍公司決定新建一貫煉鋼廠,李維格再度授命建廠,該廠稱為大冶鐵廠,從選址、機具採購等李維格全權處理。

大冶鐵廠最初由漢洋鐵廠廠長吳健兼任,但在1916年3月吳健自稱無法勝任,1916年8月公司決定由李維格任大冶鐵廠廠長。1917年5月,李維格辭去廠長一職,改任漢冶萍公司高級顧問。大冶鐵廠則在1921年完工。

讓李維格提前離開職場的緣故是身體健康因素,1908年李維格患上咯血的毛病,晚年於上海寓所養病。1929年在彌留之際,李維格將上海房產的三分之一捐給東吳大學。逝世後,其子依照其遺願,利用房產收入在東吳大學設立了科學獎學金,後又出售房產並將所得興建東吳大學的男生宿舍——維格堂,並以宿舍收入的一部分獎勵科學研究。[1]

1900年李維格回到漢陽鐵廠主持廠務後,開辦了漢陽鐵廠學堂,這是中國第一所培養鋼鐵人才的專科職業學校。1901年,經李維格建議,由南洋公學選派4名學生到三藩市大書院攻讀冶鐵煉鋼機器化學專業。該4人歸國後成為漢陽鐵廠的技術骨幹。後任漢陽鐵廠廠長的吳健大冶鐵礦礦長王寵佑等,均是李維格選拔出國的。[1]除了漢陽學堂,1912年他出資捐建了交通大學上海專門學校圖書館。

家庭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