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程
出生766年?
唐朝
逝世842年?
唐朝
職業唐朝官員

李程(766年—842年?),字表臣,封彭原郡公,諡唐朝官員,唐敬宗年間拜為宰相

背景

李程可能生於大曆元年(766年)。他是唐朝開國之君唐高祖堂弟襄邑王李神符的五世孫。[1]祖父李柏任太僕卿,父李鷫滁州刺史。[2]

貞元十二年(796年),李程中進士,又通過宏辭科考試,作賦《日五色》,以語言警策拔俗為士人所推,後擔任一些節度使的幕僚。調藍田尉,獨自宣判了積壓十年的案子。二十年(804年)因京兆府考功第一,回京城長安任監察御史,五月以承務郎監察御史里行身份參與祭奠御史中丞李汶[3]十一月又奉召充翰林學士[4]唐德宗季秋出獵,覺得冷,看着左右說:「九月穿衫,二月穿袍,不是順時。朕欲改月,怎麼樣?」左右稱好,唯獨李程說:「玄宗著《月令》,十月才穿裘,不可改。」德宗急忙停止。學士入官署,常觀察日影判斷時間,李程性懶,太陽過了八磚才到,時人號「八磚學士」。[1]二十一年(805年),德宗崩,子唐順宗繼位,李程被順宗信任的同僚王叔文排擠出翰林院,三度遷為司勛員外郎。[5]宦官劉貞亮等奏請立皇長子廣陵王李淳皇太子,勾當軍國大事,順宗同意,劉貞亮便召學士衛次公鄭絪、李程、王涯入金鑾殿,草立儲君詔。[6][7][8]李淳即唐憲宗

唐憲宗、唐穆宗年間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七月,知制誥,出為隋州刺史,[9]因能治理,賜金紫服。五年後,除郎中。[10]元和中期,被西川節度使李夷簡(813年—818年在任)闢為成都少尹、御史中丞、節度行軍司馬。[11]十年(815年)三月,被召回長安任兵部郎中,知制誥。[12]同年,憲宗伐自稱淮西節度使的軍閥吳元濟,以宣武節度使韓弘為淮西都統,[13]李程被派往汴州前線宣賜官告。[14]十一年(816年),他被任為中書舍人,不早於當年十一月權知京兆尹事。[15]十二年(817年),權知禮部貢舉。同年,監察御史韋楚材被貶,因他與宰相裴度交好而裴度又與同僚宰相李逢吉不合,憲宗召給事中張賈及李程、御史中丞韋乾度、比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宋景及韋楚材、御史崔鄯訊問。十三年(818年)四月,李程拜禮部侍郎,左僕射鄭餘慶受任為禮樂詳定使,奏刑部侍郎韓愈與李程為副使。[16][17]六月,李程出為鄂州刺史、鄂岳觀察使[1][5]十四年(819年)二月,白居易作詩《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當年劉禹錫也曾作《為鄂州李大夫祭柳員外文》祭奠柳宗元。十五年(820年)韓愈作《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三月,唐穆宗從李程所請,罷中州歲貢茶,減輕人力勞損。[18]

唐敬宗年間

長慶元年(821年),劉禹錫又作《鄂渚留別李二十一表臣大夫》。二年(822年)十二月末,李程又被召回任吏部侍郎,[19]渭源縣男,食邑三百戶。[1][5]

四年(824年),唐穆宗崩,正月,其子唐敬宗繼位不久,五月,李程以正議大夫、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渭源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守本官,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20][21][22]當時,唐敬宗問李逢吉誰堪為宰相,李逢吉列舉了一批官員,將李程列在首位,故被拜為宰相。當時敬宗年輕,想建造和重建宮室。李程指出敬宗新立,尚在穆宗喪期,展開這些工程不妥。在他的建議下,敬宗收集來的木石被用來修皇陵。六月,李程還和韋處厚建議對因和李逢吉不和被逐出京的高官裴度加禮,在他們建議下,敬宗加裴度宰相榮銜同平章事[23]李程還奏請設置侍講學士。李程善辯且多智算,能改變敬宗的心思。不久拜中書侍郎,十二月進爵彭原郡公[24]仍居相位。[1][5]

寶曆元年(825年)四月,敬宗受尊號,大赦天下。李程攝中書令、讀冊官,獲賜一子出身。[25]同年,宰相李逢吉、竇易直、李程在延英殿談及鄠縣令崔發拖拽中人獲罪之事,奏稱崔發雖犯大不敬,但崔發母是已故宰相韋貫之的姐姐,年已八十,自崔發下獄以來積憂成疾,請求恩宥崔發。敬宗這才知崔發有老母,立即遣中使送崔發回家並撫問崔母韋夫人。[26]十月,攝太尉,充使,於孟冬時節薦獻大聖祖於太清宮。[18]

同年,陳留武昭被控恫嚇要殺李逢吉。武昭先前曾任石州刺史,想尋求更好的任命,卻被授以權力少很多的敬宗叔祖父袁王李紳府長史。李程與武昭交好,想給他一個更有用的職位;但李逢吉此時已不復和李程為友,反對,李程的族人水部郎中李仍叔告知武昭。一次武昭喝醉了,對朋友左金吾兵曹茅匯說要殺了李逢吉。九月,事發,武昭被拘。李逢吉黨羽前河陽掌書記李仲言對茅匯說,如果供出李程和武昭同謀,可以得生,反之必死。茅匯拒絕。調查結束後,武昭被杖殺,李仍叔貶道州司馬,李仲言流放象州,茅匯流放崖州[5][23][27][28]

二年(826年),李程召同年進士鄭州刺史張仲方為右諫議大夫。[26][29]二月,李程攝中書令受冊,於正衙宣詔。[18]九月,李程被罷相,儘管仍保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榮銜,出任檢校兵部尚書、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1][5][20][23][24]任上,表侍御史盧簡辭為節度判官。[30]

唐文宗年間

敬宗弟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六月,奏得自稱成德節度使王廷湊書信,請納景州;又奏魏博叛將亓志紹自縊。[31]四年(830年)三月,李程被任為檢校尚書左僕射、兼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度使,仍保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六年(832年),加檢校司空榮銜。七月,召回長安任左僕射。此前,文宗剛下令,僕射上任,所有朝臣正式歡迎,四品及以下官員要向他下拜,早先拜為僕射的王涯和竇易直都享受過了這種盛大的待遇。李程認為不妥,請求文宗重新考慮。八月,御史中丞李漢也認為這個儀式太嚴肅,但文宗仍命下拜儀式如此進行。[26][32][33][34]李程能幹博學,為文宗所禮遇,文宗說他「高飛之翮,長者在前。卿朝廷羽翮也」。但儘管身居高位,卻落下了放蕩、不拘小節、過分滑稽的名聲。[1][5]

七年(833年)七月,李程與御史大夫鄭覃奉命同去尚書省疏理諸司囚徒。當月,他又一次被遣出長安,任檢校司空、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31]八月,兼充亳州太清宮使,修葺因水災損毀的太清宮。[18][35]九年(835年)六月,再任河中晉絳節度使,加檢校司徒開成元年(836年)閏五月,召回長安任右僕射,兼判太常卿事。為河東節度使李載義作紀功碑文。[36]十一月,兼判吏部尚書銓事。二年(837年)二月(一作三月),授檢校司徒,出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32]李商隱《樊南文集補編》有《上漢南李相公狀》。三年(838年),張祜作《戊午年感事書懷二百韻謹寄獻太原裴令公淮南李相公漢南李僕射宣武李尚書》。唐武宗繼位後,會昌元年(841年)二月,賜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兼內謁者監仇士良紀功碑,詔時任右僕射的李程作文。[37]當年,為東都留守。任內加張季戎留守討擊使兼河陰鹽鐵留後。[38]李程卒年七十七,贈太保,有司諡[1][5]而二年(842年)太子太傅牛僧孺被任為東都留守,李程或即在此前於任上去世。

作品

評價

  • 《舊唐書》
    • 史臣曰:程不持士范,歿獲醜名。君子操修,豈宜容易!
    • 贊曰:程、(宋申)錫弼諧,於道難周。[5]
  • 《新唐書》贊曰:唐宰相以宗室進者九人。……李程和柔,在位無所發明。[1]

子孫

註釋及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
  2. ^ 《舊唐書》李程傳沒列出李程祖父的名字,稱其父名李鷫伯。見《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七。《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提到了李程祖父的名字,進一步指出其父的名字是李鷫,對其父的名字含有和祖父李柏同音不同字的「伯」字,沒有避諱,表示懷疑。見《新唐書》卷七十。存档副本. [2011-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8). 存档副本. [2009-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3. ^ 柳宗元《祭李中丞文》
  4. ^ 《舊唐書》卷一十三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七
  6.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四
  7. ^ 《新唐書》卷二百零七
  8.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9. ^ 《重修承旨學士壁記》
  10. ^ 白居易《除李程郎中制》
  11. ^ 白居易《李程行軍司馬制》
  12. ^ 《舊唐書》卷一十五
  1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九
  14.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
  15. ^ 當年十一月京兆尹為柳公綽
  16.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八
  17.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五
  18. ^ 18.0 18.1 18.2 18.3 《冊府元龜》
  19. ^ 嚴耕望《仆尚丞郎表》,且當月崔元略已被任為新的鄂岳觀察使。
  20. ^ 20.0 20.1 《新唐書》卷八
  21. ^ 《授李程平章事制》
  22. ^ 《冊府元龜》作正月敬宗即位後事。
  23. ^ 23.0 23.1 23.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
  24. ^ 24.0 24.1 《舊唐書》卷一十七上
  25. ^ 《受尊號赦文》
  26. ^ 26.0 26.1 26.2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一
  27.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九
  28.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29. ^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六
  30.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七
  31. ^ 31.0 31.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
  32. ^ 32.0 32.1 《舊唐書》卷一十七下
  33.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
  34. ^ 《新唐書》也記載了這場爭議,但文宗、李程、李漢的立場和《舊唐書》所述相反。鑑於《舊唐書》引用了文宗詔書原文,此版本可能更可靠。可比較《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七和《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
  35. ^ 《令宣武軍節度使李程兼充亳州太清宮使詔》
  36.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二
  37. ^ 《舊唐書》卷一十八上
  38. ^ 《張季戎墓誌》
  39. ^ 《新唐書》卷六十
  40. ^ 40.0 40.1 《宋史》卷二百零八
  41. ^ 《唐故萬年縣尉直弘文館李(晝)君墓志銘》
前任者:
竇易直
唐朝尚書左僕射
832年—833年
繼任者:
李逢吉
前任者:
令狐楚
唐朝尚書左僕射
836年—837年
繼任者:
牛僧孺
前任者:
牛僧孺
唐朝尚書左僕射
840年—841年
繼任者:
李德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