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秋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秋岳
本名金錦珠
性別
出生1901年
 大韓帝國平安南道中和郡(今屬 北韓黃海北道
逝世1936年9月3日(1936歲—09—03)(34—35歲)
 滿洲國濱江省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
墓地 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
語言朝鮮語漢語俄語
母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莫斯科中山大學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李秋岳(1901年—1936年9月3日),原名金錦珠韓語:김금주),曾化名張一志柳明玉[1][2]朝鮮黃海北道中和郡人,原中國共產黨珠河中心縣婦女部部長、委員、鐵北區委書記,特別支部書記,中共通河縣特別支部書記,中國工農紅軍朝鮮籍將領畢士悌的夫人,2015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3]

早年生涯

1901年,金錦株出生於朝鮮平安南道中和郡(今黃海北道中和郡)的一個貧苦家庭,七歲時父親病故[1][2][4]。在平壤崇實中學讀書的時候,她與學長金勛(畢士悌)相識,後在1918年結婚。1919年3月,兩人共同參加了三一運動。金勛是三一運動的學生領袖,他的父親在此次運動中被逮捕後被殺害。為躲避日本人的追殺,金勛不得與她分離投奔中國通化縣哈尼河朝鮮獨立運動志士創辦的新興武官學校[5]

1924年秋,金錦株由於在朝鮮身份被暴露,來到中國廣州與在黃埔軍校執教的畢士悌團聚[6][2]。1925年2月,她與畢士悌一起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生隊第四隊上尉隊長和宣傳隊隊員的身份參加了廣東國民革命軍東征,6月又與黃埔軍校學生軍參加了平定桂軍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鬥爭[2][1]。同年秋,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改名「李秋岳」[6]。1927年初,李秋岳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六期)學習,成為中國近代史第一代女兵。七一五事變後,中共中央為了保護革命力量派李秋岳和畢士悌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2][7]

滿洲抗日

1930年夏,李秋岳與丈夫學成回到中國。畢士悌擔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同年9月20日,中共在延邊成立東滿特別委員會,畢士悌被任命為特委會委員兼軍委書記。九一八事變後,夫妻兩人被調回哈爾濱,畢士悌重新擔任滿洲省委軍委書記[5]。李秋岳被任命為中共滿洲婦女部委員,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2][6]

1932年,李秋岳被派往珠河縣(今尚志市)工作。同年7月,畢士悌被調到中共中央蘇區工作。由於李秋岳當時懷孕快分娩,她便獨自留在了滿洲。同年9月,她被任命為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婦女委員,1933年10月被任命為珠河中心縣婦女部部長。在她的努力工作下,珠河地區成為磐石之後,中共在滿洲的又一個「紅地盤」。她與另一位珠河抗日游擊區領導和組織者趙一曼(原名李一超)被群眾並稱為「黑白二李」 [註 1] 抗日女英雄。[2][7][1]

1934年1月,毛澤東曾試圖將李秋岳調到蘇區工作與畢士悌團聚。但由於國民黨對中共蘇區的「圍剿」以及東北地區嚴峻的抗日形勢,她最終沒能與畢士悌團聚。同年秋,畢士悌與蘇區紅軍一起開始了萬里長征。與此同時,日本關東軍開始了對珠河抗日游擊區的大規模討伐。李秋岳擔任了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和鐵道北區委書記,與趙一曼一起為抗日游擊隊哈東支隊提供物資支持。1935年1月,哈東支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獨立師。同年春,關東軍對珠河開始了「三光政策」的「大討伐」。李秋岳奉命帶領鐵北區部分地下黨員和群眾隨趙尚志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轉移到延壽方正地區[註 2]。轉移到延(壽)方(正)地區後,李秋岳擔任中共延方特別支部書記,完成了延壽和方正地區抗日游擊區的創建。[2][7][1]

1936年2月,李秋岳被調到條件更為艱巨的通河縣工作。她化名「張一志」,重新組建了中共通河特別支部,並任支部書記。她指揮群眾繞開敵人的封鎖,將糧食運到趙尚志領導的東北抗聯第三軍。她還親自起草了《反日會章程》,建立通河反日會,並深入西北河、北六方、二道河子等朝鮮族聚居區,印發《東北民眾抗日聯軍臨時政府宣言》、《中國人對日軍戰鬥的基本綱領》等傳單,動員年輕人參加抗聯武裝,創建了西北河抗日游擊根據地。牡丹江地方警務統治委員長中村在給東條英機的報告如是描述「通河已陷入不治之境」,「是一難治的癌症」。 [2][7]

就義

1936年8月,日本當局重金懸賞搜捕李秋岳。8月27日,李秋岳在發動群眾為部隊趕製軍鞋的時候被警察署長孫鳳周逮捕。被捕入獄後,李秋岳遭到嚴刑拷打,卻視死如歸。9月3日,在她入獄的第七天,日軍特務認為她沒有悔過的希望,而將她槍決,後又將她的頭顱懸掛在通河縣城上示眾,恐嚇百姓。中村寫給東條英機的報告寫道:「被檢舉者張一志,其境遇無需再斟酌,將來沒有悔改之希望,在整肅中不得不參考衛隊長以及有關機關的意見,於9月3日給以嚴重處分(槍決)。」[2][7][8]:363

紀念

哈爾濱長青公園內的李秋岳雕像

家庭

李秋岳的丈夫是中國工農紅軍朝鮮籍將軍畢士悌。兩人育有一子,但因缺乏照看在1934年夭折。[11]

註釋

  1. ^ 李秋岳與趙一曼同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畢業,都曾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後在滿洲省委機關工作,後又都在珠河中心縣任委員,任鐵北區委書記。兩人在1936年8月2日和9月3日先後就義。李秋岳皮膚黑為「黑李」,趙一曼為「白李」。[7]
  2. ^ 接替鐵北區委書記一職的趙一曼在此期間被捕,後被殺害。[7]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与赵一曼齐名的女英雄. 中共哈爾濱市委組織部. 2016-08-26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甘洒热血拯中华的朝鲜籍烈士毕士悌和李秋岳夫妇. 《黨史博採》. 2010年, (04期). 
  3. ^ 3.0 3.1 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民政協網. 2015-08-24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8). 
  4. ^ 임영태. [3·1 운동 100주년 연중기획-독립운동가 열전 30] 이추악, 북만주 항일투쟁의 빛나는 별. 勞動郵報韓語매일노동뉴스. 2019-09-23 [2023-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韓語). 
  5. ^ 5.0 5.1 崔光燁. 热血染红五星红旗(上)——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东北抗联创始人杨林、李秋岳夫妇. 《黃埔》. 2021年, (第3期). 
  6. ^ 6.0 6.1 6.2 金昌浩. 抗日女英雄李秋岳. 《中國民族》. 1987年, (12期).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崔光燁. 热血染红五星红旗(下)——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东北抗联创始人杨林、李秋岳夫妇. 《黃埔》. 2021年, (第4期). 
  8. ^ 李光仁著; 林善玉譯. 《红军将领杨林》.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8.3. ISBN 978-7-105-15301-5. 
  9. ^ 民国36年 初版 白朗 著 《一面光荣的旗帜》. 孔夫子舊書網.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4). 
  10. ^ 60位为新中国成立及哈尔滨解放英勇奋斗和为哈尔滨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最可敬的人评选揭晓. 哈爾濱日報. 2009-09-28 [2023-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5). 
  11. ^ 王志民. 她的鲜血染红了通河大地——缅怀中共通河县特别支部书记李秋岳. 《世紀橋》. 2010年, (20期).